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熟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大學生「探尋非遺,傳承經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分別走訪了蘇州舟山核雕傳承人虞偉東、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人喬麥,以及緙絲傳承人陳曉君三位老師的工作室,探尋非遺魅力,傳承工匠精神。
虞偉東:核雕創作,是思考生命的一種方式
舟山核雕是微型雕刻工藝之一,是以核桃、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而成工藝品。核雕傳承人虞偉東說,從事核雕創作,是他思考生命的一種方式。
在虞偉東的眼中,手中的核桃是有生命力的,所以他雕刻的時候不僅是慎重,更是敬畏。其作品,立意傳統文化,層次分明,細膩精微。「核雕製作需要一氣呵成,焦躁不得,你看到的是一條直線,往往是九曲十八彎的結果。」 虞偉東說。
雕刻前,虞偉東都會反覆做草案,雕刻中講究線條骨法,完成後還會拿放大鏡重新檢視線條稜角,逐一進行細緻精修。每一個核雕作品的背後,都離不開他的打磨與精修,正是憑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製作出如此精湛的核雕作品。
喬麥:推動年畫藝術融入生活
桃花塢木版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
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人喬麥一心研究桃花塢木板年畫,幾乎每天,就是創作,刻板,研究,學習。
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製作分為畫稿、刻版、印刷、裝裱、開相5道工序,完成一副成品花費的周期非常長,最長可能會超過一年,為了完成作品,喬麥經常生活兩點一線,不是在工作室創作,就是在家裡。她認為,只要全神貫注在作品上,只要一拿起拳刀,她的心裡就會安靜又踏實。
桃花塢木版年畫如今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喬麥表示,現在從事年畫工作的已鳳毛麟角了,對於她而言,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護好它,通過文創產品開發、舉辦體驗課程等方式,擴大桃花塢年畫的影響力,推動年畫藝術融入生活,為當代生活美學融入一份鄉愁。
陳曉君:做新時代的匠人
緙絲是中國一種古老、獨特的傳統手工織造工藝,以「通經斷緯」的手法表現各種不同的紋樣和繁複的色彩。
緙絲傳承人陳曉君於1988年進入緙絲廠學習緙絲手藝。「那時候幾乎每天都在打底,和我一起進廠學習的小姐妹都離開了」,雖然枯燥繁瑣,但陳曉君仍然堅持從事緙絲這一行業,這一堅持就是32年。
緙絲有多美,陳曉君對緙絲工藝的情誼就有多深。
踏入工作室,抬頭便可見一幅幅精緻的作品,當提到牆上的水墨畫以及書法作品是否也是緙絲時,陳曉君說:「我這兒所有東西都是由屋內的一臺織機做成,緙絲是不會被機器所代替的一種工藝。」言語中充滿她對緙絲的熱愛和驕傲。
幾十年來,陳曉君始終保持著初心,用一根絲一根絲製作著這絲織手藝中的極致。
「發揚工匠精神,做新時代的匠人,要腳踏實地,精益求精,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極致。」陳曉君如是說。
近三年來,常熟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探尋非遺,傳承經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蘇州、常熟先後走訪了緙絲、桃花塢木版畫、牙雕、舟山核雕、紅木雕刻、常熟花邊、碧溪上鷂燈、梅李飯粢糕等14個非遺項目,探尋其起源、發展,以及與傳承人之間的故事,弘揚傳承人的工匠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非遺,刻不容緩。此次探尋非遺活動讓大學生們了解到非遺文化的社會現狀,對工匠精神中的「細緻,嚴謹」有了更加直觀的理解,同時,增強了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
(來源:引力播 編輯/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