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廬山,走進白鹿洞書院,白鹿雖無歸洞跡,青衿猶有讀書聲

2020-10-14 霽君

昔人讀書處,町疃白鹿場。

世道有升降,茲焉更表章。

今中興年,治具一以張。

弦歌獨不嗣,山水無輝光。

荒榛適剪除,聖謨已汪洋。

亦有皇華使,肯來登此堂。

問俗良懇惻,懷賢增慨慷。

雅歌有餘韻,絕學何能忘。

——[宋] 朱熹《白鹿書院》


初聽「白鹿洞」,以為是一山洞,想像著在山洞裡出現了一隻白色的神鹿,機緣造化幻化出一個書院,然後……

然後這個很落俗套的神話故事,終止在了廬山五老峰南麓~



廬山飄過



走進白鹿洞書院


親臨白鹿洞,才知此洞並非真的山洞,而是一山谷,由於地勢低凹,四面山峰環合,清邃幽深,形如一洞,故稱其為洞。

又相傳書院的創始人南唐李渤,在此地養一白鹿,終日相隨,人稱白鹿先生,便喚此地曰「白鹿洞」。





白鹿洞北依後屏山、南接卓爾山、西鄰左翼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有泉水之勝,無市井之喧。

「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當年朱熹院長所題這一楹聯也是我想要說的,只是比他晚了八百餘年~




白鹿洞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已有千年歷史。

初為唐代(公元618—907年)李渤(後為江州刺史)兄弟隱居讀書處,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先主李知誥在此建「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的國子監齊名。

宋(公元960—1127年)初擴建為書院,定名「白鹿洞書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與嶽麓、嵩陽、睢陽並稱 「四大書院」。





歷朝歷代,避不開天災人禍,白鹿洞書院與其它史跡一樣亦難倖免。

北宋末年曾毀於兵火,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書院,請名師、充圖書、親講學,並奏請賜額及御書。

荒榛適剪除,聖謨已汪洋。

亦有皇華使,肯來登此堂。

彼時書院名聲大振,著名哲學家陸九淵、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講學。

在此讀書的歷代莘莘學子也是文採奕奕,有詩可鑑——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唐]王貞白《白鹿洞》


錫名有旨感皇明,百載荒基一日營。
白鹿雖無歸洞跡,青衿猶有讀書聲。
塵中講貫似難入,靜裡工夫終易成。
孕出廬山真秀氣,寧復渭釣與莘耕。

——[宋] 錢聞詩《白鹿洞書院》

曾依嶽麓聽鳴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來此豈非天。

——[宋] 項安世《遊白鹿洞書院》

石洞藹晴暉,高臺翠微。

松蘿常作榻,花鮮細沾衣。

不厭談經久,深慚訪舊稀。

長歌動林麓,山鳥傍人飛。

——[明]鄭廷鵠《白鹿洞》


宋後書院又幾經興廢,元、明、清三朝辦學不斷,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書院停辦,宣統二年(1910)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


現存建築多為清道光年間修建,建築體均座北朝南,依山(五老峰後屏山)傍水(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而築,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人字形硬山頂,徽派建築風格,粉牆黛瓦,清雅淡泊,朱、墨漆色門窗,古樸莊重。

主要建築有禮聖殿、朱子祠、明倫堂、御書閣、思賢臺、白鹿洞、狀元橋、門樓、牌坊等。




雖說今日書院已無讀書聲,但走進書院,依舊可以感受到濃鬱的書墨氣息,蘊含於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園林間。

亭臺樓閣、曲徑迴廊、樹木婆娑,好一處嫻雅靜謐的讀書地,想當年在此讀書的學子們該是多麼幸福,詩情飛揚、思如泉湧也就不足為奇了 。



無禮不成教,「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朱熹重修書院後,首以禮德育人,設立了《白鹿洞書院教條》,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為其教育基礎,簡明扼要,反映出做學問前首先學會做人的教育思想,成為南宋後七百年的教育宗旨,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後,白鹿洞書院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尊師禮賢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基,也是古人崇尚的人格品質,禮聖殿、朱子祠、思賢臺等,便是後人祭祀、禮拜先賢的地方。



走進禮聖殿,在其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石刻畫像及其弟子的牌位,畫像前設祭臺供後人祭拜瞻仰。



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豎有朱熹石刻畫像,東廂設有碑廊,內嵌自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餘塊,既有朱熹的手書真跡,也有明代狀元羅洪先署名紫霞真人的《遊白鹿洞歌》。

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遊龍,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也是研究古代書院教育體制的重要歷史資料。



