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探密」江鏡鎮前華村86號:走出聯合國高官的漁村古厝

2020-08-30 海峽導報大福州

福清江鏡鎮前華村86號,是一座外觀平凡無奇的古厝。


它建於120多年前,有著福清漁村近300年來「四扇厝」民居的典型樣式。如今,這樣的古厝在福清所剩不多,但也並不罕見。不過,前華村86號的獨特之處是,它記錄了何氏這個家族一個多世紀的風雨生活,還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任職最高的官員——何昌垂。


它的屋簷下,是一部百多年謀生艱辛交織闖蕩豪情的海邊春秋。


▲外觀平凡無奇的前華村86號


▲何昌垂祖居前華村86號


四兄弟櫛風沐雨湊資建厝

18日,新聞聯播剛剛點讚了福州的數字建設。而數字福州乃至數字中國,都與何昌垂有著莫大的關係。


  何昌垂的侄子何文明,他是知曉這座古厝歷史與故事的年輕一代。聽著他的講述,穿越時空「走」到了古厝的起點。


  何昌垂的曾祖父何福炳育有五男。由於家境貧寒,何福炳從家族分到10平方米的土屋,按傳統習俗給了長子,其餘四個兒子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但何福炳給了他們另一種財富:刻苦耐勞的品質和互幫互助的理念。


  早早挑起生活重擔的四兄弟,有的出海捕魚,有的下田耕地,有的闖蕩南洋,有的經營小鋪。1898年,四個兄弟決定湊資共同起厝。


  前華村當時還沒有圍海,屋頂的木樑和門窗的木材是從福清一都山區人力搬運到上逕港,裝上木船後再通過江陰島與目山的海道運回。房子由本地黃黏土、牡蠣殼燒成的石灰和碎瓦構成的「三合土」逐層打壘建成,至今人們仍能從牆體上看到這一建築特色。


  在貧困和簡陋的19世紀末,四兄弟歷時一年才建成「四扇厝」,彰顯了「共商、共建與共享」的兄弟情懷,實現了「兄弟一條心,黃土變黃金」的老話。


低矮土厝裡「剪」來眾兄妹

何昌垂的祖父何德枝是五兄弟中的老四,他分到了「四扇厝」的四分之一,即東側的後半段的一間房與一個小廚房,總共不到15平方米。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和母親周桂妹就是在這個窄小的空間裡成家的。


建於19世紀末的「四扇厝」,見證了清末到辛亥革命的大起大落。在這裡,何德枝和何必潮剪掉長辮子,稀裡糊塗地迎來了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前華村成為老區,何必潮一家與村裡人一樣,成為地下黨組織各種活動的熱心支持者。


低矮的古厝裡,何昌垂的母親周桂妹生了13個孩子,11個是自己接生,其中就包括何昌垂。


「一把剪刀,用開水燙一下,拿塊乾淨的布擦一擦。」何昌垂在《我的聯合國之路》一書中回憶了這段家族史,「有一年我帶著妻子和兒子從北京回到老家,母親在回憶往事時跟我們這麼說過。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這在今天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他們至今還無法相信我和諸多兄妹的命竟是如此『剪』來的。」


一大家子擠在一起的生活持續到了1963年,何必潮帶領幾個兒子在這座古厝的後面蓋起了一棟二層樓房。


古厝開枝後人闖世界

平凡的古厝至今仍矗立村中,但從這間古厝走出去並走向世界的後輩已超過了500人。


前華村這個海邊漁村曾因生產力落後、謀生艱辛,不少男人都選擇背井離鄉,闖蕩南洋。艱難求生的牧海生涯也鑄就他們的特殊性格——寬容大度,百折不撓。


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在年輕時也曾獨自闖蕩世界。18歲的他攥著三塊大洋跑到廈門,坐上了去新加坡的輪船。在新加坡奮鬥近三年後,何必潮因為嚴重的關節炎又回到老家。但他下南洋帶回來的英文小書和幾句「洋涇浜」英語,或是點亮幼年何昌垂探索世界的火苗。


僅何必潮這一枝,裡裡外外子孫就有近150人,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有18人。目前他們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地區,從事商貿或學術研究。


其中,何昌垂侄輩的何文強擔任阿根廷中阿貿易促進會主席;何文清則擁有加拿大多倫多唐人街的一大片地產。受祖輩的教育影響,他們都是頗有名氣、慷慨樂施的愛國華人華僑。


矮簷下走出聯合國高官

何昌垂是從這座古厝走出去的另一個例子。


在昏暗煤油燈下,何昌垂度過讀初小的四年時光。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提上小糞箕,出門到村邊田頭撿豬糞。六點多撿完糞回家,再提著二哥做的木頭書箱趕到學校參加早自習。堅持課餘勞動貼補家計的何昌垂,功課卻總能在學校名列前茅。小學後兩年離家寄宿五裡外的吳塘村,仍每天中午風雨無阻地收集兩小桶同學們丟棄的飯渣送回家餵豬。


