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莊富有閩南古厝特色的燕尾脊。
遠眺往來莊。
挨家挨戶收集來的舊瓦片。
6年前,4名古建發燒友,懷揣著對閩南傳統建築的熱情,開始深入廈漳泉山村,探訪原汁原味的閩南大厝。這個過程,重塑了他們對閩南建築文化的認知。閩南古厝遺存風雨飄搖的境遇與瀕危的建造工藝,讓他們決心變身守護與傳承者。大厝營造學社由此而生。
去年,他們在長泰縣陳巷鎮後坊村,用古法建造了往來莊民宿,並在其中融入現代鄉村民宿運營理念,希望通過這一業態,將大家的閩南古厝情結轉化為實踐。
探尋閩南大厝的奧秘
大厝營造學社是4個中年老友邵龍泰、邵力中、楊琳、錢學群發起的雅集。他們都有著建築與設計專業背景,因此雅集的主題常常聚焦閩南古建文化。
「我在閩南古厝裡出生和長大。」今年46歲的邵龍泰對閩南傳統建築有著強烈的求知慾,「閩南大厝講求中軸對稱,飛簷鬥拱,紅磚紅瓦,外觀氣勢恢宏,有皇家建築風範,而內部又有鮮明的等級秩序和禮儀規範,這在漢族民居中不多見。」
邵龍泰的朋友們,有著同樣的好奇。2010年開始,他們啟動了尋找閩南古厝的計劃。
幾年間,4人幾乎把廈漳泉地區的古村落走了個遍。每到一處,他們敲開古厝大門,研究建築制式,向當地老者討教建築文化、村莊歷史文脈。幾年的鄉間調查革新了他們對閩南建築文化的認知。
龍海東園鎮埭尾村保存著規模龐大的古厝群,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裡的老建築對裝飾磚和承載磚不作區分;泉州的老厝留下了彩繪玻璃等西洋元素,這與早前泉州港的繁榮密不可分。
探尋過程,讓4個人重新審視了閩南古厝當下的境遇。他們到訪泉州楊阿苗故居時發現,這座名人故居因為年久失修,木構件殘損不堪,屋頂常年漏雨。而這代表了大部分閩南古厝的遭遇。「文保單位尚且如此,更別說數量龐大的普通民居了。」邵龍泰說,不少閩南古厝早已人去樓空,缺少修繕資金,淪為舊農具、稻草、木材的倉庫,蟲蛀、白蟻、漏雨,隱患無窮。而古厝建造工藝,也隨著匠人的老去,逐漸失傳。
4人決定聯合更多的閩南傳統建築愛好者,成立大厝營造學社,引導更多人關注並保護閩南古厝,並將閩南建築元素運用到現代建築當中,傳承發揚閩南建築文化。
根據專業背景,4人各有分工。邵龍泰負責古厝保護與工藝傳承,邵力中負責設計統籌,楊琳負責美學研究,錢學群則負責文獻考據。
古法建造喚起更多記憶
民宿往來莊,是大厝營造計劃的第一個實踐項目。邵龍泰希望,能夠在家鄉的青山間、綠水旁,遵循古法,建造一座新閩南大厝。這並非易事。即使是建築專業出身的大厝營造團隊,也感到棘手。
「閩南傳統建築技藝無現成的理論可循,大多靠民間老匠人口耳相傳,而他們大多年事已高。」多番尋找,邵龍泰才請來了村裡的老師傅當顧問,連70多歲的老舅舅也親自上陣。
為了還原閩南紅磚古厝的韻味,邵龍泰選擇使用舊瓦片。為此,一打聽到誰家要拆房子,他便前去高價回收。但並非所有舊瓦片都適合再利用,使用什麼爐灶,成了判斷依據。
「長期燒蜂窩煤,瓦片一定被嚴重氧化,內裡遭到破壞,質量不行。」邵龍泰說。在砌築鵝卵石牆時,不少方案為了省工夫,直接在牆體外圍貼上一層鵝卵石。但邵龍泰團隊嚴格遵照古法,從河邊運來一車車鵝卵石,用砂漿一塊塊壘成牆,為此多花了數倍時間。
尊重古法並不意味著原樣照搬。他們認為,傳承閩南建築工藝,應該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比如,閩南古厝大多明廳暗房,房間基本不開窗戶,採光和通風性能差,不適宜現代人居住。」邵龍泰說,古建文化傳承,需要考慮現代人的審美與需求。
