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即便人在城市,也經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恬淡意境。之前的節目中,福建省南平市的巨口鄉,啟動對古厝文化的保護與創新,藉助「藝術季」活動撬動人氣。那麼,文化該怎樣穿越與重生?下一代的傳承何以潛移默化?今天我們接著來關注。
「 150歲」的勵志老夫妻
傳承非物質文化手藝
在福建省南平市巨口鄉的谷園村,有一對老夫妻,最近他們經歷了一件人生大事。
老人叫陳登桂,這間開店的祖屋清朝時就是臨街商鋪,距今已有100多年,也是他爺爺留下的遺產。順便繼承下來的,還有這做竹編的手藝。
老兩口僅有一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夫妻倆風風雨雨幾十年,看著村裡的模樣變美了,主動要求把自家的老屋翻個篇。勵志老人轉觀念,很快,村裡幫忙申請到財政部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資金,圓了老人的心願。
相守是一種幸福,幹活時夫妻倆既是搭檔又是幫手。換成窗明几淨的新店,兩位加起來近150歲的老人常常樂開了花。他們偷偷告訴中國三農發布的記者,希望更多的人能用上自己的老手藝。
鄉賢開啟鄉村流量模式
為家鄉做點事情
出生在農村,或打工或求學的年輕人,離開鄉村走進繁華的城市,家鄉曾經是不想再回頭的地方。然而,終有一天,為人父母后他們才理解,自己父母心心念的鄉村承載著太多的成長記憶和宗族親情,是能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心靈港灣。藉助一個契機,自然而然他們開始思考為家鄉做點事情。
王商利,今年42歲,出生在九龍村的他,大學畢業後在福州工作成家,2018年成為第一批回村修復古厝的年輕人。
王商利說,他們家的土厝是三進房,最早先祖是從中原遷移至福州,爾後再到九龍村,至今子孫在九龍村繁衍已有34代左右。
在農村,擁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在一起,生活在同一聚居地,因而形成宗族。一個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源於此,王商利聯繫一些熱心家鄉事業,在外工作德高望重的族人,結合村幹部等,一同成立了「九龍村鄉村振興理事會」,來保護和建設家鄉。
成員主要涵蓋以下人群:1、離退休老幹部,他們見多識廣,人脈資源豐富。2、在外做生意的鄉賢能人,見過世面。3、宗族元老,德高望重的長輩。4、各類專業人士,如在鄉村規劃、設計、建築方面有特長的人才。5、每一屆村委會主任和村支書。共同為鄉村建設獻策獻力。
王商利他們不僅修繕了部分古厝,還把村裡的古驛站、觀景臺等一併修葺。王商利家的土厝整修後,吸引其叔父和叔母退休後回到村裡,以養蜂作為他們田園生活的新起點。
當前九龍村擁有戶籍人口1343人,常住人口 210人。外出流動人口 1116人,佔全村總人口 83.1%。近年來,村裡吸引村民回歸68人。全村原有土厝120多座,已修繕79座。目前,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推動,巨口鄉一批德才兼備的鄉賢陸續回鄉,出資出力出智,以實際行動助力古厝村落重生。
南平市巨口鄉下轄11個行政村,採訪期間,我們正好趕上巨口村一場特殊的壽宴,宴會的主角是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
為了照顧好這些老人,村裡還貼心地找來幾位年輕人作伴。不過,我們也不禁疑惑,全村的高齡老人一起過壽,是誰為他們買單呢?
今天是老年協會捐了錢剩下部分,來為我們村80對以上的老人做個慶祝。讓我們80歲以上的老人,晚年生活更好,更幸福。
原來,出外的鄉賢們敬老愛老,首先出資為老人們做公共事業,孝文化在當地很是推崇。村裡在完成鄉賢們的意願後,用剩餘款項為老人統一過個長壽宴,也是祝福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快樂健康。
後半生的「第二春」
回村創「民宿」,推動農村經濟文化復興
走在鄉村的石頭路上,頭頂是藍藍的天空。今天我們中國三農發布記者將要拜訪的是生活在九龍村的一對夫妻,他們退休回鄉後開了一家民宿。
王商國今年71歲,老伴70歲。最初他在本村當老師,後來到鄉鎮,再到南平市區,一家人跟著也在城市安定下來。夫妻倆在外生活20多年,當聽說大伙兒想要修繕祖屋時,他們也成為第一批回村的參與者。隨後,又把修繕好的土厝適時轉成民宿,盤活了自家資產。
農村的房屋大部分是親弟兄一同居住,王商國排行老大,還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他們兩位回鄉後,其中的一個弟弟與弟媳也從廈門返回家鄉。
回鄉之後有事做,才算真正安定下來,利用自家土厝開民宿,不僅把現有資源充分利用,還能帶來不菲的收入。有序創造價值,促進良性循環發展,這是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走訪中記者發現,隨著巨口鄉文化振興的推動,感受田園生活的遊客日漸增多,他們多數以省內、周邊、短途為主。
但令人感到不足的是,這裡沒有遊客可帶回的記憶產品和土特產,諸如新鮮農產品,以及文創產品等。
由此可見,想要真正留住遊客多次復購,就要發展能滿足他們的「後備箱」經濟,繼而再在康養上下功夫,這樣,既有美麗的面子環境,也有農民收入的實在裡子,才能真正帶給當地土厝村落以持久活力。
挖掘傳統文化魅力,創新文化融合
嶺根村北坑自然村,是一個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古厝村落,也是清朝進士黃彤雲後人的聚居地,黃彤云為清朝乾隆年間進士,但其終身沒有出仕,而是在家鄉開辦私塾,教育後人。就在地方政府啟動保護古厝村落後,黃彤雲的後人積極行動,在其故居舊址建起黃彤雲家風家訓館。今天館內迎來第一批學生參觀者。
黃彤雲最大的貢獻是撰修的《黃氏族譜》,其中完整記錄了黃氏家規,內容涉及孝友、務學、力農等,優良的家風家訓傳承給後人,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目前巨口鄉通過突出地方特色、還原人文風貌、留存鄉土記憶的方式,開發運營古民居,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帶動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開發。
三年來,通過鄉村文化振興,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鎮,躍升為省內「文化流量打卡地」,吸引遊客超37萬人次。在中央和省裡財政投入1.05億元帶動下,引來社會資本投資近7000多萬元,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文化活躍度日益增強。目前入選國家級的傳統村落6819個,其中中央財政支持的有4350個。國家對已命名的1057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開展規範管理工作。
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全國14個門類383個傳統工藝類項目納入目錄。探索振興傳統工藝,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
完整版視頻:
原標題:《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