許多年之後,當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的何昌垂仍記得當時學校總務處處長陳茂通說的那句古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何昌垂後來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十中,又以福州十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一中。然後經過下鄉插隊的洗禮,考入福州大學,後又進入中國科學院從事遙感研究。上世紀70年代末,他作為中國第一個享受聯合國獎學金的學者,到荷蘭留學,獲得了遙感地理信息學碩士。後來又獲得北京大學地球信息學博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作為優秀科學家,何昌垂後來走上領導崗位,歷任國家科委基礎研究與高技術局項目官員、處長、副局長,國家遙感中心負責人,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副局長。1988年,他被派往聯合國工作。2009年,他被任命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聯合國副秘書長級別),成為中國在該組織70多年來任職最高的官員,也是全球第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擔任該職務的官員。在聯合國長達25年的工作中,何昌垂為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現在,何昌垂還擔任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委員,北大、清華等大學特聘教授,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及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等職。


何文明說,何昌垂對老家的長輩們情深義重,雖然工作繁忙仍常牽掛問詢。何昌垂也經常回到前華村,看看承載童年記憶與鄉愁的古厝。


來源 | 江鏡鎮、黨派新階科、福州晚報福清江鏡鎮前華村86號,是一座外觀平凡無奇的古厝。


它建於120多年前,有著福清漁村近300年來「四扇厝」民居的典型樣式。如今,這樣的古厝在福清所剩不多,但也並不罕見。不過,前華村86號的獨特之處是,它記錄了何氏這個家族一個多世紀的風雨生活,還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任職最高的官員——何昌垂。


它的屋簷下,是一部百多年謀生艱辛交織闖蕩豪情的海邊春秋。


▲外觀平凡無奇的前華村86號


▲何昌垂祖居前華村86號


四兄弟櫛風沐雨湊資建厝

18日,新聞聯播剛剛點讚了福州的數字建設。而數字福州乃至數字中國,都與何昌垂有著莫大的關係。


  何昌垂的侄子何文明,他是知曉這座古厝歷史與故事的年輕一代。聽著他的講述,穿越時空「走」到了古厝的起點。


  何昌垂的曾祖父何福炳育有五男。由於家境貧寒,何福炳從家族分到10平方米的土屋,按傳統習俗給了長子,其餘四個兒子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但何福炳給了他們另一種財富:刻苦耐勞的品質和互幫互助的理念。


  早早挑起生活重擔的四兄弟,有的出海捕魚,有的下田耕地,有的闖蕩南洋,有的經營小鋪。1898年,四個兄弟決定湊資共同起厝。


  前華村當時還沒有圍海,屋頂的木樑和門窗的木材是從福清一都山區人力搬運到上逕港,裝上木船後再通過江陰島與目山的海道運回。房子由本地黃黏土、牡蠣殼燒成的石灰和碎瓦構成的「三合土」逐層打壘建成,至今人們仍能從牆體上看到這一建築特色。


  在貧困和簡陋的19世紀末,四兄弟歷時一年才建成「四扇厝」,彰顯了「共商、共建與共享」的兄弟情懷,實現了「兄弟一條心,黃土變黃金」的老話。


低矮土厝裡「剪」來眾兄妹

何昌垂的祖父何德枝是五兄弟中的老四,他分到了「四扇厝」的四分之一,即東側的後半段的一間房與一個小廚房,總共不到15平方米。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和母親周桂妹就是在這個窄小的空間裡成家的。


建於19世紀末的「四扇厝」,見證了清末到辛亥革命的大起大落。在這裡,何德枝和何必潮剪掉長辮子,稀裡糊塗地迎來了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前華村成為老區,何必潮一家與村裡人一樣,成為地下黨組織各種活動的熱心支持者。


低矮的古厝裡,何昌垂的母親周桂妹生了13個孩子,11個是自己接生,其中就包括何昌垂。


「一把剪刀,用開水燙一下,拿塊乾淨的布擦一擦。」何昌垂在《我的聯合國之路》一書中回憶了這段家族史,「有一年我帶著妻子和兒子從北京回到老家,母親在回憶往事時跟我們這麼說過。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這在今天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他們至今還無法相信我和諸多兄妹的命竟是如此『剪』來的。」


