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彩畫藝術
河南虞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構成了有利於民間文化藝術生長和傳承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虞城縣分布著年代久遠的木蘭祠、倉頡墓、伊尹祠等名勝古蹟。所以傳統的古建築彩畫藝術能在這裡流行並得以歷代傳承。
古建築彩畫就是仿古建築檀、墊、枋、鬥拱、天花等處,用傳統繪畫技藝按操作規則採用濃重的色彩,描繪出各類彩畫圖案。檀、墊、枋、枋彩畫和色彩各有分配,匠人畫師常將檀或枋橫向分為三段,中間一段叫「枋心」,左右兩段靠近柱頭的豎條圖案叫「箍頭」,箍頭與枋心之間的部分叫「找頭」。若梁枋較長,在梁枋兩端常加有兩條平等分隔的箍頭,中間的部位稱「盒子」。其中箍頭線和盒子線、岔口線、皮條線、枋心線稱為五大線。
各類彩畫,不論是貼金,還是彩繪,均以青、綠、紅及少量的赭、紫色為主,互相調換。青、綠兩色運用有固定的規則,如同一構件相鄰部分,青綠兩色相間如青箍頭,則皮條線的外暈為綠色,裡暈為青色,依次為綠岔口、青楞線、綠枋心,箍頭必須與楞線的顏色相同。
古建築彩畫按具藝術形式可分為和墨彩畫、旋子彩畫、蘇氏彩畫三種。
一、和墨彩畫
和墨彩畫是等級最高的一種。在構圖上,梁、枋各部位用形線分段,然後瀝粉貼金,刷色褪暈。枋心、找頭、盒子、活箍頭(常畫「貫套」)內均有圖案花紋,瀝粉刷金。線由枋心線、岔口線、皮條線,和箍頭組成,並以青、綠、紅襯託金色圖案,其圖案效果尤顯富麗華貴。和墨彩畫按具體內容又分為金龍和璽、龍鳳和璽和龍草和璽。金龍和璽的特點:二龍戲珠、升降龍、坐龍、引龍,流雲均繪製在構件上,各種龍均襯雲氣火焰,以呈祥瑞和神威氣氛。龍鳳和玉璽的特點是枋心、找頭盒子等部位由龍和鳳調換構圖。圖案為青龍、綠鳳、龍鳳吉祥、雙鳳昭富等。龍草和璽的圖案是由龍和大草調換構圖。
二、旋子彩畫
旋子彩畫僅次於和墨彩畫,可做得很優雅,亦可做得很華麗,應用範圍廣。旋子即漩渦狀的幾何圖形,一般在找頭內使用,旋子的花瓣由外至內分別為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眼、菱角地、梔花、寶劍頭,旋子以「一整」「兩破」為基礎,以找頭的長短作為增減旋花瓣的處理依據。構圖為「勾絲咬」、「喜相逢」、「一整兩破加一路或加道金冠」、「加兩路」、「加勾絲咬」、「兩整兩破」或「多整多破」等,視情況而定。
在找頭部位用金,退暈層次可分為以下幾種:
金琢墨古碾玉,是旋子彩畫中等級最高的,所有大線及旋子各路瓣均瀝粉貼金,退暈。枋心多畫非常華麗的龍錦。
煙琢墨古碾玉,五大線瀝粉貼金,退暈。如果是盒子,盒子線則不退暈。旋子各路瓣與梔花用墨線退線。旋眼、梔花心、菱角地、寶劍頭、瀝粉貼金、龍錦、降幕雲。梔花墨線退暈。由額墊板或畫小池子半個瓢或畫吉祥草。
金線大點金,除旋子與梔花不褪暈,均為墨線。其它同墨石碾玉。
墨線大點金,即各大線與旋子、梔花均為墨線,不褪暈,龍錦或畫「一」字。另有金線小點金,墨線小點金,雅伍墨(不用金、不褪暈)雄黃玉。
三、蘇氏彩畫
蘇氏彩畫,由圖案和繪畫兩部分組成,主要用於園林。圖案多畫各種回紋,萬字、漢瓦、連珠、卡子、錦紋等。繪畫包括各種人物故事、山水花鳥、魚蟲等。另外還有一些裝飾畫,如折枝墨葉花、異獸、流雲、博古、竹葉梅等,畫題多加寓意,喻其美好吉祥。
蘇氏彩畫最有代表性的構圖是將檀、墊、枋連起來,中間半圓開的「包袱」,由「煙雲」,「託子」構成。聚錦軟硬子,折枝葉花,箍頭組成。另一種是在檀、枋上畫枋心。其他部位的彩畫形態分別是:一是鬥彩畫的青綠兩色相間以柱頭為準。如柱頭,升、鬥一律青色,翹、昂等一律用綠色。鬥拱根據用金量和褪暈層次的多少,彩畫等級又以大木做法為標準,又可分為金琢墨斗拱、金線鬥拱、墨線鬥拱三種。二是天花板與支條構圖。天花板構圖從內至外依次為「圓光」、「方光」、「岔角」、「大邊」。支條構圖由「燕尾」和軲轆組成。
蘇式彩畫的分類主要根據工藝的繁簡,用金量的多少和褪暈的層次而定。常見的有金琢墨畫、金線蘇畫、黃線蘇畫、海漫蘇畫、搭包袱和掐箍頭七種。
彩畫工具有皮尺、直尺、圓規、鉛筆、拍粉袋、牛皮紙、針錐、大小瀝粉器、畫筆(毛筆和排筆)、排刷(大、中、小號)、大桶和小桶、調色桶根據工作量而定。彩畫顏料分為膠、丙烯顏料、礦物質顏料、金箔、金膠油、大白粉、老粉(土粉)等。
彩畫的工藝流程為設計、顏料調配、拍譜子、瀝粉、繪製圖案。
古建築彩畫藝術的第五代傳人胡永朝從小受祖母的影響,逐漸掌握了彩畫技藝,從藝28年來,分別在鄭州市黃河遊覽區,林州市紅旗渠遊覽區、開封市宋城一條街、鄭州市慶豐街等地進行彩繪創作,在全省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為了彩畫技藝的傳承,自1987年以來,帶徒授藝,培養學員170多名。
古建築彩畫藝術用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環保無汙染,不僅保護古建築木質免受風雨的侵蝕,而且起著美化環境的作用,在中國建築史、美術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2013年4月,古建築彩畫藝術列入第三批商丘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來源:商丘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