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閩南大厝的奧秘:用閩南元素賦能鄉村建設

2020-11-26 人民網

  往來莊富有閩南古厝特色的燕尾脊。

  遠眺往來莊。

  挨家挨戶收集來的舊瓦片。

  6年前,4名古建發燒友,懷揣著對閩南傳統建築的熱情,開始深入廈漳泉山村,探訪原汁原味的閩南大厝。這個過程,重塑了他們對閩南建築文化的認知。閩南古厝遺存風雨飄搖的境遇與瀕危的建造工藝,讓他們決心變身守護與傳承者。大厝營造學社由此而生。

  去年,他們在長泰縣陳巷鎮後坊村,用古法建造了往來莊民宿,並在其中融入現代鄉村民宿運營理念,希望通過這一業態,將大家的閩南古厝情結轉化為實踐。

  探尋閩南大厝的奧秘

  大厝營造學社是4個中年老友邵龍泰、邵力中、楊琳、錢學群發起的雅集。他們都有著建築與設計專業背景,因此雅集的主題常常聚焦閩南古建文化。

  「我在閩南古厝裡出生和長大。」今年46歲的邵龍泰對閩南傳統建築有著強烈的求知慾,「閩南大厝講求中軸對稱,飛簷鬥拱,紅磚紅瓦,外觀氣勢恢宏,有皇家建築風範,而內部又有鮮明的等級秩序和禮儀規範,這在漢族民居中不多見。」

  邵龍泰的朋友們,有著同樣的好奇。2010年開始,他們啟動了尋找閩南古厝的計劃。

  幾年間,4人幾乎把廈漳泉地區的古村落走了個遍。每到一處,他們敲開古厝大門,研究建築制式,向當地老者討教建築文化、村莊歷史文脈。幾年的鄉間調查革新了他們對閩南建築文化的認知。

  龍海東園鎮埭尾村保存著規模龐大的古厝群,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裡的老建築對裝飾磚和承載磚不作區分;泉州的老厝留下了彩繪玻璃等西洋元素,這與早前泉州港的繁榮密不可分。

  探尋過程,讓4個人重新審視了閩南古厝當下的境遇。他們到訪泉州楊阿苗故居時發現,這座名人故居因為年久失修,木構件殘損不堪,屋頂常年漏雨。而這代表了大部分閩南古厝的遭遇。「文保單位尚且如此,更別說數量龐大的普通民居了。」邵龍泰說,不少閩南古厝早已人去樓空,缺少修繕資金,淪為舊農具、稻草、木材的倉庫,蟲蛀、白蟻、漏雨,隱患無窮。而古厝建造工藝,也隨著匠人的老去,逐漸失傳。

  4人決定聯合更多的閩南傳統建築愛好者,成立大厝營造學社,引導更多人關注並保護閩南古厝,並將閩南建築元素運用到現代建築當中,傳承發揚閩南建築文化。

  根據專業背景,4人各有分工。邵龍泰負責古厝保護與工藝傳承,邵力中負責設計統籌,楊琳負責美學研究,錢學群則負責文獻考據。

  古法建造喚起更多記憶

  民宿往來莊,是大厝營造計劃的第一個實踐項目。邵龍泰希望,能夠在家鄉的青山間、綠水旁,遵循古法,建造一座新閩南大厝。這並非易事。即使是建築專業出身的大厝營造團隊,也感到棘手。

  「閩南傳統建築技藝無現成的理論可循,大多靠民間老匠人口耳相傳,而他們大多年事已高。」多番尋找,邵龍泰才請來了村裡的老師傅當顧問,連70多歲的老舅舅也親自上陣。

  為了還原閩南紅磚古厝的韻味,邵龍泰選擇使用舊瓦片。為此,一打聽到誰家要拆房子,他便前去高價回收。但並非所有舊瓦片都適合再利用,使用什麼爐灶,成了判斷依據。

  「長期燒蜂窩煤,瓦片一定被嚴重氧化,內裡遭到破壞,質量不行。」邵龍泰說。在砌築鵝卵石牆時,不少方案為了省工夫,直接在牆體外圍貼上一層鵝卵石。但邵龍泰團隊嚴格遵照古法,從河邊運來一車車鵝卵石,用砂漿一塊塊壘成牆,為此多花了數倍時間。

