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古厝變「金厝」

2020-12-20 騰訊網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谷園村的廣場夜景。 詹國兵攝(中經視覺)

村民在民宿前展示傳統技藝——剪紙。

詹國兵攝(中經視覺)

綠水青山環繞,古厝層層疊疊……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東南部的巨口鄉,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這些古厝歷經時代變遷,顯得彌足珍貴。

2018年,延平區憑藉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區的東風,把巨口鄉作為試點區域,立足生態、區位、人文及資源稟賦等優勢,創建了「古厝生態銀行」機制,整合盤活零散的古村古厝資源,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生態文明發展的新路子。

「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和利用,是彰顯地域文化魅力、實現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延平區『古厝生態銀行』機制被證明是保護開發蘊含傳統文化基因古厝的有效路徑,是鄉村振興的強有力抓手,這在連續兩屆成功舉辦的鄉村藝術季中得到了實踐檢驗,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把這個機制持續抓好。」延平區委書記趙明正說。

整合資源 古厝升值了

「巨口鄉最大的特色是綠色,最好的資源是600多座土厝,這是富民強村的資源稟賦。」巨口鄉黨委書記陳羚告訴記者,巨口鄉人口1.3萬,但是三分之二人口外流,年輕人外出打拼,留下的都是老人,古厝失去了人氣,成了躺在山裡的沉睡資源。

要保護這些散落在各村、各家的古厝資源,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個體化、碎片化保護方式,讓分散資源得到集約利用。因此,延平成立巨福旅遊投資有限公司,與村集體、鄉賢、村民、高端藝術運營單位及院校等建立合作關係,對古厝、古宅、特色民居、土地進行整合,集中委託、集中管理,通過租賃、合作、入股等方式享有市場主體資格、參與市場運作。

有了新平臺,巨口鄉及8個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以村集體閒置資源、資產入股,實現了巨口鄉的文化資產、自然資產、閒置資產和人力資本的有效集聚,開拓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的高效路徑。目前,8個村16座閒置集體舊禮堂、11個停車場入股,從出租、入股、共同開發中享受分紅。

「通過巨福公司和村集體對閒置古厝、古宅、特色民居等進行整合,整治提升,集中進行市場化運營管理,巨福公司、村集體、村民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抱團經營,『沉睡』的古民居資源得到有效盤活。」陳羚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延平區還制定了《延平區巨口鄉民宿扶持獎勵辦法》,用綜改資金「四兩撥千斤」,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將古厝改造為精品特色民宿,在九龍、巨口、餘慶、上埔、谷源和嶺根等6個村共籌集民間資本近2000萬元,已改造閒置古厝民居226幢,25棟民宿開門迎客,盤活了沉睡的古厝資源。

「做夢也沒有想到,家裡的土厝會突然升值。」九龍村村民林毅在20年前就外出經商。2018年,他響應鄉裡號召,回鄉將老房子改成了民宿。「花了大約20萬元裝修,現在存儲到『古厝生態銀行』,並由其託管。」林毅說,從2018年11月至今,民宿已接待藝術家、高校師生、書畫愛好者等1000多人次,獲得經濟效益100多萬元。

改善環境 家園更美了

「我們一方面通過高位嫁接,聘請5位專家作為鄉村振興的『智囊團』,對規劃及村落古厝保護予以指導,保障規劃設計的剛性;另一方面,聘請鄉賢、退休幹部等成立20多個鄉村振興理事會,在產業振興、文明鄉風、化解矛盾中發揮作用,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巨口鄉鄉長胡玉貴說。古厝盤活了,村民們變成了股東,享受到了穩定持續的紅利。但是還需要補上鄉村治理的短板,讓這份紅利長長久久。

目前,九龍村10個鄉賢成立了聚龍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餘慶村18個鄉賢成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谷園鄉賢成立金谷生態休閒觀光園……越來越多在外創業的鄉賢返鄉推動鄉村重建。

在巨口村村主任吳美忠看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光靠村幹部獨力難支,應該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機制,讓小家與大家串聯起來。「實施美麗庭院行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通過設立基金獎勵讓群眾參與其中,讓鄉村振興理事會來監督,村裡的事大家說了算,效果很好。」

