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國時期大學學費繳多少?
1932年,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圖書館內
2013年的新生很快就要開學了,如今的學費,動輒萬元的學校並不少見;
那麼,在民國的大學生,是怎樣考大學,上大學又需要繳納多少學費呢?
1
考生要來回奔波到各個大學參加入學考試
民國沒有全國統一高考,想讀大學,直接去你想要就讀的大學報名就行了。報名的時候,要拿著中學的畢業證書、四寸的半身近照三四張,如果想讀師範大學或者教育學院,還得拿著你籍貫所在地教育局的介紹信。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報名費一般是三五塊大洋。例如,1930年北大招收新生,報名費就是三塊大洋;同年,中山大學招收新生,報名費也是三塊大洋。
交上了報名費,而後先填志願,接著再參加體檢和考試,那三五塊大洋的報名費,實際上就是體檢和買試卷的費用。
幾塊大洋的報名費,聽起來好像可以忽略不計,其實不然。因為民國由各大學自由安排入學考試時間。例如,1931年中央大學(今日南京大學與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前身)的入學考試時間是7月6日到8日,而南開大學的入學考試時間卻安排在7月下旬(見盧紹稷《大學投考指導》)。
考生們為了提高被大學錄取的機會,往往會報考好幾所大學,然後挨個參加入學考試,這樣一來,不光報名費要交好幾份,而且還得花很多差旅費和住旅館的費用。
2
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收費奇高,名目繁多
如果你被錄取了,開學那天,你要繳納學費。各個大學的學費是不一樣的,北洋政府時的北京大學,第一個學年要繳六十塊大洋的學費;而清華大學,只繳四十塊大洋就可以了。
私立學校的學費很貴。上世紀二十年代,南開和復旦每年的學費都是一百塊大洋, 比北大和清華貴一倍左右,而同濟大學的學費則高達兩百塊大洋,是清華的五倍(見《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
在民國,教會學校和醫科大學的學費是最高的,收費項目也很多。例如設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在五四運動那年,每學年學費高達兩百塊大洋,此外還要收取二十塊大洋的書籍費、十塊大洋的校服費,學生去實驗室做試驗,還要繳納二十四塊大洋的試驗費,去圖書館查閱圖書,也要花十塊大洋辦一張借閱卡。教會學校收費雖高,校園環境和教學質量也相當優越。
首先是住宿條件好。在北洋政府時,北大的學生六個人一間宿舍,宿舍樓裡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冬天沒有熱水供應,學生凍得發抖;而教會學校燕京大學,兩個人一間宿舍,每間宿舍都配備了浴缸、電話、飲水器和洗衣設備,學校不間斷供應熱水,每個樓層都有一個小廚房,嫌大夥房飯菜不合口味的學生還可以在小廚房裡自己做飯吃。
其次,教會學校的英語教學是一流的,大多數教科書都用英文編寫,任課教師也多為外籍教授。如上海浸會大學,全校五十名教授,其中二十二個是美國人,老師用英語講課,學生用英語交流,學生的口語水平非常高。
3
窮人家的孩子要想上大學,只能報考師範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民國文壇大腕,很多都讀過大學,甚至在國外留過學,他們的家庭出身,大多非富即貴,至少是中產之家。
冰心的父親是海軍部次長,徐志摩出身海寧望族,鬱達夫的哥哥是大律師兼大法官,錢鍾書的父親是教授,茅盾的父親是鄉紳,臧克家的父親是地主,魯迅小時候雖然家道中落,他母親畢竟還拿得起八塊大洋的盤纏,使他得以考入江南水師學堂,進而趕上清朝末年的留學潮,獲得公費留學日本的機會。
上世紀三十年代,北京大學的女生流傳一句話:「北大老,師大窮,唯有清華可通融。」意思就是說北大的男生暮氣沉沉,北京師範大學的男生則大多沒有錢,只有清華大學的學生既有錢,又有活力,適合做男朋友。
無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窮人家的孩子都是讀不起的。因為民國時代普通百姓的收入,低得可憐。1932年,燕京大學的學生在北京頤和園附近的掛甲屯做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兩百塊大洋。一年到頭最多只能攢下十幾塊大洋,碰上年成不好的時候還得欠債。(見李景漢《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
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在北京城裡拉人力車,小夥子省吃儉用,掙一文攢一文,可是他一年到頭不休息,最多才能攢下五六十塊大洋,假如他和虎妞生下一男半女,能供得起孩子讀大學嗎?絕對不能。
所以,民國窮人家的孩子考大學,一般會選擇師範院校,例如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以及各省的省立師範學校,都是不收學費的,很多師範院校還免費給學生提供食宿。
當年毛澤東在長沙報考大學時,正是因為家裡不再寄錢給他,他才不得不報考了學雜費全免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見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
(李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