  尊重古法並不意味著原樣照搬。他們認為,傳承閩南建築工藝,應該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比如,閩南古厝大多明廳暗房,房間基本不開窗戶,採光和通風性能差,不適宜現代人居住。」邵龍泰說,古建文化傳承,需要考慮現代人的審美與需求。

  建造過程中,民間土法也被不斷完善。早年閩南建築使用的土坯,從調配到最終成型,需要數十天的時間。他們多次試驗,改進原料配比方案,加入了石灰與白水泥,減少施工周期,且增加了土坯強度。

  為了喚起更多集體記憶,他們在房間布局上融入了更多懷舊元素。木樑、條石、燕尾脊、紅磚地,往來莊的每一處細節,都保留著閩南古厝精神。

  今年4月,往來莊正式對外營業。14個房間中,「六角磚」最受「莊客」們青睞。復古的木床、帶有傳統花色的床簾、舊時流行在長泰鄉村的鹹水草扇子,無不帶著閩南文化的印記。「以前住在老厝裡,一家人擠在一張大床上,床是孩子們的樂園。」 邵龍泰說,不少莊客在「六角磚」找到了兒時的記憶。

  讓閩南鄉建更富地域個性

  往來莊僅僅是大厝營造計劃的一部分。他們希望,能夠將閩南傳統建築文化,融入當前的鄉村建設中,讓閩南鄉建更富有地域個性,而非「穿衣戴帽」式的標準化建設。

  邵龍泰發現,越來越多的鄉村建設,正走入誤區。「政策大力倡導美麗鄉村建設,但不少地方陷入迷茫,不知道怎麼建。」幾年前,邵龍泰回到後坊村時得知,村裡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按照規劃,村莊的建築將被改造成千篇一律城鎮模式。

  「鄉村建設應該尊重當地文化傳統,閩南傳統建築文化源遠流長,值得挖掘並傳承。」上周,在後坊村所屬的馬洋溪生態旅遊區的一場內部學習會上,大厝營造學社的成員成為座上賓,邵力中分享了現代鄉村民宿的運營與鄉村建設的理念。

  他認為,閩南傳統建築文化,是閩南鄉建不可或缺的性格元素。為了探尋閩南建築淵源,大厝營造團隊曾遠赴山西,發現當地兩座唐朝建築佛光寺與南禪寺,其屋頂的坡度、跨度、曲度等建造尺度,與閩南大厝如出一轍。因此,他們得出了結論:閩南古厝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最近,大厝營造學社剛剛為廈門海滄的山後自然村,編制完成了一份鄉村民宿發展規劃。在這之前,他們走訪了當地的傳統古厝,調查當地建築文化與民間習俗,完成了一份能夠體現當地地域性格的鄉建方案。

  邵龍泰還計劃啟動「古厝舊物料銀行」項目。「不少閩南古厝正不斷被拆除,其中有不少珍貴的瓦片、磚石等構件也被破壞,這些都是稀缺資源,難以通過現代工藝複製,應該得以保護,再利用。」邵龍泰希望,能夠通過企業化運作的方式,儘可能地回收這些建材,並將其運用到今後的鄉村建設當中。

  記者手記>>>

  鄉建應堅持在地化

  建設美麗鄉村,再造農村風貌,已成為社會共識,並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實踐著。但該怎樣建,不少地方還處於迷茫當中。因此,我們不乏這樣的鄉建工程:流水線式的現代城市建築被複製到鄉村土地,整齊劃一的風貌取代了錯落有致的鄉村風情;照搬徽派建築、海派建築等知名建築模式,卻在本土遭遇水土不服,更難逃山寨之嫌。我們的鄉村在建設中日益丟失了性格。

  任何簡單的複製與照搬照抄,都是對鄉村文化體系的破壞。一個村莊最彌足珍貴的資源,是其多年歷史沉澱而產生的地域性格色彩,包括建築文化、風俗習慣等。它們是稀缺的,又是獨特的,理應在鄉村建設中被發掘、認知、延續與傳承。

