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徐州漢文化論壇累實而過,作為一外行看客心有餘悸不免想嘮叨幾句。首先聲明不是爭劉邦,倘若有人以為是,姑且就認為我是「證」「劉邦故裡」之稱吧。全文皆屬筆者的一己之見,諸位大咖看客甚可一笑而過,切莫戲羞不才。
劉邦出生於現在的徐州豐縣成名於現在的徐州沛縣,徐州大談漢文化首談漢源文化是不可逾越的。何謂漢源文化?筆者以為漢源文化即漢根文化,說白了首先就是中國的家根文化、家根情懷。徐州博物館劉照建副館長有刊文——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起兵之地,現在徐州由5區5縣(市)組成,屬縣包括豐縣、沛縣、睢寧縣、邳州市和新沂市,劉邦就是豐縣中陽裡人,曾任泗水亭長,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 中國第一個強盛而統一的封建帝國——大漢王朝就是從這裡出發,登上了歷史舞臺;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老家,是其起兵之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此地的穩定對於東方乃至全國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徐州、沛縣、豐縣都對外宣稱是「劉邦故裡」。這一現象在中國實數少見,反而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徐州人對根文化的重視!
大家都知道史書載: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這個是無任何「爭議」的。下面筆者就從「劉邦故裡」著手淺談一下漢文化之中國根文化和雙標。
水無源不流,樹無根不生,中國文化就象一個碩大的鏹水池,任何外來的東西不僅不能徵服它、改變它,消滅它,反而最終都被它所融合,所吸收、所同化,直至銷聲匿跡,音信全無。這種歷千年而不衰的延續基因,被稱之為「根文化」,根文化就源於劉邦。有根的心靈則不會漂泊。根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構建中國文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我們存在這個世界的最直接的證明。根文化滲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皮膚裡、血液裡,骨子裡,根無所不在。要正確認識中國人,認識中華民族,必須首先從中國人的根文化入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連續文明的國家,五千年的文化傳承是任何其他民族國家所無法企及的,在這一點上歐美國家也只能望洋興嘆了。根文化有大小之分,大到國家的興替、民族的興衰以及文化的傳承,小到家族的繁衍,事業的發展以及血脈的維繫。當然根文化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根文化觀念容易滋生拉幫結派、走後門等不利於社會公平正義的行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學習和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吸取他們的一些合理的制度設計,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中西合璧」,但絕對不是全盤接受,照搬照抄。保護根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秉持的初心。
中國人講究「籍貫」,這是「根」文化的一種體現和延伸。而西方人則只關心自己來自何方,不大管他們老祖宗的事兒。海外華人名目繁多的同鄉會不計其數,大家聚在一起免不得「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但西方人絕對沒有這種「根」的感受和「故鄉」情結。對於「根」的界定,歷來都以「籍貫」為依據。籍貫觀念,是祖宗崇拜、血緣確認和地域文化認同的表現,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中國人一生中,要無數次填寫有關個人資訊的登記表,欄目幾乎千篇一律,無非是些出生年月、民族、性別、黨派、籍貫、家庭出身、文化程度等。為什麼籍貫也要作為一個必填項目,這往往令外國人感到大惑不解。以前咱們的護照裡還有「籍貫」一欄,英文的對應物是place of birth,即「出生地」。這其實是不準確的。要把「籍貫」這個中國文化含量頗高的詞翻譯成英文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因為「籍」表明一個人在國家和組織中的位置與隸屬關係,規定了他是哪一類的人,有什麼樣的權利和義務,應該交納什麼樣的稅賦;「貫」則指其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現在我們的護照裡已經把「籍貫」改成了「出生地」,這樣就名副其實,同國際接軌了。
提到籍貫,我們必然要提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是行政區域劃分的簡稱,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行政區劃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行政區劃雖因國家本質不同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但也有一定的歷史延續性。中國從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實行郡縣制以來,歷代行政區劃雖有變更,但變化並不太大。中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三個級別;村級有待商榷。不過我們的戶籍和身份證上最小是精確到村莊的。
從上我們可以知道,劉邦的根(籍貫)在沛豐邑中陽裡,也就是現在的徐州豐縣,劉邦的出生地在徐州豐縣。籍貫不完全等於出生地,又有人說故裡不等於出生地,那劉邦故裡在哪裡?
故裡,現在漢語詞典注釋為故鄉;老家。故鄉,現在漢語詞典注釋為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老家。《咬文嚼字》公布的2009年國人十大常犯語文差錯之一就是「故裡」,地方宣傳中經常誤用。現在一些地方為了提高知名度,常號稱是某名人的「故裡」,理由是該名人曾在當地生活居住,為爭奪名人「故裡」稱號甚至相互對簿公堂。其實,「故裡」指的是故鄉、家鄉,是自己或者父輩以上出生並長期生活的地方,住過的地方應稱「故地」,住過的居室應稱「故居」,都與「故裡」無關。通俗點講,一個人的故裡即老家是由其父輩所決定的。它不以個人意志情懷而異。
劉邦故裡在哪裡?我說在現在的徐州豐縣,不在現在的徐州沛縣。說到這,肯定有很多的沛縣老鄉表示不服。沛豐邑中陽裡人劉邦、沛公劉邦、劉邦猶思沛在沛歌大風,劉邦故裡怎不是徐州沛縣?豐縣人爭劉邦爭傻了吧?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就是此文的另一個主題——雙標。雙標指對同一性質的事情,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斷或行為,亦或者是對其有不同的評判標準的情況。雙標因人而生因人而異。雙標之下還有種中國智慧叫和為貴。雍齒封侯就屬於此,當然這也是一種文化,本文不作深耕。話說回來,劉邦故裡為什麼不是徐州沛縣?
