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字源識字--什麼是幸福?(只有從字的本義去理解才全面透徹)

2020-12-11 嚴師說字

「幸福」一詞,央視在國慶節日期間在全國範圍內做了個調查,你幸福嗎?什麼是幸福?可回答的五花八門,沒有一位說到點子上。「幸福」這個詞可以說是常用詞,越是常用越理解浮淺,越是似是而非。正確理解還得認識幸福這兩個字,什麼是「幸」和「福」?

幸(醒)是個會意字,從「夭」和「屰(ni)」。上面的「土」是「夭」的變形,意為人夭折將要入土安葬;下面的「¥」是「屰」的變形,意為情況發生逆轉,死而復生,慢慢醒來,借」醒「聲表示即將入土的死人又甦醒過來。逢兇化吉就是世上最大的幸事,幸為精神生活的滿足感。

福(伏)從示,表示與敬神有關,「畐」這個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個酒壺的圖案,楷化後用「畐」表示,是「一」、「口」、「田」組成的字,口表示有飯吃,田表示有地種,可「一」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指示每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個人的幸福,而是每一個人都幸福,祈福要「每一個人有飯吃有地種」。古文字的楷化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每個筆畫都有著非常嚴密科學的道理。文字在楷化中,由象形到筆畫,又賦予了新的含義,不可僅停留在原有古文字上釋義,只有對組成漢字的每一個筆畫的意義破解,才可詮釋獨體文和合體字。讀音是借「伏」聲表示雙手捧著盛滿酒的酒器伏地祭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福為物質生活的滿足感。

二字合為一詞,幸福指人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滿足感。期望指數越高,幸福指數越低。

