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入厝習俗,你知道嗎

2020-12-06 彬彬實錄

閩南語中建房稱之為「起厝」,搬入新家則稱為「入厝」。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

自從人類定居生活以來,房子在人的生活中就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辛辛苦苦一輩子,就是為了建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滿地生活一輩子。所以,當建好房子、買了房子,自然要舉行一個儀式紀念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喬遷新居,就是搬入新家,用閩南話講,叫「入厝」。閩南一帶民間信仰比較盛行,古代的一些風俗習慣經過時代的更新和彌補,到現在依舊盛行。

「入厝」的準備:首先,要挑選一個良辰吉日。查看是否有生肖、宅向相衝,最好選擇水日為佳,少用火日,時辰則陽日用陰時,陰日用陽時 (子寅辰午申戍為陽日,其他為陰日) 。家中有人剛參加過別人喪禮時不要搬家,否則會把「陰氣」帶到新居中。確定好日子後,再通知親朋好友,邀請他們過來幫忙,過來一起熱鬧。 喬遷新居前,妻子娘家要「添燈」,就是送紅燈籠懸掛在大廳,閩南話念即為「添丁」,寓意添丁進財,燈籠越多越好,母親娘家,兒媳娘家如果比較注重禮節,也會過來添燈,燈下面要綁紅包,紅包裡面放不放錢均可。現在也有少數人改用精美的吊燈。 通常主人的舅舅要送一副賀聯,習稱「母舅聯」。「母舅聯」一般長五六尺,寬一尺,連同果品等四式賀禮送去,掛於廳堂正中,直到陳舊破損才取下。過去賀喜的 「母舅聯」大都是用紅布替代聯紙,再貼上剪好的金色字。現在,「母舅聯」大多用兩個鏡框鑲掛,用白泡沫板刻字,立體感和裝飾性俱強。也有一類是純為玻璃工藝聯,顯得高檔且有藝術欣賞價值。

親友送禮,一般以燭炮為主,也有送衣服布匹、大鏡、時鐘、家具、電器等,有的直接送紅包。各媳婦娘家要送菜刀、火夾等各種家庭用具來祝賀。入厝前要先搬入一窩雞母雞仔,各房夫婦俱全者添置搖籃椅轎,以預兆人丁興旺。各項物品可在入厝前先行搬入,重要、貴重的家具最好在入厝當天再搬入。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牙刷毛巾筷子碗,能用新的儘量用新的。每樣家具都要貼上紅紙,以求吉祥如意。在客廳內人們常會擺放發財樹、萬年青,用紅紙貼在盆上。樹葉上還要掛幾個紅包,紅包裡面放不放錢都可以。

喬遷時,新居張燈結彩、貼喬遷內容紅對聯。為了增加氣氛,也有親友會在報紙上、當地電視臺登廣告、點歌,慶祝某某某喬遷之喜。最常見的是租拱門氣球,拱門和氣球上面都會有恭賀喬遷之類的祝福語,還有贈送人的姓名或單位,這也反映了戶主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拱門和氣球一般都會放三天以上,比較富裕地方,甚至在通往新居的路口就開始放一排排的拱門,甚為壯觀。 「入厝」儀式:如今,為了精簡儀式,常把拜門神、拜地基主、拜土地公、謝土和敬天公(拜玉皇大帝)一併舉行,直接在大廳口擺了天公壇、設天公神位,掛天公燈,備辦三牲果合饌盤敬奉天公,設三牲筵碗敬土地公。

