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博物館-玉器解析

2021-02-27 禾璧經典收藏

 


  文化傳家,富過萬代!                      慧眼識寶,點石成金!               

     古玩鑑定技術培訓,承辦各類展會,交換,交流,推廣,尋寶,找古玩藝術品管家式服務,商務合作,文創項目開發合作

盡可在禾璧典藏留言搞定   


中國是玉的國度。

如果從興隆窪文化出土的玉玦算起,中國制玉的歷史已經延續了七八千年。從某種意義上說,玉是中國古代文化有別於其他地區古代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世界上有三個地方以玉器的製作聞名,即中國、中美洲和紐西蘭,但中國延續時間最長,分布地區最廣。夏鼐先生主要根據婦好墓的出土玉器,把商代的玉器分為「禮玉」、武器和工具、裝飾品三個類別。


此次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的夏商時期玉器,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基本都是歷年來科學發掘出土的玉器;

第二,除了狹義的中原(陶寺、二里頭、花地嘴和婦好墓)地區,還將西北地區(新華和石峁)、黃河下遊地區(蘇埠屯和前掌大)和長江流域(大洋洲和三星堆)許多遺址的玉器放在了一起。

第三,除了玉器,跟玉器密切相關的少數其他物品比如禮用石器、綠松石器、銅器等,也一併展示;第四,不同地區的玉器,也無非是上述三種玉器:「禮玉」、武器和工具、裝飾品。


把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玉器放在一起展示,可以更清楚地觀察自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各地區之間日益密切的文化互動關係。這種關係,在夏商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峰。各地區玉器在類型、工藝和紋飾上的可比性,就是自新石器時代早期以來各地區持續不斷交流互動的結果。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此得到充分體現。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商代玉戚的功用根據裝柄方向的不同而異《說文解字》稱:「戚,戉也。」《詩·大雅》傳云:「戚,斧也。」古文字學家從甲骨文的字形演變和辭例驗證兩方面認定:戚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鉞,即兩側有齒牙形扉稜的鉞。於是,玉戚作為玉鉞的一種特殊類型,在上古兵器史中一直被視為儀仗性的短兵器,這一認識幾乎成為定論。但近些年的考古發現,提供了不少玉戚的新資料,使我們有可能對玉戚的功用問題進行重新審視。


  商代的玉戚,集中出自河南安陽殷墟一帶,在河南鄭州商城、羅山莽張和四川成都金沙及湖北武漢盤龍城等地也有一些零星的發現。玉戚的形制,大體上可以歸為長方形(包括方形)和璧形兩種形態。從形制特徵與出土位置來看,玉戚的裝柄應有橫向和縱向兩種方式:橫向裝柄,即將柄的上端一側同戚身連接在一起,使鋒刃朝向一側;縱向裝柄,即把柄的頂端同戚身連接在一起,使鋒刃朝向上方。


  在系統梳理玉戚資料的基礎上可以推定:橫向裝柄的玉戚應屬於儀仗性的短兵器,縱向裝柄的玉戚應屬於儀仗性的長兵器,至於不裝柄的玉戚或許應為一種祭祀用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三星堆與金沙玉文化是夏商玉文化在古蜀的延續與發展,通過對三星堆玉器與金沙玉器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玉文化的總特徵是夏商玉器及玉文化在西南古蜀方國的延續與發展。其主要表現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承襲了夏商玉器及玉文化的傳統;第二,產生了適合於古蜀國文明社會發展的一大批玉器新品;第三,玉器在祭祀活動中的使用空前興盛。


  三星堆、金沙玉器中作為祭祀用品及儀仗用具的牙璋、牙璋形戈,形制多樣、數量空前,顯示玉器在當時的祭祀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牙璋原本是夏王朝特徵性的玉器,這種夏王朝特徵性的玉器並沒有被商王朝繼承,卻在川西地區以三星堆、金沙為代表的古蜀國文明社會中得到了蓬勃發展。牙璋流傳到成都平原的過程,不僅是牙璋器物本身的傳播,更反映了二里頭文化一支系人群的遷徙。


