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給了她們絕世容顏 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獨有的旅遊文化名片

2020-12-10 遊啊遊三亞

紋身,俗稱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可見紋身並不是現代的產物),有人說,文身是美麗、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徵,是獨特個性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也有人總覺得紋身是特殊人群專屬的標誌(比如叛逆少年,搖滾歌手,黑社會分子……),但是在海南,幾乎每一個超過60歲的黎族阿婆,都有紋身,臉上、身上都有,但卻被列入了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讓我們走進這個古老的民族,揭開黎族女性紋身、紋面神秘的面紗……

紋面的黎族阿婆

黎族,是海南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隨著當代黎族語言和文字在海南自貿島的推廣,在加速海南島黎族同胞與世界接軌的同時,又進一步保留了自己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遺產,黎族紋身、黎陶、黎錦都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我們更加珍視和理解到了黎族同胞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

幾乎60歲以上的黎族阿婆,人人都有紋身

2005年底,黎族紋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現在,已很少有黎族女性採用傳統的黎族紋身,即使有,也是那現代的紋身——僅有的黎族紋身,是歲月留給黎族老阿婆的絕世容顏,也是她們流淌的民族血脈……

織黎錦的阿婆,手上也有著紋身

黎族阿婆在織黎錦,手上的紋身清晰可辨。 黎族是我國人口超過百萬的少數民族之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海南中部山區的部分黎族同胞,仍然保留著母系氏族公社後期的社會形態,崇拜祖先、自然。

笑逐顏開的黎族阿婆,紋身依稀可辨

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紋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個程序。黎族雖然沒有文字,但紋身圖案記錄了黎族遠古的歷史和文化信息,3000多年來,黎族紋身的方式和圖案基本沒有變化,是人類史和民族史上較為罕見的文化遺傳現象。

紋身,是黎族女性特有的標誌

黎族的民族特性都在紋身圖案上得到了體現。黎族有5個支系,各個支系婦女紋身按照祖先遺傳的圖案,互不相同,成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標誌,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紋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個祖先的、能不能通婚,因此,黎族聚集地區基本上沒有近親結婚生育的畸形兒。

黎族紋飾多種多樣

但是,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黎族婦女紋身的古老習俗逐漸消失。 隨著海南對少數民族風情旅遊資源開發的重視和遊客的青睞,這些昔日閒居在家的黎族紋身阿婆——「最後的黎族紋身女」,逐漸成為一張張獨具特色的海南民俗旅遊名片,受聘為各個景區的特殊員工。

紋身的黎族阿婆,成為海南文化旅遊名片

歲月給了黎族阿婆以絕世容顏 紋身是刻在她們身上的血脈,現代黎族姑娘們已經越來越少使用黎族紋飾,儘管這一民族文化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只是作為文化技藝傳承,絕大多數黎族姑娘並不會也沒有黎族紋身了。

