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2020-12-18 環球網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7月4日上午,由福建省南平市海峽旅行社組織的40多名遊客走進國家級生態鄉鎮——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這是「五一」假期之後,這裡迎來的首批團客。領略古厝土厝風採,感受鄉村文藝氣息,眾多遊客在此流連忘返。

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九龍村的土厝群。詹國兵攝/光明圖片

看著重現的熱鬧景象,73歲的王商國喜悅之情油然而生。退休後,他原本一直生活在南平市區,前年又遷回延平區巨口鄉九龍村老家常住了下來。「鄉村變得美了,人氣旺了,我家老宅也整修一新。回來住得下,留得住了。」他說。

閩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別被遺忘、廢棄、拆除的命運,帶著鄉愁記憶甦醒而來。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裡,古厝被整修一新,喜迎子孫的歸來。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古厝,既是鄉村的形之所在,更是其魂之所系。因為,古厝在,老人在,家就在,根脈就在。

今日閩北,數以百計的古厝土厝,借力古厝生態銀行、鄉村藝術季、田園綜合體等多種保護與開發形式,煥發新顏與生機,成為當地把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龍頭和鄉村振興橋頭堡。

探索從碎片化保護走向集約式保護之路

從南平市區沿國道車行一個多小時,來到巨口鄉北坑村。這個村全村為黃姓,是南宋教育家、理學家黃幹的後裔。為推動古厝土厝鄉村遊,村口那座古厝已修葺一新,並改造成為遊客服務中心。入門處顯著位置,掛著刻有習近平總書記《〈福州古厝〉序》的紅色牌匾。體現鄉愁的10首中國傳統詩詞張貼在村口的路旁,似乎在召喚遊子歸來。

「福建」之名即福州、建州(今南平建甌市)各取首字而來。南平是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的發源地,曾湧現出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讓閩北大地遍布明清古厝土厝。僅在國家級生態鄉鎮——巨口鄉,就有中國傳統村落4個,省級傳統村落4個,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

如今,當高鐵穿山而過,高速沿村而行,便捷的交通讓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更加明顯。巨口鄉雖有戶籍人口1.3萬人,但常住人口卻快速地減少到3000人。古厝主人的離開,讓古厝的命運岌岌可危。

要保護這麼多散落各村的「珍寶」,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個體化、碎片化保護方式。2018年,延平區以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為契機,立足「生態銀行」理念,創新性地設立「古厝生態銀行」,整合、盤活零散的古村、古厝資源,探索古厝集約式保護新模式。

兩年來,延平區通過搭建集古厝收儲、信息發布、流轉經營、成果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出臺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建立閒置資產開發利用工作機制等一系列舉措,打破城鄉要素流動的障礙,逐步讓閒置古厝實現從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蝶變」。

延平區委書記趙明正介紹:「為了讓政府與民間形成合力,我們推出了3種保護模式。一是成立南平巨福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統籌發展以古民居資源開發為龍頭的鄉村藝術旅遊產業。二是出臺《延平區村級公益性項目財政扶持獎勵實施辦法》,以民間投資為主、政府獎補為輔,引導鄉賢造福桑梓的積極性。三是制定《延平區民宿扶持獎勵辦法》,引導鄉賢建立鄉村振興理事會,把鄉賢引回來,參與古厝土厝改民居民宿,發展鄉村遊。」

文化激活鄉村生活,藝術點亮村容村貌

古厝醒了,古厝人也醒了。巨口鄉谷園村80多歲的老人吳太招看在眼裡,喜在心上,覺得一定要把自己所知的每一座古厝歷史記錄下來。他因為患喉癌不能講話,於是便手寫資料,並結集成冊出版,讓古厝故事不至於隨著老人的離去而被遺忘。

在巨口鄉谷園村,「谷園茗茶館」雖設在外觀陳舊的土厝裡,卻以城市咖啡館的風格裝飾,令人眼前一亮。巨口籍繪畫寫生藝術家李培福正在精心創作一幅谷園山水油畫。「我準備給在這裡創作的每一幅作品,題上一首歌頌家鄉的詩。」李培福笑著說。他30歲離開家鄉,當過北漂,也去過深圳、廈門,在外漂泊了20多年,去年被家鄉的變化所吸引,又回來定居。「如果沒有這樣的創作環境與文化氛圍,我就不會回來了。」