  當建設者在為新農村的發展路徑頭疼時,應該反思,並重新審視鄉土,重新發現身邊的美好,讓鄉村建設立足於本鄉本土,尊重當地文化,堅持在地化,並從中尋求發展動力。

相關焦點

  • 泉州: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如今,除了在泉州古城的老街巷能夠與歷史悠久的古大厝不期而遇,來到鄉鎮的農村田野,也不難覓得不少頗有規格、風格獨特的閩南古大厝。   本期最閩南,記者們繼續探尋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的閩南古大厝。
  • 改造閩南大厝 90後設計師讓閩南古厝煥發生機
    設計師於悅將閩南古厝改造成民宿。劉小東攝  廈門的紅磚古厝,最美的還是那一抹閩南紅。老灶、老門板、老梁柱……滄桑中不乏韻味,沉靜中別有生機。作為華僑大學建築學院景觀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他與大嶝本地兩名年輕人不謀而合,耗時8個多月,將一座十一架厝的閩南民居改造為溫情古典的民宿,名為「嶼厝民宿」。  「雖然我不是閩南人,但我很喜歡閩南古厝。」在於悅看來,每一座紅磚古厝都有一段閩南人的孩提故事,他希望能施展自己的設計才華,將其改造成民宿。
  • 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原標題: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如果要從閩南方言中選取一個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字,恐怕非「厝」字莫屬了。   「厝」的意思是房子,在泉州人的記憶中,紅磚厝,絕對是一個能夠喚醒關於古城諸多記憶的溫暖名詞。
  •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qz.fjsen.com 2011-10-08 09:55  林梅影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本期的《煉仙打嘴鼓》就帶大家一起走進石獅的鄉村,了解閩南人如何「起厝」與「入厝」。
  • 戴上「紅帽子」 融入閩南大厝元素 大帽山民居紅了
    利用紅色陶土瓦、傳統歇山頂元素,突出閩南紅磚古厝特色,統一整體建築風格。  改造哪裡?  一期以大帽山後橋至大帽山農場沿線道路約1.2公裡範圍內的66棟民房為試點;二期以埔頂自然村「振興湖」周邊約100棟民房為試點。  進度如何?  目前一期項目進入收尾階段,二期項目已啟動建設,預計今年底前基本完工。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劃定保護範圍指定修繕原則  規劃部門此次對第一批擬保護的閩南大厝劃定保護範圍,制定修繕保護原則和規劃圖則。列入本次保護規劃的閩南大厝單體的標準要求:具有閩南大厝一定建築特徵或風格,保存相對完好,佔地規模在200平方米以上;與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有關。
  • 閩南古厝學習資料(1):幾間張幾落大厝
    閩南古厝,從幾間張幾落開始,廣泛分布於泉州地區,是最能夠體現厝的體量的叫法,一般為三間張兩落跟五間張兩落大厝。劃分間張的方法,則是看大厝頂落面闊的房間數,中間廳堂為一間,再加上左右兩邊。而富有又分一般跟不一般,一般的塌壽用孤塌(壽),不一般的可能就會用雙塌(壽)。
  • 時髦建造閩南大厝,很少看到有人居住,幾乎空無一人
    熟悉福建閩南的客人,不難發現,福建閩南人最時髦做到一件事,就是如何規劃興建一種建築風格叫閩南大厝,當你走在福建閩南鄉間村落裡,隨處可見的閩南大厝比比皆是,錯落有致。然而,如今的閩南人,家家戶戶卻居住在自家的小別墅、小樓房,祖輩遺留下來的大厝很少看見有人居住,幾乎空無一人。
  • 《沉沉的厝裡情》融入閩南風土人情
    由中國首個專業民間舞藝術表演團體——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集體創作的《沉沉的厝裡情》,將於8月25、26日在上海大寧劇院登臺獻演。這部將地方藝術特色與舞蹈、音樂和舞美相融合的作品,圍繞閩南人的「厝」,即「老屋」、「家」的概念,把閩南風土人情嵌入舞蹈詩中,展現出一幅親切美好的閩南民俗風情畫。
  • 晉江五店市閩南大厝柳清新宅介紹(圖)