事先把所有東西準備好,良辰一到(一般都是在晚上12點),把房子裡所有的燈都關閉。全家在房子外面依長幼排成一隊,不會走路的孩子由大人抱著,隊伍由一家最長輩的人帶領(或請母舅參加),因為閩南俗語有言:「請母舅,甲會富」。 但人數忌四、六、九(可以親戚親人湊數)。主人要帶著家中的金銀財寶(現在通常放在公文包裡面),手捧鬥燈(米鬥裝穀子,內豎一鏡一剪,上點香燭,象徵出丁)排在前面;母舅挑鼎(圓鐵鍋)、柴、米和自舊灶引火點燃的木炭及灶君香火,家庭主婦將金銀首飾戴在身上,挑著桶箍(細篾條)等,要有一人帶著火爐,象徵興旺發財。其餘家人口袋裡裝著錢,都不得空手,各拿菜刀、撥火叉、鍋鏟、掃帚畚鬥等用具隨後,象徵將財氣帶進新宅。隊伍排好後,全家人高聲大呼「進囉 」,一邊喊一邊走進房子裡,聲音不能中斷,要直到所有人都進去才停止。然後再開燈。

開燈後,人們會口念:「雙腳踏入來,富貴帶進來。」房主就會把火爐擺在廳中央,爐中通紅的火焰象徵家庭興旺。這時要高聲誦吉祥語,如「入新厝,家大富」,眾人隨聲應和。主婦拿起新買的掃帚,把房間輕掃一遍,象徵財寶掃進屋,晦氣掃出屋;燃放鞭炮,表示驅邪納福喜慶。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硬幣或銅錢撒向地下,口念:「滿地黃金,財源廣進,錢財豐盈。

然後,將「七寶」擺放在客廳茶几上,表示在敬告屋內鬼神,有人要搬進房子,請儘快離開。所謂七寶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寶材料缺一不可,每樣只要準備一小包,並在七寶上各貼一張十元大小的紅紙,紅紙上可寫不同的吉祥話,如:招財進寶、吉祥如意……接下來再將水、米、紅包、碗筷、掃帚畚鬥、爐灶六樣物品搬到廚房。這六樣物品是有要求的。水要用水桶裝三分滿,米要用米桶裝八分滿,紅包放在米桶上面。 碗筷六副或十二副,上面綁上紅紙。 畚鬥和掃帚一對,上面綁上紅布。 爐灶則是為了祈求家庭興旺。六樣物品搬完後,人們通常就開始進行拜天公。拜完天公,睏倦的人可以先去睡覺。剩下的活動可以留等天亮再進行。

民間認為安床才算搬家,因此其他家具或早或晚搬入皆可,入厝這天務必安床。安床要擇吉時,如未擇吉時,就先放在地上,等選好時辰再移動床位。床不要正對廁所,床後不可靠窗,安床之後就不要隨便移動。 安床時,將事先用鹽水洗過並擦乾的十枚硬幣握在手中,雙手合十,口中念著「床母請保佑我」, 再將手攤開,將十枚平均分配在左右手上,即一邊五枚,口中念著」十全十美「並將硬幣撒到床下。

「入厝」後:「入厝」後就要開始「圍爐」。入厝後宜開爐火,煮湯圓、桂圓糯米粥或甜茶討吉利。請親朋好友到家中聚聚,人多熱鬧可為新家增添幾許人氣,必備要件是要準備好一個小火爐,擺在桌子底下,有發財的吉祥意味。小火爐形狀需類似聚寶盆,不用太大,在一般的五金行都可購得,擺在餐桌底下正中央,並在爐上擺一塊木炭,若能燃燒最好,如果不能燃燒也無所謂,只要在爐上擺木炭就行了。

當天中午或晚上(有的在第四天),房主一家設席宴請酬酢,謂之「賀房」,宴席上杯盤湯匙酒杯碰擊愈響愈大聲越好。大戶人家也演戲酬神,親友來此祝賀,主人引親友參觀新居各種設施,然後觀看戲曲演出,當晚設宴招待親友,賓主盡歡。正所謂一敬神二敬人,人神同樂,其樂融融。