鄉村生活如果有文化的激活,鄉村環境如果有藝術的點亮,這樣的鄉村,才有活力與吸引力。藉助古厝新顏的強大魅力,延平區自2018年起連續兩年舉辦以「藝術激活鄉村」為主題的鄉村藝術季,旨在讓百年古厝實現文脈相承,讓生態巨口實現藝術增美。

國內外的藝術家來到巨口,住在古厝裡,行走在山水間,迸發出巨大的創作熱情,創作了大量充滿鄉村風情的藝術作品。延平區委宣傳部領導介紹說,12位國內外藝術家和3個藝術設計院校參與了去年鄉村藝術季。他們駐地創作了18件大型戶外作品、62件小型作品。15位巨口籍鄉土藝術家也返鄉創作了20件作品。這些作品與前年藝術季留下的42件作品一起,在古厝、古村、青山綠水間長期保留,呈現給每一位來巨口鄉觀展的人。

與此同時,投資2100萬元打造的巨口自然學校、寫生基地、藝術家創作基地,吸引了眾多文化基金會、藝術院校、藝術愛好者前來開展藝術創作。隨藝術家而來的則是展覽、講座、沙龍等多種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動。宛若山村「798」的藝術氛圍,讓巨口迅速成為旅遊熱點,數十萬遊客蜂擁而來。

古厝因文化、藝術的植入而生機盎然,而古厝人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藝術季舉辦期間,眾多老人當起了志願者。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婆婆也走出古厝大門,主動當起了保潔員。她逢人便笑,吸引了眾多的鏡頭。

從文化著手到經濟落腳

老人回來了,鄉賢回來了。300多名外出人員回家鄉投資創業。眾人拾柴火焰高,延平區的文化生態、自然生態,轉化為旅遊產業、綠色產業的機遇,也隨之而來。

「守護古厝,是從文化傳承的視角著手,但如果要形成長效機制,避免一陣風,最終還是要落腳到村民生活的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上,落腳到鄉村振興的大潮之中,這樣才能獲得持續的力量。」趙明正書記說。

延平的生態轉化,受益於觀念的變化與視野的開拓。巨福公司作為古厝生態銀行運作的政府平臺,迅速成立了文化資產整理小組,對各類文化歷史遺存開展全鄉大盤點。與此同時,巨福公司也把視線投向了延平區優質的生態資源。這些自然生態資源可以藉助「古厝生態銀行」機制,與古厝資源一起,實現最大化增值。延平區共有國家級生態鄉鎮2個、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村49個、市級生態村171個。延平委託專業機構對轄區內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精確摸底調查,全面整合國土、林業、水利、農業等部門自然資源數據,通過分類設計、分層處理,形成自然資源「一張圖」。同時,引導鼓勵農戶將手上分散的農田、山場、魚塘等自然資源「存儲」到巨福公司平臺,由巨福公司進行提升改造,策劃項目並對外招商、實施。

目前,延平的生態轉化勢頭正旺。為了儘快把文化提煉的成果應用到經濟發展之中,巨福公司對入股的各類村集體資產開展有針對性的文化提升工程,使得被賦予文化無形資產的這些鄉土資源,得到全方位挖掘,價值得到大幅度提升。

今日延平,土厝老屋重放異彩,綠色生態產業生機勃勃,它們相得益彰,形成了1+1>2的效應,成了投資者眼中的搶手貨。目前,延平已成功吸引10多家國內文化旅遊企業前來洽談養生項目、民宿改造旅遊項目、農業旅遊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已梳理閒置古厝民居600多棟、禮堂校舍466座、其他農用配套用房800座;已改造閒置古厝民居226幢,禮堂校舍186座,帶動農戶就業2800人,新增農創客120人;籤約和意向項目達32個。

第三屆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將於今年10月舉辦。為此,延平區已於6月份啟動古厝生態銀行杯「古厝鄉情·生態巨口」第二屆全省攝影大賽徵稿;7月2日正式對外徵集青年藝術家志願者,前往巨口鄉進行藝術創作;巨口鄉四個村的「水美鄉村」建設在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資金的支持下已近尾聲;巨口鄉主街道立面改造、眾多民宿提升、鄉村公路改造等項目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古厝安好、文化復興的閩北新農村,必將成為數百萬閩北農民奔向小康生活的美好家園。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2日 01版)

