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理工大學生:探尋非遺文化,傳承工匠精神

2020-12-09 荔枝網新聞

  近日,常熟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大學生「探尋非遺,傳承經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分別走訪了蘇州舟山核雕傳承人虞偉東、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人喬麥,以及緙絲傳承人陳曉君三位老師的工作室,探尋非遺魅力,傳承工匠精神。

  虞偉東:核雕創作,是思考生命的一種方式

  舟山核雕是微型雕刻工藝之一,是以核桃、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而成工藝品。核雕傳承人虞偉東說,從事核雕創作,是他思考生命的一種方式。

  在虞偉東的眼中,手中的核桃是有生命力的,所以他雕刻的時候不僅是慎重,更是敬畏。其作品,立意傳統文化,層次分明,細膩精微。「核雕製作需要一氣呵成,焦躁不得,你看到的是一條直線,往往是九曲十八彎的結果。」 虞偉東說。

  雕刻前,虞偉東都會反覆做草案,雕刻中講究線條骨法,完成後還會拿放大鏡重新檢視線條稜角,逐一進行細緻精修。每一個核雕作品的背後,都離不開他的打磨與精修,正是憑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製作出如此精湛的核雕作品。

  喬麥:推動年畫藝術融入生活

  桃花塢木版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

  桃花塢木版年畫傳承人喬麥一心研究桃花塢木板年畫,幾乎每天,就是創作,刻板,研究,學習。

  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製作分為畫稿、刻版、印刷、裝裱、開相5道工序,完成一副成品花費的周期非常長,最長可能會超過一年,為了完成作品,喬麥經常生活兩點一線,不是在工作室創作,就是在家裡。她認為,只要全神貫注在作品上,只要一拿起拳刀,她的心裡就會安靜又踏實。

  桃花塢木版年畫如今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喬麥表示,現在從事年畫工作的已鳳毛麟角了,對於她而言,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護好它,通過文創產品開發、舉辦體驗課程等方式,擴大桃花塢年畫的影響力,推動年畫藝術融入生活,為當代生活美學融入一份鄉愁。

  陳曉君:做新時代的匠人

  緙絲是中國一種古老、獨特的傳統手工織造工藝,以「通經斷緯」的手法表現各種不同的紋樣和繁複的色彩。

  緙絲傳承人陳曉君於1988年進入緙絲廠學習緙絲手藝。「那時候幾乎每天都在打底,和我一起進廠學習的小姐妹都離開了」,雖然枯燥繁瑣,但陳曉君仍然堅持從事緙絲這一行業,這一堅持就是32年。

  緙絲有多美,陳曉君對緙絲工藝的情誼就有多深。

  踏入工作室,抬頭便可見一幅幅精緻的作品,當提到牆上的水墨畫以及書法作品是否也是緙絲時,陳曉君說:「我這兒所有東西都是由屋內的一臺織機做成,緙絲是不會被機器所代替的一種工藝。」言語中充滿她對緙絲的熱愛和驕傲。

  幾十年來,陳曉君始終保持著初心,用一根絲一根絲製作著這絲織手藝中的極致。

  「發揚工匠精神,做新時代的匠人,要腳踏實地,精益求精,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極致。」陳曉君如是說。

  近三年來,常熟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探尋非遺,傳承經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蘇州、常熟先後走訪了緙絲、桃花塢木版畫、牙雕、舟山核雕、紅木雕刻、常熟花邊、碧溪上鷂燈、梅李飯粢糕等14個非遺項目,探尋其起源、發展,以及與傳承人之間的故事,弘揚傳承人的工匠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非遺,刻不容緩。此次探尋非遺活動讓大學生們了解到非遺文化的社會現狀,對工匠精神中的「細緻,嚴謹」有了更加直觀的理解,同時,增強了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

  (來源:引力播 編輯/汪璐)

