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2020-12-08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如果要從閩南方言中選取一個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字,恐怕非「厝」字莫屬了。

  「厝」的意思是房子,在泉州人的記憶中,紅磚厝,絕對是一個能夠喚醒關於古城諸多記憶的溫暖名詞。它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精湛的建造技藝和完善的實用功能,也反映閩南一帶的社會發展、家族關係、傳統倫理、思想觀念等。

  本期最閩南,記者們前往南安眉山鄉觀山村,去探尋這裡的閩南古大厝。

池塘湖大厝

  池塘湖大厝:百年古厝,見證歲月滄桑

  選擇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從市中心出發,前往目的地。隨著周圍的氣溫漸降,視野所及是一片接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木。大約一個小時的顛簸車程之後,終於來到了南安眉山鄉。

  放眼眉山鄉,南洋風格建築格外醒目,閩南特色紅磚皇宮式大厝隨處可見。此時,正值春秋茶採摘時期,路過茶園時候,陣陣清香飄逸在山頭,一抹抹綠色在薄霧中瀰漫,讓人如痴如醉。

  一會兒,我們來到池塘湖大厝。這幢紅磚古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斑駁的外牆和周邊叢生的雜草,能見古厝歷經的滄桑。

  據了解,古厝為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所建。當年,李功藏少懷壯志隨父漂洋過海、艱苦創業。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衣錦還鄉建造了這幢傳統的二進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起大厝。大厝無論是拼花還是雕飾等細節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相傳,建造大厝之時,李功藏訪精工,聘良匠。落成之時,安金刻柳,雕梁畫棟,簷牙高啄,燕脊飛天。大厝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佔地一畝多。大厝屋脊高翹,大厝外牆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紅磚壘砌,精美的石雕、木雕則讓人驚嘆。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屬難得一見。所刻之物,不管是海裡遊的,還是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裡都能找到。這些雕刻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有名家詩文書於屏,「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莊嚴。整幢大厝形似殿宇,富麗堂皇,蔚為壯觀。

番仔樓

番仔樓別有閩南味道(陳明理 攝)

富有生活氣息的番仔樓

  池塘湖番仔樓:中西合璧,堪稱建築瑰寶

  距離池塘湖大厝不遠,有一幢池塘湖番仔樓。相比之下,這座番仔樓裡或許是因為至今依然有人在居住,少了幾分落寞,多了幾分生氣。記者通過探訪得知,如今,番仔樓內還住了位年近八十的阿嬤,身體還挺硬朗。

  看到記者的到來,幾位阿嬤熱情地前來和我們打招呼。踏入番仔樓內,我們聞到了從窗戶飄出的、阿嬤剛煮好的米飯的香味。

  一位正在番仔樓前曬太陽的阿嬤,帶著和藹可親的笑容,向我們饒有興致地介紹起這幢大樓的「前世今生」。

  這幢番仔樓實在不簡單!據說,大約是在1899年,李功藏回鄉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時,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裡迢迢從南洋運來的」;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蒼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用人工搬回。要知道,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24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裡,須經過兩天的時間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還有,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四層,為了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後打實再用的。所以大厝經過百餘年的風雨洗禮,牆依然筆直如新。」

  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兩層,共有五十六個拱,線條硬朗。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裡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黏合劑,然後砌拱。師傅精心琢磨,細心鋪設地板,百餘年來,走廊四周,任憑雨水澆淋,總是滴水不穿。還有那個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翹角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如今,雖經世事變遷,但番仔樓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如一顆瑰寶鑲嵌在這個小山村裡。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說的便是李功藏的個人功績、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

產乾頭新厝正門

  產乾頭新厝:文化味濃,狀元吳魯留墨

  所謂「獨木難以成林」,既然是紅磚古厝聚落,當然不止兩幢紅磚古厝。於是,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記者繼續前行,尋訪當地頗具閩南建築特色的紅磚古厝。

  行走在山間的小路上,呼吸著周圍新鮮的空氣,我們來到了傳說中的「產乾頭新厝」。離大厝還有數十米遠,就能感受到這座大厝的宏大氣勢了,隨之而來的,便是那種片刻之間能嗅見的文化韻味。