相關焦點

  • 石獅鄉村古厝: 堅守根脈沉澱記憶與鄉愁
    為進一步展示石獅特色的旅遊風光和人文風情,即日起,本專欄將按照「鄉村古厝古韻」「舌尖上的石獅」「美麗海岸風情」「『森』石獅『森』呼吸」「鄉愁人文風情」「石獅城市風華」六大主題,陸續刊發部分入選照片,敬請關注! 石獅是閩南地區出了名的僑鄉,歷來也是閩南文化的重鎮。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格物案例 | 福建延平:千方百計讓古厝「活」起來
    為推動古厝土厝鄉村遊,村口那座古厝已修葺一新,並改造成為遊客服務中心。入門處顯著位置,掛著刻有習近平總書記《〈福州古厝〉序》的紅色牌匾。體現鄉愁的10首中國傳統詩詞張貼在村口的路旁,似乎在召喚遊子歸來。
  • 「福州古厝」煥新記
    古厝故事說不盡,古厝新生更出彩。這些明清民居、西洋建築、特色莊寨散落在榕城大地上,歷經滄桑又講述著新的故事。古厝煥新,留下記憶和鄉愁「重修了4年,我們的古厝終於要回來了。」「你看,這些新建的外牆都保留著過去『外小內大』的窗戶結構,工人們把清淤過程中撿到的舊磚、舊窗、舊鵝卵石都安放回了古厝裡。」參加了修復工程的村民黃育仰感嘆,「在颱風中死去的宏琳厝,在工人的手中活了過來。」在他眼中,從屋簷的雕刻到廳堂的陳設,從樓層地板的鋪設再到夯土牆的建造,宏琳厝修復工程最大程度還原了他記憶中古厝的面貌。
  • 古厝新生,這裡有福州人的鄉愁
    閩都文化之書近年來,福州市實施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大美福州》第一季第五集古厝保護提升篇——《古厝為根 文化為魂》探訪福州古厝觸摸古城根脈335個古厝保護提升項目守望著新生的感悟恆遠的鄉愁
  • 閩東之光:古厝修繕,喚醒記憶留住鄉愁
    大夢蕉城(湯少貴)11月28日,記者來到虎貝鎮文峰村看到,清代巡檢司古厝保護區裡,工人正在忙著修繕古厝。據了解,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民居、古村落,發展鄉村旅遊,被喻為高山明珠的虎貝鎮不僅常態化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且加速推進傳統村落古厝修繕。
  • 百年古厝修齊齋:連江兒童啟蒙教育之源
    我們一起走進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11號修齊齋,在百年古厝的歷史文脈中追憶那裡曾經響起的朗朗書聲。來到中山路11號,白牆黛瓦,簷角婆娑,門楣上「修齊」二字在初冬的光影中熠熠生輝。推門而進,進深七柱的主座盡收眼底,古厝明三暗五,是集抬梁與穿鬥於一體的結構形式。雖僅為一進院落,卻寬敞開闊。溫麻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振英告訴我們,這棟古厝的整體布局結構屬於祠堂類建築。祠堂類建築常用於舉辦祭祀活動,會有大量宗親蒞臨參與,因此它通常具有開間大、縱深淺等特點,而早期的修齊齋就是祠堂。
  • 孤舟一系故園心 丹青著意寫鄉愁
    近兩年來,從閩東到閩西,從閩南到閩北,餘忠為「搜盡奇村打草稿」——走進一個又一個村落寫生、採風。美麗鄉村的實踐,振興鄉村的前景,給他帶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和創作衝動——美麗鄉村百米長卷正在孕育之中。無論是鴻篇巨製,還是風物小品,留住鄉愁是餘忠為藝術創作的永恆主題。而他的鄉愁記憶,源自多難困苦的童年。
  •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2020年09月01日 16:05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參與互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福州古厝」煥新記
    白牆烏瓦、飛簷翹角、龍舌燕尾屋脊、灰塑脊獸……2200多年的建城史為「一城秀水半城山」的福州留下了一座座有著厚重積澱的古厝。古厝故事說不盡,古厝新生更出彩。這些明清民居、西洋建築、特色莊寨散落在榕城大地上,歷經滄桑又講述著新的故事。
  • 帶著丁香味道的鄉愁
           文/譚虹芳         如果你經常漂泊在外獨自闖蕩,你的內心深處一定會有一段故鄉裡難以割捨的記憶
  • 南平:「古厝有故事」作品徵集活動啟動
    臺海網8月22日訊 據大武夷新聞網報導 8月20日,記者獲悉,由南平市延平區委區政府、閩北日報社、南平市文聯聯合舉辦的「古厝有故事」作品徵集活動即日起正式啟動。創作內容要求展現巨口古厝風光、自然美景、資源特色、風土人情、人文歷史,以及古厝生態銀行探索、鄉村振興等方面題材,形式為詩歌、散文、遊記(含圖)、文史、故事等作品。本次徵集活動不設具體獎項,徵集結束後,將由主辦方組織專家進行評審,作品入圍一經採用則給予相應稿酬。更多詳情,敬請關注「閩北日報」官微或大武夷新聞網。
