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江鏡鎮前華村86號,是一座外觀平凡無奇的古厝。
它建於120多年前,有著福清漁村近300年來「四扇厝」民居的典型樣式。如今,這樣的古厝在福清所剩不多,但也並不罕見。不過,前華村86號的獨特之處是,它記錄了何氏這個家族一個多世紀的風雨生活,還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任職最高的官員——何昌垂。
它的屋簷下,是一部百多年謀生艱辛交織闖蕩豪情的海邊春秋。
▲外觀平凡無奇的前華村86號
▲何昌垂祖居前華村86號
四兄弟櫛風沐雨湊資建厝
18日,新聞聯播剛剛點讚了福州的數字建設。而數字福州乃至數字中國,都與何昌垂有著莫大的關係。
何昌垂的侄子何文明,他是知曉這座古厝歷史與故事的年輕一代。聽著他的講述,穿越時空「走」到了古厝的起點。
何昌垂的曾祖父何福炳育有五男。由於家境貧寒,何福炳從家族分到10平方米的土屋,按傳統習俗給了長子,其餘四個兒子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但何福炳給了他們另一種財富:刻苦耐勞的品質和互幫互助的理念。
早早挑起生活重擔的四兄弟,有的出海捕魚,有的下田耕地,有的闖蕩南洋,有的經營小鋪。1898年,四個兄弟決定湊資共同起厝。
前華村當時還沒有圍海,屋頂的木樑和門窗的木材是從福清一都山區人力搬運到上逕港,裝上木船後再通過江陰島與目山的海道運回。房子由本地黃黏土、牡蠣殼燒成的石灰和碎瓦構成的「三合土」逐層打壘建成,至今人們仍能從牆體上看到這一建築特色。
在貧困和簡陋的19世紀末,四兄弟歷時一年才建成「四扇厝」,彰顯了「共商、共建與共享」的兄弟情懷,實現了「兄弟一條心,黃土變黃金」的老話。
低矮土厝裡「剪」來眾兄妹
何昌垂的祖父何德枝是五兄弟中的老四,他分到了「四扇厝」的四分之一,即東側的後半段的一間房與一個小廚房,總共不到15平方米。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和母親周桂妹就是在這個窄小的空間裡成家的。
建於19世紀末的「四扇厝」,見證了清末到辛亥革命的大起大落。在這裡,何德枝和何必潮剪掉長辮子,稀裡糊塗地迎來了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前華村成為老區,何必潮一家與村裡人一樣,成為地下黨組織各種活動的熱心支持者。
低矮的古厝裡,何昌垂的母親周桂妹生了13個孩子,11個是自己接生,其中就包括何昌垂。
「一把剪刀,用開水燙一下,拿塊乾淨的布擦一擦。」何昌垂在《我的聯合國之路》一書中回憶了這段家族史,「有一年我帶著妻子和兒子從北京回到老家,母親在回憶往事時跟我們這麼說過。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這在今天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他們至今還無法相信我和諸多兄妹的命竟是如此『剪』來的。」
一大家子擠在一起的生活持續到了1963年,何必潮帶領幾個兒子在這座古厝的後面蓋起了一棟二層樓房。
古厝開枝後人闖世界
平凡的古厝至今仍矗立村中,但從這間古厝走出去並走向世界的後輩已超過了500人。
前華村這個海邊漁村曾因生產力落後、謀生艱辛,不少男人都選擇背井離鄉,闖蕩南洋。艱難求生的牧海生涯也鑄就他們的特殊性格——寬容大度,百折不撓。
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在年輕時也曾獨自闖蕩世界。18歲的他攥著三塊大洋跑到廈門,坐上了去新加坡的輪船。在新加坡奮鬥近三年後,何必潮因為嚴重的關節炎又回到老家。但他下南洋帶回來的英文小書和幾句「洋涇浜」英語,或是點亮幼年何昌垂探索世界的火苗。
僅何必潮這一枝,裡裡外外子孫就有近150人,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有18人。目前他們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地區,從事商貿或學術研究。
其中,何昌垂侄輩的何文強擔任阿根廷中阿貿易促進會主席;何文清則擁有加拿大多倫多唐人街的一大片地產。受祖輩的教育影響,他們都是頗有名氣、慷慨樂施的愛國華人華僑。
矮簷下走出聯合國高官
何昌垂是從這座古厝走出去的另一個例子。
在昏暗煤油燈下,何昌垂度過讀初小的四年時光。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提上小糞箕,出門到村邊田頭撿豬糞。六點多撿完糞回家,再提著二哥做的木頭書箱趕到學校參加早自習。堅持課餘勞動貼補家計的何昌垂,功課卻總能在學校名列前茅。小學後兩年離家寄宿五裡外的吳塘村,仍每天中午風雨無阻地收集兩小桶同學們丟棄的飯渣送回家餵豬。