相關焦點

  • 非遺進校園,文化有傳承 吳子熊玻璃藝術館力推「工匠精神」
    非遺進校園,文化有傳承 吳子熊玻璃藝術館力推「工匠精神」 2016年04月21日 10:04:13來源:台州日報陳偉華   浙江在線04月21日訊連日來,吳子熊玻璃藝術館組織玻雕師,先後赴椒江區第二職業技術學校等,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 威海「小小傳承人」走近非遺 童心探尋工匠精神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13日訊(記者 盧偉霞) 7月12日,由威海市環翠區文化和旅遊局指導,環翠區文化產業協會、威海眾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組織的「非遺開童心 經典代代傳」——全網尋找小小非遺傳承人系列活動在威海市新威附路陶瓷廠院內吉呈軒啟動,環翠區文化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荊雪波
  • 大國工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工程
    大國工匠傳承示範工程(全稱大國工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工程)為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山西青年報2020年12月31日16版:文旅...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   本報記者 龐勇     12月28日,朔州市朔城區「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作品展開展。
  • 「非遺與傳承」夏令營 | 體驗非遺文化,傳承工匠精神
    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一環非遺文化一直以來都備受重視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藏下了練達世事的智慧為了讓孩子們了解非遺文化建鄴區文化館即將開展「非遺與傳承」夏令營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加深對非遺的了解,從玩樂中熱愛祖國、增強文化傳承的意識。
  • 陶藝大師刁顯超——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工匠精神
    他從事制陶行業20年,曾多次在「中國夢·勞動美」技能比賽中獲獎,被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榮昌陶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默默堅守、不斷創新,用千年傳承的工藝、手法,把陶土變成了一件又一件精妙絕倫的藝術品,並多次獲獎,還曾入選首屆中國四大名陶展。
  • 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於創新的精神。在新時代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一些工藝水平在世界上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 兩部非遺紀錄片上線 致敬「工匠精神」
    近日,非遺紀錄片《迎風飛翔》《無法完成的訂單》在東城區首映,通過影像的方式,向觀眾展現了非遺傳承人的技藝、記憶與生活故事。紀錄片由北京市文聯、北京電影家協會、東城區文聯、東城影視家協會聯合拍攝製作,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氏風箏」和「葡萄常」為主題,深入挖掘京味兒文化,充分展現了非遺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
  • 用工匠精神傳承非遺 「繡」出多彩生活
    蒙繡講究的就是做工細膩獨到,講究針法及紋路,可以藝術地展示出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再現科爾沁文化的精粹。」在內蒙古通遼市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科爾沁服飾代表性傳承人、通遼市豁爾沁蒙古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斯琴高娃經營的蒙繡作坊展館裡,她手拿著一件精美的蒙繡服飾向記者訴說著蒙繡的故事。
  • 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追尋非遺文化的美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紅網時刻8月17日訊(通訊員 張姝鈺 郭夢真 康金鑫)為進一步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感悟工匠藝人的匠心精神。近日,藝術設計學院「尋找非遺文化的美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團傳承非遺文化為響應防疫文件要求,於服務團成員家鄉附近所在地進行實踐活動。中華文化種類繁多,源遠流長。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匠精神