一大家子擠在一起的生活持續到了1963年,何必潮帶領幾個兒子在這座古厝的後面蓋起了一棟二層樓房。


古厝開枝後人闖世界

平凡的古厝至今仍矗立村中,但從這間古厝走出去並走向世界的後輩已超過了500人。


前華村這個海邊漁村曾因生產力落後、謀生艱辛,不少男人都選擇背井離鄉,闖蕩南洋。艱難求生的牧海生涯也鑄就他們的特殊性格——寬容大度,百折不撓。


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在年輕時也曾獨自闖蕩世界。18歲的他攥著三塊大洋跑到廈門,坐上了去新加坡的輪船。在新加坡奮鬥近三年後,何必潮因為嚴重的關節炎又回到老家。但他下南洋帶回來的英文小書和幾句「洋涇浜」英語,或是點亮幼年何昌垂探索世界的火苗。


僅何必潮這一枝,裡裡外外子孫就有近150人,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有18人。目前他們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地區,從事商貿或學術研究。


其中,何昌垂侄輩的何文強擔任阿根廷中阿貿易促進會主席;何文清則擁有加拿大多倫多唐人街的一大片地產。受祖輩的教育影響,他們都是頗有名氣、慷慨樂施的愛國華人華僑。


矮簷下走出聯合國高官

何昌垂是從這座古厝走出去的另一個例子。


在昏暗煤油燈下,何昌垂度過讀初小的四年時光。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提上小糞箕,出門到村邊田頭撿豬糞。六點多撿完糞回家,再提著二哥做的木頭書箱趕到學校參加早自習。堅持課餘勞動貼補家計的何昌垂,功課卻總能在學校名列前茅。小學後兩年離家寄宿五裡外的吳塘村,仍每天中午風雨無阻地收集兩小桶同學們丟棄的飯渣送回家餵豬。


許多年之後,當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的何昌垂仍記得當時學校總務處處長陳茂通說的那句古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何昌垂後來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十中,又以福州十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一中。然後經過下鄉插隊的洗禮,考入福州大學,後又進入中國科學院從事遙感研究。上世紀70年代末,他作為中國第一個享受聯合國獎學金的學者,到荷蘭留學,獲得了遙感地理信息學碩士。後來又獲得北京大學地球信息學博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作為優秀科學家,何昌垂後來走上領導崗位,歷任國家科委基礎研究與高技術局項目官員、處長、副局長,國家遙感中心負責人,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副局長。1988年,他被派往聯合國工作。2009年,他被任命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聯合國副秘書長級別),成為中國在該組織70多年來任職最高的官員,也是全球第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擔任該職務的官員。在聯合國長達25年的工作中,何昌垂為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現在,何昌垂還擔任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委員,北大、清華等大學特聘教授,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及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等職。


