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如果要從閩南方言中選取一個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字,恐怕非「厝」字莫屬了。
「厝」的意思是房子,在泉州人的記憶中,紅磚厝,絕對是一個能夠喚醒關於古城諸多記憶的溫暖名詞。它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精湛的建造技藝和完善的實用功能,也反映閩南一帶的社會發展、家族關係、傳統倫理、思想觀念等。
本期最閩南,記者們前往南安眉山鄉觀山村,去探尋這裡的閩南古大厝。
池塘湖大厝
池塘湖大厝:百年古厝,見證歲月滄桑
選擇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從市中心出發,前往目的地。隨著周圍的氣溫漸降,視野所及是一片接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木。大約一個小時的顛簸車程之後,終於來到了南安眉山鄉。
放眼眉山鄉,南洋風格建築格外醒目,閩南特色紅磚皇宮式大厝隨處可見。此時,正值春秋茶採摘時期,路過茶園時候,陣陣清香飄逸在山頭,一抹抹綠色在薄霧中瀰漫,讓人如痴如醉。
一會兒,我們來到池塘湖大厝。這幢紅磚古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斑駁的外牆和周邊叢生的雜草,能見古厝歷經的滄桑。
據了解,古厝為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所建。當年,李功藏少懷壯志隨父漂洋過海、艱苦創業。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衣錦還鄉建造了這幢傳統的二進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起大厝。大厝無論是拼花還是雕飾等細節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相傳,建造大厝之時,李功藏訪精工,聘良匠。落成之時,安金刻柳,雕梁畫棟,簷牙高啄,燕脊飛天。大厝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佔地一畝多。大厝屋脊高翹,大厝外牆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紅磚壘砌,精美的石雕、木雕則讓人驚嘆。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屬難得一見。所刻之物,不管是海裡遊的,還是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裡都能找到。這些雕刻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有名家詩文書於屏,「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莊嚴。整幢大厝形似殿宇,富麗堂皇,蔚為壯觀。
番仔樓
番仔樓別有閩南味道(陳明理 攝)
富有生活氣息的番仔樓
池塘湖番仔樓:中西合璧,堪稱建築瑰寶
距離池塘湖大厝不遠,有一幢池塘湖番仔樓。相比之下,這座番仔樓裡或許是因為至今依然有人在居住,少了幾分落寞,多了幾分生氣。記者通過探訪得知,如今,番仔樓內還住了位年近八十的阿嬤,身體還挺硬朗。
看到記者的到來,幾位阿嬤熱情地前來和我們打招呼。踏入番仔樓內,我們聞到了從窗戶飄出的、阿嬤剛煮好的米飯的香味。
一位正在番仔樓前曬太陽的阿嬤,帶著和藹可親的笑容,向我們饒有興致地介紹起這幢大樓的「前世今生」。
這幢番仔樓實在不簡單!據說,大約是在1899年,李功藏回鄉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時,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裡迢迢從南洋運來的」;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蒼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用人工搬回。要知道,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24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裡,須經過兩天的時間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還有,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四層,為了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後打實再用的。所以大厝經過百餘年的風雨洗禮,牆依然筆直如新。」
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兩層,共有五十六個拱,線條硬朗。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裡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黏合劑,然後砌拱。師傅精心琢磨,細心鋪設地板,百餘年來,走廊四周,任憑雨水澆淋,總是滴水不穿。還有那個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翹角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如今,雖經世事變遷,但番仔樓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如一顆瑰寶鑲嵌在這個小山村裡。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說的便是李功藏的個人功績、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
產乾頭新厝正門
產乾頭新厝:文化味濃,狀元吳魯留墨
所謂「獨木難以成林」,既然是紅磚古厝聚落,當然不止兩幢紅磚古厝。於是,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記者繼續前行,尋訪當地頗具閩南建築特色的紅磚古厝。
行走在山間的小路上,呼吸著周圍新鮮的空氣,我們來到了傳說中的「產乾頭新厝」。離大厝還有數十米遠,就能感受到這座大厝的宏大氣勢了,隨之而來的,便是那種片刻之間能嗅見的文化韻味。
據了解,這幢「產乾頭新厝」由李成器在二十世紀初所建,是一座雙頭護厝的紅磚大厝,是土木磚石豎擋起的皇宮大厝。大門前有泉州最後一名狀元吳魯的題字以及曾道的《九思》,還有鏡潭先生的筆記。仔細上前查看,石刻上的對聯「古寨青崗浮玳瑁,名坵朱柱響琵琶。萬仞青峰蜚蔗尾,一泓綠水注龍潭」,把山腰美景寫得有聲有色。
大墘居:古老原生,歷經百載風雨
走著走著,記者一行人來到了傳說中的大墘居。據了解,大墘居由李聰先生出資,始建於嘉慶年間,至今有兩百多年歷史。該建築坐西向東,土木結構,共有十房兩廳,面積約350平方米,佔地約550平方米。
該建築與傳統的閩南紅磚大厝不同,它的外牆材料都是取自當地的溪石、山石,然後再利用泥漿將其層層砌疊起來,看起來有一種古老而原生態的味道。據介紹,這除了是因為當時祖先李聰先生的資金緊張,還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地貌形狀。雖然房屋建築材料普通,但經過兩百多載風雨,其牆基還堅實可靠,尚未變形。
2001年,後輩子孫李成居先生由印尼回鄉時,發現屋頂磚瓦木頭腐蝕損壞,立即動員本宅在印尼的子孫籌集資金,將破損的屋面重新修建。如今的大墘居,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建築風貌。
出神地遙望著大墘居,內心會忽然湧起一種感動:有時候,人生就如同古厝一般,無論數十年也好,上百年也好,若是一輩子只能夠堅守在一方,遮風擋雨,保一個家庭的幸福,也應該是沒有什麼遺憾了吧。
頂新厝:粗獷亦美,沉澱歷史厚愛
來到頂新厝前,最先吸引目光的,恐怕是高高翹起的燕尾脊。「燕尾脊」形如其名,屋頂正脊的線腳向外延伸時,岔開兩個小腳,像極了燕子的尾巴,所以得名「燕尾脊」。而這,正是閩南建築最大的特色之一。
古厝大門口掛著的兩個大紅燈籠,已經略顯褪色,不再是鮮紅豔麗,卻更加襯託出古厝別有的韻味和風採。見有村民從門前路過,記者趕緊上前,向他詢問起了關於這座古厝的歷史往事。
原來,這座古厝由李聲丁、李聲友兄弟倆所建造。和所有愛拼敢贏的閩南遊子一樣,兩兄弟當年為求謀生,漂洋過海,旅居印尼,艱辛經營商業,最終獲得財富,於十九世紀初還鄉建造頂新厝。
頂新厝是雙邊護厝,土木結構的建築物。除了紅磚,其他的材料都是「土生土長」。馬櫃是石匠把來坑溪的一塊巨石打造而成的。由於它的石質又韌又硬,打鑿的難度可想而知。如今馬櫃經過歲月風霜的洗禮,已經粗糙不已,但它沉澱的是歷史。
記者留意到了位於古厝大門兩邊的磚花,雖然沒有精細雕琢的做工,卻顯得大方雅靜。
大自然厚愛這座小村莊,私心地給予她多面的美麗——蔥鬱的大樹,清澈的溪流,清新的空氣,讓小村莊像個窈窕的仙子。歲月則賜予了她更多的內容——最具「閩南風」的古厝。
還有很多關於這裡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和探索……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