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林妹妹,顰兒,無論我們多麼不願意,她還是死了;她雖然死了,但永遠活著,她的一顰一笑刻在我們腦海裡,是那麼聖潔,那麼美,那麼醇,那麼深刻!那麼,林妹妹死的時候到底是多少歲?
還記得紅玉嗎?紅玉身上有線索。《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楊妃戲彩蝶,楊妃指薛寶釵,薛寶釵戲彩蝶,到了滴翠亭聽到紅玉和墜兒的對話,二人說的是帕子的事,原來是紅玉和賈芸互換信物。薛寶釵偷聽紅玉和墜兒的對話,不成想紅玉推窗發現了,寶釵靈機一動,以尋顰兒為由,來了個金蟬脫殼。二十七回這個題目很有意思,楊妃戲彩蝶那是一幅生機勃勃的圖,而且文中又描寫了賈芸謀得差事、紅玉得到熙鳳賞識、二人又收穫愛情,這便是「生」,沒成想這「生」卻與「死」對應,「飛燕泣殘紅」便是花謝之「死」。這裡面有什麼玄妙呢?寶釵戲彩蝶,彩蝶是一對兒,「彩蝶」之實便是賈芸和紅玉之愛,「彩蝶」之虛便是寶玉和黛玉之愛。一對恩愛的彩蝶,寶釵戲他們幹什麼,因為他們愛的令人羨慕,寶釵戲彩蝶沒有撞破賈芸和紅玉之愛,實際上卻撞破了寶玉和黛玉之愛,所以有「飛燕泣殘紅」。眾所周知,飛燕是指林黛玉了。再看「滴翠亭」,黛玉是「瀟湘妃子」,湘妃淚灑斑竹,便是「滴翠」也,「滴翠亭」即「滴翠停」,也就是黛玉淚盡而逝!楊妃戲彩蝶,才有滴翠停!
寶玉和黛玉之愛的消,便是因為黛玉之死。文中對紅玉的介紹,「原來這小紅本姓林,小名紅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寶玉,便都把這個字隱起來,便都叫他小紅」。紅玉的身世與林黛玉非常相似,紅玉的父母是林之孝夫婦,林之孝夫婦一個天聾一個地啞,這和黛玉年少失母喪父無甚區別。熙鳳問紅玉多少歲了,紅玉道「十七歲了。」又問名字,紅玉道「原叫紅玉的,因為重了寶二爺,如今只叫紅兒了。」文中兩次強調紅玉犯衝,犯的是寶玉和黛玉之「玉」。曹雪芹寫紅玉犯衝,而且一犯就是兩個核心人物,唯一隱含的深意便是紅玉之生隱藏了寶玉和黛玉愛情之「死」。紅玉先在寶玉身邊,沒有被重用,得到熙鳳賞識,又因為寶玉和賈芸機緣巧合收穫愛情,這便是「紅玉之生」。筆者前面有文,曾說紅玉和賈芸是黛玉和寶玉的俗世幻相,紅玉和賈芸之「生」時,兩人都同時收穫了事業和愛情,便是寶玉和黛玉之「死」時,寶玉出家黛玉死,二人之俗緣了解,這是曹雪芹先生隱藏的伏筆。由此,我們對紅玉犯衝以及寶玉認賈芸為兒子便有了清晰的認識。因此,紅玉17歲生,此時賈芸18歲,即黛玉17歲死,寶玉18歲出家。作出這一判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依據,便是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講的一個故事。
劉姥姥講的那個雪裡抽柴的故事。原文:(劉姥姥)因說道「……就像去年冬天,接連下了幾天雪,地下壓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還沒出房門,只聽外頭柴草響。我想著必定是有人偷柴草來了。我爬著窗戶眼兒一瞧,卻不是我們村莊上的人。」賈母道「必定是過路的客人們冷了,見現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劉姥姥笑道「也並不是客人,所以說來奇怪。老壽星當個什麼人?原來是一個十七八歲的極標緻的一個小姑娘,梳著溜油光的頭,穿著大紅襖兒,白綾裙子--」剛說到這裡,忽聽外面人吵嚷起來,又說「不相干的,別唬著老太太。」賈母等聽了,忙問怎麼了,丫鬟回說「南院馬棚裡走了水,不相干,已經救下去了。」這個故事是一個十七八歲的極標緻的小姑娘雪裡偷柴,林黛玉無母無父寄居賈府,她唯一的溫暖只有賈寶玉能給,偏偏故事在現實中有了印證,便是「馬棚走水」、「東南上火光猶亮」。還記得甄士隱吧,當日「地陷東南」,「嚴(炎,火,禍也)老爺來拜」,英蓮3歲被拐。可巧,黛玉3歲時,有癩頭和尚來化她出家,否則「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方能避禍。若把這個雪裡抽柴的小姑娘比作林黛玉,那麼,黛玉抽柴誰會發火,自然是與寶玉有「金玉」之配的薛寶釵,寶釵火了黛玉哭,才有「馬棚走水」一說。此處「馬棚」可借指賈府。有人還計較賈府不是在京城嗎,其實雪芹寫的故事實際上是「東南金陵」也,這才叫金陵十二釵。以雪芹先生隱真示假的手法,往往那些所謂「夢」「幻」才是寫實的要義,這是讀懂《紅樓夢》的關鍵,偏偏很多人沒讀懂序言的深意。
接著講劉姥姥的故事,仿若無稽之談,寶玉偏要尋根究底,劉姥姥道「那原是我們莊北沿地埂子上有一個小祠堂裡供的,不是神佛,當先有個什麼老爺。」說著又想名姓。寶玉道「不拘什麼名姓,你不必想了,只說原故就是了。」劉姥姥道「這老爺沒有兒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書識字,老爺太太愛如珍寶。可惜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歲,一病死了。」這茗玉(名玉)的小姐便暗指林黛玉了,賈府還有一個叫玉的小姐麼?除了紅玉,沒有第二個,紅玉是黛玉死後俗世的幻相,所以名玉的小姐只有林黛玉。在寶玉向劉姥姥打聽故事下文之前,黛玉和寶玉、寶釵曾就雪下吟詩有一段對話,寶玉道「老太太又喜歡下雨下雪的。不如咱們等下頭場雪,請老太太賞雪豈不好?咱們雪下吟詩,也更有趣了。」林黛玉忙笑道「咱們雪下吟詩?依我說,還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還更有趣兒呢。」黛玉雖是笑談,這「雪下抽柴」焉能說沒有雪芹的意圖?寶玉對劉姥姥編造的故事這麼痴迷,後來還安排茗煙打聽,果真尋得一處地方,和劉姥姥講的故事相似,不過是方位有出入。因此,黛玉之死的年齡是17歲,無論雪芹先生如何「瞞天過海」,他都會在字裡行間中為我們埋下蛛絲馬跡。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