相關焦點

  •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qz.fjsen.com 2011-10-08 09:55  林梅影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石獅日報10月8日訊(記者 林梅影)閩南語中建房稱之為「起厝」,搬入新家則稱為「入厝」。
  • 「建江山」與「成家立業」之重——說說閩南人的「入厝」儀式
    而在閩南,這一點體現得尤其明顯。閩南人把蓋房子買房子叫作「建江山」,而在閩南語中,「厝」和「家」常常是同義詞,比如「家裡」一般說「厝內」。而閩南語的「入」和「立」同音,所以「入厝」還有「立厝」的意思,把閩南人最看重的「成家立業建江山」的涵義都包納其中了。
  • 入厝:一件有儀式感的事 閩南俗語加持更鬧熱
    喬遷新居,閩南語中即「入厝」。「厝」,在閩南人生活中尤為重要,搬入親手打造的「新厝」,人們總是懷揣著美好的願景,在這一重要的時刻,不免需要來點儀式感。如今,石獅人的「入厝」習俗仍保留不少古風,富有吉祥寓意。  A添丁又進財,錢銀滾滾來  農曆六月底,市民小施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準備搬入新家。
  • 時髦建造閩南大厝,很少看到有人居住,幾乎空無一人
    熟悉福建閩南的客人,不難發現,福建閩南人最時髦做到一件事,就是如何規劃興建一種建築風格叫閩南大厝,當你走在福建閩南鄉間村落裡,隨處可見的閩南大厝比比皆是,錯落有致。然而,如今的閩南人,家家戶戶卻居住在自家的小別墅、小樓房,祖輩遺留下來的大厝很少看見有人居住,幾乎空無一人。
  • 探尋閩南大厝的奧秘:用閩南元素賦能鄉村建設
    6年前,4名古建發燒友,懷揣著對閩南傳統建築的熱情,開始深入廈漳泉山村,探訪原汁原味的閩南大厝。這個過程,重塑了他們對閩南建築文化的認知。閩南古厝遺存風雨飄搖的境遇與瀕危的建造工藝,讓他們決心變身守護與傳承者。大厝營造學社由此而生。
  • 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原標題: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如果要從閩南方言中選取一個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字,恐怕非「厝」字莫屬了。   「厝」的意思是房子,在泉州人的記憶中,紅磚厝,絕對是一個能夠喚醒關於古城諸多記憶的溫暖名詞。
  • 閩南文化的"真厝味"
    【 中國古建小品 · 燕尾脊 】——「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 」。閩南文化"真厝味"不只是古厝,其它也有"厝"味這個10月走進書店帶你了解和體驗閩南文化童謠
  • 泉州: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臺海網11月17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導,對於每一個在泉州度過童年的人來說,閩南建築風格的古大厝是他們永遠靈魂的歸宿。   「厝」的意思是房子,它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精湛的建造技藝和完善的實用功能,也反映閩南一帶的社會發展、家族關係、傳統倫理、思想觀念。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昨日,記者從廈門市規劃局獲悉,《廈門市閩南古大厝保護規劃方案》出臺,全市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市規劃局、市文管辦表示,加上現有的已列入市級文保單位及歷史風貌建築的大批古厝,廈門將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聯合泉州、漳州,對閩南古大厝進行整體申遺。
  • 古厝裡的閩南元素 泉州建築文化你知道多少?
    「這些閩南元素你都認識嗎?」近日,有263萬粉絲的微博大V「V遊福建」轉發了一組閩南元素照片,這組照片風格清新,九張圖片裡有八張與閩南建築相關。這條微博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關注,然而能完全說出這些閩南元素名稱的人卻不多。記者特地聯繫上這組照片的拍攝者——知名草根微博達人「咱厝人-陳陳」,向他了解照片裡的故事。