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夏朝晉陝高原的玉文化體現了華東和華西玉文化的交融。夏朝出現以前的四千年前,便已經形成了華東、華西玉器文化的地域差異。華東先民崇拜動物精靈,他們以美玉雕琢想像中神靈動物的造型和紋飾,來作為溝通人、神的禮器;華西先民從觀察天象變化、寒暑更迭、晝夜輪替、植物榮枯等現象後,發展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同類感通」的哲理,他們將美玉雕琢成光素圓璧、方琮,用作感應神祇祖先的禮器。


  而晉陝高原則位於廣袤華西的最東一片,是華西、華東文化交流區,其出土的玉器多屬於夏朝時期,因此其玉器顯示出四個面相:第一,與齊家文化相似的「坑埋玉器」傳統;第二,製作出融合東西雙方元素的玉琮,並效仿華東、華西玉器文化用圓璧改制出仿華東牙璧、仿華西聯璧;第三,擅長用墨玉製作殺伐力強的玉兵器——牙璋、長刀等;第四,是具象與抽象「華東式神祖」的西進,暗示著上古東夷族系遷徙。


  夏朝時期,晉陝高原的玉文化,既有交融,又有創新,是中國上古玉文化重要的發展時段與發展區域。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

夏商玉器及玉文化與古蜀王國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


  中國的玉器及玉文化伴隨歷史的腳步,已走過了漫長的8000年。在新石器時代,玉是溝通天地的使者;夏、商、周三代,玉融入了國家禮樂體系;秦漢以後,玉更成為修身喻德的象徵。在各個歷史時期,玉器雖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和意涵,卻與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發展主線緊密相扣,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發展演進歷程的重要途徑。


  夏商時期,中原王朝的國家制度逐漸形成體系,社會形態發生劇變,王權與軍事政權取代巫覡神權,成為國家政治的核心構成。夏商時期的玉器顯然廣泛吸收了新石器時代玉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以兵器儀仗類為主的玉禮器群,這些精美的玉器既是當時社會宗教思想、禮儀規範的代表與象徵,又是手工業技術、審美意識、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夏商玉器及玉文化與古蜀王國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在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祭祀遺蹟中大量出土的玉璋、玉戈、玉琮、玉鉞、玉璧等明顯受到中原夏商文化的影響。從玉器的造型、數量、年代等方面去分析,可以感受到隱於其後的深刻文化聯繫。牙璋是夏時期最重要的玉禮器之一,在商、西周時期中原地區已經衰落,卻在成都平原以三星堆、金沙為代表的古蜀文明社會中得到了弘揚與發揮。玉璋在古蜀文化禮制系統中大量使用,並保留傳承很長時間,玉璋甚至成為古蜀文化的代表性因素向周邊施加影響,以至於可能傳播到了我國兩廣、越南北部等地。由此可知,玉器在中原文明與周邊文明的相互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為我們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以及古蜀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特殊的視角。


金沙遺址博物館 獸面紋玉鋮


玉鉞是先秦社會中象徵君王政治軍事權力,體現威武的儀禮性用器。


       該件器物的紋飾刻劃手法多樣,中間的獸面紋飾以陰線刻劃,四周還採用了減地(把紋飾周圍的地子部分磨下去)的方法,從而形成淺浮雕的效果。充分反映出當時的玉工已能利用嫻熟的技巧,創造出舒展、繁複的紋飾。


金沙遺址博物館 玉斧


金沙遺址博物館 陽刻昆蟲紋玉牌


它以流暢的線條刻出了昆蟲振翅之狀,非常之精美,其造型獨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全國出土的玉器中,也僅此一件。