  •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不過歷經歲月後,有些古厝年久失修,也缺乏便捷的現代化生活條件。遊客正在五店市傳統街區內遊覽。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十年前,晉江市啟動舊城改造。「當時,海內外的晉江人都想要留住老祖宗的建築。」範清靖說,許多古厝不僅有建築價值,更有文化價值,諸如故居、宗祠等處是僑胞回鄉探親的重要場所,聯繫著晉江和海外遊子。眾望之下,原本擬修建市民公園的五店市區域,最終被規劃為閩南民俗文化街區。以原有的街巷肌理為綱,區域內的重點建築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得以修復。周邊鄉鎮中有幾棟不具備文物價值的歷史風貌建築,在發展建設中面臨被拆除風險,也整體遷移至此統一保護。
  • 金輝助力古厝保護,復甦閩都文化記憶
    近年來,福州為保存城市記憶,掀起古厝保護熱潮。金輝金茂鼓樓金茂府與榕城同向,自2017年與政府達成文化保護協議以來,就肩負起了義井古厝修繕保護的重任。不負時代期許,匠心而為。 啟新,共鑑古厝新貌7月31日晚18:30,由福州日報社、鼓樓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主辦,福州日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金輝金茂鼓樓金茂府承辦的「古厝新生,鼓樓新生」福州古厝文化保護沙龍暨金茂府義井古厝揭幕典禮如期舉行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
    新圩烏山只是閩南紅磚古厝的一隅,在翔安的許多村落,至今仍可看到紅磚、紅瓦、紅地板,裝點彩繪木雕石刻等。閩南紅磚古厝集中分布於閩臺兩地,代表性建築有大嶝鄭氏聚落、金門山後聚落等。其中,大嶝田墘社區紅磚古厝就有100多座。
  •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舉辦《守望·山頭村》影片首映禮坐落於火炬(翔安)產業園區的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達」)佔地100公頃,在這偌大的廠區內,一處閩南古厝聚落總能吸引最多的目光。原來,這是擁有170年歷史的山頭村古民居。昨日下午,一場充滿儀式感的《守望·山頭村》影片首映禮在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舉行,向來客們講述了現代企業與傳統文化和諧共生的情懷。
  • 【刺桐博物】鄉愁|永春余光中文學館
    這是余光中寫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鄉愁詩,在神州大地家喻戶曉,在詩人故裡——福建永春更是婦孺皆知。永春人朗讀這首詩,除了或深或淺的「鄉愁」外,總不由自主地透著一絲絲的自豪。因為余光中是永春人!2011年,為了喚醒民眾心中的鄉愁情感,永春縣委、縣政府決定將鄉賢余光中的詩歌《鄉愁》打造成舞臺藝術精品;2013年,由永春縣組織編排的大型交響詩劇《鄉愁》榮獲第13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展演劇目獎;演出版、旅遊版《鄉愁》隨後相繼面世,標誌著該劇已進入常態化演出階段,成為永春乃至泉州新的文化名片和旅遊精品項目。
  • 關於長慶鎮中洋村「山邊樓」古厝保護的倡議書
    土木結構、青石黛瓦、庭院深深重簷翹角、木雕彩繪、絢爛多姿每一座古厝都是祖上智慧和才幹的結晶每一座古厝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每一座古厝都是不可再生的最寶貴遺產這裡的一山一水,一宅一院,一橋一石,一草一木,都布滿了歷史記憶,瀰漫著濃濃鄉愁。而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十幾座明清古建築更彌足珍貴。下京山下、門前寨後的古民居「山邊樓」,就是無價之寶。因其緊依山腳、背西面東,故取名「山邊樓」。
  • 福清78棟古厝、古民居迎新生!
    在許多福清人的心裡,古厝承載了人們關於鄉愁的一切思念。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古厝由於年代久遠、荒廢失修,漸漸失去了昔日容顏。我市結合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發現不少古厝瀕臨倒塌,情況令人擔憂。
  • 鄉村古厝變「金厝」
    詹國兵攝(中經視覺) 綠水青山環繞,古厝層層疊疊……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東南部的巨口鄉,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這些古厝歷經時代變遷,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