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鋼琴作品——《鍾》賞析

2020-12-05 煙臺大眾網

    李斯特?弗朗茨(Liszt.Franz,1811—1886)是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鋼琴音樂作品,在鋼琴藝術史上有突出貢獻,後人稱之為「鋼琴之王」。他首創了「交響詩」這種將語言詩歌化的音樂體裁,對音樂創作和音樂史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斯特也成為19世紀歐洲音樂史中重要的浪漫派音樂家。作為作曲家,李斯特極大地受到了當時浪漫主義代表人物的影響,比如作家維克多?雨果、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而蕭邦則喚醒了他的詩人天性,柏遼茲激發了他音樂中潛藏的糜菲斯特般的陰冷性格。1831年,李斯特也開始像帕格尼尼那樣在自己的音樂中加入炫技成分,並將帕格尼尼的《鍾》寫成了鋼琴曲。
    一、創作背景
    《鍾》的創作源於一場音樂會。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曾使李斯特熱血沸騰,並滿懷豪情地創作《革命交響曲》。然而七月革命沒有成功,「光榮的三天」後什麼也沒有變化,人民比以往更加貧窮,李斯特迷茫的心又失去了寄託。就在李斯特鬱悶的時候,1831年3月9日偉大的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做客巴黎,並在大歌劇院大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讓李斯特目瞪口呆,他被帕格尼尼那雙魔手,那根魔杖般的弓子給徵服了。這場音樂會就像一堆篝火,點燃了李斯特心靈之火。他日復一日地工作,苦練各種以前從未有過的技術,他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於是他選用了《b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改編成鋼琴曲《鍾》。
    二、樂曲簡要分析
    樂曲一開始,經過簡短的前奏,很快在高音區出現了「鍾」的主題。鋼琴高音區清脆悅耳的音色和頓音奏法形成的短促有力的音響,組成了一連串生動逼真的小鐘的鳴響。
    由於鋼琴高音區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於模仿鐘聲,因此鐘聲的效果更加明顯。接下來的主題繼續利用鋼琴高音區的音色特點,奏出了不同節奏的鐘聲。這兩個主題經交替變奏形成了高難度的輝煌華麗的段落。最後樂曲運用舞曲的體裁特點,在熱烈歡快的歌舞氣氛中結束。演奏時間約4分鐘。在這首雙主題變奏曲中,第三部分的兩個變奏主題均以輪指法語彙構成,特別是第二主題復調織體的手指輪奏,使這一技巧產生新的難度。雖然全曲採用三段體的寫法,由於運用了多次主題變化和重複,因此同時具有變奏曲和迴旋曲的特徵。
    三、主要技術分析
    該作品主要運用了變奏手法,由兩個主題進行交替變奏構成。技術內容包括: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八度的快速重複音、單手同時旋律和顫音、快速的跑動音群等。
    1.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主題穿織在十六分音符遠距離音程的跳躍中,必須突出主題旋律,因此要求大指深而持續有表情地觸鍵,手要靠近鍵盤,放鬆整條手臂,並使手腕柔順地帶動手指在高低音上移動,在移動手的時候要迅速調節好手指的動作。
    2.快速的八度重複音。彈奏時將有關的手指、腕部或下臂撐牢為一個整體,由肘部發力,每彈一次八度,手指立即很有彈性地離鍵。在98—130小節中都有這種奏法,聲音要求明亮,有色彩。
    3.單手同時彈奏旋律和顫音。要求堅持彈出顫音規定的數目,並且要均勻,富有表情。彈長顫音時要控制好音色和力度,手指貼鍵演奏。旋律部分的手指要輕巧,多一些泛音感,音色要圓潤。兩個聲部要整齊,保持住統一的律動。
    4.快速跑動的音群集中在華彩性質的經過句和雙手的交替觸鍵技術。可採用精緻的非連音觸鍵法,指尖細緻快速地觸鍵,手指重量一般不保留到鍵底,指尖離鍵要快,音色效果輕巧、透明、清晰;雙手交替彈奏半音階時,要力求力度均勻、平穩。
    總之,在李斯特的鋼琴音樂作品中,以炫技為特點的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佔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如今仍然非常流行的作品之一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末樂章迴旋曲的主題改編的《鍾》,已成為鋼琴專業演奏技巧進入高級階段後的必修之作。李斯特鋼琴作品《鍾》也是青年時代的他致力用於擴展手指技術,重視詩意形象化的鋼琴技術和美妙的音響,突破當時那種雖然完美但卻過於刻板的技術的不朽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已經不僅是高難技巧的炫耀或訓練,而且是顯示作曲家豐富想像力和表達思想感情意境的標誌。他與進步的浪漫主義藝術家一道,為創造明朗的、色調鮮明的藝術共同奮鬥,追求革新,努力擺脫清規戒律的精神,對當今甚至將來的音樂創作仍然影響深遠。

