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2020-12-10 澎湃新聞

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即便人在城市,也經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恬淡意境。之前的節目中,福建省南平市的巨口鄉,啟動對古厝文化的保護與創新,藉助「藝術季」活動撬動人氣。那麼,文化該怎樣穿越與重生?下一代的傳承何以潛移默化?今天我們接著來關注。

「 150歲」的勵志老夫妻

傳承非物質文化手藝

在福建省南平市巨口鄉的谷園村,有一對老夫妻,最近他們經歷了一件人生大事。

老人叫陳登桂,這間開店的祖屋清朝時就是臨街商鋪,距今已有100多年,也是他爺爺留下的遺產。順便繼承下來的,還有這做竹編的手藝。

老兩口僅有一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夫妻倆風風雨雨幾十年,看著村裡的模樣變美了,主動要求把自家的老屋翻個篇。勵志老人轉觀念,很快,村裡幫忙申請到財政部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資金,圓了老人的心願。

相守是一種幸福,幹活時夫妻倆既是搭檔又是幫手。換成窗明几淨的新店,兩位加起來近150歲的老人常常樂開了花。他們偷偷告訴中國三農發布的記者,希望更多的人能用上自己的老手藝。

鄉賢開啟鄉村流量模式

為家鄉做點事情

出生在農村,或打工或求學的年輕人,離開鄉村走進繁華的城市,家鄉曾經是不想再回頭的地方。然而,終有一天,為人父母后他們才理解,自己父母心心念的鄉村承載著太多的成長記憶和宗族親情,是能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心靈港灣。藉助一個契機,自然而然他們開始思考為家鄉做點事情。

王商利,今年42歲,出生在九龍村的他,大學畢業後在福州工作成家,2018年成為第一批回村修復古厝的年輕人。

王商利說,他們家的土厝是三進房,最早先祖是從中原遷移至福州,爾後再到九龍村,至今子孫在九龍村繁衍已有34代左右。

在農村,擁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在一起,生活在同一聚居地,因而形成宗族。一個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源於此,王商利聯繫一些熱心家鄉事業,在外工作德高望重的族人,結合村幹部等,一同成立了「九龍村鄉村振興理事會」,來保護和建設家鄉。

成員主要涵蓋以下人群:1、離退休老幹部,他們見多識廣,人脈資源豐富。2、在外做生意的鄉賢能人,見過世面。3、宗族元老,德高望重的長輩。4、各類專業人士,如在鄉村規劃、設計、建築方面有特長的人才。5、每一屆村委會主任和村支書。共同為鄉村建設獻策獻力。

王商利他們不僅修繕了部分古厝,還把村裡的古驛站、觀景臺等一併修葺。王商利家的土厝整修後,吸引其叔父和叔母退休後回到村裡,以養蜂作為他們田園生活的新起點。

當前九龍村擁有戶籍人口1343人,常住人口 210人。外出流動人口 1116人,佔全村總人口 83.1%。近年來,村裡吸引村民回歸68人。全村原有土厝120多座,已修繕79座。目前,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推動,巨口鄉一批德才兼備的鄉賢陸續回鄉,出資出力出智,以實際行動助力古厝村落重生。

南平市巨口鄉下轄11個行政村,採訪期間,我們正好趕上巨口村一場特殊的壽宴,宴會的主角是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

為了照顧好這些老人,村裡還貼心地找來幾位年輕人作伴。不過,我們也不禁疑惑,全村的高齡老人一起過壽,是誰為他們買單呢?

今天是老年協會捐了錢剩下部分,來為我們村80對以上的老人做個慶祝。讓我們80歲以上的老人,晚年生活更好,更幸福。

原來,出外的鄉賢們敬老愛老,首先出資為老人們做公共事業,孝文化在當地很是推崇。村裡在完成鄉賢們的意願後,用剩餘款項為老人統一過個長壽宴,也是祝福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快樂健康。

後半生的「第二春」

回村創「民宿」,推動農村經濟文化復興

走在鄉村的石頭路上,頭頂是藍藍的天空。今天我們中國三農發布記者將要拜訪的是生活在九龍村的一對夫妻,他們退休回鄉後開了一家民宿。

王商國今年71歲,老伴70歲。最初他在本村當老師,後來到鄉鎮,再到南平市區,一家人跟著也在城市安定下來。夫妻倆在外生活20多年,當聽說大伙兒想要修繕祖屋時,他們也成為第一批回村的參與者。隨後,又把修繕好的土厝適時轉成民宿,盤活了自家資產。

農村的房屋大部分是親弟兄一同居住,王商國排行老大,還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他們兩位回鄉後,其中的一個弟弟與弟媳也從廈門返回家鄉。

回鄉之後有事做,才算真正安定下來,利用自家土厝開民宿,不僅把現有資源充分利用,還能帶來不菲的收入。有序創造價值,促進良性循環發展,這是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走訪中記者發現,隨著巨口鄉文化振興的推動,感受田園生活的遊客日漸增多,他們多數以省內、周邊、短途為主。

