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俗稱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可見紋身並不是現代的產物),有人說,文身是美麗、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徵,是獨特個性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也有人總覺得紋身是特殊人群專屬的標誌(比如叛逆少年,搖滾歌手,黑社會分子……),但是在海南,幾乎每一個超過60歲的黎族阿婆,都有紋身,臉上、身上都有,但卻被列入了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讓我們走進這個古老的民族,揭開黎族女性紋身、紋面神秘的面紗……

黎族,是海南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隨著當代黎族語言和文字在海南自貿島的推廣,在加速海南島黎族同胞與世界接軌的同時,又進一步保留了自己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遺產,黎族紋身、黎陶、黎錦都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我們更加珍視和理解到了黎族同胞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

2005年底,黎族紋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現在,已很少有黎族女性採用傳統的黎族紋身,即使有,也是那現代的紋身——僅有的黎族紋身,是歲月留給黎族老阿婆的絕世容顏,也是她們流淌的民族血脈……

黎族阿婆在織黎錦,手上的紋身清晰可辨。 黎族是我國人口超過百萬的少數民族之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海南中部山區的部分黎族同胞,仍然保留著母系氏族公社後期的社會形態,崇拜祖先、自然。

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紋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個程序。黎族雖然沒有文字,但紋身圖案記錄了黎族遠古的歷史和文化信息,3000多年來,黎族紋身的方式和圖案基本沒有變化,是人類史和民族史上較為罕見的文化遺傳現象。

黎族的民族特性都在紋身圖案上得到了體現。黎族有5個支系,各個支系婦女紋身按照祖先遺傳的圖案,互不相同,成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標誌,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紋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個祖先的、能不能通婚,因此,黎族聚集地區基本上沒有近親結婚生育的畸形兒。

但是,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黎族婦女紋身的古老習俗逐漸消失。 隨著海南對少數民族風情旅遊資源開發的重視和遊客的青睞,這些昔日閒居在家的黎族紋身阿婆——「最後的黎族紋身女」,逐漸成為一張張獨具特色的海南民俗旅遊名片,受聘為各個景區的特殊員工。

歲月給了黎族阿婆以絕世容顏 紋身是刻在她們身上的血脈,現代黎族姑娘們已經越來越少使用黎族紋飾,儘管這一民族文化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只是作為文化技藝傳承,絕大多數黎族姑娘並不會也沒有黎族紋身了。


你怎樣看待黎族紋身這一曾經獨特的民族文化,以及它在當代的傳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