吳美忠還舉了個例子:85歲的老黨員巫玉妹前兩年回鄉,用綠植、花草、山石來布置老院子,打造了區裡首批五星級美麗庭院,也成為眾多村民的學習標杆。

陳羚介紹,在「綜改」中,巨口鄉用規劃引領生態鄉村建設,高標準建立美麗鄉村規劃,完善農村環境管理能力,建立完善農村生態文明發展機制,先後探索出「生態+」模式,實施武步溪巨口段「和美鄉村」項目建設,改造提升繽紛水岸休閒帶,進一步提升巨口水美景觀;探索「共享+」模式,整合盤活巨口鄉閒置房屋等資源,加快沿線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將基礎建設、旅遊項目和民生建設融為一體,通過對原有社會資源的吐納,以共享方式進行生活和旅遊服務的提升。

如今的巨口鄉,休憩草亭、荷蘭池、觀荷小橋、步行棧道、觀水平臺等設施一應俱全,原來雜亂、荒蕪的小鄉村變得乾淨、有序。這些散發著鄉愁味道的古厝、村落、古街連點成線,成了遊客流連忘返的網紅打卡地。

搭建平臺 村民富裕了

九龍村的土厝依山而建連綿百座,橫坑村被譽為「閩北第一僑村」,上埔、餘慶、巨口等村的土厝也各有特色……通過一系列資源整合、精準提升,如今的巨口鄉今非昔比,成功吸引了10多家國內文化旅遊企業前來洽談養生項目、民宿改造旅遊項目、農業旅遊項目。

憑藉古厝換新顏的良好時機,延平區組建了巨福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統籌運作以古民居資源開發為龍頭的鄉村藝術旅遊產業,與村集體、鄉賢、村民、高端藝術運營單位及院校等建立四維聯結關係,形成「平臺公司+村集體+理事會+農戶+藝術單位」合作格局;投資了2100萬元打造巨口自然學校、寫生基地、藝術家創作基地;自2018年起連續舉辦了以「藝術喚醒鄉村」「藝術激活鄉村」為主題的兩屆「延平鄉村藝術季」活動,吸引60多位中外藝術家到巨口鄉駐地,創作作品200多件,30多批次1800多名藝術院校師生前來寫生、實踐、教學,16所院校建立寫生基地。

在谷園村「金谷街」,釀酒坊、街頭厝、鄭厝裡厝等古厝也正在陸續修復中。村主任吳恆漳告訴記者,「目前,『進士院』已經完成了對外招商,並計劃在其中開設一座中國美院教師工作室。街道復建完成後,將進一步推進招商引資,達成與高校及高端藝術運營單位的長期合作關係,屆時也會為谷園村的村民們帶來一筆可觀收入」。

「這些造型獨特的古民居、古遺存、古村落,為鄉村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素材。」每年有大半時間在巨口鄉進行藝術創作的上海「全攝影&一個藝術」畫廊總監黃雲鶴說。

一筆一畫繪藍圖,一磚一瓦成妙景。來自各地的藝術家以古厝為素材,創造出散落在路邊、院子和牆角的藝術作品,讓古樸的村莊與多元的藝術進行靈感碰撞,用創意設計為鄉村文旅融合賦能。

