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您 奉 上 全 方 位 的 影 視 音 樂 文 章 推 送
新 聞 、 樂 評 、 產 業 、 歷 史
訂 閱「 影 樂 志 」, 和 我 們 一 起
關 注 電 影 音 樂 一 百 年
樂 評
▼
《水形物語》配樂
套路、混雜和其他
文 | 樂樂
編輯 | WN.
今
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由墨西哥籍導演Guillermo del Toro執導的愛情「科幻」電影《水形物語》可謂風光無限,該片一舉摘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和最佳藝術指導在內的4項大獎。而在此之前,這部年度話題電影就已經在各大電影獎項中大放異彩。可實際上,這部電影在上映之時,片中俗套的故事內核以及節奏性都或多或少的遭到了不少非議……
▲ 《水形物語》劇照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本片由來自法國的著名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作曲,這位浪漫的法國大師以優美、精緻且高產著稱。他曾9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並在2015年的第87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憑藉《布達佩斯大飯店》首次將「小金人」收入囊中。今年是他第二次摘得桂冠。
▲ 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 網絡來源
Alexandre Desplat的音樂十分具有歐洲浪漫主義情懷,比起其他歐洲作曲,Desplat的風格似乎更符合好萊塢的審美品位。近年來,他也為好萊塢的電影工業貢獻了諸如《獵殺賓拉登》和《哥斯拉》這樣極具突破性的佳作。總的來說,除了少數作品之外,Alexandre Desplat的發揮還是十分「穩定」的:
大多數時候他都能樂此不疲地重複著他標誌的「Desplat Style」——以跳動的分解和弦作為引子;旋律優美、對仗工整且帶有舞動性;以鋼琴為主體樂器明確展現主題動機;突出木管聲部的作用等等(可參考《國王的演講》、《模仿遊戲》和《面紗》)。但這種稍顯陳舊、並且略帶套路的重複有時也會讓人產生懷疑和厭倦。
▲ 《獵殺賓拉登》(左)和《哥斯拉》(右)海報 網絡來源
不得不說,Alexandre Desplat為《水形物語》創作的音樂仍舊以旋律線條的優美取勝。貫穿電影的兩個主題也十分容易識別,尤其是The Shape of Water中復古的曲調和在並不協和的減七和弦上建立的標準的「問答型」旋律讓音樂的整體基調顯得有些晦澀。
不過,主題音樂的形式和色彩似乎都與他十年前的那部《班傑明巴頓奇事》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是,Desplat選擇在3/4拍上為這部新電影創作主題;可這種帶有舞蹈形態的音樂並沒有讓它在影片中的存在感和功能性得到根本提升。常規的「圓舞曲」節奏限制了音樂自身的戲劇性;平穩的旋律走向和被分解成6個八分音符的伴奏聲部組合成為一首沒有明顯抑揚頓挫的實用型「背景音樂」。
▲ 《水形物語》主題 Decca
▲ 《班傑明巴頓奇事》曲目:Postcards Concord Records
全片音樂除了在樂隊編制上的「小聰明」之外,也幾乎沒有足夠讓人亮眼的創新,相較作曲家以往的作品在構思和發展上也沒有很大的差別。換言之:我們總會在他的作品列表裡找到情境相近的那一首……
▲ 《水形物語》劇照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說到《水形物語》在配器上的所謂「創新」,便是在樂隊中加入了較少使用的玻璃琴、口哨和手風琴。但今年同樣獲得最佳音樂提名的Carter Burwell在2015年的那部《福爾摩斯先生》裡就已經使用了玻璃琴;何況Desplat自己也已經不是第一次為口哨譜寫旋律了……
另一個「在配器上的小聰明」就是演奏長笛出身的Alexandre Desplat用12支長笛(包括短笛、G調中音長笛和低音長笛等)代替了全部木管聲部(數字援引影樂志關於《水形物語》的上一篇推文)。雖然Alexandre Desplat向來擅長用木管來刻畫旋律和色彩,但這12支長笛的配置,卻讓音樂在法國的浪漫情懷之外又多了點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劇的韻味。
▲ 《福爾摩斯先生》劇照 Miramax
這種也許並非刻意為之的混合,使得整部電影的音樂風格定位更加游離。試想一下,如果讓痴迷夢幻的德彪西或者拉威爾中的一位與寫實派的老柴同寫一首音樂,那該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
要知道,善於弱化弦樂功能並慣用複合和聲的德彪西象徵著法國浪漫主義音樂情結的最高峰;他開創了屬於他一個人的印象樂派,但這種圖畫式的音樂派系卻影響法國音樂風尚走向直至現在。
