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匠精神

2020-12-10 文藏

2019年,設計北京推出了特別項目——非遺展覽:以光影之名,讓「非遺」傳承,向大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歷史記憶,因而國家大力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活於民間、死於廟堂」,是非遺傳承保護中的共識。在民間,非遺是與當地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如何將讓非遺走出原來的圈層,融入時代,「見人見物見生活」,是目前非遺傳承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2019年設計北京的特別項目中,年輕的傳承人、跨界與傳承人合作的設計師,讓非遺的「再設計」走入現代生活成為可能。

手作品對現代人來說,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記憶,一種情感的紐帶。一件傳世傳代的手作家具可以串起一個家族幾代人的回憶。

曾經需要現代設計拯救的手工藝,如今卻扮演了「反哺者」的角色,正在源源不斷為現代設計師提供生活文化養料。設計師們被流水線束縛太久了,以至於他們中的很多人幾乎忘了手的溫度以及時間沉澱對設計的重要性。

現代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容易讓產品的數量由過剩走向泛濫,容易導致過度消費。

給炫

而現代東方設計思想導向有品質的慢生活態度,這也是我們推動傳統手工的現代轉化,倡導現代手工設計的原因。

當我們放下對奢華的追逐,將傳統手工精神與現代設計精神融合,具有內涵的手工設計才會出來。東方文化強調與自然與生活對話的靈性才會慢慢復甦。由此,在人人擁有的生活設計智慧裡面,慢生活的氣質和品位就會在東方設計中顯現出來。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手作首先是匠人的活計,用心去做,心手結合,才能擁有如此完美的品質,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手作之美,最為重要的是匠人心意,手工設計的傾注。2019年設計北京以手工藝為主題的設計層出不窮,真實或自然材質、充滿文化與生活記憶的傳統手工藝成為展場上的主流產品。藉助設計北京的平臺,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有效進入市場,成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價值的流通商品,並與市場發生良好的互動,相互推進。將傳統手工藝品結合現代生活特點,更符合現在大眾的需求,傳統工藝不斷迸發活力。

不過,直接將傳統的工藝搬到設計北京展場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希望參展商們能夠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歷史走到當下的,非遺要融入當代的精神,如果把非遺當做一個生命體,它一定會自我進化更新迭代,過去中國傳統的非遺和現在機械化大生產下,和信息化、國際化大背景下的非遺一定不是同一件事情,而是新的一個物種。

