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文化和中國風

2020-12-02 劉循正

中國人的文化流派分為流行文化和傳統文化。流行文化是以城市為流行圈,在廣大的中青年中流行。其變化快,帶有濃鬱的時代特徵。傳統文化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有廣泛而持久的流行。其源遠流長,地域和民族風格濃重,帶有比較純的中國風格。

莫言和張藝謀其所以能夠成功,是兩人密切合作的結果。張藝謀把莫言的文學作品搬上了銀幕,使中國風以更快捷的方式,在更廣擴的領域和空間傳播,得到了世界人們的廣泛認可。有人說這是迎合西方人的口味,醜化中國人。其實,在百年前魯迅的筆下,也展現出了類似的更深層的畫面。在封建愚昧時代,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是那個活法。

莫言和張藝謀都是北方人,一個是東北風,一個是西北風。兩種風合流,激蕩出了中國風的高潮。只有比較傳統的中國文化,才有持久而強大的生命力。像紅高粱、黃土高坡、十送紅軍以及王洛賓系列。為什麼?因為這是中國的『根』文化。

根深才能葉茂。文化既有服務於現實的功能,更有不忘祖源的記憶功能。每當我們看到四大名著的電視,聽到經典的民族歌曲,就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因為傳統民族文化的頻率和我們心靈的頻率是相同的。