理由一:劉邦的籍貫。【史記】、【漢書】雲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拋開沛豐釋意之異,姑且按秦沛縣豐邑鄉中陽裡村來講,秦朝時的劉邦籍貫是沛縣豐邑。按漢朝時來講劉邦的籍貫應該是沛郡豐縣。由於豐縣在史料上究竟是什麼時候立縣沒有明文,一有【漢紀】之既至長安立豐縣,二有今人考證漢景帝三年立,外有學者秦末漢初立所持者。其實話講回來,不管豐與沛作為邑也好,縣也好;分也好,合也好,只是行政級次及相互關係上的變化而已,並不能改變中陽裡在豐縣的事實,更不能改變劉邦老家是豐縣的史實。本著對歷史的忠正,對社會及後人的負責,我們還是應該糾正偏執,還歷史以本原,否則謬種流傳,貽害不淺——節選《漢高故裡豐縣說略》,(作者,盧潤生先生,系徐州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從這種認知上來講,不管劉邦是沛縣人還是豐縣人,「劉邦故裡」只是現在的豐縣中陽裡。不過沛縣老鄉依然對此不感冒,說沛縣稱劉邦故裡是歷史傳承,畢竟劉邦是歷史人物。這種論調其實根本不值一駁,甚至有網友舉出:李白出生在碎葉,現在碎葉屬于吉國,李白難道是吉國人?按「雙標」而言,我可以大膽的回覆你:李白不是吉國人,但李白故裡的確在吉國之碎葉而不在中國。這就是客觀的歷史也是史實,當然若有一天碎葉回歸中國,我們言李白故裡在中國碎葉也屬正常。
理由二,行政區劃。不管豐是何時建縣,豐縣這個縣級行政區劃也已兩千多年了。巴蜀原來各自獨立,重慶後來在某個時期從屬過四川,四川也不可能爭重慶歷史人物。 同樣廣東也不會與海南爭海瑞。華盛頓在美國獨立前,是典型的英國人,美國獨立後,只能是美國人,今天談起他,都認為他是美國人。為什麼說漢高祖、漢劉邦,評價劉邦歷史地位,只能立足於秦漢時代?民族英雄徐樹錚自稱徐徐州,但今天的徐州也沒見與宿州蕭縣爭用徐徐州故裡稱號。湖南湘潭縣和韶山是如何釋義的?不論歷史上區劃如何,關鍵是那個地方,一個人是哪裡人是地方不變,區劃或許是變著的。正如毛主席湖南湘潭縣人,但湖南韶山才是毛主席故鄉,今天的湘潭市湘潭區也未能稱是。上將許世友,出生時為湖北麻城人,倘若今天的麻城人說麻城才是許世友老家故裡,河南新縣許家窪的人會認同嗎?有網友問麻城人劃歸湖北大悟的十七位河南羅山宣化店將軍,還是河南人嗎?他的回答不是,但他卻說許世友是麻城人,你說怪不怪?
理由三,幾個關鍵點。1、劉邦出生於豐邑,彼時豐沛兩邑並列,甚至可能分屬魏楚。2、劉邦在世時存在豐縣,根據相關史料,《漢書郊祀志》令縣•••令豐,復沛不含豐,至遲漢六年豐沛並列為縣。3、豐邑豐縣邏輯一脈相通,皆以豐城為核心。4、劉邦:豐吾所生長。5、盧綰豐人也,與高祖同理。6、漢初沛人為豐人求情,從另一側面說明劉邦是豐人,假設豐與劉邦老家無關,沛人也沒必要為豐人求情。7、漢書高紀最後一段敘述劉邦祖人脈絡,只涉及豐,無一字涉沛。
理由四,中陽裡。中陽裡是劉邦的家,是劉邦出生成長的家,中陽裡不單單是劉邦的出生地。中陽裡才是劉邦地地道道的老家故裡。雖然按傳統或許中陽裡算不上一級行政區劃,但沒有中陽裡劉邦的這個生長之家,什麼鄉縣省那都是一片浮雲。有沛網友老鄉言,故裡不等於出生地,這個觀念你不轉變,你掉這窟窿裡了!豐縣爭的是什麼?劉邦出生於「沛豐邑中陽裡」有爭議嗎?沒人爭吧?很顯然這位鄉友的立場是:沛豐邑中陽裡非劉邦籍貫,豐縣僅僅是劉邦的出生地。他的觀點明顯的就是劉邦是沛縣人、劉邦故裡沛縣,作為出生地的豐縣也可稱劉邦故裡。他的這種本末倒置的觀點著實比我還「固執」。其實有些話不必說的太透,隨著當今打工一族的興起,出生地相對故裡而言已經不再與根文化有著必然的牽連,正是基於這一點,民間的「豐生沛養」漢劉邦被他們定位為僅出生在豐的沛縣人劉邦,生親不如養親,沛縣才是劉邦真正的故鄉,且有【大風歌】證之。你若以中陽裡較真,甚至有少部人以劉邦「厚沛薄豐」,是沛縣人求情劉邦才免了豐縣的賦稅,是豐人背叛了劉邦,劉邦恨豐人等埋汰豐縣人的極端觀點也屢見不鮮。倘若接漢景帝三年立豐縣,難道不是沛縣人自己反劉邦?孰不知他卻忘了「雙標」的矛是可以擊自己的盾的。沛縣文史大咖田老師出生時為銅山縣敬安人,我們總不能讓其去徐州銅山區找老家故裡吧?
