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方黎族制陶技藝培訓班開班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5月31日消息(記者 姚傳偉 通訊員 文東雅)近日,東方黎族制陶技藝培訓班在東方市文化館開班,以培養黎陶技藝人才,提升東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水平。在培訓班上,來自東河鎮的三名制陶匠人通過現場教學指導的授課方式,講解黎陶的製作方法、傳承與發展,讓培訓的學員們感受黎族文化的精髓。「通過這個培訓,讓我有機會深入接觸到黎陶及其技藝。」參加培訓的學員符女士說,她對黎陶非常感興趣,希望能掌握這門技藝,為它的發揚傳承貢獻力量。
-
關於建立「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議
關於建立「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議
-
紋身給了她們絕世容顏 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獨有的旅遊文化名片
,都有紋身,臉上、身上都有,但卻被列入了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讓我們走進這個古老的民族,揭開黎族女性紋身、紋面神秘的面紗……紋面的黎族阿婆隨著當代黎族語言和文字在海南自貿島的推廣,在加速海南島黎族同胞與世界接軌的同時,又進一步保留了自己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遺產,黎族紋身、黎陶、黎錦都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我們更加珍視和理解到了黎族同胞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
-
海口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八音及公仔戲上榜
中新社海口三月二十二日電 海南省海口市近日公布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音樂類的海南八音、海南公仔戲;民間美術類的龍塘民間雕刻藝術;歲令時節類的府城元宵換花節;文化空間類的新坡鎮軍坡節;民間手工藝類的富道村椰雕技藝等六項。 據了解,海南八音是海南器樂的主要品種,因採用八類樂器演奏而得名。
-
海口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展現傳統民俗文化魅力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8日消息(記者陳望)11月17日下午,由海口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主辦的「非遺傳承,健康生活」2020年海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海口美舍河鳳翔溼地公園精彩舉行。該展演為市民遊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
秀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活動在石山鎮舉辦
人民網訊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文化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海南八音"的傳承和發展意識,並熱烈慶祝海南省建省辦特區30周年。4月15日上午,2018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慶祝海南建省辦特區30周年系列活動之二在石山鎮文化站舉行。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記者:劉軍 羅永松報導)2020年12月8日,記者在海南三亞無意中發現,有人在呼籲社會共同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講。據了解,此人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鬼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最近看了一篇報導「鬼節臨近怕聲一片,海南瓊海過半膠農不割膠」,講的是農曆七月半,傳統「鬼節」臨近,海南一些地方的農民怕見鬼不敢夜間勞作,「瓊海石壁鎮有幾萬畝橡膠林,而目前幾乎超過半數的膠農因為害怕鬼神拒絕到膠林割膠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匠精神
2019年,設計北京推出了特別項目——非遺展覽:以光影之名,讓「非遺」傳承,向大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歷史記憶,因而國家大力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給炫而現代東方設計思想導向有品質的慢生活態度,這也是我們推動傳統手工的現代轉化,倡導現代手工設計的原因。
-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生活
東方聖城網訊(記者 湯偉)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縮寫為ICH),是從西方社會渡海而來的詞彙。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讀博士、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員張文穎作為主講人來到百姓講堂,跟大家詳細聊聊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旨在保護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的,但是很多人肯定,我敢肯定,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小題大做了吧?但是實際上真的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他不是物質,沒有具體的具象化呈現方式,像故宮博物館,我們都叫他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就在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一種精神上的,由少數人傳承表演等方式,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這種是非遺,比如梅花篆字,有人可能會說,梅花篆字不是在那寫著嗎?怎麼就不是物質了。
-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開工 精品文化工程對接美好生活需求
海南日報海口11月13日訊(記者傅人意 況昌勳 陳雪怡)在11月13日舉行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第四批)集中開工活動上,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開工。據介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是海南省重點規劃、精心布局的省會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之一,項目選址海口市瓊山區雙創廣場,佔地面積25畝,總建築面積5.2675萬平方米,建築布局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群眾藝術館、瓊劇會館等3部分組成,項目主體工程預計在2022年底完工。
-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開工精品文化工程對接美好生活需求
來源:海南日報 11月14日 本報海口11月13日訊(記者傅人意 況昌勳 陳雪怡)在11月13日舉行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第四批)集中開工活動上,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開工。據介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是我省重點規劃、精心布局的省會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之一,項目選址海口市瓊山區雙創廣場,佔地面積25畝,總建築面積5.2675萬平方米,建築布局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群眾藝術館、瓊劇會館等3部分組成,項目主體工程預計在2022年底完工。
-
海南西部中心醫院被授予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傳承...
11月21日,海南西部中心醫院「九針療法傳承基地」授牌儀式暨「常見病針灸特色治療培訓班」在該院舉行。 授牌儀式上,海南西部中心醫院被授予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傳承基地」,該院中醫科主任劉東升為基地負責人。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本篇,我們來聊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
2019年7月22日至25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培訓班」在上海舉行。本次培訓班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亞太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信息和網絡中心(韓國亞太中心)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亞太地區教育網絡共同主辦。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與一些人口較少民族單一國家僅傳承一部分或某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中國文化中包含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概念的全部類別(從聯合國已經頒布的3批90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看),而且多數類別都有著大量顯現,中國還有著許多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這些文化遺產都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到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聯合國非遺的定義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
新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三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傑作蜀繡和現代世界電子競技王-王者榮耀,這對「跨界組合」如何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點燃更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蜀繡畫一件漂亮的龍鳳圖騰長袍在本次大賽的設置中,主辦方從中國十大國粹中選取刺繡作為文化藝術的載體,通過3D造型還原針線,真正將《千裡江山圖》與鳳凰在一起融為一體。
-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