御書閣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是一座兩層樓閣,是清康熙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劉少奇曾住在御書閣從事革命活動。



閣前有傳說中朱熹親手所植的桂樹兩株,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栽種。

我更願意相信傳說,因為加入了想像的空間意境更加曼妙。




明倫堂至今保留著古代學堂的式樣,正面講臺上貼著當年朱熹院長親定的《白鹿洞規》,亦即《白鹿洞書院教條》。漆色木質桌椅依稀可見當年學子們讀書的情景,沿牆豎立的碑刻記載著書院的興衰史跡。



明倫堂後有一石洞,內置一白色硊式石鹿,為明嘉慶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巖命人鑿置,並作《石鹿記》,是現書院僅存的明代實物。

白鹿洞本非洞也無洞,是明嘉慶九年(1530)由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並撰寫《新闢石洞告后土文》,了卻了白鹿洞有洞有鹿的心願。




白鹿洞頂是思賢臺,為現代按清制修建樓閣,登高望遠,是後人思賢明志之臺。



白鹿園裡有白鹿,在書院後面的一個山坡上,很容易被遊人忽略錯過的一片幽靜之地,所幸被喜歡「探秘」的女兒發現,帶我走進一探。


廬山的每一處山山水水都令人懷念,樹木蔥蘢流水潺潺古意濃濃,白鹿園因白鹿的味道更添自然田園氣息。

想當年白鹿先生李渤在此養鹿讀書,古代文人的生活總是被經營得那麼有情懷,富有詩意,再想想混跡於物質洪流中的現代人,嗟嘆兮,時光在流逝,載不動精神的船。





依依惜別白鹿和書院,道別貫道溪和五老峰,默默吟誦——

長歌動林麓,山鳥傍人飛。

雅歌有餘韻,絕學何能忘。

白鹿雖無歸跡,青衿猶有讀書聲。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附:《白鹿洞書院學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從中可以看出,白鹿洞書院倡導了德育為先、學以致用、「兼容並包」、「窮理求真」的教育思想和學術氛圍。深刻地提示了讀書問學的根本路徑和方法論的精髓。至今是我們學習、修身、做人的思想根基,也是教書不育人、實用功利主義的現代教育所缺失的精神內涵。

多麼希望現代教育能夠借鑑、傳承書院文化,厚實人本精神,真正做到「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相關焦點