  據了解,這幢「產乾頭新厝」由李成器在二十世紀初所建,是一座雙頭護厝的紅磚大厝,是土木磚石豎擋起的皇宮大厝。大門前有泉州最後一名狀元吳魯的題字以及曾道的《九思》,還有鏡潭先生的筆記。仔細上前查看,石刻上的對聯「古寨青崗浮玳瑁,名坵朱柱響琵琶。萬仞青峰蜚蔗尾,一泓綠水注龍潭」,把山腰美景寫得有聲有色。

  大墘居:古老原生,歷經百載風雨

  走著走著,記者一行人來到了傳說中的大墘居。據了解,大墘居由李聰先生出資,始建於嘉慶年間,至今有兩百多年歷史。該建築坐西向東,土木結構,共有十房兩廳,面積約350平方米,佔地約550平方米。

  該建築與傳統的閩南紅磚大厝不同,它的外牆材料都是取自當地的溪石、山石,然後再利用泥漿將其層層砌疊起來,看起來有一種古老而原生態的味道。據介紹,這除了是因為當時祖先李聰先生的資金緊張,還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地貌形狀。雖然房屋建築材料普通,但經過兩百多載風雨,其牆基還堅實可靠,尚未變形。

  2001年,後輩子孫李成居先生由印尼回鄉時,發現屋頂磚瓦木頭腐蝕損壞,立即動員本宅在印尼的子孫籌集資金,將破損的屋面重新修建。如今的大墘居,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建築風貌。

  出神地遙望著大墘居,內心會忽然湧起一種感動:有時候,人生就如同古厝一般,無論數十年也好,上百年也好,若是一輩子只能夠堅守在一方,遮風擋雨,保一個家庭的幸福,也應該是沒有什麼遺憾了吧。

  頂新厝:粗獷亦美,沉澱歷史厚愛

  來到頂新厝前,最先吸引目光的,恐怕是高高翹起的燕尾脊。「燕尾脊」形如其名,屋頂正脊的線腳向外延伸時,岔開兩個小腳,像極了燕子的尾巴,所以得名「燕尾脊」。而這,正是閩南建築最大的特色之一。

  古厝大門口掛著的兩個大紅燈籠,已經略顯褪色,不再是鮮紅豔麗,卻更加襯託出古厝別有的韻味和風採。見有村民從門前路過,記者趕緊上前,向他詢問起了關於這座古厝的歷史往事。

  原來,這座古厝由李聲丁、李聲友兄弟倆所建造。和所有愛拼敢贏的閩南遊子一樣,兩兄弟當年為求謀生,漂洋過海,旅居印尼,艱辛經營商業,最終獲得財富,於十九世紀初還鄉建造頂新厝。

  頂新厝是雙邊護厝,土木結構的建築物。除了紅磚,其他的材料都是「土生土長」。馬櫃是石匠把來坑溪的一塊巨石打造而成的。由於它的石質又韌又硬,打鑿的難度可想而知。如今馬櫃經過歲月風霜的洗禮,已經粗糙不已,但它沉澱的是歷史。

  記者留意到了位於古厝大門兩邊的磚花,雖然沒有精細雕琢的做工,卻顯得大方雅靜。

  大自然厚愛這座小村莊,私心地給予她多面的美麗——蔥鬱的大樹,清澈的溪流,清新的空氣,讓小村莊像個窈窕的仙子。歲月則賜予了她更多的內容——最具「閩南風」的古厝。

  還有很多關於這裡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和探索……

(責編:陳藍燕、吳舟)

