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設計北京推出了特別項目——非遺展覽:以光影之名,讓「非遺」傳承,向大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歷史記憶,因而國家大力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活於民間、死於廟堂」,是非遺傳承保護中的共識。在民間,非遺是與當地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如何將讓非遺走出原來的圈層,融入時代,「見人見物見生活」,是目前非遺傳承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2019年設計北京的特別項目中,年輕的傳承人、跨界與傳承人合作的設計師,讓非遺的「再設計」走入現代生活成為可能。
手作品對現代人來說,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記憶,一種情感的紐帶。一件傳世傳代的手作家具可以串起一個家族幾代人的回憶。
曾經需要現代設計拯救的手工藝,如今卻扮演了「反哺者」的角色,正在源源不斷為現代設計師提供生活文化養料。設計師們被流水線束縛太久了,以至於他們中的很多人幾乎忘了手的溫度以及時間沉澱對設計的重要性。
現代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容易讓產品的數量由過剩走向泛濫,容易導致過度消費。

而現代東方設計思想導向有品質的慢生活態度,這也是我們推動傳統手工的現代轉化,倡導現代手工設計的原因。
當我們放下對奢華的追逐,將傳統手工精神與現代設計精神融合,具有內涵的手工設計才會出來。東方文化強調與自然與生活對話的靈性才會慢慢復甦。由此,在人人擁有的生活設計智慧裡面,慢生活的氣質和品位就會在東方設計中顯現出來。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手作首先是匠人的活計,用心去做,心手結合,才能擁有如此完美的品質,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手作之美,最為重要的是匠人心意,手工設計的傾注。2019年設計北京以手工藝為主題的設計層出不窮,真實或自然材質、充滿文化與生活記憶的傳統手工藝成為展場上的主流產品。藉助設計北京的平臺,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有效進入市場,成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價值的流通商品,並與市場發生良好的互動,相互推進。將傳統手工藝品結合現代生活特點,更符合現在大眾的需求,傳統工藝不斷迸發活力。
不過,直接將傳統的工藝搬到設計北京展場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希望參展商們能夠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歷史走到當下的,非遺要融入當代的精神,如果把非遺當做一個生命體,它一定會自我進化更新迭代,過去中國傳統的非遺和現在機械化大生產下,和信息化、國際化大背景下的非遺一定不是同一件事情,而是新的一個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