5月16日-20日,第十五屆文博會在深圳舉行。
第十五屆文博會1號館——文化產業綜合館。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時間,是充滿魔力的尺度,不僅是忠實的見證者,更是偉大的書寫者。十五載時光如電,在特區這片改革開放熱土上崛起的文博會,已成為實至名歸的「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
文博會,是文化創新的平臺,亦是文化圓夢的舞臺,契合的是國家發展戰略,走的是「質量型內涵式」發展新路,磨礪而成深圳乃至中國文化產業一張名片,熠熠生輝。
與文博會同樣生機勃發的,是充滿創新活力的深圳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不竭動力,文化自信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創新,如光奪目、如火熱烈,點亮璀璨的文化夢想。
深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持之以恆推動文化創新,以《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為總抓手,按照「認準一個目標,實施一套方案,構建五大體系,一年幹幾件實事,堅持數年,必見成效」的總要求,正朝著打造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的目標自信邁進,為深圳走在最前列、勇當尖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以創新的一脈一絡編織,用實幹的一磚一瓦鋪砌。深圳是舉世矚目的創新之城,從文化視角觀察深圳、解讀城市,會發現日新月異的發展背後蘊含的思想邏輯和深圳智慧,會在這裡看見信心,洞見未來。
謀全局,五大體系創新齊頭並進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深圳的文化創新發展,亦需要謀全局、謀長遠!
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高度重視深圳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多次強調,要紮實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以新作為新擔當譜寫新篇章,推動文化強市建設再上新水平。
「在新時代,深圳不僅要在經濟、科技等方面高度發達,更要注重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在文化上也要繁榮興盛。區域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文化的競爭,城市間的較量歸根到底是文化的較量。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不僅要看經濟、科技發展水平,更要看文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而自從2015年開始,深圳文化在新起點上的謀篇布局就充滿了創新意味。
創新,從調研入手——
在市第六次黨代會之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圳組成課題組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杭州、蘇州等地考察學習,經過半年多的深入調研、論證,找尋深圳宣傳文化工作面臨的問題、短板和不足,在全面梳理之後,於2015年年底制定出臺了《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致力於打基礎、謀長遠,補短板、強弱項。
創新,從方案起步——
深圳文化創新2020方案,放飛的是深圳在新時代的文化夢想。這是一張展示城市文化未來的美好「效果圖」,更是一張深圳文化如何創新發展的細緻「施工圖」。根據方案,深圳著力構建五大體系,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城市精神體系、以國際先進城市為標杆的文化品牌體系、以媒體融合發展為標誌的現代文化傳播體系、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質量型內涵式發展為特徵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強市。
創新,從項目突破——
實現文化創新發展,必須拿出「乾貨」「實招」。2020方案最大特點是「實」,配套的《目標責任書》細化分解列出153項具體任務,並明確每一項任務的工作要求、牽頭單位、完成時間。方案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153項任務每一項都是一個創新點、突破口,其中不乏新的品牌活動、重大項目,比如「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深圳設計周暨深圳環球設計大獎等,許多項目都需要從零開始規劃,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難度可見一斑。
創新,靠實事說話——
4年來,宣傳文化系統快馬加鞭,「一年幹幾件實事」成了共識,更成為事實。目前,2020方案確定的153項重點任務已基本完成131項,完成率達85.6%。這樣算下來,平均一年幹的實事超過30件,件件樁樁,聚沙成塔,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讓徐徐展開的文化藍圖轉變成生動而明媚的現實。
新時代,提出新要求;新徵程,要有新作為。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正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而數據與實事的背後,是市民在追求美好文化生活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時代的文化錦繡篇章。
打基礎,夯實城市文化發展之基
萬丈高樓平地起,城市文化大廈,尤須夯實根基。
今年4·23世界讀書日,兩條新聞廣受關注。其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首發城市閱讀指數排行榜,深圳在城市閱讀指數、城市個人閱讀指數、城市公共閱讀服務指數三項榜單上均位居首位。其二,作為2020方案重大項目,深圳書城龍華城封頂並預計11月開業,深圳即將迎來第六座大書城,書城總數居全國前列。