玉戈:戈是與木柄作垂直交角,用以勾殺或啄殺敵人的兵器。玉戈則是從實際功用中脫立出來,演變為禮制活動中的儀仗用器,是使用者權力與身份的象徵物。


金沙遺址博物館 玉鋮


金沙遺址博物館 玉鐲(環)


該環玉質溫潤細密,環體扁平輕薄,製作精細規整,可能為佩玉的組成部分。


金沙遺址博物館 玉鐲(環)


        玉環,本為古玉器的一種,為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形狀與鐲類似,其孔徑大於邊緣,也有與邊緣相等的。與此器近似的還有玉璧、玉瑗。


   《爾雅·釋器》中指出:「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註:「肉,邊;好,孔。」邢禹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孔大而邊小者名瑗,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這裡把幾種器物的形制講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圍的邊,「好」是指當中的孔,即三者的名稱由中心的圓孔大小來決定,大孔者為瑗,小孔者為璧,孔徑與玉質部分邊沿相等者為環。後玉環成為玉制的環的統稱。


   玉環古時一般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袞冕之制……小授三,結玉環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譬釋,並遺玉環玉碗,以申厚意。」因「環」與「還」同音,古人可能還把它作為一種信物。據說古代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還,即得到天子送來的環,就知道自己收被重新召回,官復原職。


   玉環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新石器時代玉環的基本造型為扁平的圓環狀,多用白玉、黃玉製作。整體圓整光潔,內外壁平直,有的環上對鑽有小圓孔,孔壁斜直。玉環中心稍厚,邊緣較薄,通體磨光,製作精緻。戰國玉環種類很多,有絲束環、雲紋環、谷紋環、三龍外蟠環、重環及瑪瑙環。漢代時玉環多用於成組佩玉的中部,直徑較小,環表面飾典型的漢代紋飾,如勾雲紋、四靈紋、螭紋等。漢晉時的玉環略有變異,環面素樸無紋,只在圓形外側對稱雕出兩長方形凸起。唐代玉環圓形,體較厚,琢成內外六瓣蓮花形,束腰。宋代有扁圓形玉環,如早期形制。明、清兩代多雕團龍紋、蟠螭紋及竹節形玉環,龍身多飾魚鱗紋,旁襯捲雲紋。

 

金沙遺址博物館 海貝形玉佩飾


       該件玉海貝佩飾玉質溫潤,質地緻密,器上雖沾有青銅鏽斑,但卻並不沁入器內,內無雜質,光潔細膩。器物造型小巧玲瓏,器物上端有一小孔,應繫繩作為佩飾使用。


       附:海貝是生長於海洋中的生物。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夏商周三代,就作為珍寶出現在各地遺址、墓葬裡。海貝由於其形體較小,便於攜帶,所以在當時也常被當著等價的媒介物,穿系成「朋」用於商品的交換之中,因而具有貨幣的功能,以後又逐漸成為財富的象徵。作為珍貴之物,中原地區常用海貝來殉葬、祭祀。在三星堆一、二號坑裡也曾發現有五千多枚海貝,說明成都平原可能在較早時候就與沿海地區、中原地區有了較為密切的往來。


金沙遺址博物館 玉琮


玉琮:玉琮外方內圓象徵「天圓地方」,中有一孔相通,意表「貫通天地」,是古代社會象徵精神信仰與政治權力的神聖之物。


金沙遺址博物館 有領玉璧


有領玉璧:玉璧是祭祀蒼天的法器,也是財富的象徵物。圓形的玉璧與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相吻合。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璧中有一類的圓孔周緣凸起,因之稱為有領玉璧。金沙有領玉璧大多色澤豐富豔麗,製作也是非常精細。有的環面光潔瑩潤,有的環面上還等距刻劃出多道同心圓圈紋,紋飾的深淺疏密顯得很有規律。


金沙遺址博物館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種兵器,以玉為戈始見於二里頭文化,其後流行於商、周兩代。由於玉石本身質地堅脆,無法將玉戈用於實戰搏擊,且大量出土的玉戈無使用痕跡,可知商周時期的玉戈應是一種儀仗器。 