趙明正說:「巨口鄉將堅持新發展理念,圍繞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用好用活各項政策,轉變鄉鎮職能,持續深化鄉村藝術季活動品牌,著力在財政部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上實現新突破。」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福清:古厝能入股 鄉村激活啦
    人才濟濟,給下和洋留下了歷史瑰寶,比如古厝。村裡既有南洋建築風格的華僑厝,也有地域特色鮮明的六扇厝、四扇厝,20多座古厝形成的古建築群至今留存完好。一邊是鄉村振興的產業選擇難題,一邊是百年古厝的獨特魅力,兩者結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今年8月,下和洋村成立了全省首個以古民居入股的農村合作社,將沉睡的古厝變成珍貴的股份。
  • 「福州古厝」煥新記
    古厝變金厝,喚回出走的「厝裡人」即將重新開張的宏琳厝,讓黃育仰重新搗鼓起了橄欖、粉幹、糟菜的土特產生意;而修復一新的三落厝,則讓36歲的鄭洋妹選擇重返鄉村,在兒時居住的大宅裡找到工作。鄭洋妹告訴記者,由於生活條件艱苦,「厝裡人」陸續搬出,而古厝則因年久失修,逐漸傾頹。2016年,當地政府啟動了古厝修繕計劃,聯合第三方對三落厝進行保護性開發。如今,屋後的祖厝、倉庫等附屬建築被改造成了餐館、展廳、酒吧和商店;原來院子裡臭氣燻天的豬圈變成了古樸風格的茶居;200多間破屋也被改造成了40間精緻的客房。酒店一開張,出走的「厝裡人」也回來了。
  • 黨支部牽頭,農民以古厝入股,收入按股分配福建首個農村古厝合作社...
    在鄉村振興中,江鏡鎮黨委、政府將保護與活化利用古厝作為重要一環,加強宣傳引導,讓擁有古厝的農民意識到古厝是寶。鎮黨委書記林忠強說:「農民有了積極性,就有了創造性。」  成立下和洋村古厝合作社,就是村民的創新舉措。下和洋古厝為清中期高姓叔侄及其後人營建。
  • 探尋閩南大厝的奧秘:用閩南元素賦能鄉村建設
    6年前,4名古建發燒友,懷揣著對閩南傳統建築的熱情,開始深入廈漳泉山村,探訪原汁原味的閩南大厝。這個過程,重塑了他們對閩南建築文化的認知。閩南古厝遺存風雨飄搖的境遇與瀕危的建造工藝,讓他們決心變身守護與傳承者。大厝營造學社由此而生。
  • 復興福建古厝營造技藝 重回阿嬤的厝
    復興營造技藝,重回阿嬤的厝長期以來,作為本土歷史文化重要載體的福建古厝,遭遇缺乏保護、傳統建材缺失、古法工藝失傳等問題。近日,一場名為《阿嬤的厝》的古建築展,在漳州市圖書館開幕。這次展覽以閩南阿嬤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展出鬥拱、雀替、額枋等百餘件閩南古厝木雕構件,再現了閩南古厝裡的生活場景。為這次展會提供展品的,是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福建古厝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離不開那些精於本土營造技藝的匠人。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穿越與重生
    古厝村落呼喚年輕活力加快農村建設,呼喚年輕活力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現有人文歷史遺蹟20多處,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厝,在福建話中,代表房屋、家。走訪中記者得知,目前在古厝村落中,老人們,或者是夫妻兩人同住,或者是單獨與兒子一起居住,養兒防老是鄉村老人最大的物質和精神支柱。作為曾經的一代二代務工者,他們還有可能選擇回村度過餘生,但三代農民工多數已在外置業,鄉村的代際傳遞已經出現斷層。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福州古厝」煥新記
    古厝變金厝,喚回出走的「厝裡人」即將重新開張的宏琳厝,讓黃育仰重新搗鼓起了橄欖、粉幹、糟菜的土特產生意;而修復一新的三落厝,則讓36歲的鄭洋妹選擇重返鄉村,在兒時居住的大宅裡找到工作。酒店一開張,出走的「厝裡人」也回來了。項目負責人張毅文告訴記者,酒店還為古厝裡的「原住民」帶來了30多個工作崗位。如今,鄭洋妹在老宅裡穿上了制服,當起了服務生,原本赤貧的家庭每個月增收3000多元。鄭洋妹笑說:「古厝成了金厝,日子有了奔頭!」類似的改變不僅發生在這裡。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夫妻倆風風雨雨幾十年,看著村裡的模樣變美了,主動要求把自家的老屋翻個篇。勵志老人轉觀念,很快,村裡幫忙申請到財政部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資金,圓了老人的心願。相守是一種幸福,幹活時夫妻倆既是搭檔又是幫手。換成窗明几淨的新店,兩位加起來近150歲的老人常常樂開了花。他們偷偷告訴中國三農發布的記者,希望更多的人能用上自己的老手藝。
  • 格物案例 | 福建延平:千方百計讓古厝「活」起來
    為推動古厝土厝鄉村遊,村口那座古厝已修葺一新,並改造成為遊客服務中心。入門處顯著位置,掛著刻有習近平總書記《〈福州古厝〉序》的紅色牌匾。體現鄉愁的10首中國傳統詩詞張貼在村口的路旁,似乎在召喚遊子歸來。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因為,古厝在,老人在,家就在,根脈就在。今日閩北,數以百計的古厝土厝,借力古厝生態銀行、鄉村藝術季、田園綜合體等多種保護與開發形式,煥發新顏與生機,成為當地把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龍頭和鄉村振興橋頭堡。探索從碎片化保護走向集約式保護之路從南平市區沿國道車行一個多小時,來到巨口鄉北坑村。