「40年,我們一起走過」主題書展吸引市民駐足觀看。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細細品味兩條與閱讀有關的新聞,可發現其中深刻的邏輯。閱讀是最基本的文化行為,影響著市民文化素養與城市文化品位,舉辦20年的深圳讀書月、持續推進的全民閱讀,為深圳注入沁人心脾的詩書之氣,而2020方案中關於「一區一書城 一街道一書吧」的戰略布局,讓全民閱讀持續升溫。如今,在大街小巷綻放的大書城、小書吧,以「接地氣」方式讓市民盡享閱讀之樂,助推閱讀指數提升。書香瀰漫,潤物無聲,閱讀逐漸融入城市的文化根系和精神血脈中。
深圳中心書城。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夯實文化根基的,不僅是對全民閱讀的推動,深圳在文化「打基礎」上的投入,一直不遺餘力。
文藝院團改革,打下的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基石。
對比國內先進城市,深圳文藝院團力量薄弱,缺隊伍、缺人才、缺作品、缺影響的現象比較突出。深圳向改革創新要作品、要影響、要效益——設立深圳交響樂發展理事會和基金會;組建深圳歌舞劇院,打造國內高水平的舞臺藝術隊伍;推動深圳粵劇團和深圳戲院融合發展等。原華僑城集團總裁任克雷當選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榮譽理事長後說,在國際上,衡量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文化內涵的「厚度」,常常以交響樂團的水準來代表。深圳市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為深圳做了一件落地有聲、具有遠見的大事。
文明建設,打下的是鵬城兩個文明比翼齊飛的基石。
多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深圳,注重文明建設的「裡子工程」,積極探索以法治促進文明、以機制保障文明、以文化滋養文明、以科技助推文明、以共建共享文明、以傳播弘揚文明的嶄新路徑。新時代的深圳人更有著關愛他人的責任擔當——150多萬志願者、300萬人次無償獻血600多噸、人均捐款全國第一、舉辦16年的關愛行動,是深圳人自豪向世界展示的深圳溫度。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多次擔任感動深圳晚會主持人,他對深圳的評價帶著發自內心的熱忱:「衡量深圳的高度,我從來不用高樓去衡量,而是去看愛心,去看人與人的距離。高樓有局限,但有些東西的高度永遠沒有局限,而深圳永遠都在探究這些高度。」誠如斯言。這裡不僅有深圳速度、深圳質量,還有溫暖人心的深圳溫度,凝聚成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最美的風景是人,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千萬深圳人的舉手投足皆見精神!
補短板,共建共享促進文化民生
今年以來,深圳人的周日有了新的休閒方式——在龍崗大運中心體育場,市民們用掌聲和吶喊為深圳足球鼓勁加油。「終於不用在電視機上看中超,我們也可以在家門口看到高水平比賽了。」球迷老謝說。
龍崗大運中心。
此前,深足衝超多年未果,已成了深圳人的難解心結。《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中提出,深圳要制定並實施《深圳市足球振興行動計劃》,培育高水平的中超足球隊。去年,深足終於成功衝超,成為2020方案從藍圖化為現實的成果之一。
文化創新之路,正是從城市文化的短板入手,將短板補齊,將漏洞堵上,城市的文化水平自然得以提升,市民的文化生活隨之得以豐富。
當建市40年之際,深圳新一輪重大文體設施建設,正適時而至。
時光飛逝,距離深圳上一輪重大文體設施建設,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缺少標誌性文體設施,設施老舊、專業化程度不高、區域布局不平衡等現狀,深圳文化設施與國內外先進城市還存在不少差距。
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
新一輪文化硬體建設,在深圳轟轟烈烈地掀起。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創意設計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深圳館、深圳科學技術館、深圳海洋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等「新十大文化設施」已完成選址逐步推進,將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準,代表深圳形象的城市文化新地標。深圳還按照「都市風情、文化內涵、產業特色、市場需求」的要求,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區」。除此之外,還將規劃建設31個市級及51個區級大型文體設施,共計有超過100個文體設施將在未來分期分批投入建設。
一座擁有「完善硬體」的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正呼之欲出。
「硬短板」要加強,「軟短板」也要補齊。
去年9月,《深圳社會科學》創刊,填補了深圳學術刊物的一個空白。此外,深圳還設立全市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實施「學術名家計劃」,從多個層面入手,發力補齊學術短板。
今年5月,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正式成立,學院人才濟濟,首任院長是前北大中文系主任陳躍紅。在陳躍紅看來,理想的「知識」從來都是一個完整而系統的結構,理工科與文科之間並沒有天然溝塹。
在許多人眼中,高新技術發達的深圳也是一名「理工科生」。然而,真正的大師應當文理兼通,而真正的一流城市,科技與人文不應偏廢。深圳要爭做「全面發展」的優等生,自然不宜「偏科」。
疏「堵點」,通「經絡」,深圳文化正在突破制約瓶頸,補齊關鍵短板,煥發全新活力。
強質量,文化產業發展動能澎湃
5月的鵬城,欣欣萬物綻放勃勃生機,第十五屆文博會在此拉開帷幕,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史上再添一道值得銘記的年輪。
如同一艘巨輪,文博會從深圳起航,15年裡,航行在波瀾壯闊的文化市場,成為了「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今年,2312個參展機構,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132家海外參展商共赴這場文化嘉年華,全市66個分會場同時精彩聯動,共同記錄下中國文化產業的鼎盛圖景。