因此姑且按沛縣豐邑論,那也只有現在的江蘇豐縣才可稱「劉邦故裡」。沛縣稱劉邦故裡如同徐州稱劉邦故裡一樣,必須轄豐。所以說當下徐州沛縣不是劉邦故裡!這不是歷史和劉邦所能決定的,這是由誰轄豐之中陽裡所決定的,是漢文化之根文化所決定的。徐州之所以號稱劉邦故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緣於今天的徐州在行政區劃上轄豐縣。當下不是劉邦給自己找故裡,而是我們今人以歷史地理給劉邦故裡作行政定位!劉邦故裡沛縣就是歷史上的過眼雲煙,雨過天晴依然是明天。
(附)理由五,【大風歌】、【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本不想再列理由五,因網友鄉黨對獨列中陽裡表示不樂,現一併植入細究以彰顯真「情懷」。
【大風歌】。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網友鄉黨言:你這大談特談根,「理直氣壯"在「沛豐邑中陽裡"在今豐縣轄區。但又大談特談所謂「根文化"是中國人特有的"故鄉情結」,行文時就忘了劉邦這「中國人"的故鄉情結在哪裡?現特回復如下:首先,「沛豐邑中陽裡」在今豐縣轄區這是學者共識,最起碼是在豐的行政區劃裡。真想考證生異那是要憑「真本事」的。本文無意否歷史共識,對沛豐邑全是按主流權威來說。基於沛縣豐邑論,劉邦當時的故鄉情結在沛縣亦是理所當然。即使按當時已有豐縣建制而言,劉邦對沛縣有故鄉情結也是人之常情,功成名就我把他鄉作故鄉難道不是中國情懷?但這並不是否「中陽裡」為根的理由。
【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高祖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乃去。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乃並復豐,比沛。於是拜沛侯劉濞為吳王。網友鄉黨又言:特雷人之處是,自己明知劉邦「故鄉情結」在哪裡,但觸及此問題就否認"情結"了,直接"不以個人意志情懷而異"。從"情懷"生"根",滅劉邦"情懷",此文不但"雙標",而且「情感"撕裂,最後自毀其「根"。不許他人"情懷"倒也罷了,把"始於劉邦"的"根文化"也否了。現借其他鄉黨原文回復如下:一,劉邦對其發跡之地沛縣是「猶思沛——還思念沛縣」,而對其出生成長的家鄉故裡豐縣是「極不忘——最不能忘記豐縣」,孰輕孰重都盡顯言語之中。同時我還想告訴那位鄉黨,一個「猶」字更彰顯了劉邦的待「客」之道,說明劉邦重情重義。二,劉邦豐縣人,不可否認,更是定論,劉邦故裡豐縣名正言順,只是歷史上劉邦也被稱為沛人,其本人回歸故鄉也是沛縣,亦不可否定,劉邦豐沛帝王鄉人,史書記載為:沛豐邑中陽裡人。三,別和稀泥,是沛縣的就是沛縣的,是豐縣的,就豐縣的我敢向天主發誓,我有一棵豐沛公心!題外話:某天沛縣敬安若為縣了,文史家田老師的情懷也會「猶」思沛或銅,但敬安的某村是其老家故裡就以個人意志情懷而異了?(以上理由五來自某網交流群)
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本著做人的初心,希望此篇拙文莫在另起紛爭。根文化源於歷史更源於生活,源於中國人的那份家國情懷,更源於那個我們人人所掛牽的家!「豐沛帝王鄉」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合作共贏,各自突秀,不忘初心,交叉錯位發展才是王道。龍生龍飛,魑魅魍魎見笑天下,朗朗乾坤天下見笑。「大學的時候,學生一介紹,大家好,我來自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沛縣!學生二介紹,大家好,我來自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豐縣!全班吃驚!」切莫再讓他人取笑於劉邦有兩個同行政級別的故裡,劉邦故裡就是沛豐邑中陽裡的加注——徐州豐縣中陽裡,「雙標」的「劉邦故裡」不應該是漢源文化的傳承和光大!
(本文多數篇章源於網絡、網友,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