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無誠信不立

2020-12-11 愛運動愛生活吧

前段時間,一個女孩寵物狗跑丟了,懸賞5000元找狗,結果狗找回後,卻說懸賞是說著完的。針對這件事,很多人對這個女孩子的做法嗤之以鼻,也說明做人要誠信的重要性。

人無信不立,特別是在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誠信更為重要。人的所做所為,在大數據面前,在網絡面前無處可藏。要想他不知,除非己莫為。由於你的所做所為沒有誠信,你很快就會成為大家心中的老賴。

失去誠信不僅會影響到你的工作,你的生意,還會影響到你的家人。人們都會因為你的不誠信不與你合作,你很快被孤立,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讓你的工作或事業舉步維艱,陷入困境。

所以,做人一定要誠信,不要貪小便宜吃大虧,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相關焦點

  • 萬卡:誠信是立身之本,人無信則不立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領域,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我們每個人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誠是天道,是誠實、真誠、坦誠,信是人道,人無信則不立。古人說:「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了督促人們的誠信的形成,萬卡專門設立了誠信獎勵機制。
  • 重誠信,人無信而不立
    人無信而不立,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一個人守信是最可貴的品性。要成大事者,必須守信。誠信之人都是講義氣的。也就是說,他們說過的話,一定算數,無論大事小事都是一諾千金。青年人一定要記住,中國人以信為本的做人處事之道。
  • 人無信不立:儒家孔孟誠信觀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可能是許多人懂得的道德信條。「言必信,行必果」,可能是許多中國人最熟知的古訓之一。而「一諾千金」「一言為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能是許多中國人最熟悉和最常用的成語。
  • 人無信不立 國無信不強 今天山東曲阜發出時代誠信強音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7日訊 12月7日上午,「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在山東曲阜正式開幕。《尼山倡議》,共同營造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的濃厚氛圍。尼山倡議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誠信者,天下之結也。中華美德源遠流長,吾輩須以史為鑑、誠信立人。
  • 人無信不立 內蒙古為大學生建誠信檔案
    內蒙古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侯晨曦代表高校發言 人民網呼和浩特5月14日電(張桂梅) 「考試作弊、證書造假、論文抄襲、就業違約……」內蒙古在校大學生如有不誠信行為,都將被記錄在大學生誠信檔案中。5月14日上午,內蒙古高校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工作啟動會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舉行。會上,來自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等4所高校的師生代表見證了這一「誠信時刻」,相關高校的負責人還現場籤訂了「誠信檔案共建工作協議書」,承諾用實際行動來共同建立高效實用的大學生誠信檔案。
  • 老子和孔子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人無信不立」
    記得從某一本書裡看到,老子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翻遍典籍也沒找到老子在哪裡說過這句話。也有人說是孔子說的,在《論語·顏淵》裡有:「民無信不立」,意指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後人由此引申,指出人如果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十分深刻地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到底誰說的我們不必爭論,暫且都歸為古人的智慧吧。古人是很注重誠信的,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古人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
    古人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 2020-09-30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無信不立 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
    原標題: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   河南馬保東說:『還不了欠款這,事兒真成了我的心病!』   新疆馬奮勇說:『失而復得的朋友比失而復得的金錢更珍貴。』   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     2月11日,農曆小年,下午6點,河南開封。
  • 人無信不立,以誠待人,讓誠信之花永遠綻放
    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可見「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維繫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德行,誠實守信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是一種崇高的道德修養,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的。那麼何為誠信?誠就是真誠,信就是守信。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唐山於慶忠: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唐山於慶忠: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