建造過程中,民間土法也被不斷完善。早年閩南建築使用的土坯,從調配到最終成型,需要數十天的時間。他們多次試驗,改進原料配比方案,加入了石灰與白水泥,減少施工周期,且增加了土坯強度。
為了喚起更多集體記憶,他們在房間布局上融入了更多懷舊元素。木樑、條石、燕尾脊、紅磚地,往來莊的每一處細節,都保留著閩南古厝精神。
今年4月,往來莊正式對外營業。14個房間中,「六角磚」最受「莊客」們青睞。復古的木床、帶有傳統花色的床簾、舊時流行在長泰鄉村的鹹水草扇子,無不帶著閩南文化的印記。「以前住在老厝裡,一家人擠在一張大床上,床是孩子們的樂園。」 邵龍泰說,不少莊客在「六角磚」找到了兒時的記憶。
讓閩南鄉建更富地域個性
往來莊僅僅是大厝營造計劃的一部分。他們希望,能夠將閩南傳統建築文化,融入當前的鄉村建設中,讓閩南鄉建更富有地域個性,而非「穿衣戴帽」式的標準化建設。
邵龍泰發現,越來越多的鄉村建設,正走入誤區。「政策大力倡導美麗鄉村建設,但不少地方陷入迷茫,不知道怎麼建。」幾年前,邵龍泰回到後坊村時得知,村裡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按照規劃,村莊的建築將被改造成千篇一律城鎮模式。
「鄉村建設應該尊重當地文化傳統,閩南傳統建築文化源遠流長,值得挖掘並傳承。」上周,在後坊村所屬的馬洋溪生態旅遊區的一場內部學習會上,大厝營造學社的成員成為座上賓,邵力中分享了現代鄉村民宿的運營與鄉村建設的理念。
他認為,閩南傳統建築文化,是閩南鄉建不可或缺的性格元素。為了探尋閩南建築淵源,大厝營造團隊曾遠赴山西,發現當地兩座唐朝建築佛光寺與南禪寺,其屋頂的坡度、跨度、曲度等建造尺度,與閩南大厝如出一轍。因此,他們得出了結論:閩南古厝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最近,大厝營造學社剛剛為廈門海滄的山後自然村,編制完成了一份鄉村民宿發展規劃。在這之前,他們走訪了當地的傳統古厝,調查當地建築文化與民間習俗,完成了一份能夠體現當地地域性格的鄉建方案。
邵龍泰還計劃啟動「古厝舊物料銀行」項目。「不少閩南古厝正不斷被拆除,其中有不少珍貴的瓦片、磚石等構件也被破壞,這些都是稀缺資源,難以通過現代工藝複製,應該得以保護,再利用。」邵龍泰希望,能夠通過企業化運作的方式,儘可能地回收這些建材,並將其運用到今後的鄉村建設當中。
記者手記>>>
鄉建應堅持在地化
建設美麗鄉村,再造農村風貌,已成為社會共識,並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實踐著。但該怎樣建,不少地方還處於迷茫當中。因此,我們不乏這樣的鄉建工程:流水線式的現代城市建築被複製到鄉村土地,整齊劃一的風貌取代了錯落有致的鄉村風情;照搬徽派建築、海派建築等知名建築模式,卻在本土遭遇水土不服,更難逃山寨之嫌。我們的鄉村在建設中日益丟失了性格。
任何簡單的複製與照搬照抄,都是對鄉村文化體系的破壞。一個村莊最彌足珍貴的資源,是其多年歷史沉澱而產生的地域性格色彩,包括建築文化、風俗習慣等。它們是稀缺的,又是獨特的,理應在鄉村建設中被發掘、認知、延續與傳承。
當建設者在為新農村的發展路徑頭疼時,應該反思,並重新審視鄉土,重新發現身邊的美好,讓鄉村建設立足於本鄉本土,尊重當地文化,堅持在地化,並從中尋求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