許多年之後,當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的何昌垂仍記得當時學校總務處處長陳茂通說的那句古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何昌垂後來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十中,又以福州十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一中。然後經過下鄉插隊的洗禮,考入福州大學,後又進入中國科學院從事遙感研究。上世紀70年代末,他作為中國第一個享受聯合國獎學金的學者,到荷蘭留學,獲得了遙感地理信息學碩士。後來又獲得北京大學地球信息學博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作為優秀科學家,何昌垂後來走上領導崗位,歷任國家科委基礎研究與高技術局項目官員、處長、副局長,國家遙感中心負責人,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副局長。1988年,他被派往聯合國工作。2009年,他被任命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聯合國副秘書長級別),成為中國在該組織70多年來任職最高的官員,也是全球第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擔任該職務的官員。在聯合國長達25年的工作中,何昌垂為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現在,何昌垂還擔任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委員,北大、清華等大學特聘教授,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及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等職。
何文明說,何昌垂對老家的長輩們情深義重,雖然工作繁忙仍常牽掛問詢。何昌垂也經常回到前華村,看看承載童年記憶與鄉愁的古厝。
來源 | 江鏡鎮、黨派新階科、福州晚報福清江鏡鎮前華村86號,是一座外觀平凡無奇的古厝。
它建於120多年前,有著福清漁村近300年來「四扇厝」民居的典型樣式。如今,這樣的古厝在福清所剩不多,但也並不罕見。不過,前華村86號的獨特之處是,它記錄了何氏這個家族一個多世紀的風雨生活,還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任職最高的官員——何昌垂。
它的屋簷下,是一部百多年謀生艱辛交織闖蕩豪情的海邊春秋。
▲外觀平凡無奇的前華村86號
▲何昌垂祖居前華村86號
四兄弟櫛風沐雨湊資建厝
18日,新聞聯播剛剛點讚了福州的數字建設。而數字福州乃至數字中國,都與何昌垂有著莫大的關係。
何昌垂的侄子何文明,他是知曉這座古厝歷史與故事的年輕一代。聽著他的講述,穿越時空「走」到了古厝的起點。
何昌垂的曾祖父何福炳育有五男。由於家境貧寒,何福炳從家族分到10平方米的土屋,按傳統習俗給了長子,其餘四個兒子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但何福炳給了他們另一種財富:刻苦耐勞的品質和互幫互助的理念。
早早挑起生活重擔的四兄弟,有的出海捕魚,有的下田耕地,有的闖蕩南洋,有的經營小鋪。1898年,四個兄弟決定湊資共同起厝。
前華村當時還沒有圍海,屋頂的木樑和門窗的木材是從福清一都山區人力搬運到上逕港,裝上木船後再通過江陰島與目山的海道運回。房子由本地黃黏土、牡蠣殼燒成的石灰和碎瓦構成的「三合土」逐層打壘建成,至今人們仍能從牆體上看到這一建築特色。
在貧困和簡陋的19世紀末,四兄弟歷時一年才建成「四扇厝」,彰顯了「共商、共建與共享」的兄弟情懷,實現了「兄弟一條心,黃土變黃金」的老話。
低矮土厝裡「剪」來眾兄妹
何昌垂的祖父何德枝是五兄弟中的老四,他分到了「四扇厝」的四分之一,即東側的後半段的一間房與一個小廚房,總共不到15平方米。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和母親周桂妹就是在這個窄小的空間裡成家的。
建於19世紀末的「四扇厝」,見證了清末到辛亥革命的大起大落。在這裡,何德枝和何必潮剪掉長辮子,稀裡糊塗地迎來了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前華村成為老區,何必潮一家與村裡人一樣,成為地下黨組織各種活動的熱心支持者。
低矮的古厝裡,何昌垂的母親周桂妹生了13個孩子,11個是自己接生,其中就包括何昌垂。