但令人感到不足的是,這裡沒有遊客可帶回的記憶產品和土特產,諸如新鮮農產品,以及文創產品等。

由此可見,想要真正留住遊客多次復購,就要發展能滿足他們的「後備箱」經濟,繼而再在康養上下功夫,這樣,既有美麗的面子環境,也有農民收入的實在裡子,才能真正帶給當地土厝村落以持久活力。

挖掘傳統文化魅力,創新文化融合

嶺根村北坑自然村,是一個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古厝村落,也是清朝進士黃彤雲後人的聚居地,黃彤云為清朝乾隆年間進士,但其終身沒有出仕,而是在家鄉開辦私塾,教育後人。就在地方政府啟動保護古厝村落後,黃彤雲的後人積極行動,在其故居舊址建起黃彤雲家風家訓館。今天館內迎來第一批學生參觀者。

黃彤雲最大的貢獻是撰修的《黃氏族譜》,其中完整記錄了黃氏家規,內容涉及孝友、務學、力農等,優良的家風家訓傳承給後人,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目前巨口鄉通過突出地方特色、還原人文風貌、留存鄉土記憶的方式,開發運營古民居,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帶動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開發。

三年來,通過鄉村文化振興,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鎮,躍升為省內「文化流量打卡地」,吸引遊客超37萬人次。在中央和省裡財政投入1.05億元帶動下,引來社會資本投資近7000多萬元,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文化活躍度日益增強。目前入選國家級的傳統村落6819個,其中中央財政支持的有4350個。國家對已命名的1057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開展規範管理工作。

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全國14個門類383個傳統工藝類項目納入目錄。探索振興傳統工藝,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

完整版視頻:

原標題:《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穿越與重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傳統村落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活化石」,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走訪中記者得知,目前在古厝村落中,老人們,或者是夫妻兩人同住,或者是單獨與兒子一起居住,養兒防老是鄉村老人最大的物質和精神支柱。作為曾經的一代二代務工者,他們還有可能選擇回村度過餘生,但三代農民工多數已在外置業,鄉村的代際傳遞已經出現斷層。
  •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美麗鄉村的「面子」和「裡子」
    &nbsp&nbsp&nbsp&nbsp編者按: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村廣闊天地迎來了千載難逢、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當前,一個個鄉村正在甦醒、一茬茬鄉親正在回歸、一片片鄉景正在蝶變、一處處鄉風正在改善。
  • 鄉村振興 田園美景令人嚮往
    綠樹掩映,田園恬靜,院落整潔……寒冬時節,記者驅車來到海拔1000米的渝北區大盛鎮天險洞村,一路感受這個綠意盎然、紅花點綴的鄉村「高顏值」。  在天險洞村修葺一新的廖家灣古村落群內,70多歲的廖有祿老人正在花草簇擁的自來水池前,清洗著一大籮筐紅薯。前兩天,隔壁的農家樂老闆就給他下了訂單:周末有客人來山上度假,點名要吃老人種的紅薯。
  • 鄉村古厝變「金厝」
    延平區『古厝生態銀行』機制被證明是保護開發蘊含傳統文化基因古厝的有效路徑,是鄉村振興的強有力抓手,這在連續兩屆成功舉辦的鄉村藝術季中得到了實踐檢驗,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把這個機制持續抓好。」延平區委書記趙明正說。 整合資源 古厝升值了 「巨口鄉最大的特色是綠色,最好的資源是600多座土厝,這是富民強村的資源稟賦。」
  • 古厝生態銀行論壇暨2020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將於11月7日舉辦
    東南網10月24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古厝生態銀行」論壇暨2020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新聞發布會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宗陶齋舉行。本屆藝術季由中共南平市延平區委、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政府和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共同主辦,將於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開幕。
  • 古厝生態銀行論壇暨2020年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新聞發布會在榕舉辦
    10月24日,由南平市延平區委、區政府和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主辦,延平區巨口鄉黨委、政府和區融媒體中心承辦的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之「古厝生態銀行」論壇暨2020年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新聞發布會在福州舉行。
  • 翔安打造面前埔田園綜合體 開啟鄉村振興新模式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曾嫣豔 通訊員陳領安餘慶東 圖/通訊員林木陽)翔安新圩鎮面前埔村,是鄉村振興市級示範村,面前埔田園綜合體項目則是翔安區首個由國企和民企合作開發運營的鄉村振興項目。作為翔安區屬國企,翔安投資集團高度重視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勇於發揮國企擔當,此次藉助杭州華清集團豐富的鄉村旅遊開發經驗,將為面前埔田園綜合體項目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助力翔安鄉村振興戰略。
  • 石獅小眾秘境:閩南傳統紅磚古厝與田園風景的結合,藏在華山村裡
    它是首批福建省傳統村落,現存有閩南特色大厝65處。而如今,這片古厝正在逐步被喚醒。在剛剛過去的2020中國(石獅)網交會暨「獅來運轉·樂遊石獅」石獅旅遊在線推介會就是在華山古民居中舉行,這裡也第一次通過網上直播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 廈門翔安打造面前埔田園綜合體 開啟鄉村振興新模式
    七彩田園可以種植各種高顏值果蔬。   翔安新圩鎮面前埔村,是鄉村振興市級示範村,面前埔田園綜合體項目則是翔安區首個由國企和民企合作開發運營的鄉村振興項目。作為翔安區屬國企,翔安投資集團高度重視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勇於發揮國企擔當,此次藉助杭州華清集團豐富的鄉村旅遊開發經驗,將為面前埔田園綜合體項目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助力翔安鄉村振興戰略。   色彩斑斕的生菜,清甜爽口的即食胡蘿蔔,還有菜中「玫瑰花」之稱的彩色花椰菜。明年開春,面前埔田園綜合體的七彩田園裡將迎來一批不一樣的蔬菜客人,為廈門市民提供不一樣的農耕科普體驗。
  • 【村遊】渝北這個隱世田園,蘊藏著「嚮往的生活」!
    【村遊】渝北這個隱世田園,蘊藏著「嚮往的生活」! 2020-04-25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聚焦「全面小康與鄉村振興」,2020年度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學委會...
    導讀  2020年12月5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學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學會鄉村委)年會在貴州大學舉辦,與會專家學者和學會鄉村委委員圍繞著年會主題「全面小康與鄉村振興」進行了學術交流。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這個坐落於南安眉山鄉的傳統古村群山環繞,雙溪河如同一條流動的綠帶穿山而過,一幢幢紅色的百年古厝散落在半山腰上,點綴著如墨山水,勾勒出一幅唯美詩意的鄉村畫卷。為集中保護數十幢古建築,觀山村計劃投入千萬資金恢復村落的歷史風貌,提升傳統建築群的價值,推動鄉村振興。目前,村內已建有一家民宿,寫生攝影基地、農家樂、親子遊等多個項目也正在規劃中。按照規劃,觀山古厝將在保護修繕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利用,讓百年古厝散發新時代的氣韻。如今,由印尼華僑李功瑞出資建造的西金大厝已被改造成觀山村藝術館、農耕文化館。
  • 銅山人居環境整治要"面子"更要"裡子"
    銅山,圍繞人居環境整治再一次衝鋒,堅決打贏鄉村振興「第一仗」。  7月吹響動員集結號以來,銅山大力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萬戶集中」工程,將一個個「高顏值」美麗鄉村,打造成令人嚮往的「詩意和遠方」。  「通過整治,讓村莊美麗起來。」
  • 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信陽:奏響鄉村振興的「田園樂章」
    □河南日報記者胡巨成 河南日報通訊員劉宏冰近年來,信陽堅持發展鄉村旅遊與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產業發展相結合,整合扶貧、旅遊發展、交通建設等各類資金,致力於改造傳統村落,修復古舊民居,復原農耕文化,打造生態田園,創新旅遊業態,持續推動鄉村旅遊項目開發和產業融合發展
  • 羅源中房鎮:挖掘鄉愁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去年以來,羅源縣中房鎮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通過文旅融合等方式,為鄉村振興積極培育產業新引擎 挖掘鄉愁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東南網8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一直致力於家鄉文化遺產保護的林家村老支書林鼎城介紹說,「村裡還有許多古厝古建築,從去年開始,村民自發出資整修,形成一股主動保護的風尚。」不遠處的林家村舉人厝,整體修葺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古厝後人已經沒有居住,在政府引導下,集資十幾萬元修復,把老祖宗的寶貝傳承下來。」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鄉村變得美了,人氣旺了,我家老宅也整修一新。回來住得下,留得住了。」他說。閩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別被遺忘、廢棄、拆除的命運,帶著鄉愁記憶甦醒而來。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裡,古厝被整修一新,喜迎子孫的歸來。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古厝,既是鄉村的形之所在,更是其魂之所系。
  • 松陽這個鄉鎮將傳統村落文化與當代藝術相結合,助推鄉村振興!
    2020-11-17 17:28 |松陽新聞
  • 南安市領導到金淘鎮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9月30日,南安市委書記林榮忠帶隊到金淘鎮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在金淘鎮石林村,林榮忠一行實地走訪了石林村浯溪橋和龜山自然村,詳細了解石林村鄉村振興規劃建設情況、現今發展面臨的難題和今後的發展規劃。
  • 全國文化地理名家齊聚 共謀鄉村振興「尋甸樣板」
    11月22日,「尋甸探索:文化地理與鄉村振興」學術工作坊暨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 2020年工作會議在雲南尋甸鳳龍灣小鎮開幕。尋甸通過「一鎮帶三村」項目,推進小鎮及周邊村落聯動融合發展,致力於打造鄉村振興的「尋甸樣板」。
  • 鎮江今年收穫省特色田園鄉村19個
    日前,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工作聯席會議發文,正式命名江蘇省第五批次特色田園鄉村,丹陽市延陵鎮九裡村九裡等6個鄉村榜上有名。加上今年4月命名的丹徒區世業鎮世業村還青洲等3個村莊,7月命名的句容市天王鎮唐陵村東三棚等3個村莊,10月命名的句容市茅山鎮丁莊村丁莊等7個村莊,鎮江市已有19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超額完成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培育1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的年度目標任務。    創建基礎好,扶持力度大    鎮江市為何一年收穫19個「省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