  • 廬山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它與湖南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
  • 白鹿洞書院:讀書人心靈的殿堂
    本報記者 田曉明     電影《廬山戀》裡有個鏡頭:主人公第一次相識,在清澈的溪水邊,男主人公讀書的身影進入了女主人公的視線。接著水中一塊巨石特寫,鐫刻著「枕流」二字。  廬山風景區管委會新聞辦主任塗長林告訴我:「這是朱熹所書,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
  • 老照片裡的「天下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
    廬山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枕流橋1928年,近代著名學者胡適遊歷廬山後,獨具慧眼地提出了「廬山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㈠ 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㈡ 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700年宋學大趨勢;㈢ 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 廬山白鹿洞書院一瞥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和嶽麓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唐朝李涉、李渤兄弟二人曾在此隱居讀書,李渤有一頭白鹿每天相伴,白鹿很通人性,當時李渤被稱為白鹿先生,所居住的地方便被稱為白鹿洞。北宋初期,書院在朝廷的重視下逐漸發展起來。
  • 走進白鹿洞書院:千年書院的現代生存樣態
    中新網客戶端九江11月29日電(記者 宋宇晟)「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教育機構和教學組織。一千多年辦學不絕,屢毀屢建。它不同於官學,也非完全意義上的私學;它不是啟蒙教育、小中學教育,也非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它不是科舉的敲門磚,但又難以擺脫讀書做官的窠臼……」  作為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前任主任,閔正國談起今天的書院,多多少少帶有一種糾結的心態。
  • 廬山白鹿洞書院 長假國學遊受青睞(圖)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王祺攝影報導:「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10月4日,廬山白鹿洞書院,遊客在講解員的講解指引下,依次參觀。,廬山白鹿洞書院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在熱鬧的國慶假期,每天都迎來了不少海內外的遊客。
  • 白鹿洞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廬山五老峰東南
    始建於公元940年,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書院歷經滄桑,屢興屢廢。至到南宋朱熹重建書院,並親自在此講學,方得以興盛。白鹿洞書院現存在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南唐李氏朝廷,在此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國子監齊名,學者爭相往之。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視書院教育,御賜《九經》等書於書院,因 有朝廷重視,地方官史予以重視,書院得以發展。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理學宗師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率百官造訪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
  • 探訪廬山南麓千年白鹿洞書院:延續文化交流與合作(圖)
    姜濤 攝   中新網江西廬山9月28日電 題:探訪廬山南麓千年白鹿洞書院:延續文化交流與合作  作者:吳鵬泉 姜濤 王劍  頭頂中國古代高等學府的熠熠光環,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中國四大書院」。
  • 傳道正和島貴基因部落 廬山千年「白鹿洞書院」開講
    中新網8月19日電 日前,正和島創變者年會南昌站落幕,正和島貴基因部落20餘位成員就已經安靜的坐在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廬山千年「白鹿洞書院」內的「明倫堂」課桌上,聆聽白鹿洞書院常住劉長煥先生精彩絕倫的大學問。
  • 傳道正和島貴基因部落 廬山千年「白鹿洞書院」開講
    中新網8月19日電 日前,正和島創變者年會南昌站落幕,正和島貴基因部落20餘位成員就已經安靜的坐在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廬山千年「白鹿洞書院」內的「明倫堂」課桌上,聆聽白鹿洞書院常住劉長煥先生精彩絕倫的大學問。
  • 白鹿洞書院:千年書院再續文脈
    走進廬山白鹿洞書院,建築重簷翹角,昂首欲飛,庭院花格,虛實相間,步步為景。在這個淡雅又不失莊重的樓閣庭院裡,禮聖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坐落其間。11月28日。「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走進有著「天下書院之首」美譽的千年學府——白鹿洞書院。
  • 廬山白鹿洞書院被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廬山白鹿洞書院被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9月25日,廬山白鹿洞書院•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在白鹿洞書院舉行揭牌儀式。白鹿洞書院被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是對白鹿洞書院積極傳承傳播贛郡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充分肯定,更是對白鹿洞書院進一步創新發展、發揮文化引領作用的鼓勵和期盼。
  • 走進白鹿洞書院 感受古韻書香
    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為海內書院之首,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列古代中國最高學府之首。白鹿洞書院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相傳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由於這裡山峰迴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
  •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 白鹿洞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廬山「世界文化景觀」之一
    原創七言律詩《白鹿洞書院》匡廬山下千年韻,林翠環合貫道流。白鹿仙蹤崖刻古,紫陽丹桂院亭幽。白鹿洞書院大門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廬山世界文化景觀之重要景區,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四山環合,草木秀潤,院前有貫道溪緩緩流淌,環境清幽,為攬勝佳地。相傳,唐(789~805年)洛陽學者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並養一白鹿自娛,出入相隨,人稱「白鹿先生」。此地山峰迴合,俯視形如一洞,故名白鹿洞。
  • 中國歷史四大書院:離世界文化遺產有多遠?
    書院在我國古代所承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使命大約與現代的大學類似,但是現代的書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傳播功能,只能成為後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號。歷代眾多書院中,最著名者當屬宋代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衡陽石鼓山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
  • 白鹿洞書院開創"講會"制度 朱熹陸九淵講學(圖)
    走進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書院,是一次充滿文化意味的旅行。  白鹿洞書院  開書院「講會」制度先河  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白鹿洞書院環翠於千畝山林,顯得肅穆安靜又令人神往。  步入廬山五老峰,汽車沿著蜿蜒縱深的馬路開了十多分鐘,便來到了後屏山的南側。
  • 白鹿洞書院及《白鹿洞書院揭示》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興衰發展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
  • 白鹿洞書院是南宋書院中的模範
    馳名中外的廬山有個白鹿洞書院,是我國宋代最高學府之一。白鹿洞書院地處五老峰旁,四山圍合,一水中流,蒼松翠竹,蔥鬱斜覆,環境幽靜。白鹿洞書院並沒有天然洞府,只不過是四山圍地隱居讀書。李渤養了一隻白鹿,李外出,白鹿常隨之,於是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來李渤當了江州刺史,在這裡建了臺榭。到南唐升元中,又辦起了學館,稱「廬山國學」。宋代時擴建為書院。特別是哲學家、教育家朱熹任南康知軍時,重建院宇,不久辭去官職,當了白鹿洞洞主,親定教規,親自講學。朱熹為白鹿洞書院訂立的「洞規」,成為南宋書院統一的教規,影響深遠。
  • 以《白鹿洞書院學規》為題,展開詩詞創作,交流體會心得
    今溫故知新,相互探討,特重溫朱文公《白鹿洞書院學規》,依夫子教導,讀書窮理,推己及人。望希音堂諸位以詩詞為媒,交流體會心得。以期傳國學之精魂,正詩壇之風氣也。詩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附《白鹿洞書院學規》----朱熹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