相關焦點

  • 李斯特鋼琴作品——《鍾》賞析
    德拉克羅瓦,而蕭邦則喚醒了他的詩人天性,柏遼茲激發了他音樂中潛藏的糜菲斯特般的陰冷性格。1831年,李斯特也開始像帕格尼尼那樣在自己的音樂中加入炫技成分,並將帕格尼尼的《鍾》寫成了鋼琴曲。  《鍾》的創作源於一場音樂會。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曾使李斯特熱血沸騰,並滿懷豪情地創作《革命交響曲》。
  • 李斯特《鍾》——鋼琴:基辛
    除最有名的《鍾》取自小提琴協奏曲外,其餘五首均取材自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被帕格尼尼的的演奏技巧迷住了。音樂會後,李斯特便憑記憶彈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想方設法在鋼琴上實現那種種美妙的音響。幾日後,李斯特彈奏了幾個音樂片段給他的朋友聽。朋友們驚訝的發現,他已經把帕格尼尼的花樣成功地移植到了鋼琴上,使這件樂器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音響。
  • 溫州雲劇院 | 「鋼琴之王」李斯特音樂賞析
    弗朗茨·李斯特生於匈牙利雷汀,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創建了背譜演奏法,他也因在鋼琴及以上的巨大貢獻而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發作,在德國逝世,享年75歲。
  • 李斯特《鍾》
  • 李斯特《鍾》| 眼花繚亂的鋼琴炫技極品
    被譽為魔鬼小提琴家的帕格尼尼天才的對談翌年,李斯特在帕格尼尼《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的基礎上創作了第一首鋼琴幻想曲,並將其命名為《鍾》,這支升G小調,6/8拍的三段體曲式的樂曲以主題變化的繁複、技藝的炫捷成為日後諸多鋼琴演奏者出師的畢業禮。
  • 【天下愛樂】除了《鍾》,李斯特還有哪些「喪心病狂」的作品?
    也許你是從《鍾》才開始了解李斯特 但除了《鍾》李斯特還為後人留下許多
  • 李斯特那些「超難超炫」的鋼琴作品
    多少人因為這首炫目的曲子一見鍾情,激發了演奏鋼琴的心願,以此為目標,樂此不疲的精進技藝。——熱門的鋼琴炫技作品《鍾》是由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根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改編的鋼琴作品。
  • 讀懂此文,李斯特的《鍾》就不難了!
    李斯特《鍾》是一首以炫技為特點的練習曲。這首樂曲不但有著高難度的演奏技巧還顯示出作曲家豐富的想像力。練習曲《鍾》是一首很好用於擴展手指技術的作品之一,也成為學琴者進入高級階段的必學曲目之一。 他將鋼琴的演奏技巧發展到無與倫比的程度,有評論家說他「培育了一代鍵盤巨人」。李斯特作品數量龐大,音樂作品多達700餘首。 他的早期作品多為鋼琴曲,其中包括大量的鋼琴改編曲。這種鋼琴曲不但起到了傳播歌劇與交響樂新作品的作用,更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他的另一個突出成就表現在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體裁―交響詩,他主張標題音樂,為作曲開闢了新的途徑。 《鍾》創作於1831年。
  • 弗朗茨·李斯特《鍾》
    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
  • 特效鋼琴演奏李斯特改編自帕格尼尼 鍾La CampanellaB小調奏鳴曲
    特效鋼琴演奏李斯特改編自帕格尼尼 鍾La CampanellaB小調奏鳴曲 原標題:特效鋼琴演奏李斯特改編自帕格尼尼
  • treVolo聆賞 李斯特《鍾》
    ——by李斯特《鍾》李斯特的《鍾》(La Campanella)又名泉水,這首致敬前輩的驚世之作源於1831年的一場音樂會,時年21歲的李斯特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後對其精湛的創作技藝驚嘆不已,發誓將這種魔鬼聯繫納入自己的鋼琴演奏中。
  • 李斯特作品專場——沈詩哲鋼琴獨奏音樂會在長沙音樂廳上演
