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讀書處,町疃白鹿場。
世道有升降,茲焉更表章。
矧今中興年,治具一以張。
弦歌獨不嗣,山水無輝光。
荒榛適剪除,聖謨已汪洋。
亦有皇華使,肯來登此堂。
問俗良懇惻,懷賢增慨慷。
雅歌有餘韻,絕學何能忘。
——[宋] 朱熹《白鹿洞書院》
初聽「白鹿洞」,以為是一山洞,想像著在山洞裡出現了一隻白色的神鹿,機緣造化幻化出一個書院,然後……
然後這個很落俗套的神話故事,終止在了廬山五老峰南麓~
廬山飄過
走進白鹿洞書院
親臨白鹿洞,才知此洞並非真的山洞,而是一山谷,由於地勢低凹,四面山峰環合,清邃幽深,形如一洞,故稱其為洞。
又相傳書院的創始人南唐李渤,在此地養一白鹿,終日相隨,人稱白鹿先生,便喚此地曰「白鹿洞」。
白鹿洞北依後屏山、南接卓爾山、西鄰左翼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有泉水之勝,無市井之喧。
「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當年朱熹院長所題這一楹聯也是我想要說的,只是比他晚了八百餘年~
白鹿洞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已有千年歷史。
初為唐代(公元618—907年)李渤(後為江州刺史)兄弟隱居讀書處,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先主李知誥在此建「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的國子監齊名。
宋(公元960—1127年)初擴建為書院,定名「白鹿洞書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與嶽麓、嵩陽、睢陽並稱 「四大書院」。
歷朝歷代,避不開天災人禍,白鹿洞書院與其它史跡一樣亦難倖免。
北宋末年曾毀於兵火,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書院,請名師、充圖書、親講學,並奏請賜額及御書。
荒榛適剪除,聖謨已汪洋。
亦有皇華使,肯來登此堂。
彼時書院名聲大振,著名哲學家陸九淵、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講學。
在此讀書的歷代莘莘學子也是文採奕奕,有詩可鑑——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唐]王貞白《白鹿洞》
錫名有旨感皇明,百載荒基一日營。
白鹿雖無歸洞跡,青衿猶有讀書聲。
塵中講貫似難入,靜裡工夫終易成。
孕出廬山真秀氣,寧復渭釣與莘耕。
——[宋] 錢聞詩《白鹿洞書院》
曾依嶽麓聽鳴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來此豈非天。
——[宋] 項安世《遊白鹿洞書院》
石洞藹晴暉,高臺逼翠微。
松蘿常作榻,花鮮細沾衣。
不厭談經久,深慚訪舊稀。
長歌動林麓,山鳥傍人飛。
——[明]鄭廷鵠《白鹿洞》
宋後書院又幾經興廢,元、明、清三朝辦學不斷,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書院停辦,宣統二年(1910)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
現存建築多為清道光年間修建,建築體均座北朝南,依山(五老峰後屏山)傍水(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而築,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人字形硬山頂,徽派建築風格,粉牆黛瓦,清雅淡泊,朱、墨漆色門窗,古樸莊重。
主要建築有禮聖殿、朱子祠、明倫堂、御書閣、思賢臺、白鹿洞、狀元橋、門樓、牌坊等。
雖說今日書院已無讀書聲,但走進書院,依舊可以感受到濃鬱的書墨氣息,蘊含於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園林間。
亭臺樓閣、曲徑迴廊、樹木婆娑,好一處嫻雅靜謐的讀書地,想當年在此讀書的學子們該是多麼幸福,詩情飛揚、思如泉湧也就不足為奇了 。
無禮不成教,「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朱熹重修書院後,首以禮德育人,設立了《白鹿洞書院教條》,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為其教育基礎,簡明扼要,反映出做學問前首先學會做人的教育思想,成為南宋後七百年的教育宗旨,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後,白鹿洞書院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尊師禮賢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基,也是古人崇尚的人格品質,禮聖殿、朱子祠、思賢臺等,便是後人祭祀、禮拜先賢的地方。
走進禮聖殿,在其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石刻畫像及其弟子的牌位,畫像前設祭臺供後人祭拜瞻仰。
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豎有朱熹石刻畫像,東廂設有碑廊,內嵌自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餘塊,既有朱熹的手書真跡,也有明代狀元羅洪先署名紫霞真人的《遊白鹿洞歌》。
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遊龍,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也是研究古代書院教育體制的重要歷史資料。
御書閣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是一座兩層樓閣,是清康熙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劉少奇曾住在御書閣從事革命活動。
閣前有傳說中朱熹親手所植的桂樹兩株,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栽種。
我更願意相信傳說,因為加入了想像的空間意境更加曼妙。
明倫堂至今保留著古代學堂的式樣,正面講臺上貼著當年朱熹院長親定的《白鹿洞規》,亦即《白鹿洞書院教條》。漆色木質桌椅依稀可見當年學子們讀書的情景,沿牆豎立的碑刻記載著書院的興衰史跡。
明倫堂後有一石洞,內置一白色硊式石鹿,為明嘉慶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巖命人鑿置,並作《石鹿記》,是現書院僅存的明代實物。
白鹿洞本非洞也無洞,是明嘉慶九年(1530)由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並撰寫《新闢石洞告后土文》,了卻了白鹿洞有洞有鹿的心願。
白鹿洞頂是思賢臺,為現代按清制修建樓閣,登高望遠,是後人思賢明志之臺。
白鹿園裡有白鹿,在書院後面的一個山坡上,很容易被遊人忽略錯過的一片幽靜之地,所幸被喜歡「探秘」的女兒發現,帶我走進一探。
廬山的每一處山山水水都令人懷念,樹木蔥蘢流水潺潺古意濃濃,白鹿園因白鹿的味道更添自然田園氣息。
想當年白鹿先生李渤在此養鹿讀書,古代文人的生活總是被經營得那麼有情懷,富有詩意,再想想混跡於物質洪流中的現代人,嗟嘆兮,時光在流逝,載不動精神的船。
依依惜別白鹿和書院,道別貫道溪和五老峰,默默吟誦——
長歌動林麓,山鳥傍人飛。
雅歌有餘韻,絕學何能忘。
白鹿雖無歸洞跡,青衿猶有讀書聲。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附:《白鹿洞書院學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從中可以看出,白鹿洞書院倡導了德育為先、學以致用、「兼容並包」、「窮理求真」的教育思想和學術氛圍。深刻地提示了讀書問學的根本路徑和方法論的精髓。至今是我們學習、修身、做人的思想根基,也是教書不育人、實用功利主義的現代教育所缺失的精神內涵。
多麼希望現代教育能夠借鑑、傳承書院文化,厚實人本精神,真正做到「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