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自己整理出來的,鑑古器全書,先說古器出處時代文化形成,然後是如何區分真假。必須對古器有興趣的同道中人關注我和收藏我的文章,我才可以繼續做下去。
黑軸是古代瓷器的一種釉色,當釉中鐵含量高達8%-10%,經高溫燒成便會呈現墨褐色澤,此即古代金匠們認識了青袖的呈色原理後在釉中增加鐵的含量,就燒成了黑瓷。黑軸瓷器的燒制始於東漢的早期越窯,但其色不純。東晉至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軸瓷柚面光亮,釉層均勻,亮黑如漆顯示出較高水平,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的瓷器,其釉料中氧化鐵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左右,瓷釉即呈黑色唐代北方燒造黑釉瓷器比較普遍,唐代中期山西渾源窯所燒黑釉瓷碗,外施黑釉,內施白釉釉色裝飾上的變化別具一格。宋金時期黑釉瓷器燒造量更大。南方地區如建窯、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注重釉裝飾,即在光亮潤澤的黑釉上裝飾各種結晶斑紋或把剪紙花樣移植到黑釉茶盞上。北方一些窯場的黑釉瓷器多以胎釉裝飾為主,如剔花、印花、線紋及跳刀法,給單調的黑釉瓷器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明代黑釉瓷器在燒造中更注重釉面裝飾。明清兩代御器廠所燒黑釉瓷器多為精工細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軸則成為各種美顏色的襯託。而在民間,時至元明清時期,黑釉仍是民間日用器皿的主要釉色,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我國傳統的釉色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