中國的根文化和中國風,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相關焦點

  • 淺談根文化——從「劉邦故裡」看中國根文化和雙標
    何謂漢源文化?筆者以為漢源文化即漢根文化,說白了首先就是中國的家根文化、家根情懷。這一現象在中國實數少見,反而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徐州人對根文化的重視!大家都知道史書載: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這個是無任何「爭議」的。下面筆者就從「劉邦故裡」著手淺談一下漢文化之中國根文化和雙標。
  • 諸子百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嗎?
    而文化在人類有語言、能結繩記事才開始出現。文明隨著人類個體的產生而產生,文化則出現在人類群居之後。我認為諸子百家當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張岱年先生在《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認為: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許思園先生在《論中國文化二題》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
  • 海洋文化是福州文化的「本源和根」
    歷史深處的自信:海洋文化 是福州文化的「本源和根」「福州是中國少有的數千年持續繁榮發展的港口城市。」福州市社科院海洋研究專家葉欽地說,在距今5000年的曇石山文化時期,福州先民就開始「向海掘金」,悠久的海洋開發歷史和厚重的海洋文化積澱,塑造了福州城市鮮明的海洋特色和優秀的海洋精神,海洋文化是福州文化的「本源和根」。
  • 陳少峰:中國文化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中國風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中國文化建設描繪了宏偉藍圖。有識之士指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自信,最重要的應體現為對中國文化根的尊重與揚棄、對中國文化魂的堅守和創新、對外國文化的包容和借鑑。當代中國文化創造,在理論層面和實際的藝術生產中,對於中國文化根的尋找與重新利用,以及對待中西文化結合的態度,已經不同於上世紀諸多文化尋根之旅,而有了更多自信、坦然與從容。
  • 劉慶柱|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中國的大河流域古代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遊,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自中國古代文明形成伊始,歷史的發展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的國家,不可能是「同步」發展著的文明史。就世界史而言,人類早期是「四大文明」,不是整個地球的各地同時形成各種各樣的「文明」社會。
  • 在民族文化中找到根和魂
    在民族文化中找到根和魂——訪《聽到花兒就想家》詞作者劉新圈光明日報記者郭超當年,從沒去過草原的劉新圈憑著「一朵潔白的想像」,用一個小時就寫出了火遍全國的草原歌曲《套馬杆》。那就是,無論如何,他要先找到作品的「根和魂」。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11在歌詞創作上,劉新圈大器晚成。年過不惑時,他的主業還是經營一家複印店。寫歌不過是對困頓生活的一種補貼。從小愛好文藝的他17歲就發表了詩歌,雖然生活壓力較大,但他二十多年一直沒有放棄文學創作。從寫詩轉到寫歌詞的第二年,他寫出了後來流傳甚廣的《套馬杆》《我要去西藏》等歌曲。
  • 劉慶柱|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本次論壇他作了題目為《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的專題演講,以下就是他的演講摘要。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劉慶柱早期人類生存發展,地理條件十分重要。談「中」就要具體到「中原」,談中原也就要談到黃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因為黃河在中國的大河大江中居於「中部」,黃河流域實際也主要在中遊。
  • 世界看中國風,中國看民族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
    中國風,現在耳熟能詳的就是服裝上面中國風的極大造詣,當然中國建築肯定是充滿中國風的,只是小編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風到底是屬於哪個類型的?建築?漢服?音樂?書法?瓷器?等等,中國風的多樣化,多元化,讓人琳琅滿目,每一樣單獨拿出來那都是充滿中國風的。
  • 世界看中國風,中國看民族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
    中國風,現在耳熟能詳的就是服裝上面中國風的極大造詣,當然中國建築肯定是充滿中國風的,只是小編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風到底是屬於哪個類型的?建築?漢服?音樂?書法?瓷器?等等,中國風的多樣化,多元化,讓人琳琅滿目,每一樣單獨拿出來那都是充滿中國風的。文化!中國風不就是屬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嗎?在發掘我們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向世界傳播我們中國的文化,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中國風。說到文化,我一個對苗家文化著迷的小迷弟來說,那真的是要拿出來說一說,民族風也可以是中國風!
  • 喜多郎:中國文化是我們的根
    喜多郎:中國文化是我們的根另外,請來了留日的中國書法家婁正綱女士,將她的作品作為背景,這也是一個新的嘗試吧。  記:對於中國觀眾,雅尼也是一位出色的電子音樂家,你認識雅尼嗎?覺得雅尼和你的音樂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喜:雅尼我很熟悉,他是我的好朋友。說到區別,他的音樂也非常有特點,不是一般人可以模仿的,當然他有他的風格,我有我的風格。
  • 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農耕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枝繁葉茂。中國人也正是依靠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延綿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學說眾多,他們的根在哪裡呢?有人說在儒家,有人說在道家。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農耕文化。中國歷來一直是個農業大國,從統治者到普通百姓都是非常重視農業,中國傳統文化深受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產生了農耕文化,人們的行為,生活,思想,思維,心理活動都深受其影響。
  • 老城根Gpark:文化引領時尚 創中國首個商業娛樂大道
    西安老城根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營   在西安老城根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營看來,做商業其實就是「創造並引領當下時尚流行文化」的過程,做商業首先要契合大眾消費、能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能給消費人群帶來精神愉悅的體驗感,這個過程才不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違背感,反而最終在大眾接受與消費的過程中積澱形成好的商業文化理念。
  • 家文化,中國人的「根」文化
    我們能延續到現在,其核心也是我們的文化在起作用。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傳承的血脈,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我們的根。 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塊堅冰,那麼中國文化就是舌頭,以最溫柔最綿軟的方式,最適宜的溫度化為己用。 中國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儒家文化以仁為核心。
  • 陳寅恪的「史學革命」:一個人的文藝復興,留住文化中國的根
    他已無所待於大清,無所待於王朝中國,那麼,他「有所待」者為何?當然是文化中國,他不是什麼大清孤兒,而是文化中國的孤兒。「孤兒」是什麼?那是文化的根,一枝獨根!陳寅恪把根扎在自我的江山裡。這裡的天下不是王朝中國,而是文化中國;救亡並非救王朝中國,而是救文化中國,要留住文化的根;「匹夫」亦非臣民,而是「一個人」的意思。易代之際,用「匹夫」來擔待天下興亡之事,反映了顧炎武的新覺悟。三百年後,文化中國從顧炎武到王國維、陳寅恪,期間,清王朝已死,可文化中國還活著,不但從君主活成了民主,使晚清帝國活成了民國,還在新文化運動中活出了民主與科學,活出了共和國。
  • 常州在紐約颳起「中國風」 傳統文化「世界範兒」
    新華社南京8月5日專電 題:常州在紐約颳起「中國風」 傳統文化「自信出海」煥發新生機  新華社記者朱筱、秦華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悠揚的二胡聲、悅耳的《茉莉花》、蒼勁有力的中國書法以及技藝精湛的亂針繡……前不久,江蘇常州在紐約華爾街颳起了一陣「中國風」。
  • 傳統文化的根在大陸(組圖)
    陳飛 屈金軼 攝影報導  「中國文化對所有的『龍一族』都有著無法擺脫和割捨的影響,連我在島上寫的詩,都會流向中原。」昨日,出席2005年中國嶽陽(汨羅江)國際龍舟節的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大陸,並欣然為本報讀者題詞:向長沙晚報讀者問好。
  • 醉根文化之醉根藝品
    徐谷青大師一生只幹一件事,醉心於根,不但創建了國家5A級旅遊景區——根宮佛國文化旅遊區,其創造的醉根品牌也先後獲得了「衢州市著名商標」「衢州名牌產品」「浙江省知名商號」「浙江省著名商標」「浙江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稱號。其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深受客戶的喜愛,被譽為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後天的遺產!
  • 從「中國風」歌曲解析傳統文化
    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隨著近幾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人們對文化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等等,其實還是有很多原創中國風歌曲,小編就不一一列舉了。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會喜歡中國風歌曲呢?其實一方面主要是影視劇的推動,特別是好的電視劇會連著歌曲一起大火,還有就是歌詞寫得非常好,而且有些歌會加入一些傳統元素,比如說京劇的唱腔、古箏、二胡、琵琶、簫等等,讓歌曲很飽滿,簡直可以用餘音繞梁來形容。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在經濟發展,人們壓力大,越來越喜歡能讓自己心情愉悅,放鬆的音樂,而中國風歌曲就應運而生了!
  • 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根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源遠流長絢麗多姿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
  • 陳萬雄委員談香港出版業與文化的「根」-中國經濟網
    他介紹說,香港和日本的實體書店跟網上書店的價格很接近,受到價格的衝擊比較小。到今天為止,香港書店的零售一... 陳萬雄:不要小看香港社會的文化基礎 陳萬雄認為,香港的文化是非常多元的,但總體的「根」基本是中國文化。離開中國文化的「根」,是沒有辦法理解香港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