文博會7號館「一帶一路·國際館」。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莉瓊 供圖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在這個時代,文化不僅具備城市精神、市民素養的培育功能,同時也是城市的資源和生產力要素。
在深圳,創新的體制與活躍的市場為城市文化產業注入充沛動能。深圳著力推進「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金融」等嶄新模式,新的產業形態疊加、裂變,源源不斷釋放出新的力量。作為全球第六個、中國第一個入選「設計之都」的城市,深圳大力發展創意設計,在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深圳設計」也成為繼「深圳速度」「深圳質量」後又一新的城市品牌。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標準,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達7.9%,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全市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
薰風自南,滿城飛花。
當深圳製造向深圳創造轉變、當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了特區的新標籤,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一馬當先——
對標世界先進城市,深圳正在高起點、高標準制定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的行動方案,打造「文化創新發展2020」升級版,推動文化強市建設再上新水平。
文博會5號館的深圳報業集團展區。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高質量發展,創新改革蹄急步穩——
深圳報業集團、廣電集團正在加快媒體深度融合、轉型發展,集中力量打造新媒體拳頭產品,深化內容、優化形式、強化推介,讓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加強。深圳出版集團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治理結構,通過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動書城書吧模式輻射全國。
2018年7月20日,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文化創意特色銀行啟動暨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五洲賓館舉行。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高質量發展,產業融合勢在必行——
去年,深圳成立首家文化銀行,為文化企業搭建優質的金融服務平臺。同時,積極推動建立文化金融聯盟,讓文化插上金融之翼。「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等業態不斷培育壯大,書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文化答卷。
重實效,城市文化形象魅力升級
建市40年,時代大潮推動深圳進入新的跑道。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被賦予了更崇高的使命,而「共建人文灣區」的規劃,將深圳文化指引到更廣袤的舞臺上。
以文化為名片,深圳正在叩響世界的大門。
去年10月,深圳國際形象推介會走進加拿大多倫多。一場「聆聽深圳——郎朗和他的城市」音樂主題活動,以躍動音符和創新節奏讓多倫多觀眾領略到深圳的多元文化魅力。一系列活動,已成深圳全球推廣城市形象的重要品牌。
郎朗進行現場城市推介。深圳特區報記者 孫錦 供圖
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深圳首創「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讓音樂跨越國界,直抵人心。今年,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位藝術家共聚深圳,21場高水準的演出讓市民大呼過癮,也讓各國的藝術家有了與這座城市互鑑互知的機會。「深圳很像我的家鄉,這是一座年輕而富有活力的現代化城市,我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不斷給人帶來即興發揮的驚喜。」來自美國的爵士與古典小號演奏家馬薩利斯說。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深圳設計周、國際科技影視周、國際攝影大展……對標國際一流,深圳在2017年拿出了一張閃亮的「城市文化菜單」。月月有主題,全年都精彩,兩年來,文化品牌在不斷的錘鍊與打磨中更加鮮明,成為國際文化創新創意之都的重要形象標識。
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開幕式。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在新的傳播格局下,深圳用新的方式與世界溝通。
去年,深圳政府英文網站EYESHENZHEN(愛深圳)網站躍居地方政府英文網站訪問量首位。打開網站,富有衝擊力的首頁大圖,講述深圳故事的視頻專題,娓娓道來的傳播方式,讓國外友人沉浸其中。全球知名旅遊指南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公布的2019「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城市」中,深圳位列第2名,體現深圳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躍升。
與風同起,一日千裡,是為鵬;多元共融,文化互生,是為城。
鵬城,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與時代對話,向世界發聲。
新華社在聚焦深圳發展時曾感言,「一座城市,高度濃縮一個時代精華」,對深圳文化而言,則是在不斷攀升的路上,綻放著新時代文化創新的種種光榮與夢想。
今天,在文化創新的引領下,深圳正散發著更強的吸引力、更大的影響力,彰顯著中華文化的強大魅力、展示著新時代中國人的精氣神,牢記使命,奮發向前。
來源:深圳特區報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