    柳青新宅是旅菲華僑莊銘岸於1935年令其子莊清良回鄉主持建造的,是民國時期典型的閩南大厝。  宅子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五開間二進三川脊頂磚石木結構,兼用穿鬥式與抬梁式構架,帶雙面護厝、石埕、埕頭間、圍牆。老宅建築面積918平方米。  柳青新宅看似普通,其實極富特色,是一棟值得細細品味的老宅!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這是對閩南民居的印象概括。在閩南,通常把住宅叫「厝」,大點規模的建造叫「大厝」。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和臺港澳、東南亞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
  • 古厝裡的閩南元素 泉州建築文化你知道多少?
    「這些閩南元素你都認識嗎?」近日,有263萬粉絲的微博大V「V遊福建」轉發了一組閩南元素照片,這組照片風格清新,九張圖片裡有八張與閩南建築相關。這條微博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關注,然而能完全說出這些閩南元素名稱的人卻不多。記者特地聯繫上這組照片的拍攝者——知名草根微博達人「咱厝人-陳陳」,向他了解照片裡的故事。
  • 漳州閩南古鄉,富有閩南味的飯後休閒之地
    漳州新晉網紅打卡點,最local最閩南style的水鄉,最原汁原味的閩南紅磚古厝味道。小橋流水人家,在漳州九十九灣的河道上,漳州新建了這個閩南水鄉,地理位置就在龍文區石倉街旁,距離漳州市區開車就半小時。
  • 【泉州•古民居】泉州鯉城老範志閩南紅磚大厝
    【泉州•古民居】泉州鯉城老範志閩南紅磚大厝:在今年炎熱高溫的夏季,清朝泉郡名醫吳亦飛秘制的「老範志神曲」,這具有疏風解表,能治療風寒感冒、中暑嘔吐等症的良藥,仍馳名全國遠銷東南亞各地。慕名泉州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探訪隱於鬧市之間的老範志大厝。
  • 一幅生態與古文化元素交融的城市畫卷——閩南文化生態走廊
    作為漳州市打造宜居環境和特色景觀廊道的重要項目以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舉措,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示範段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贏得「中國人居範例獎」,為「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美麗藍圖再添光彩。自從投用後,不時可見市民沿綠道暢快騎行,盡情體驗城市慢生活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感。環境統一整治,打造沿線美麗家園在興建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示範段項目的同時,漳州市政府提出要注重提升配套建設水平,做到路成網、水進池、樹成帶,強化沿線的花化彩化效果。
  • 「閩南方言傳承實踐基地」揭牌
    本次授牌儀式是泉州晚報《清源》副刊「咱厝俗語話」欄目獲評「泉州市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專項資金項目」之後,開展的延伸、落地活動。該欄目每期向讀者推介一句閩南俗語話,採取一段會話帶出一句俗語話的方式,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學完能用。欄目音頻在手機App「泉州通」專頁同步發布,便於讀者跟讀應用。
  • 當星巴克遇見紅磚大厝!來品品這杯古色古香的「閩南風」咖啡
    "舊時光「融入咖啡打造有閩南印記的星巴克如果說,皖派民居粉牆黛瓦,清新典雅;蘇派民居小橋流水,古樸精緻;那麼,閩南民居的紅磚白石,則多了一份生動與雋永。泉州晉江五店市是保留最為完整的閩南大厝建築群之一。
  • 古道·新驛·閩南風 專訪閩南生態走廊驛站顧問莊景輝
    新驛的仿古建築不僅精心融入漳州元素、充分體現閩南古厝文化特色,更描繪出了一幅田園都市生態畫卷,是漳州努力探索投資少、效益好、可持續的生態文明路子的縮影。近日,記者就最受市民關注的幾大問題,與驛站文化顧問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景輝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採訪。
  • 閩南入厝習俗,你知道嗎
    閩南語中建房稱之為「起厝」,搬入新家則稱為「入厝」。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