       玉戈形制的演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二里頭文化期和早商二裡崗期。此期玉戈的特點為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釐米左右。最長者出土於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長達97釐米。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內(後端),多數無中脊僅有鈍脊。除部分在內上飾有簡單的弦紋外,一般無紋飾。第二個階段為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變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釐米;殷墟後期長度在1 5釐米以內,小的僅4至5釐米。戈有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內上飾平行的粗陽紋,或者在內及援上陰刻獸面紋和變形雲紋。部分戈內直接雕成鳥頭狀。傳世品中亦常見以玉為援,用銅鑄成鳥頭狀內嵌接而成的銅內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與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飾紋飾,製作不及商代精細。西周以後玉戈趨於消亡,春秋戰國時零星可見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點。春秋玉戈鋒作三角 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頗鋒利,中部起脊,內之尾端作斜角狀,援、內間中部穿一孔。漢代玉戈有所變制,一種援呈尖首長方形,上飾多組紋飾,援前端為對稱盤繞的雙龍紋,中間是谷紋,後端作幾何紋和龍鳳紋,背面平素,內窄,長方形,上穿兩孔。另一種玉戈援呈弧形,鋒端如橄欖尖,兩側有刃,中脊為窄條,並有橫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飾勾連雲紋,內呈長方形,亦飾勾連雲紋,胡部與內部分別鏤3個和1個長方形的小孔洞。漢後玉戈不常出現了。 


金沙遺址博物館 玉戈


戈是與木柄作垂直交角,用以勾殺或啄殺敵人的兵器。玉戈則是從實際功用中脫立出來,演變為禮制活動中的儀仗用器,其實也是使用者權力與身份的象徵物。


玉鑿:祭祀活動中的禮儀性用品。



金沙玉料:大部分來自成都平原西北部山區,就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那一帶。難道它們就是古代的玉石毛料。


金沙遺址博物館 綠松石


金沙遺址博物館 綠松石珠

文章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朋友圈,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買保真古玩、古玉請掃下面「傳家寶」二維碼加微信(註明:買古玩)!!



《高古玉鑑定技術及撿漏攻略鑽研班   》



         針對鑑定技術的學習特性,現將原先的大班改為小班,有時間對所有學員在整個過程中,實行手把手的全程實物學習和觀察。並將原二天的課程延長為四天,讓學員有足夠的時間去充分  消化、掌握所學的鑑定技術。 
       
      高古玉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只對我們己掌握的鑑定秘籍傳授給學員。為保證學員儘快掌握,故所教內容僅限高古玉的鑑定技
  能幹貨。
     
為保證教學質量,每班限定十人,名滿即止。                                                       
雙休日班(四天):
月十四至四月十七日 四天休日培訓。                                                        