相關焦點

  • 泉州: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臺海網11月17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導,對於每一個在泉州度過童年的人來說,閩南建築風格的古大厝是他們永遠靈魂的歸宿。   「厝」的意思是房子,它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精湛的建造技藝和完善的實用功能,也反映閩南一帶的社會發展、家族關係、傳統倫理、思想觀念。
  • 南安有個「古厝大觀園」,30多座百年古大厝集於一村!你見過嗎?
    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被稱為集閩南古大厝和南洋風格為一體的「古厝大觀園」,在這裡有三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其中的李氏民居近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山李氏民居,是由旅居南洋的李氏族人於清朝至民國期間回鄉興建,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築有石碣大厝、頂新厝、下新厝、功藏厝、成器厝等10座。記者跟隨李氏家族後人李渭生,來到百年古大厝之一,也是觀山村最富盛名的古厝——番仔樓。
  • 安溪長坑鄉現200多年古大厝「雙魁宅」
    在長坑鄉文坪村,有一座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具有閩南建築風格的古大厝。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建築格局雖然類似於傳統的五間張大厝,卻有五個大門,而且它在兩邊護厝外側再各加建護厝,成為一座別具一格的古大厝。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昨日,記者從廈門市規劃局獲悉,《廈門市閩南古大厝保護規劃方案》出臺,全市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市規劃局、市文管辦表示,加上現有的已列入市級文保單位及歷史風貌建築的大批古厝,廈門將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聯合泉州、漳州,對閩南古大厝進行整體申遺。
  • 當星巴克遇見紅磚大厝!來品品這杯古色古香的「閩南風」咖啡
    "舊時光「融入咖啡打造有閩南印記的星巴克如果說,皖派民居粉牆黛瓦,清新典雅;蘇派民居小橋流水,古樸精緻;那麼,閩南民居的紅磚白石,則多了一份生動與雋永。泉州晉江五店市是保留最為完整的閩南大厝建築群之一。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多為清代建築 出保護規劃方案
    昨日,記者從廈門市規劃局獲悉,《廈門市閩南古大厝保護規劃方案》出臺,全市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加上現有的已列入市級文保單位及歷史風貌建築的大批古厝,市規劃局、市文管辦表示,將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聯合泉州、漳州,對閩南古大厝進行整體申遺。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入厝:一件有儀式感的事 閩南俗語加持更鬧熱
    喬遷新居,閩南語中即「入厝」。「厝」,在閩南人生活中尤為重要,搬入親手打造的「新厝」,人們總是懷揣著美好的願景,在這一重要的時刻,不免需要來點儀式感。如今,石獅人的「入厝」習俗仍保留不少古風,富有吉祥寓意。  A添丁又進財,錢銀滾滾來  農曆六月底,市民小施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準備搬入新家。
  • 厝、 寮、埕、落、間張、廡架腳——閩南傳統建築中的特色名稱
    閩南人把在家蓋房子視為「建江山」,並稱為「起厝」。厝這個字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用語,還有落、埕、間張等,今天就細說下這些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名稱。其實「厝」在古漢語並沒有房屋的意思,應該是取義於和「措」諧音,安置的意思。因為閩南人最早是從中原遷徙而來,輾轉流離,隨地安置,就把自己的住所名為厝。主要的房屋稱之為「大厝」,厝的左右兩邊而建的房屋叫「護厝」,類似於古籍中記載的「東西廂房」。有時候會在房屋邊或田邊搭建一些用來放農具柴草或飼養家畜的小屋子叫「寮」,如養雞的叫「雞寮」、養豬的叫「豬寮」。
