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弗朗茨(Liszt.Franz,1811—1886)是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鋼琴音樂作品,在鋼琴藝術史上有突出貢獻,後人稱之為「鋼琴之王」。他首創了「交響詩」這種將語言詩歌化的音樂體裁,對音樂創作和音樂史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斯特也成為19世紀歐洲音樂史中重要的浪漫派音樂家。作為作曲家,李斯特極大地受到了當時浪漫主義代表人物的影響,比如作家維克多?雨果、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而蕭邦則喚醒了他的詩人天性,柏遼茲激發了他音樂中潛藏的糜菲斯特般的陰冷性格。1831年,李斯特也開始像帕格尼尼那樣在自己的音樂中加入炫技成分,並將帕格尼尼的《鍾》寫成了鋼琴曲。
一、創作背景
《鍾》的創作源於一場音樂會。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曾使李斯特熱血沸騰,並滿懷豪情地創作《革命交響曲》。然而七月革命沒有成功,「光榮的三天」後什麼也沒有變化,人民比以往更加貧窮,李斯特迷茫的心又失去了寄託。就在李斯特鬱悶的時候,1831年3月9日偉大的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做客巴黎,並在大歌劇院大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讓李斯特目瞪口呆,他被帕格尼尼那雙魔手,那根魔杖般的弓子給徵服了。這場音樂會就像一堆篝火,點燃了李斯特心靈之火。他日復一日地工作,苦練各種以前從未有過的技術,他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於是他選用了《b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改編成鋼琴曲《鍾》。
二、樂曲簡要分析
樂曲一開始,經過簡短的前奏,很快在高音區出現了「鍾」的主題。鋼琴高音區清脆悅耳的音色和頓音奏法形成的短促有力的音響,組成了一連串生動逼真的小鐘的鳴響。
由於鋼琴高音區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於模仿鐘聲,因此鐘聲的效果更加明顯。接下來的主題繼續利用鋼琴高音區的音色特點,奏出了不同節奏的鐘聲。這兩個主題經交替變奏形成了高難度的輝煌華麗的段落。最後樂曲運用舞曲的體裁特點,在熱烈歡快的歌舞氣氛中結束。演奏時間約4分鐘。在這首雙主題變奏曲中,第三部分的兩個變奏主題均以輪指法語彙構成,特別是第二主題復調織體的手指輪奏,使這一技巧產生新的難度。雖然全曲採用三段體的寫法,由於運用了多次主題變化和重複,因此同時具有變奏曲和迴旋曲的特徵。
三、主要技術分析
該作品主要運用了變奏手法,由兩個主題進行交替變奏構成。技術內容包括: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八度的快速重複音、單手同時旋律和顫音、快速的跑動音群等。
1.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主題穿織在十六分音符遠距離音程的跳躍中,必須突出主題旋律,因此要求大指深而持續有表情地觸鍵,手要靠近鍵盤,放鬆整條手臂,並使手腕柔順地帶動手指在高低音上移動,在移動手的時候要迅速調節好手指的動作。
2.快速的八度重複音。彈奏時將有關的手指、腕部或下臂撐牢為一個整體,由肘部發力,每彈一次八度,手指立即很有彈性地離鍵。在98—130小節中都有這種奏法,聲音要求明亮,有色彩。
3.單手同時彈奏旋律和顫音。要求堅持彈出顫音規定的數目,並且要均勻,富有表情。彈長顫音時要控制好音色和力度,手指貼鍵演奏。旋律部分的手指要輕巧,多一些泛音感,音色要圓潤。兩個聲部要整齊,保持住統一的律動。
4.快速跑動的音群集中在華彩性質的經過句和雙手的交替觸鍵技術。可採用精緻的非連音觸鍵法,指尖細緻快速地觸鍵,手指重量一般不保留到鍵底,指尖離鍵要快,音色效果輕巧、透明、清晰;雙手交替彈奏半音階時,要力求力度均勻、平穩。
總之,在李斯特的鋼琴音樂作品中,以炫技為特點的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佔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如今仍然非常流行的作品之一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末樂章迴旋曲的主題改編的《鍾》,已成為鋼琴專業演奏技巧進入高級階段後的必修之作。李斯特鋼琴作品《鍾》也是青年時代的他致力用於擴展手指技術,重視詩意形象化的鋼琴技術和美妙的音響,突破當時那種雖然完美但卻過於刻板的技術的不朽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已經不僅是高難技巧的炫耀或訓練,而且是顯示作曲家豐富想像力和表達思想感情意境的標誌。他與進步的浪漫主義藝術家一道,為創造明朗的、色調鮮明的藝術共同奮鬥,追求革新,努力擺脫清規戒律的精神,對當今甚至將來的音樂創作仍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