「一把剪刀,用開水燙一下,拿塊乾淨的布擦一擦。」何昌垂在《我的聯合國之路》一書中回憶了這段家族史,「有一年我帶著妻子和兒子從北京回到老家,母親在回憶往事時跟我們這麼說過。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這在今天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他們至今還無法相信我和諸多兄妹的命竟是如此『剪』來的。」
一大家子擠在一起的生活持續到了1963年,何必潮帶領幾個兒子在這座古厝的後面蓋起了一棟二層樓房。
古厝開枝後人闖世界
平凡的古厝至今仍矗立村中,但從這間古厝走出去並走向世界的後輩已超過了500人。
前華村這個海邊漁村曾因生產力落後、謀生艱辛,不少男人都選擇背井離鄉,闖蕩南洋。艱難求生的牧海生涯也鑄就他們的特殊性格——寬容大度,百折不撓。
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在年輕時也曾獨自闖蕩世界。18歲的他攥著三塊大洋跑到廈門,坐上了去新加坡的輪船。在新加坡奮鬥近三年後,何必潮因為嚴重的關節炎又回到老家。但他下南洋帶回來的英文小書和幾句「洋涇浜」英語,或是點亮幼年何昌垂探索世界的火苗。
僅何必潮這一枝,裡裡外外子孫就有近150人,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有18人。目前他們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地區,從事商貿或學術研究。
其中,何昌垂侄輩的何文強擔任阿根廷中阿貿易促進會主席;何文清則擁有加拿大多倫多唐人街的一大片地產。受祖輩的教育影響,他們都是頗有名氣、慷慨樂施的愛國華人華僑。
矮簷下走出聯合國高官
何昌垂是從這座古厝走出去的另一個例子。
在昏暗煤油燈下,何昌垂度過讀初小的四年時光。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提上小糞箕,出門到村邊田頭撿豬糞。六點多撿完糞回家,再提著二哥做的木頭書箱趕到學校參加早自習。堅持課餘勞動貼補家計的何昌垂,功課卻總能在學校名列前茅。小學後兩年離家寄宿五裡外的吳塘村,仍每天中午風雨無阻地收集兩小桶同學們丟棄的飯渣送回家餵豬。
許多年之後,當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的何昌垂仍記得當時學校總務處處長陳茂通說的那句古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何昌垂後來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十中,又以福州十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一中。然後經過下鄉插隊的洗禮,考入福州大學,後又進入中國科學院從事遙感研究。上世紀70年代末,他作為中國第一個享受聯合國獎學金的學者,到荷蘭留學,獲得了遙感地理信息學碩士。後來又獲得北京大學地球信息學博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作為優秀科學家,何昌垂後來走上領導崗位,歷任國家科委基礎研究與高技術局項目官員、處長、副局長,國家遙感中心負責人,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副局長。1988年,他被派往聯合國工作。2009年,他被任命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聯合國副秘書長級別),成為中國在該組織70多年來任職最高的官員,也是全球第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擔任該職務的官員。在聯合國長達25年的工作中,何昌垂為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現在,何昌垂還擔任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委員,北大、清華等大學特聘教授,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及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等職。
何文明說,何昌垂對老家的長輩們情深義重,雖然工作繁忙仍常牽掛問詢。何昌垂也經常回到前華村,看看承載童年記憶與鄉愁的古厝。
來源:江鏡鎮、黨派新階科、福州晚報、福清統戰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