相關焦點

  • 字源識字與拼音識字的探討
    用拼音識字僅僅只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雖擺脫了傳統的字源識字,可現在多數人慢慢體會到漢字不像外文符號,有其獨特的音形義三者的密切關係。尤其是作為母語,小孩子在學習拼音前,已經掌握了很多常用語言,雖不會用文字標註出來,可語言交流多數已經不是障礙。孩子上小學後開始學「漢語拼音」,重新學習一種文字發音的方法,似乎語言的學習,又從零開始,浪費了多少時間。
  • 74.字源識字——奮鬥與幸福二詞的本義(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不認識什麼是「人」就喊「以人為本」,不了解「文化」二字的本意,就談「文化水平」的高低。就會造成目前現代意義上的文盲。喊的、說的和實際做的相差甚遠。究其根源就是語言和文字的嚴重脫節,說起來誇誇其談,自己都不理解,或者是片面理解,必然導致說出來的話和實際做的事不一致。
  • 16.字源識字--老、孝、教三字的理解(教的本義是什麼?)
    孝(效)是有「老」和「子」組成的字,上是「老」的省形「老」,下是孩子的「子」,像是孩子攙扶著老人。借音補義,借「效」聲意為「上行下效」,孩子要和大人學,聽師長的話,百善孝為先。「教」的本意是什麼?它借了哪個字的音?現在我們只知道「教」的衍生意義了。
  • 中華字通為放棄拼音識字恢復字源識字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保證
    開始明白我們的語文課程有問題,用拼音識字,不利於漢字的掌握。都在探討新的識字方法。這種所謂的「新方法」實際是傳統的識字方法——字源識字。從「新文化運動」經歷了近百年的西洋文字影響,和五十多年「漢語拼音」推廣,人們對傳統的識字方法已經知之甚少,推出了五花八門的「識字方法」,加以「創新」二字,實際是對傳統文化確實造成的。現在的年青一代似乎對文字學不感興趣,瞎編亂造些「不倫不類」字母或網絡符號。
  • 1.字源識字---大、天、矢
    原本想把我近期總結的《漢字解碼》二十講發出來,可是每講內容較多,人們似乎都不感興趣,還是每天告訴大家幾個字,用於討論、爭議或閒聊吧。逐步體會漢字音源識字的優點。大(疊加dà )的本義為兩人相加在一起的。
  • 32.字源識字--經濟一詞的理解(對「濟」的理解是關鍵)
    解釋的繁雜難易理解,都是源於從西方經濟學中翻譯的過程中,遺傳了西方語言字母文的特徵,描述加描述,形象加形象,不像我們漢字具有的自定義功能樣,經濟就是經濟。只要對經濟二字的本義理解,就會確切理解「經濟」的本義和衍義,是全面地理解,不是片面地分析。巠經經(擬聲jīng jìng)巠是經的初文。經簡化為經。
  • 4.字源識字--田、甲、由、申(僅用拼音識字無法理解)
    1.知道「申」的本義,你會對「神」這個字客觀理解2.為何「天幹」中「甲」排第一位?3.用借音字標音識字好,還是用拼音識字好?田的本義為可耕種的利於水土保持的肥沃土地。甲是由田和豎「丨」結合而成的字。田表示地、土壤,豎「丨」指示向下,這裡指示作物根向下生長。甲借「夾」聲說明種子破殼象根夾在開裂的外殼中間。也可理解為擬聲,模擬豆科植物種植開夾的爆裂聲。植物種子生長,是先生根後發芽。生根為甲,發芽為由。甲為開始,天幹之首,引申為天下第一,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甲作偏旁的字有押、鉀、岬、鴨、匣、狎等。
  • 5.字源識字--至、到、倒(僅用拼音識字無法理解漢字的本義)
    1.誰會想到這三個字竟與生孩子有關?2.還告訴你怎樣接生?借「止」聲來補充「至」字的意義,說明孩子落地妊娠過程終止。至是個偏旁部首字,如到、倒、致、侄、郅、臻等。至的本義指孩子出生的過程。至表示孩子出生落地;刀指剪刀;孩子落地還有臍帶需要用剪刀剪短,才預示孩子真正到了人間。借「刀」聲強調刀到時刻。到的本義指孩子落地剪斷臍帶的時刻。可引申抵達,到達,往,如到北京了,堅持到底,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表示動作的結果,周全,如辦得到、做不到、達到先進水平,有不到之處請諒解等。
  • 漢字的識字方法和標音方法用什麼更科學?(拼音和音源字)
    用拼音識字僅僅只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雖擺脫了傳統的字源識字,可現在多數人慢慢體會到漢字不像外文符號,有其獨特的音形義三者的密切關係。尤其是作為母語,小孩子在學習拼音前,已經掌握了很多常用語言,雖不會用文字標註出來,可語言交流多數已經不是障礙。孩子上小學後開始學「漢語拼音」,重新學習一種文字發音的方法,似乎語言的學習,又從零開始,浪費了多少時間。
  • 6.字源識字-巳、已、己(僅用拼音識字無法理解漢字的本義)
    巳隸變、楷化後,是口和「乚」組成的字。口指示圓球形的未開口的卵殼,或圓形的蛇聲;「乚」指示蛇的彎曲運動狀態;巳應是蛇在卵殼中生長過程中的影像。借「絲」聲說明,蛇在卵殼中最初發育中,看到的是很細的血絲,最後逐漸成絲狀的蛇的形態。巳的本義是蛇在卵殼中的發育狀態。可引申為萬物的孕育階段,指地支排位第六。十二時辰之一,九時至十一時。