  •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qz.fjsen.com 2011-10-08 09:55  林梅影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本期的《煉仙打嘴鼓》就帶大家一起走進石獅的鄉村,了解閩南人如何「起厝」與「入厝」。
  • 【厝邊代志】塵封的紅色遺址 頭梅村高梅腳「大三落祖厝」
    作者:榕光        南安市翔雲鎮頭梅村的高梅腳自然村,有一座建於清朝乾隆末年的古式三落大厝,俗稱「大三落祖厝」。該大厝為閩南典型的「皇宮起」建築形式,面闊五間三進,左、右兩旁各有護厝,右邊護厝又有「重護」,稱為「三落三護龍」,總共的廳、房、過水亭子竟達到49間之多,故又稱「四十九間大厝」。大厝前面有正埕、副埕、半月型池塘,左右邊及後方均砌有「花臺」。
  • 《沉沉的厝裡情》融入閩南風土人情
    由中國首個專業民間舞藝術表演團體——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集體創作的《沉沉的厝裡情》,將於8月25、26日在上海大寧劇院登臺獻演。這部將地方藝術特色與舞蹈、音樂和舞美相融合的作品,圍繞閩南人的「厝」,即「老屋」、「家」的概念,把閩南風土人情嵌入舞蹈詩中,展現出一幅親切美好的閩南民俗風情畫。
  • 探尋閩南大厝的奧秘:用閩南元素賦能鄉村建設
    6年前,4名古建發燒友,懷揣著對閩南傳統建築的熱情,開始深入廈漳泉山村,探訪原汁原味的閩南大厝。這個過程,重塑了他們對閩南建築文化的認知。閩南古厝遺存風雨飄搖的境遇與瀕危的建造工藝,讓他們決心變身守護與傳承者。大厝營造學社由此而生。
  • 閩南古厝「美容師」古稀之年帶徒傳承老技藝
    閩南古厝「美容師」郭順忠已經73歲高齡,仍然熱衷於「黑金推、瀝金畫」這一傳統彩繪技藝。 陳龍山 攝中新網泉州1月13日電 (陳龍山)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郭厝村,始建於宋代的郭氏宗祠已進入翻修的尾聲。13日,年逾七旬的民間繪畫藝術家郭順忠正帶著徒弟潘家瑜賣力彩繪,「扮靚」閩南古大厝。從小就跟著父輩學習,對於「黑金推、瀝金畫」這一傳統彩繪技藝,郭順忠已瞭然於心。他告訴記者,這項源於平遙推光漆器的製作技藝始於上古時代,應用廣泛,上至京式皇殿,下至民間寺廟宮祠、祖厝都可見到,也可用作古典家具的裝飾,尤其是閩南古眠床的繪製。
  • 用紅白色調刻畫閩南,刀法細膩流暢,被譽「中國文人刻畫第一人」
    呂照明的刻畫與他人有所不同,他獨家採用的創作材料是一種特殊材質——膠片,從傳統的刻紙中跳出,用手中的刀刻畫了一系列宗教題材以及極具閩南特色的元素,雖然他的作品只有紅白色調,但他「刀法」細膩流暢,耐人尋味。 在呂照明的工作室裡,《泉州民居古大厝》特別引人注目,它曾獲得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
  • 閩南新晉網紅「滴水獸」 藏於屋簷隱於磚厝
    閩南網9月24日訊 這兩天,閩南又在社交網站上貢獻了一隻破次元「網紅」,它的名字叫滴水獸。 閩南的小夥伴都不陌生,造型各異、千奇百怪的滴水獸,總是默默藏於屋簷,隱於紅磚厝和番仔樓中。
  • 閩南堆剪師巧手「妝」古厝:把堆剪文化帶到了海外
    古大厝屋頂上雕龍畫鳳,形成獨特的閩南建築風格。 陳龍山 攝中新網南安4月15日電 (陳龍山 劉鍶婷)行走在福建泉州,經常可見名剎古寺、宮廟、祠堂以及閩南古大厝,其雕龍畫鳳、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圖等建築風格獨具一格,分外引人注目。
  •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匠心錄 | 靜思究創新 | 淺談閩南傳統建築幾種特色工藝
    其時閩南一帶民居效仿宮廷建築,被民間稱為「皇宮起」。後來畫南人外遷,這種皇宮式民居建築形式,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和東南亞等地區。「燕尾脊」式建築有著深厚的建築歷史文化涵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燕尾脊」古大厝對海外遊子,是鄉愁的象徵;而故土家園的親人,則藉此寄寓期盼親人能夠猶如燕子回歸的特殊心情。情景交融,思念深切。
  • 惠安荷山村閩南古厝門聯引猜想 字體類似九疊篆
    「畏天之威,畏聖之言」(網友微博圖)東南網10月12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劉燕婷)惠安東嶺荷山村一座閩南古大厝,大門上的一副對聯,字體曲折縈迴,十分費解。一副門聯引發有獎競答網友不懂「求掃盲」「惠安一處閩南古大厝,大門有一副對聯,看不明白它的意思,只好有獎徵集達人們來幫忙看看。只要說出這副對聯的意思,即可獲得精美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