    10月19日,李斯特作品專場——沈詩哲鋼琴獨奏音樂會在長沙音樂廳上演。作為湖南首位施坦威全球藝術家,沈詩哲再次展現她輝煌的個人演奏技巧。舞臺上的沈詩哲化身音樂魔法師,帶著1000多名觀眾,走進李斯特的藝術世界。
  • 李斯特鋼琴音樂的創作特徵與主要的鋼琴作品
    李斯特鋼琴音樂的創作特徵李斯特的鋼琴音樂創作,有兩個方面的特徵。主要的鋼琴作品(一)具有炫技特點的作品1826—1852年,李斯特寫了《12首超級技巧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3首音樂會練習曲》(1848年)及《2首音樂會練習曲》(1861年)最能反映出其炫技特點。
  • 沈文裕示範演奏李斯特《鍾》
    《鍾》是李斯特為獻給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鋼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鍾》又名泉水, 作於1834年。他把輕盈活潑的小提琴主題移植到鋼琴上,以各種不同的織體和技巧在各個不同的音區作了形形色色的變奏,我們可以從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術的斷奏、跳弓,十分新穎的在鋼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現方式,像同音上的輪指、長串的半音階進行、單手帶旋律聲部的顫音,連續的八度進行和左手遠距離的八度大跳等等,這在當時都是駭世驚俗的,超乎一般鋼琴家的能力極限,令當時的聽眾嘆為觀止。
  • 7 天音樂啟蒙之旅丨DAY6.李斯特(Liszt)
    小朋友們,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成長故事和名曲賞析~鍾 La Campanella (鍾)李雲迪 - Portrai《La campanella》《鍾》又名泉水, 作於1834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鍾》改編。當時李斯特聽到此曲後被深深吸引,隨即改編為鋼琴作品。此曲旋律優美動聽,但需要演奏者極高超的鋼琴技巧,以當時的鋼琴發展來看,其艱難程度被視為「不可能彈奏」。短短4分鐘的音樂中,要不斷出現「輪奏」(左右手交替彈奏)、「快速變八度」及「極大音程跳動的斷奏」等部分。
  • 「鋼琴之王」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弗朗茨·李斯特在音樂界一直是一位傳奇人物。作為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當時未受人賞識,但今天已被公認為上乘之作,不僅因作品本身的價值,也因它們對華格納、理查·施特勞斯以及後世作曲家們不可磨滅的影響。
  • 被貝多芬親吻的12歲鋼琴神童,李斯特
    ,旋律一聽即會,樂譜過目不忘; 從他開始,鋼琴表演不只是演奏內容,同時重視演奏技法; 從他開始,鋼琴演奏家不再是背對觀眾,而是採取側身坐姿於舞臺; 從他開始,鋼琴獨奏音樂會才開始出現; 他首創了交響詩,一種新型的單樂章標題管弦樂體裁,被沿用至今;
  • 沈詩哲帶你走進「鋼琴之王」的藝術世界 李斯特專場—沈詩哲鋼琴...
    當晚,李斯特專場——沈詩哲鋼琴獨奏音樂會在長沙音樂廳上演。作為湖南首位施坦威全球藝術家,沈詩哲化身「音樂魔法師」,帶著1000多名觀眾,走進李斯特的藝術世界。李斯特是19世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被譽為「鋼琴之王」;沈詩哲則被譽為「中國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這位施坦威藝術家為GENUIN唱片公司灌錄的首張專輯證明了她為何能深受全世界的觀眾以及樂評人的喜愛與欣賞。同時,沈詩哲用超高的技術,充滿激情的大師級演奏,詮釋了蕭邦與李斯特的作品。
  • 愛讓我們戰勝一切苦難丨李斯特《愛之夢》第三首作品賞析
    他的鋼琴作品中深厚的民間風格、獨特的現代鋼琴表演藝術風格和標題性原則與交響思維是其主要特點。《愛之夢》第三首是他的改編的具有奏鳴曲式的鋼琴曲之一。筆者將對這首樂曲的曲式結構、音樂形象和樂曲的情感做以闡述。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寫為三首鋼琴曲,題作《愛之夢》(Liebesträume,S541)。原來的歌詞,分別作為鋼琴曲的題詩。
  • 聆聽「鋼琴之王」李斯特,沈詩哲鋼琴獨奏音樂會走進陵水
    此次應邀亮相雅居樂海上藝術中心,沈詩哲為當地觀眾帶來了李斯特專場——沈詩哲鋼琴獨奏音樂會。當晚7點半,音樂會在《鍾》的旋律中拉開帷幕。隨後上演的《帕格尼尼a小調超技練習曲》節奏歡快、特色鮮明,《梅菲斯託》的演奏則體現了沈詩哲對於歌劇人物形象恰到好處的詮釋。面對風格各異的作品,沈詩哲沉著冷靜,十指如魔法般在琴鍵上跳躍,其精湛的演奏技巧令觀眾眼花繚亂、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