拉威爾在此基礎上拓展了樂隊技巧以及和聲功能,才形成了法國獨有的色彩豐盈的音樂潮流。這種音樂風格細膩且精緻,通常輕盈並帶有夢幻成分;它的影響甚至輻射到了日本作曲大師武滿徹、西村朗和中國作曲家陳其鋼。
而柴科夫斯基則是俄羅斯樂派最具影響力的早期人物,他的音樂更有現實主義特色,並且在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的發揚上功不可沒。他的音樂語言粗曠並更加善於使用銅管增強力度和色彩,他的主題中經常帶有對生活和階級的控訴,後期作品中低落的情緒和對現實反抗的失敗讓他的音樂更加富有悲劇色彩。這種極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曲風對其他俄國作曲家的影響延續了一個多世紀,就連後來的蕭士塔高維奇和斯特拉文斯基也在音樂中保留了這種民族精神的精髓。
雖然現在風格混搭十分常見,但把德彪西、拉威爾的細膩的法式浪漫情懷和柴科夫斯基的粗曠的俄式悲情抗爭雜糅在一起就顯得不倫不類了;何況Alexandre Desplat在這部電影中還只是非常淺顯的模仿。
▲ 《水形物語》劇照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儘管Desplat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但如果脫離電影單獨欣賞這張原聲帶,它值得稱讚的地方也並不很多。
他在懸疑氛圍中使用了弦樂近琴馬演奏的帶有金屬質感的震音和長笛演奏者通過聲帶振動從而獲得的震音(曲目:The Creature),但這些點狀的近現代演奏技巧片段並不足以提升音樂整體的新鮮度。
專輯中唯一有些精彩的曲目《The Escape》,也僅僅是在將近五分鐘的漫長且無趣的鋪墊後才開始發力:弦樂快速的頓音(Spiccatto)奏法和長號聲部的弱音器效果搭配得當;顫音琴和弦樂震音的組合有效的烘託了懸疑氣氛;鋼琴低音部和以定音鼓加小軍鼓為主的打擊樂組合也將緊張感營造的十分到位。但十分遺憾的是,這一軌在電影裡的運用卻顯得有些低調了……
▲ 曲目《The Escape》 Decca
對於緊張氣氛的渲染,Alexandre Desplat也從未改變他的想法。泛音的濫用、低音聲部弦樂的長音、木管聲部的琶音、銅管聲部的音塊和弱音器效果、級進的二度或者小三度和聲進行,這些一成不變的套路被他運用的不亦樂乎。Alexandre Desplat並不擅長「動作戲」的想法剛剛被《哥斯拉》打破,沒想到他通過一部《水形物語》又完美的打了回來!
▲ 《水形物語》劇照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相比於今年同時獲得提名的其他幾部電影,《水形物語》的音樂或許並不是最合適的獲獎者:老爺子(John Williams)的音樂無需多言;由Jonny Greenwood創作的《霓裳魅影》和Carter Burwell的《三塊廣告牌》在創新、風格和音樂的細膩程度上都可以超越《水形物語》。尤其是《霓裳魅影》中帶有Penderecki和Crumb風格的音樂也算是現下電影音樂中為數不多的樣板和精品。就算是漢斯季默的《敦刻爾克》,在音樂和聲效的創意上也是足夠讓聽者拍案的,並且《敦刻爾克》的音樂在電影中所展現的功能性也十分突出。
▲ 《水形物語》曲目:Phantom Thread I Nonesuch
但反觀《水形物語》,全片偏冷色調的優美音樂並沒有最大程度的提升電影的觀感,反而這種通篇為了抒情而肆意抒情,為了優美而刻意優美的形式讓音樂的功能性大打折扣。本該搶眼的段落也因為整體基調的陪襯而顯得黯然失色……回頭看看Guillermo del Toro的電影列表,雖然也有《環太平洋》這種旋律單一、不斷重複、只靠「燃」就能撐起整部電影的原聲;但也有情感細膩、有張有弛,懸疑氛圍渲染十分出色並且也有著歐洲風情的《猩紅山峰》。
▲ 《霓裳魅影》(左)和《三塊廣告牌》(右)海報 網絡來源
西班牙作曲家Fernando Velázquez為《猩紅山峰》創作的音樂可以算是近年來驚悚題材電影音樂的典範:哥德式的音樂風格與影片的色彩完美結合,每段音樂的起伏和發展也都十分完整,情緒高低錯落有致;音樂本身的戲劇功能就已經足夠飽滿了。雖然也是旋律優美,但在優美外殼之下滲透出的色調卻是克制並且扭曲的。(擴展閱讀:樂評 | 《猩紅山峰》配樂:除了浪漫還有啥?)
▲ 《猩紅山峰》曲目:Credits Quartet Records
相比之下,同樣是首次與Toro合作的Alexandre Desplat在色彩和戲劇性上就黯淡了很多,美好的音樂並沒有更深的內在含義加持,空有其表但思維淺顯。不過,這也許也是他能取勝的原因……
不得不感嘆,奧斯卡果然還是公關實力和社會輿論走向的戰場。
我們不能確定Desplat的筆下還能不能創造出《布達佩斯大飯店》那樣充滿匈牙利風情的異域經典;也不知道還能不能聽到他《哥斯拉》那樣井然有序的混亂力量;甚至是《獵殺賓拉登》裡莊嚴冷血的中東氣質……但,我們還是要對他抱著一份期許,哪怕他未來一直在重複著自己:
因為這種美好的旋律畢竟對睡眠有一定的幫助!
本期作者
樂樂
新垣結衣的老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