備註: 培訓含中餐、一件專業鑑定放大鏡、一件手機高倍鑑定儀。                                                    

報名諮詢:可在下面掃小編傳家寶二維碼加微信(
註明:報名)諮詢,也可在下面留言,交費為準,名滿即止。

·


訂 閱

長 按 二 維 碼

識 別 圖 中 二 維 碼




相關焦點

  • 金沙遺址博物館玉器(高清圖)
    關注我欣賞更多美玉2007年4月16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2009年1月,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基本建成。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一座為保護、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興建的遺址類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有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象牙等館藏文物共223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66件(套)、二級文物374件(套)、三級文物1429件(套)。
  • 金沙遺址博物館
    陳列館金沙遺址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區金沙遺址路,是在古蜀文明重要考古發現——金沙遺址原址興建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佔地面積456畝金沙遺址博物館於2007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金沙遺址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第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遺址分布範圍約5平方公裡,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900年)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遺址出土了世界上同一時期遺址中最為密集的象牙、數量最為豐富的金器和玉器。
  •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文化的DNA  金沙遺址博物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城區西北部,在古蜀文明重要考古發現——金沙遺址原址興建而成。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名錄。
  • 金沙遺址博物館開館十周年館慶展呈現「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
    開幕式現場  2017年9月24日,「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暨夏商時期玉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
  • 金沙遺址博物館開館十周年館慶展——《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暨夏商時期玉器國際學術研討會於9月24日開幕
    同期開幕的「夏商時期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同期發布的學術專著《金沙玉工I——金沙遺址出土玉石璋研究》將雲集國內外玉文化專家,綜觀夏商玉器最新學術成果,揭示金沙玉器最新研究發現。2017年正值金沙遺址博物館開館十周年,本次特展及相關學術活動,將帶領我們從金沙遺址出發,回溯古蜀文明那段精雕細琢的歷史,感知成都包容開放源流四方的城市精神。
  • 承載著千年前古蜀文明,金沙遺址文化,陳列在金沙博物館
    在四川這片土地上,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如果想了解古蜀文明的起源,金沙遺址博物館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了解途徑,金沙遺址文化是承載著成都幾千年歷史的文明。開放時間:8:00-20:00(夏季5月1日至10月31日(19:00停止售票)) 8:00-18:30(冬季11月1日至4月30日(17:30停止售票))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路2號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大河票務APP
  • 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探尋神秘的古蜀王都
    2001年2月,在成都市西郊金沙村一處建築工地裡,出土了一些類似玉片和象牙殘片的物件,金沙遺址由此揭開神秘的面紗。金沙遺址被認為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國的都邑所在,是四川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入選「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7年4月,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金沙遺址原址拔地而起。
  •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區西北部的青羊區金沙遺址路2號,青羊大道227號,是在金沙遺址原址上建立的一座遺址類博物館,也是展示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古蜀文化的專題類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於2004年底立項建設,2007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金沙遺址博物館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0平方米,由遺蹟館、陳列館、遊客中心、文化保護與修復中心、金沙劇場、園林區等組成,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休閒於一體的現代化園林式博物館,並成為代表成都悠久歷史的標誌性景觀。
  • 金沙遺址:繼起的新中心
    朱章義向我解釋:「首先在這個區域,出土這批器物的範圍很集中;第二個最關鍵的是,儘管春秋晚期(或說金沙遺址中晚期)這個地方確實有一批陶器,但我們在金沙遺址祭祀活動最繁盛,有大量金器、玉器、銅器出土的地層,卻幾乎沒有發現陶器等生活用具;另外一點,所有出土的玉器,包括類似於工具的那批東西,沒有任何使用痕跡,所以我們認為可能與宗教祭祀有關。」
  • 金沙遺址的重重迷霧
    金沙遺址的玉器精品金沙王國來自哪裡? 金沙遺址出土的國寶級珍貴文物「金面具」 2001年,金沙遺址出土珍貴文物6000餘件,其中玉器就佔2000多件,是截至目前中國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數量龐大的玉器,其原料又來源何處呢?2014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金沙遺址博物館先後與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合作,進行玉石料材質鑑定和礦產地調查,初步推測金沙玉器中最主要的透閃石軟玉,來自四川盆地的周邊地區,其中部分玉器可以確認是來自汶川的龍溪玉。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已恢復開放