  • 11.字源識字-「學習」一詞的來歷(了解其本義才可明白怎麼學習)
    對「學習」的本義了解了,你就知道怎麼學習了。下面從文字的角度解讀「學習」二字。學(學、穴、曉),繁體「學」,上面的「 」掬,雙手合持,手把手(展示手把手教學生練習毛筆字的圖形或動態場景),中間為「爻」(要),易經中卦爻,古人可以依據易經中卦爻,效天下之要,推測天下之要事。
  • 13.字源識字--道、德二字的探討(道德經中「道可道」啥意思?)
    要想理解「經典」,就必須對經典中的字透徹理解。不然就會荒腔走調,歪曲理解。下面我們先看看「道德」二字的本義。道(到)是由首和走的變形「辶」會意而成的字。首先要弄清「首」的本義。到篆書再不象人頭或獸頭的形狀,反推甲骨文和金文的圖形字並不一定是「首」字。隸變楷化後,從夏(夓)字的本義看,夏為繅絲織綢的過程。
  • 淺談字理識字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而在眾多的識字方法中,字理識字是低年級學生認讀、學習生字的有效方式,對於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將字理識字教學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做了如下嘗試:一、圖示識字法圖示識字法是指用圖畫將漢字的本義表現出來
  • 字源識字0元學限時返場 | 好玩實用接地氣,這樣的語文課多多益善!
    字源識字課上線3個月,我們收到的好評簡直太多了,家長們紛紛表示:「簡直就是及時雨,給孩子學習漢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姑娘認字啟蒙初期,曾自發創作象形字,把「飛」字的撇點畫為翅膀,用尖頂的形狀去表示「尖」,沒有人教過她可是她就是這樣寫(畫)出來了,那時候我想,娃「畫」字的需求和古人當年造字時的需求何其相似!
  • 47.字源識字--丕、坯、壞三字的解(從這三字破解「不」的本義)
    引申義用的多了便成了本義。後加歸類符號土,來說明丕是土的特性,就新造字土坯的「坯」,如土坯、磚坯等。丕和坯都是擬聲字,模擬土泥用力貼在木質圓盤的聲音。壞(譁哎切)簡化字「壞」是由土坯中坯演化而來。什麼情況下,坯會破碎成塊,只有房屋倒塌。可以從牆傾倒聲「譁(hua)啦(la)」、砸傷人,人發出的「哎(ai)吆」聲中聽出「壞」(hua+ai)的聲音。從聲音可以驗證繁體「壞」就是母親開衣解懷抱著奄奄一息的孩子,從倒塌的房屋呼叫的場景。所以,壞的本義是房倒屋塌砸傷人的場景。
  • 101.字源識字--央和英二字的破解(有比較才知高低)
    即一個國家只有一個中央,中央應有威信;臣民應團結在中央周圍,與中央保持一致,為後世稱之為「忠君愛國」。隸變楷化後,用筆畫也詮釋了央的本義。央是由豎「丨」、橫折「」、橫「一」和人會意而成的字。央作為偏旁的字有:秧、殃、泱、鴦、鞅、怏、炴等。央的本義是人帶枷受刑的背景圖(見下圖)。
  • 字源識字是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也可能是最簡單的問題,越是不注意,越不去思考。從這個概念的角度,也可以說把語言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忽視了文字的重要性。原來小學階段識字的目的不明確,識字課本也就不存在了,雖然也教學生識字,但是建立在學習語言基礎上的識字。倒和學習英語倒接軌了,可偏離了識字的基本規律和傳統習慣,所謂的認字其實不是真正的認字,只是把漢字當外文符號去理解了。
  • 首發 | 第一款深度學漢字的玩具,為大語文打基礎的啟蒙町漢字拼圖(含字源識字課)
    關於這種語文變化背後的社會原因,估計又要寫上千字,不適合今天展開,下次聊。但對於這種語文教育變化的意義,其實並不難理解:改變以前為了「掃盲」而設計的快速識字,死記硬背+語音認字的教育方式,更注重漢字的字義、字源和應用。
  • 賞甲骨文字形、識字源字解、習筆畫筆順、讀輔助拼音、練組詞造句
    糊塗的意思就是不追求精準,大致理解意思就行了。我們學字的過程大都就是這樣的。最近看了「小象漢字」劉良鵬的《字課》,覺得這是一本精心編寫的一本好書。我看這本書,有「人生識字清醒始」的感覺。因為時代在發展,人們對漢字的認識有所突破,識字自然可以更有趣味些,更容易一些。我在「種花」家,當然要學好漢字。
  • 7.字源識字--勿、物、易(用拼音識字無法通解漢字的本義)
    勿的本義是指太陽的運動軌跡。可引申為不、不要之意,如勿用、勿做、勿謂言之不預(不要說沒有預先說過)、常用成語如犯而勿校、高枕勿憂、格殺勿論、姑置勿論、歸師勿掩、來者勿拒、寧缺勿濫、牛羊勿踐、窮寇勿追、秋毫勿犯、勿怠勿忘、勿忘在莒、效死勿去、疑人勿用、欲人勿知、早佔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