  • 探秘連江古厝:陳氏大厝的門道與藝術
    建於清代的魁龍坊陳氏大厝,建築宏偉,用材巨大,兼具地方特色,代表了同時期連江古建築的巔峰水平。《探秘連江古厝》專欄帶您走進陳氏大厝,在百年古厝裡細品馬鞍牆、門頭房、連枋題刻、四水歸一的門道與藝術。
  • 南安有個「古厝大觀園」,30多座百年古大厝集於一村!你見過嗎?
    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被稱為集閩南古大厝和南洋風格為一體的「古厝大觀園」,在這裡有三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其中的李氏民居近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山李氏民居,是由旅居南洋的李氏族人於清朝至民國期間回鄉興建,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築有石碣大厝、頂新厝、下新厝、功藏厝、成器厝等10座。記者跟隨李氏家族後人李渭生,來到百年古大厝之一,也是觀山村最富盛名的古厝——番仔樓。
  • 福清全鏈條推進古厝保護:守護歷史 不容「厝」過
    隨著福州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展開,福清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擴大保護範圍,從摸清家底到活化利用,全鏈條穩步推進保護工作,讓老宅子、老街區綻放新光彩。福清市根據《貫徹落實福州古厝保護工作方案》,結合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有序高效推進古厝摸排;今年計劃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和開展相關保護性工作。
  • 福清全鏈條推進古厝保護:守護歷史 不容「厝」過
    隨著福州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展開,福清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擴大保護範圍,從摸清家底到活化利用,全鏈條穩步推進保護工作,讓老宅子、老街區綻放新光彩。福清市根據《貫徹落實福州古厝保護工作方案》,結合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有序高效推進古厝摸排;今年計劃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和開展相關保護性工作。
  • 福建福清市:古厝保護性開發 應擇善而從
    這個道理可以適用於廣泛的領域,比如對古厝的開發。  下和洋是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下轄的自然村,有保存較為完好且相連成片的13座古厝和3座學堂舊址。如何保護開發這些古厝?下和洋村古厝合作社應運而生。這是我(福建)省首個農村古厝合作社。  下和洋的古厝雖然規模不大,但有自己的特點——兼具南洋風格和福清特色的六扇厝和四扇厝多,歷史特色鮮明,學堂曾出過院士,華僑多等。
  • 福建古厝其義厝—— 用三國故事雕刻傳承家訓
    福建古厝其義厝—— 用三國故事雕刻傳承家訓 2020年08月24日 09: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紅磚古厝:那一抹閩南紅的風情
    規劃以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及歷史風貌為主題,提出要整治環境、利用現有條件配備少量旅遊服務設施,打造集古建築觀賞、閩南文化體驗、鄉村休閒、商務活動於一體,具有濃鬱閩南文化特色的旅遊區。     林路古厝 風格最洋氣    南安還有哪些紅磚建築的蹤跡?市文管辦主任楊小川向記者推薦林路厝。
  • 廈門古建築之盧厝,豪門攀比鬥富訂婚約,造就了精美的閩南古厝
    廈門盧厝建築構造:盧厝坐北朝南,建築面積985平方米,由中軸對稱的兩落橫向大厝和兩側縱列護厝及院前石埕組成,埕周為圍牆此外盧厝在用水、照明、取暖等方面,採用當時西方先進技術並保存至今,是閩南古厝的傑出代表。2013年立為第八批福建文物保護單位。2、盧厝的由來:那麼,豪華的盧厝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此事,還要從僅隔百米距離的蔣厝說起。
  • 玉井坊——隱藏在福建深山中的「國保」古厝
    厝,在福建很多地方的方言中,代表著房屋、家的意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經濟收入的提高,很多人已經從偏遠鄉村遷居到城市中,又或者在老家重新蓋起高樓。在福建多數方言中,「舊厝」意指舊房子,「新厝」就是新居的意思,而「古厝」自然是經歷風風雨雨,起碼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古老房子。福建三明市尤溪縣下轄的厚豐村中,便有著這麼一座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巨大「古厝」,這座古厝歷經十多年建造,時間橫跨乾隆與嘉慶兩個皇帝年號。
  • 古厝茶飄香——走進永春茶葉博物館
    樹木掩映中,一座兩進兩護厝的閩南風格古厝,靜靜立在霞陵溪旁。兩年前,這座古厝還是幾近荒廢的模樣,如今,這裡成為永春首家集茶葉歷史文化、古茶器具展示及品茶休閒功能為一體的「永春茶葉博物館」。近年來,埔頭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將一些廢棄、閒置的閩南特色古建築進行修繕、保護,並積極引入文化旅遊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