何文明說,何昌垂對老家的長輩們情深義重,雖然工作繁忙仍常牽掛問詢。何昌垂也經常回到前華村,看看承載童年記憶與鄉愁的古厝。


來源:江鏡鎮、黨派新階科、福州晚報、福清統戰

02

相關焦點

  • 福清江鏡鎮前華村的這段故事你可能沒聽過……
    前華村86號——走出聯合國高官的漁村古厝福清江鏡鎮前華村86號,是一座外觀平凡無奇的古厝。它建於120多年前,有著福清漁村近300年來「四扇厝」民居的典型樣式。如今,這樣的古厝在福清所剩不多,但也並不罕見。不過,前華村86號的獨特之處是,它記錄了何氏這個家族一個多世紀的風雨生活,還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任職最高的官員——何昌垂。它的屋簷下,是交織著百多年謀生艱辛與闖蕩豪情的海邊春秋。
  • 福清江鏡鎮南城村:連綿古厝藏著部英雄家譜
    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翁宇民/文 陳暖/攝近日,記者一行到福清江鏡鎮南城村進行古厝人文調查。南城村男丁都姓王,是王審知九世孫王悅道長子王元益的後人。落座村部,村支書王建清介紹說:「我們村最自豪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走出了不少革命志士,1958年金門炮戰、1974年西沙海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都有我們村的功臣。」說著,村支書就要帶我們去探訪這些英雄住過的古厝。近4個小時穿梭於古厝之中,仿佛是在閱讀一部福清人革命鬥爭史,閱讀王家人的英雄家譜。
  • 福清市江鏡鎮南城村古厝的擁軍記憶
    臺海網9月11日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 記者上周到福清市江鏡鎮南城村調查海絲古厝人文歷史,發現當地古厝與其他地方的有些不同:有些古厝的門板比建築「年輕」許多,中間隔了千年;有些很有歷史的老床,床架是古董,材質名貴,但床板卻是普通的松木……探尋箇中原因,會讓人一次又一次收穫感動,因為中間儲存著南城人擁軍的歷史,鐫刻著共和國兵民肝膽相照的記憶。
  • 黨支部牽頭,農民以古厝入股,收入按股分配福建首個農村古厝合作社...
    昨日上午9時,福清市江鏡鎮下和洋村古厝合作社社長何梅芳,在設於古厝的社部主持營運會,討論古厝民宿裝修標準。福建省首個農村古厝合作社由此正式營運。  下和洋是江鏡鎮南宵村下轄的自然村,古時有和洋渡與海上絲路連接,清初因和洋渡形成貨場,後繁衍成村,至今保存著13座古厝和3座學堂舊址。
  • 福州又一古厝揭幕
    隨著門匾上的紅綢布被徐徐揭開,義井古厝的全新命名「衣錦堂」就此面世。與會諸位領導為「衣錦堂古厝」揭幕,左滑查看更多圖片「衣錦」取用古厝所在地「義井」諧音,意在延續義井古厝文化,又象徵著古老歷史的新生;其次,「衣錦堂」則意在向福州城的標誌性文物——三坊七巷中的「衣錦坊」致敬,展現了鼓樓金茂府延續鼓樓文脈、對望三坊七巷的時代雄心;此外,「衣錦」二字同樣取自成語「衣錦還鄉」,它代表著鼓樓金茂府對於廣大業主的祝福
  • 古厝新生,看連江三落厝如何成為網紅古厝
    「連江夕陽漁邊」新晉網紅三落厝,是連江迄今為止發現的保護得最好、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民居群落。它位於連江丹陽鎮坂頂村,依山傍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全厝為木石結構,坐東朝西。「圖片來源:連江古民居」每個四合院之間均有過水渠相連,水渠清澈見底,水渠裡有很多魚蝦田螺,為古民居增添了一份神奇與樂趣。「圖片來源:連江古民居」四百多年來的額風雨洗禮,古厝裡依然將觀景閣、納涼凳、練武石、石磨等保存完好。
  • 福清岸兜村有個家族古厝保護理事會
    9日是星期天,43歲的福清江鏡鎮岸兜村民陳行芳一大早就來到祖厝——昌電昌湖祖廳維修工地監工,跑上跑下,一會兒就滿頭大汗。他笑著說:「大家選我做理事長,在其位謀其職,更何況是自家事。」 據了解,今年6月成立的昌電昌湖祖廳保護理事會,是福建農村農民自發成立的第一個家族保護古厝機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福州古厝」煥新記
    白牆烏瓦、飛簷翹角、龍舌燕尾屋脊、灰塑脊獸……2200多年的建城史為「一城秀水半城山」的福州留下了一座座有著厚重積澱的古厝。古厝故事說不盡,古厝新生更出彩。這些明清民居、西洋建築、特色莊寨散落在榕城大地上,歷經滄桑又講述著新的故事。
  • 逾90年歷史 臺灣十大「鬼屋」之首劉家古厝分割出售
    位於臺灣嘉義縣民雄的劉家古厝是當地著名的「鬼屋」,近日門口被掛上布條,公開出部份土地,面積375坪,總價1350萬元新臺幣(約367萬港元),吸引不少人查詢。民雄劉家古厝位在民雄鄉義檢山墳場附近,主體建於1929年,古厝為3層樓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紅磚砌牆,華麗典雅,但因為地處偏僻,後來劉家人因交通不便陸續遷出,導致樓房年久失修,廣大庭院荒煙蔓草,成為鄉野傳奇中的主角,如今更被視為全臺十大「鬼屋」之首。民雄文教基金會曾計畫將劉家古厝整修設置木涼亭、咖啡座等休閒設施,後來因劉家後人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而終止。
  • 福清:古厝能入股 鄉村激活啦
    村裡先後走出200多名大學生,湧現出名醫世家、教師世家和科技世家。其中,著名氣象學家、福清第一位中科院院士高由禧就出自下和洋。人才濟濟,給下和洋留下了歷史瑰寶,比如古厝。村裡既有南洋建築風格的華僑厝,也有地域特色鮮明的六扇厝、四扇厝,20多座古厝形成的古建築群至今留存完好。一邊是鄉村振興的產業選擇難題,一邊是百年古厝的獨特魅力,兩者結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 福清全鏈條推進古厝保護:守護歷史 不容「厝」過
