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谷園村的廣場夜景。 詹國兵攝(中經視覺)
村民在民宿前展示傳統技藝——剪紙。
詹國兵攝(中經視覺)
綠水青山環繞,古厝層層疊疊……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東南部的巨口鄉,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這些古厝歷經時代變遷,顯得彌足珍貴。
2018年,延平區憑藉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區的東風,把巨口鄉作為試點區域,立足生態、區位、人文及資源稟賦等優勢,創建了「古厝生態銀行」機制,整合盤活零散的古村古厝資源,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生態文明發展的新路子。
「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和利用,是彰顯地域文化魅力、實現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延平區『古厝生態銀行』機制被證明是保護開發蘊含傳統文化基因古厝的有效路徑,是鄉村振興的強有力抓手,這在連續兩屆成功舉辦的鄉村藝術季中得到了實踐檢驗,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把這個機制持續抓好。」延平區委書記趙明正說。
整合資源 古厝升值了
「巨口鄉最大的特色是綠色,最好的資源是600多座土厝,這是富民強村的資源稟賦。」巨口鄉黨委書記陳羚告訴記者,巨口鄉人口1.3萬,但是三分之二人口外流,年輕人外出打拼,留下的都是老人,古厝失去了人氣,成了躺在山裡的沉睡資源。
要保護這些散落在各村、各家的古厝資源,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個體化、碎片化保護方式,讓分散資源得到集約利用。因此,延平成立巨福旅遊投資有限公司,與村集體、鄉賢、村民、高端藝術運營單位及院校等建立合作關係,對古厝、古宅、特色民居、土地進行整合,集中委託、集中管理,通過租賃、合作、入股等方式享有市場主體資格、參與市場運作。
有了新平臺,巨口鄉及8個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以村集體閒置資源、資產入股,實現了巨口鄉的文化資產、自然資產、閒置資產和人力資本的有效集聚,開拓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的高效路徑。目前,8個村16座閒置集體舊禮堂、11個停車場入股,從出租、入股、共同開發中享受分紅。
「通過巨福公司和村集體對閒置古厝、古宅、特色民居等進行整合,整治提升,集中進行市場化運營管理,巨福公司、村集體、村民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抱團經營,『沉睡』的古民居資源得到有效盤活。」陳羚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延平區還制定了《延平區巨口鄉民宿扶持獎勵辦法》,用綜改資金「四兩撥千斤」,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將古厝改造為精品特色民宿,在九龍、巨口、餘慶、上埔、谷源和嶺根等6個村共籌集民間資本近2000萬元,已改造閒置古厝民居226幢,25棟民宿開門迎客,盤活了沉睡的古厝資源。
「做夢也沒有想到,家裡的土厝會突然升值。」九龍村村民林毅在20年前就外出經商。2018年,他響應鄉裡號召,回鄉將老房子改成了民宿。「花了大約20萬元裝修,現在存儲到『古厝生態銀行』,並由其託管。」林毅說,從2018年11月至今,民宿已接待藝術家、高校師生、書畫愛好者等1000多人次,獲得經濟效益100多萬元。
改善環境 家園更美了
「我們一方面通過高位嫁接,聘請5位專家作為鄉村振興的『智囊團』,對規劃及村落古厝保護予以指導,保障規劃設計的剛性;另一方面,聘請鄉賢、退休幹部等成立20多個鄉村振興理事會,在產業振興、文明鄉風、化解矛盾中發揮作用,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巨口鄉鄉長胡玉貴說。古厝盤活了,村民們變成了股東,享受到了穩定持續的紅利。但是還需要補上鄉村治理的短板,讓這份紅利長長久久。
目前,九龍村10個鄉賢成立了聚龍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餘慶村18個鄉賢成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谷園鄉賢成立金谷生態休閒觀光園……越來越多在外創業的鄉賢返鄉推動鄉村重建。
在巨口村村主任吳美忠看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光靠村幹部獨力難支,應該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機制,讓小家與大家串聯起來。「實施美麗庭院行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通過設立基金獎勵讓群眾參與其中,讓鄉村振興理事會來監督,村裡的事大家說了算,效果很好。」
吳美忠還舉了個例子:85歲的老黨員巫玉妹前兩年回鄉,用綠植、花草、山石來布置老院子,打造了區裡首批五星級美麗庭院,也成為眾多村民的學習標杆。
陳羚介紹,在「綜改」中,巨口鄉用規劃引領生態鄉村建設,高標準建立美麗鄉村規劃,完善農村環境管理能力,建立完善農村生態文明發展機制,先後探索出「生態+」模式,實施武步溪巨口段「和美鄉村」項目建設,改造提升繽紛水岸休閒帶,進一步提升巨口水美景觀;探索「共享+」模式,整合盤活巨口鄉閒置房屋等資源,加快沿線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將基礎建設、旅遊項目和民生建設融為一體,通過對原有社會資源的吐納,以共享方式進行生活和旅遊服務的提升。
如今的巨口鄉,休憩草亭、荷蘭池、觀荷小橋、步行棧道、觀水平臺等設施一應俱全,原來雜亂、荒蕪的小鄉村變得乾淨、有序。這些散發著鄉愁味道的古厝、村落、古街連點成線,成了遊客流連忘返的網紅打卡地。
搭建平臺 村民富裕了
九龍村的土厝依山而建連綿百座,橫坑村被譽為「閩北第一僑村」,上埔、餘慶、巨口等村的土厝也各有特色……通過一系列資源整合、精準提升,如今的巨口鄉今非昔比,成功吸引了10多家國內文化旅遊企業前來洽談養生項目、民宿改造旅遊項目、農業旅遊項目。
憑藉古厝換新顏的良好時機,延平區組建了巨福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統籌運作以古民居資源開發為龍頭的鄉村藝術旅遊產業,與村集體、鄉賢、村民、高端藝術運營單位及院校等建立四維聯結關係,形成「平臺公司+村集體+理事會+農戶+藝術單位」合作格局;投資了2100萬元打造巨口自然學校、寫生基地、藝術家創作基地;自2018年起連續舉辦了以「藝術喚醒鄉村」「藝術激活鄉村」為主題的兩屆「延平鄉村藝術季」活動,吸引60多位中外藝術家到巨口鄉駐地,創作作品200多件,30多批次1800多名藝術院校師生前來寫生、實踐、教學,16所院校建立寫生基地。
在谷園村「金谷街」,釀酒坊、街頭厝、鄭厝裡厝等古厝也正在陸續修復中。村主任吳恆漳告訴記者,「目前,『進士院』已經完成了對外招商,並計劃在其中開設一座中國美院教師工作室。街道復建完成後,將進一步推進招商引資,達成與高校及高端藝術運營單位的長期合作關係,屆時也會為谷園村的村民們帶來一筆可觀收入」。
「這些造型獨特的古民居、古遺存、古村落,為鄉村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素材。」每年有大半時間在巨口鄉進行藝術創作的上海「全攝影&一個藝術」畫廊總監黃雲鶴說。
一筆一畫繪藍圖,一磚一瓦成妙景。來自各地的藝術家以古厝為素材,創造出散落在路邊、院子和牆角的藝術作品,讓古樸的村莊與多元的藝術進行靈感碰撞,用創意設計為鄉村文旅融合賦能。
趙明正說:「巨口鄉將堅持新發展理念,圍繞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用好用活各項政策,轉變鄉鎮職能,持續深化鄉村藝術季活動品牌,著力在財政部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上實現新突破。」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