年輕的黎族姑娘大都沒有黎族紋身
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黎族紋身研究

你怎樣看待黎族紋身這一曾經獨特的民族文化,以及它在當代的傳承的呢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城市發展中要繼承和發揚那些優秀的、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本文以蘇州評彈、蘇繡,麗江的納西民歌、東巴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現代化城市的名片。  本文重點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工藝也是現代化城市的名片。
  • 五指山下遇見海南最本土文化:黎錦、繡面紋身阿婆、世界最大龍被
    作為傳播傳統民族文化的唯一5A級旅遊景區,檳榔谷整個遊覽區有甘什黎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雨林苗寨等3個區域組成。沿著每個遊覽區域參觀,黎族人獨特的文化史一一呈現。遇見黎錦黎錦被稱作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
  • 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南東方文化
    我國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消亡的威脅,許多歷史文化的見證正在遭受破壞。目前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面臨許多問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主要表現在法律法規建設滯後,財政支持較弱,宣傳教育力度廣度不夠等方面。東方市位於海南省西南部,是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 展示非遺之絕技珍品,打造自貿港文化名片,海南這場重量級非遺活動27日啟幕
    展示非遺之絕技珍品 打造自貿港文化名片2020海南自貿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大會暨大國非遺工匠藝術珍品展27日隆重開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連接古今的重要紐帶,是溝通中外的重要橋梁。此次活動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等單位主辦,圍繞「互鑑交流 創新發展 共享未來」的主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大會、大國非遺工匠藝術珍品展兩大板塊,啟動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打造文化交流、開放合作的大平臺。
  • 關於建立「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議
    關於建立「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議
  •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鄉村
    來源:運城新聞網7月12日,聞喜縣文化館在該縣裴社鄉鐵牛峪村湯王文化大院舉辦湯王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鄉村活動。活動中,市級湯王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衛同明為現場專家和群眾講解湯王山文化歷史故事。湯王山是我國一座以堯舜禹湯四大賢君之一商湯命名的山峰,憑藉其獨有的商湯文化古蹟成為黃河根祖文化旅遊的寶貴資源。湯王山麓也是聞喜縣抗日軍民抗擊日軍侵略者的重要戰場之一。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絞胎瓷|旅遊|易水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遊
    點擊播放 GIF 0.3M11月19日,由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海澱區融媒體中心主辦的「山水靈秀地 尊賢重義城」易縣文化旅遊雲推介會完美收官。直播期間,近百萬網友一起在手機前雲遊易縣好風光,領略易縣傳統文化。易縣清西陵景區運營總監程小灣通過網絡直播向廣大網民朋友推介了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太行水鎮等易縣全域旅遊資源以及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創絞胎瓷、易水硯等產品。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海澱區融媒體中心把此次線上推介活動做為對口幫扶的一項重要工作,高度重視。
  •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更多關注
    近期,奉化正在實施非遺上抖音——「奉小布講非遺」計劃,以「小布袋和尚」為原型的卡通人物將成為非遺傳播使者,在抖音平臺推介奉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什麼價值?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如何?本期《民生會客廳》,讓我們一起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情況。
  • 世博觀讕:海南黎族紋身文化恐成世博舞臺絕唱
    中新社上海8月9日電 題:海南黎族紋身文化恐成世博舞臺絕唱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這次海南省黎族紋身文化在上海世博會上展示,也許將成世博舞臺絕唱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鄧景華9日在此間說,在海南,黎族紋身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 茂名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點:匯集雕刻、服裝、表演、劇本、音樂諸元素;木偶藝人更是集唱、做、念、打和奏樂於一身高州木偶戲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高州木偶戲在上海世博會「廣東活動周」展演;2011年,在「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開幕式演出,2016年12月,參加省文化廳組織的臺灣文化交流演出;2017年,高州木偶戲作為茂名的文化名片參加「魅力中國城」競演節目,吸引了全國電視觀眾的眼球。
  • 海口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展現傳統民俗文化魅力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8日消息(記者陳望)11月17日下午,由海口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主辦的「非遺傳承,健康生活」2020年海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海口美舍河鳳翔溼地公園精彩舉行。該展演為市民遊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 海口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八音及公仔戲上榜
    中新社海口三月二十二日電 海南省海口市近日公布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音樂類的海南八音、海南公仔戲;民間美術類的龍塘民間雕刻藝術;歲令時節類的府城元宵換花節;文化空間類的新坡鎮軍坡節;民間手工藝類的富道村椰雕技藝等六項。  據了解,海南八音是海南器樂的主要品種,因採用八類樂器演奏而得名。
  • 關注海南超級富豪陳嘉新談海南黎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
    海南苗族現有人口8萬多人,居海南少數民族人口第二位,多為明代從廣西壯族自治區遷徙而來,主要分布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1.建築文化 海南島中部地區的熱帶山地文化和黎苗族同胞特殊的居住以及婚俗文化造就了其獨有的建築形式。位於海南島中南部地區的苗族同胞早期過著「一年一砍山,幾年一搬家」的山地遊牧生活,以種植山欄稻為生。
  •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開工 精品文化工程對接美好生活需求
    海南日報海口11月13日訊(記者傅人意 況昌勳 陳雪怡)在11月13日舉行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第四批)集中開工活動上,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開工。據介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是海南省重點規劃、精心布局的省會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之一,項目選址海口市瓊山區雙創廣場,佔地面積25畝,總建築面積5.2675萬平方米,建築布局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群眾藝術館、瓊劇會館等3部分組成,項目主體工程預計在2022年底完工。
  •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開工精品文化工程對接美好生活需求
    來源:海南日報 11月14日 本報海口11月13日訊(記者傅人意 況昌勳 陳雪怡)在11月13日舉行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第四批)集中開工活動上,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開工。據介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是我省重點規劃、精心布局的省會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之一,項目選址海口市瓊山區雙創廣場,佔地面積25畝,總建築面積5.2675萬平方米,建築布局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群眾藝術館、瓊劇會館等3部分組成,項目主體工程預計在2022年底完工。
  • 秀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活動在石山鎮舉辦
    人民網訊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文化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海南八音"的傳承和發展意識,並熱烈慶祝海南省建省辦特區30周年。4月15日上午,2018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慶祝海南建省辦特區30周年系列活動之二在石山鎮文化站舉行。
  • 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檳榔谷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等文化體驗區構成,風景秀麗。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記者:劉軍 羅永松報導)2020年12月8日,記者在海南三亞無意中發現,有人在呼籲社會共同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講。據了解,此人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提升本溪文化產業的影響力
    它將黨中央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將各級政府部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上升為法律責任,有利於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要加大宣傳力度,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這無疑給今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要進一步挖掘潛力,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項目落地深圳南山
    來源:讀特2020年8月28日上午10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項目落地深圳南山暨高水旺唐三彩非遺藝術館開館儀式在南山區留仙文化園舉行。主持人介紹出席嘉賓及活動背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水旺代表承辦單位致歡迎詞;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致歡迎詞;深圳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講話;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席講話;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領導講話;河南省人民政府駐深圳辦事處主任講話;六位嘉賓為高水旺唐三彩非遺藝術館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