    隨著福州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展開,福清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擴大保護範圍,從摸清家底到活化利用,全鏈條穩步推進保護工作,讓老宅子、老街區綻放新光彩。福清市根據《貫徹落實福州古厝保護工作方案》,結合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有序高效推進古厝摸排;今年計劃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和開展相關保護性工作。
  • 福清全鏈條推進古厝保護:守護歷史 不容「厝」過
    隨著福州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展開,福清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擴大保護範圍,從摸清家底到活化利用,全鏈條穩步推進保護工作,讓老宅子、老街區綻放新光彩。福清市根據《貫徹落實福州古厝保護工作方案》,結合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有序高效推進古厝摸排;今年計劃配套資金1100萬元,對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和開展相關保護性工作。
  • 「福州古厝」煥新記
    古厝故事說不盡,古厝新生更出彩。這些明清民居、西洋建築、特色莊寨散落在榕城大地上,歷經滄桑又講述著新的故事。古厝煥新,留下記憶和鄉愁「重修了4年,我們的古厝終於要回來了。」我們以『繡花』功夫開展古厝保護修復,就是要留下關於家的溫度和記憶。」近年來福州累計投入300多億元,全面梳理老城歷史記憶、古城符號和福州元素,已初步形成了歷史建築普查資源庫,古厝文化脈絡、文化特徵圖譜和古厝修繕技術工匠庫,並通過掛牌保護,加強研究、修繕、保護、利用和宣傳等方式,讓古厝守得住記憶、留得下鄉愁。
  • 福清78棟古厝、古民居迎新生!
    在許多福清人的心裡,古厝承載了人們關於鄉愁的一切思念。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古厝由於年代久遠、荒廢失修,漸漸失去了昔日容顏。我市結合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發現不少古厝瀕臨倒塌,情況令人擔憂。
  • 金輝助力古厝保護,復甦閩都文化記憶
    在悠悠古厝之側,還亮起璀璨的聚光燈,點亮深邃過往,與「印象鼓樓」互為映襯,照亮閩越文化獨有的風格與魅力。門匾上的紅綢徐徐落下,義井古厝的全新名稱——「衣錦堂」,就此面世。「義井」諧音,名曰「衣錦」,意在延續義井古厝文化,助力歷史新生。
  • 福建福清市:古厝保護性開發 應擇善而從
    這個道理可以適用於廣泛的領域,比如對古厝的開發。  下和洋是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下轄的自然村,有保存較為完好且相連成片的13座古厝和3座學堂舊址。如何保護開發這些古厝?下和洋村古厝合作社應運而生。這是我(福建)省首個農村古厝合作社。  下和洋的古厝雖然規模不大,但有自己的特點——兼具南洋風格和福清特色的六扇厝和四扇厝多,歷史特色鮮明,學堂曾出過院士,華僑多等。
  • 「詩文選萃」洪天平:古厝人家
    歡迎關注「英都鄉訊」微信公眾號:ydxx2013。作者:洪天平我16歲那年,我們一家從老屋搬到新居。所謂新居,是老屋人多住不下而新建的兩間半小瓦房。何謂兩間半,是在房子的土坯邊牆搭個「拖棚」,既護牆又當灶間用。往後又「漸進式」搬了幾次家,這應該是每個普通家庭繁衍生息的必走之路吧。
  • 福州古厝:歷史文化觸手可及「圖」
    臺海網9月7日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 正如《福州古厝》序言中表述的那樣,「福州的古建築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古建築是科技文化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古建築也是歷史載體」。古厝所代表的傳統村落、歷史街區、名城和風貌區,漸漸融入了福州人的思想,化作為城市文明的象徵。
  • 福清江鏡有個「印尼媳婦村」古厝裡藏著跨國愛情故事
    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翁宇民/文 陳暖/攝福清市江鏡鎮謝塘村古厝連綿成片,村支書謝順雲說共有四五十座。8月21日,記者在古厝中穿梭,發現擦肩而過的部分村民皮膚呈古銅色,個子不高但很壯實,一開口聲音洪亮。見我們好奇,謝順雲說:「村中不少人有印尼血統,我奶奶就是印尼泗水人。」隨後,他帶著記者去訪問娶了印尼媳婦的人家,讓記者聽到了不少跨國愛情故事。
  • 「詩文選萃」洪天平:古厝人家
    如今漸漸老了,不知怎的總是懷念16歲以前那段時光,總是想起古厝和孩提生活。前幾天遇到一位知心老姐,她也說最近常常夢見兒時的事,夢見那曾經的籬笆小院瓜果滿園。聽人說一個人的出生地必有「搖籃情結」,莫知諸君可有同感?古厝大廳古厝很大,坐北朝南,據說是鎮上三大「皇宮起」古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