  • 中元節是「鬼節」嗎 閩南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閩南人都有哪些習俗?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中元節呢?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俗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來源於佛教,與佛家的盂蘭盆會有著緊密的關係,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每到中元節,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福建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彭一萬說,說農曆七月是鬼月,是比較迷信的說法,其實中元節是和普渡聯繫在一起的。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閩南民居如詩如畫「紅磚白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硬山頂」。這是對閩南民居的印象概括。在閩南,通常把住宅叫「厝」,大點規模的建造叫「大厝」。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 《沉沉的厝裡情》融入閩南風土人情
    由中國首個專業民間舞藝術表演團體——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集體創作的《沉沉的厝裡情》,將於8月25、26日在上海大寧劇院登臺獻演。這部將地方藝術特色與舞蹈、音樂和舞美相融合的作品,圍繞閩南人的「厝」,即「老屋」、「家」的概念,把閩南風土人情嵌入舞蹈詩中,展現出一幅親切美好的閩南民俗風情畫。
  • 閩南傳統民居是怎樣建起來的?翔安內厝這位「建造達人」最有話說!
    網絡圖你知道嗎?閩南傳統民居以「皇宮起」宮殿式大厝民居住宅類型為典型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宋洋白雲寺 建造一座完整的閩南傳統民居可不容易每一步都有講究今天,日報君就要介紹來自翔安內厝的「建造達人」陳和永
  • 閩南最基本的傳統婚嫁習俗你都不知道!就別說你是閩南人
    閩南這帶的婚嫁習俗是否還保留這最初的傳統文化呢?關於它們的婚嫁習俗你又了解多少??婚禮現場會擺著泡茶用的巨大烘爐和茶壺,按照閩南的習俗,要跨烘爐,表示興旺之意,烘爐上會有「合敬怡真」四個字,告誡新人們,雙方要互相敬讓,互相包容。
  • 【泉州•古民居】泉州鯉城老範志閩南紅磚大厝
    【泉州•古民居】泉州鯉城老範志閩南紅磚大厝:在今年炎熱高溫的夏季,清朝泉郡名醫吳亦飛秘制的「老範志神曲」,這具有疏風解表,能治療風寒感冒、中暑嘔吐等症的良藥,仍馳名全國遠銷東南亞各地。慕名泉州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探訪隱於鬧市之間的老範志大厝。
  • 晉江五店市:紅磚厝裡的閩南煙火味兒
    子笛/圖文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曾經叱吒風雲的「七匹狼」男裝品牌,正是誕生於晉江這片熱土,而位於五店市的這家形象店,也是一幢兩層樓的紅磚厝。一磚一瓦裡,飽含了福建人「愛拼才會贏」的奮鬥精神。福建人愛喝茶,閩南人更不例外。華燈初上,在五店市傳統街區的中心廣場上,就擺滿了喝茶用的竹桌、竹椅,喝茶納涼的人們絡繹不絕,愛茶之切,可見一斑。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和臺港澳、東南亞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
  • 改造閩南大厝 90後設計師讓閩南古厝煥發生機
    設計師於悅將閩南古厝改造成民宿。劉小東攝  廈門的紅磚古厝,最美的還是那一抹閩南紅。老灶、老門板、老梁柱……滄桑中不乏韻味,沉靜中別有生機。作為華僑大學建築學院景觀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他與大嶝本地兩名年輕人不謀而合,耗時8個多月,將一座十一架厝的閩南民居改造為溫情古典的民宿,名為「嶼厝民宿」。  「雖然我不是閩南人,但我很喜歡閩南古厝。」在於悅看來,每一座紅磚古厝都有一段閩南人的孩提故事,他希望能施展自己的設計才華,將其改造成民宿。
  • 那些正在消逝的閩南元素,如今還有哪些你見過的?
    「隨著習俗的流傳,時間長了,人們對習俗的奉行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只要有經濟基礎都照蓋不誤。」對閩南文化頗有研究的網友「印象石獅」如此解釋。不但如此,人們還用不同的雲紋、神獸裝飾燕尾脊,代表不同的寓意,一般為蝙蝠、夔龍拱璧,獅首及圖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