  • 姚正安:人無信不立
    人無信不立文丨姚正安人類文明數千年,如水如霧環視當下,不少人將誠信視之敝履。朝令夕改者有之,滿嘴謊言者有之,說一套做一套者有之,利用人們誠實善良的本性而造假售假漁利者有之。有的人除了性別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現在連性別都難辨真假了。我們生活在被謊言和假相包裹的世界裡,令人不寒而慄,而無可奈何。但是,我,我們是不是可以跟著那些信口胡言的人一起不講誠信,以怨報怨呢?
  • 企業無信則不立 立白樹日化行業誠信典範
    企業無信則不立 立白樹日化行業誠信典範 發表時間:2013-12-22   來源:>新聞晨報   眾所周知,「立信」一直是立白首要強調的企業態度,而獲得「中國十大誠信企業」無疑是對立白多年誠信的一大褒獎。
  • 人無信不立,一個誠信的人,一定不會對不起這三個人
    誠信是美麗的鮮花,盛開在人的心田;誠信是人生的推動力,帶你踏遍千山萬水,闖蕩江湖;誠信是心靈的甘泉,滋養人的靈魂。誠信,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之一,擁有誠信,才會擁有成功。人無信不立。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推崇的優良傳統,文化傳承離不開它;誠信,被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社會發展國家進步離不開它;誠信,是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生成功離不開它。信守承諾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誠信的人,一定不會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情,特別是面對這三個人,一定要信守自己的承諾,做個真誠的人。
  • 古人說:人無誠信,不可立於世
    程頤說:「人無誠信,不可立於世」。因而,說到「誠信」與否,很多人都認為是道德方面的問題,只是一個人在社會的安身立命之本。可是,在市場經濟社會,道德和利益往往是相鄰而居的。只有人人誠信,社會秩序才能有條不紊。戰國初期,秦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但自從秦孝公繼位後,他重用衛國人商鞅實行變法。商鞅在變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難很大,為了讓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命人在京城南門立了一根三米長的木桿,並發布公告說:誰能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就能得十兩黃金。
  • 鮑婷婷:人無信不立 國無信不強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古有商鞅變法治秦,為使百姓信之,立木於南門,以「徒木為信」,促使「?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由一弱小國家變為列強之一併最終統一中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無信於各諸侯國,以致國滅。  誠信大可立國,小可立人。
  • 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
    真的是應了那句話: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罵一個人不需要藉口。想挑刺何必用這麼下三濫的手段,何必用這麼低級的藉口去搪塞之前的承諾。誰都不是傻子,創業夥伴更不是,他們知道對方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但是這個黑鍋卻落在了我的頭上,你說我想誰說理去,哎,做人不能這樣吧。我一直信奉做人坦誠點好。心裡有啥說出來,如果是我不對,我可以去改正,又何必在背後去給人使絆子呢。
  •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寧
    學過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戰國七雄,秦一統天下,秦之強起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有個徒木為信的故事:      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
  • 優秀企業家周希儉,秉承「誠信則立,無信則廢」原則
    優秀的企業家都清楚,經濟發展離不開企業的進步,而企業發展的生命線便是道德和誠信。如果企業在利潤的誘惑下沉迷於虛假宣傳、假冒偽劣,必定會喪失市場!周希儉作為中脈健康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中脈公益基金會主席,更是始終秉承「有信則立,無信則廢」的原則,一路走來也是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
    老子有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做業務沒有誠信,就不會興盛;國家沒有誠信,就會衰敗。誠信是做人之本,可以讓我們受益一生;誠信是立業之基,是企業長足發展的基石;誠信是治國之道,是撫民安邦的長久大計。我們身邊可能都有過不誠信的人,我原來有個朋友,他平時花錢大手大腳,但掙錢又不多,所以會經常借朋友或同事的錢,借的時候說兩三天就還,可是往往一兩個月都還不了。
  • 【經典品讀】民無信不立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主旨孔子教導子貢為政的方法與應變的道理。注釋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指倉廩充實,軍備修整,然後教化實行,而後民才能信於我。②「去」即去除。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一死。人民如果不信任政府,國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來。」孔子把充足糧食、整修軍備和建立人民的信心,當做施政的三大要項。一切生產,莫不為了足食。所有軍備,都是為了足兵。僅僅這兩項,很難區分王道或霸道。所以孔子認為迫不得已時,可以去兵,也可以去食。唯有誠信立國,使人民對政府有信心,才是王政的主要特徵,一定不可以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