    2019年,設計北京推出了特別項目——非遺展覽:以光影之名,讓「非遺」傳承,向大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歷史記憶,因而國家大力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於民間、死於廟堂」,是非遺傳承保護中的共識。在民間,非遺是與當地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如何將讓非遺走出原來的圈層,融入時代,「見人見物見生活」,是目前非遺傳承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2019年設計北京的特別項目中,年輕的傳承人、跨界與傳承人合作的設計師,讓非遺的「再設計」走入現代生活成為可能。
  • 傳承東方非遺,弘揚工匠精神,「九穀燒」陶瓷精品展銷會即將開幕
    而中國作為陶瓷的故鄉,窯場林立、流派繁多、工藝精湛、不僅以精美的瓷器和高超的製作水平享譽全球,更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陶瓷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由御雲文化發展株式會社主辦,北京恆禹宏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日本石川縣陶瓷器商工業協會聯合北京聽雨樓美術館協辦的「傳承東方『非遺』,弘揚工匠精神:『九穀燒』東瀛傳統手工藝精品展銷」將於2019年6月29日至7月7日在北京西單大悅酒店8層JOYO SPACE 共享空間舉行。
  • 中國工匠文化博覽園項目啟動,助力我省非遺產業發展
    新湖南客戶端9月21日訊(記者 彭可心 通訊員 周強 鄭莉湘)為弘揚工匠精神,發展非遺文化,探索解決非遺及工匠產品銷售難題的辦法,9月20日,中國工匠文化博覽園項目啟動會暨第二屆湖南跨境電商出口貿易推介會在長沙舉行。
  • 對話刺繡與陶瓷傳承者:探尋非遺傳承創新路徑
    18日至19日期間,一批非遺傳承人赴嶽陽、常德、長沙考察觀摩刺繡工藝和陶瓷燒制技藝。刺繡的構圖、造型、用色、材質及工藝製作和陶瓷拉坯、修坯、施釉、燒制等生產流程,讓極少觸碰對方領域的傳承人大開眼界。考察過程中,有陶瓷傳承人感慨:「刺繡的人物、花鳥圖案是陶瓷圖案的絕佳首選!」「不同類別的非遺產品融合發展,將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
  • 體驗非遺剪紙魅力,傳承工匠精神
    中國剪紙蔚縣剪紙藝術是我國十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欣賞價值。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9月7日上午,秀水街在五層中國非遺藝術館舉行《千年傳承 紙上新韻》中國剪紙文化體驗活動。來自中信銀行的貴賓、齊家園外交公寓的外交官家庭等貴賓也參與了此次非遺剪紙文化體驗。
  • 弘揚魯班精神 傳承京作家具技藝 龍順成第二屆「魯班工匠節」隆重...
    」隆重開幕懷匠心,傳承工匠精神2526年來,魯班的匠人精神一直激勵著「龍順成人」不斷的開拓進取,魯班技藝得到不斷的傳承。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倡導非遺文化傳承的多元化,讓工匠文化更廣泛的接觸社會,才能達到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龍順成作為國家級非遺文化保護單位,也更多的承載了京作文化傳承的責任和使命。
  • 工匠精神與藝術的結合 感受非遺的文化魅力
    中國日報網6月8日電 (舒靚)6月9日是我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日」,是國務院為了促進文化遺產保護正式發通知確立的。高度物質文明的社會環境下,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失去生存的基礎和條件,面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險。但也仍有很多人,正在致力於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技藝,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將這些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 國家博物館展示非遺"東陽木雕"傳承 回應"工匠精神"時代呼喚
    原標題:國家博物館展示非遺"東陽木雕"傳承 回應"工匠精神"時代呼喚[ 九龍戲珠 國家博物館供圖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思恩):國家博物館26日主辦了「寄情與木 明志匠心——黃小明木雕藝術展」,展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從藝近40年來的匠心之作。展覽包含經典代表作、大型落地屏風系列等8大類約70件作品。
  • 福建省手工藝協會成立 弘揚工匠精神 助推手藝傳承創新
    原標題:福建省手工藝協會成立 弘揚工匠精神 助推手藝傳承創新2016年7月16日,福建省手工藝協會在福州正式成立,200多位從事雕塑、陶瓷等手工藝術科研、教育、設計、生產和銷售相關事業的機構和個人成為協會第一批會員。這些傳統手工藝人中,既有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的「巨匠」,也有熱愛手藝、精通手作的創客,還有弘揚工匠精神、創新傳統手工藝的企業家。
  •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創新工匠精神
    10月14日,由民建中央主辦,民建安徽省委、安徽大學及民建合肥市委共同承辦的第三屆「工匠精神」論壇,在安徽合肥召開「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論文研討會,重點探討加強、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這一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