    圖片來自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官網。同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也已於3月17日起,恢復對外開放。據該館公告顯示,為保證新冠肺炎疫情的管控,博物館實行網絡實名制預約參觀,目前開放南門、東門出入通道和陳列館、遺蹟館、園區、南門遊客接待中心,北門出入通道、鹿苑、4D影院、餐吧暫不開放。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官網首頁。
  • 商周大金面具,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文明的延續?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幸參觀了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坐落於成都市青羊區,金沙遺址路2號,交通方便,是在金沙遺址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博物館,主要展示的是商周時期四川盆地的古文化,最有名的當屬商周大金面具了,不止一次在電視書籍上看到過它,今天有幸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看到了真容。
  • 走進金沙遺址博物館,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成都市區半日遊
    成都市區西門三環內的金沙遺址博物館是2001年成都西郊蘇坡鄉金沙村施工工地中偶然發現的一座古代遺址,整個遺址面積在5平方公裡以上。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金器、玉器、銅器、陶器、古象牙、烏木等,在出土的一根矛上刻有「成都」二字,印證了成都建成於3500年前,即三星堆文明衰亡期,也是金沙文明的興盛期。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園時間9:00-18:00,17:00停止入場,網上成人票66元/人,學生票/兒童票35元/人,語音導遊2.5元/人。成人票+蜀風雅韻135元/人,成人票+芙蓉國粹表演135元/人。
  • 神秘的金沙遺址 | 文物賞析
    在金沙遺址展廳中為了表現金沙遺址古時祭祀的神秘氛圍,展廳用了鋼紗簾,減了燈光,昏暗的氛圍,讓人瞬間陷入情景,放佛穿越到巫術現場。展廳裡比較有意思的是用來佔卜的龜甲,金沙遺址就是特別,中原商朝的華夏文明,都用鬼腹甲和甲骨文佔卜,金沙用的則是龜背甲,在上面鑽洞火燒看裂紋佔卜,但是,沒有文字記錄。是的,整個金沙遺址,目前都沒有發現文字的存在。
  • 王毅 鄧聰:《金沙玉工I——金沙遺址出土玉石璋研究》序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又與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籤訂了合作協議,由雙方選派專家學者共同組建了「金沙遺址玉器微痕工藝研究課題組」,利用高清微距拍攝玉器之製作和使用痕跡、微痕工藝觀察比較等方法。
  • 玉匯金沙:這麼精美的玉器真是三千年前的工藝?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很高興在#百家文瀾:博物館探秘#活動中給大家分享一些博物館館藏國寶的故事,今天是第六期,今天我們聊一下中國最神秘的博物館之一--成都金沙博物館中館藏玉器的故事。可以說從古至今,玉器一直都是國人最為喜愛的文玩。在歷史上,為眾人所熟知的一些玉器,比如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山東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精美玉鹿等都體現了商周北方文明中對於玉器的重視,那麼古代南方文明中對於玉器是否和北方有傳承還是獨立發展出來一套玉器文化呢?我們來看看著名的古蜀文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中的幾件代表性玉器。
  • 2000多件製作精巧的玉器來自哪?揭秘金沙密碼
    □本報記者吳曉鈴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在布置得幽暗神秘的展廳,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製作的各種精美玉器,總能和太陽神鳥一樣,令遊客久久駐足。色澤溫潤、造型別致的玉璋、玉戈、玉鉞……成為古蜀文明燦爛成就的直接見證。  和神秘的三星堆青銅面具一樣,金沙玉器來自哪裡?所為何用?為何如此大量被集中埋葬?成為學界高度關注的對象。
  • 重慶三峽博物館與成都金沙遺址玉器
    捲雲紋龍首青玉璜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 雙龍型黃玉佩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龍形玉佩一對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 捲雲紋青玉璜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 雙龍首青玉璜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 龍形青玉觽重慶三峽博物館藏西漢青玉獸面谷紋雙區璧 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圓雕玉人 重慶三峽博物館藏
  • 江口沉銀博物館如何媲美三星堆金沙遺址?
    是金沙遺址大型祭祀場所的發掘地,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商周時期的大型祭祀遺蹟場所。遺蹟館內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象牙等館藏文物共223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66件(套)、二級文物374件(套)、三級文物1429件(套)。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更是成為了成都的圖騰延用至今。
  •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驚現世
    金沙 文化和 三星 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沒有城牆,約等於 三星 堆文化的最後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轉移。金沙遺址博物館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蹟63個,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6000餘件,象牙數百根,還出土了2000多根野豬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