相關焦點

  • 【洞見】弘揚工匠精神:淺析御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
    【洞見】弘揚工匠精神:淺析御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向元華景德鎮御窯,無論是其製造出來的精美絕倫的瓷器,還是其承載的文化精神與哲學智慧,都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明結晶,代表了中國最高藝術高度。但向元華同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下,手工制瓷工藝受現代化的衝擊,很多人在做減法,御窯的工藝瀕臨失傳的危機,傳承和保護御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信息發布會舉行。 本次發布會旨在促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走出去」,搭建以聯合國總部和紐約藝術館為平臺,實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範圍深度傳播、展示、交流,達到中外文化團體、專家學者、工藝大師、藝術家、文博企業有效合作發展共贏的初衷。
  • 「沂蒙小工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活動中心正式啟幕
    9月12日,「沂蒙小工匠」 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活動中心掛牌儀式在金鷹家電商場水田橋店隆重舉行。此活動旨在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非遺,保護非遺。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籌備儀式在北京舉行
    鄭巧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鄭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籌備儀式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巡禮》叢書發行儀式1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籌備儀式上,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與四川省德陽市人民政府籤訂了共同打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總部示範基地的戰略合作意向書。11月17日,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特別成立大國非遺工匠專項公益基金。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傳承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承發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日前,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傳承基地和傳播基地名單公布,在12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中,我省部分高等院校、中小學入選。集納莘莘學子,又擁有豐富的文化學術資源,學校特別是高校,在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擔當起特殊使命,為培養更多更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做出積極貢獻。
  • 專家:宣傳匠人精神 應把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保護結合起來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張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日前表示,中華匠人是把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得最多、最好、最深化的一部分人,不論是建築行當的瓦匠、木匠、泥水匠,還是其他領域的花匠、裱糊匠,凡是匠人針對的都是一種物質的載體,而他所具備的技藝則是非物質遺產的精華。
  • 常理工大學生:探尋非遺文化,傳承工匠精神
    、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人喬麥,以及緙絲傳承人陳曉君三位老師的工作室,探尋非遺魅力,傳承工匠精神。每一個核雕作品的背後,都離不開他的打磨與精修,正是憑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製作出如此精湛的核雕作品。   喬麥:推動年畫藝術融入生活   桃花塢木版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
  • 他拿工匠精神來拯救竹笛!大學生學習竹笛製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保護它?又為何會沉沒?申請非遺是為了什麼?我無法用堆砌的數據和簡單的名詞解析來告訴你,但在彭開域老師身上你能找到答案。11月26日,在璧山區八塘鎮八塘中學舉辦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中)傳承活動——竹笛製作,啟德留學、中國學生自然保護義工團帶領各高校學生前往並向彭開域老師了解、學習竹笛製作。
  • 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優質環境
    一方面,要努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實踐者保護、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鼓勵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社區、群體、個人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活動,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意識,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文化氛圍。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我國擁有著很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是和諧社會,同時,這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今日工匠——有哪些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蓬勃發展,國人有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物質上的需求得到了大大地滿足,人們對精神上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由近幾年在國內風靡的韓國流行文化、外國流行文化可見一斑,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卻相對落寞,它們甚至面臨著即將消失的危機。
  • 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原標題: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和人類知識、智慧、創造的結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雙創」的要求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
  • 尋找烏海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文化,它來源於民間,凝結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智慧,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經久傳承,像一粒粒珍珠在人類文化史中熠熠生輝。它,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卻面臨著失傳、甚至即將消失的局面。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授牌
    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1月26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土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及「瑤鄉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授牌。「土陶基地被認定為非遺傳承基地,作為土陶非遺傳承人我既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以後我一定會把技藝繼續傳承和保護下去,把土陶事業做大做強,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個體、單位參加到非遺保護的隊伍中來,將我縣非遺保護工作推上新臺階。」土陶製作非遺傳承人表示。
  •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山西青年報2020年12月31日16版:文旅...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   本報記者 龐勇     12月28日,朔州市朔城區「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作品展開展。
  • 【經管NEWS】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意營銷大賽通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
  • 我國職業院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述評
    當前,職業院校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展現出非遺文化傳播、培養專業傳承人才、開發非遺課程教學資源、建立保護基地等多種功能,開展了利用現代學徒制來豐富和完善非遺傳承和發展的實踐探索,豐富完善了非遺傳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職業院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理論指導缺失、學生繼承非遺項目熱情不高、專業建設滯後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型教師短缺等困境。
  • 非物質文化遺產!咱運河人的「文化傳承」!
    2017年我區明式家具、彧元堂拓片、古字書藝、義昌永冬菜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入選量居全省縣市區級首位。劈掛拳劈掛拳是我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明清時期劈掛拳在滄州一帶已廣為流傳。至今拳理、拳法傳承有序。
  • 《帶您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嵩山木雕傳承人王振北》
    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精益求精的社會風氣,積極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大軍,深入推進美麗登封建設,在全市各行各業選出具有崇高的職業精神、高超的技術技能,並創造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線操作人員進行表彰。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傳承 九江學院等多所高校入選為非遺研究基地
    本報記者周友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的文明積澱,是文化基因的生命記憶。  物換星移。隨著時代的變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目標,成了非遺傳承的首要挑戰。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承發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日前,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傳承基地和傳播基地名單公布,在12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中,我省部分高等院校、中小學入選。集納莘莘學子,又擁有豐富的文化學術資源,學校特別是高校,在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擔當起特殊使命,為培養更多更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