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6日訊 據福州日報報導 福清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美譽,在置縣1320年歷史上留下許多底蘊豐厚的傳統村落和古民居。隨著福州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展開,福清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擴大保護範圍,從摸清家底到活化利用,全鏈條穩步推進保護工作,讓老宅子、老街區綻放新光彩。
福清市根據《貫徹落實福州古厝保護工作方案》,結合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有序高效推進古厝摸排;今年計劃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和開展相關保護性工作。
借勢借力 摸清家底
「藉助房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對78棟古厝進行房屋結構安全排查。」日前,在福清市房屋安全隱患專項整治總結中,結合專項整治推進古厝保護成為一大創新亮點。
「兩項工作同步推進,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還節省了公務資源、增強了古厝保護工作的專業性。」福清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摸排出41處歷史建築存在房屋安全隱患問題。
摸清家底是精準修護的第一步。福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委託福州大學及福建工程學院專業團隊,開展市域範圍內歷史建築全面普查,預計9月底可完成。針對2019年、2020年徵遷地塊內普查成果,該局組織專家及相關部門開展初步評級分類工作並設置普查成果預保護牌,普查成果同步納入「多規合一管理平臺」。
福清還同步開展文物普查摸排,已完成海絲遺蹟、革命遺址、明代海防遺蹟等專項普查。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福清還將文物本體、保護範圍及建控地帶納入「多規合一管理平臺」,建立文物保護「提前預警」制度。
形成合力 精準「修護」
如何激發社會力量,形成古厝保護合力?福清從各個層面進行探索。
福清江鏡鎮下和洋村古時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至今保留古厝13座、學堂舊址3座。在鄉村振興中,鎮黨委牽頭成立全省首個農村古厝合作社——下和洋村古厝合作社,探索出「古厝擁有人集資、鄉賢捐資、政府補貼」三結合的路徑,短時間內就建起革命鬥爭史紀念館、高由禧紀念館、海絲與福清展覽館等。「黨支部牽頭,農民以古厝入股,收入按股分配。」江鏡鎮黨委書記林忠強說,成立合作社就是要讓農民意識到古厝是寶,需要合力修繕。
近年來,福清市委宣傳部與福州晚報聯合開展海絲文化遺存調查,走進三坊七巷推出海絲文化展示周、圖片展等活動,展示福清古橋、古塔、古渡口、古民居等豐富的海絲歷史文化遺存,呼籲保護和搶救開發。
同時,江鏡鎮與福州晚報聯合推出古厝歷史文化調查,組織專家實地調研,為小鎮建立相對完整的古厝人文檔案。同時,在福州晚報推出專欄,講述古厝故事、跟蹤調查動態。
福清市住建局在牽頭進行指導和監督的同時,大力組建古厝保護人才隊伍。目前,已培訓古厝修護工匠88人;同步開展規劃、建築、文物保護等專家庫組建,已收集省住建廳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家委員會、福清市結構安全隱患房屋評估專業技術組名單。
記住鄉愁 傳承文脈
過利橋、賽龍舟、點燈塔……位於福清城區的利橋文化街區是玉融文化形象代言人。如今,歷史上的文化集合地即將成為集商業、旅遊、文化等複合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旅遊景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福清一都鎮東關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因體量龐大、廊回落轉、裝飾精緻被譽為「深山明珠」。經過修繕,東關寨近年來人氣越來越旺。
距離福清城區30公裡的三山鎮前薛村藏著一座明朝古厝,雖歷經數百年風雨,厝裡的一磚一瓦、納涼凳、石磨等仍保存完好,見證了古岐陽城抗倭的光榮歷史。一批又一批的城裡人在古厝裡徜徉,流連於被時光雕琢過的痕跡與古樸清幽的意境。
福清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修復修繕全市古厝,充分挖掘古民居人文資源,結合本地特色,發展旅遊項目等。同時,考慮將古民居修繕改造成養老幸福院、鄉村健身點等具有鄉土氣息的活動場所,在保留鄉土文化的同時,傳承鄉村人文血脈,讓古民居成為守望相助、留住記憶、記住鄉愁的好地方。
(福州日報記者 錢嘉宜 通訊員 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