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胸懷創意境:中國古代山水詩畫的本質特徵

2020-12-20 娛樂圈的蜜語

時空界限的突破使中國古代山水詩畫能夠無拘無束地寄託詩人畫家的情懷,寫出人生境界。葉朗說:「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高遠,深遠,平遠。中國古代很多山水畫,近處是廣闊的水面,有木橋、樓閣、小溪、漁船,遠處有無數的高山幽谷,整個畫面是由近處一層一層往遠處推,越推越遠。山水本來是有形體的東西,而『遠』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體,使人們的目光伸展到遠處,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同樣,中國古代詩人也都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都寫過登高望遠的詩。登高遠望是為了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人生感和 歷史 感。」正是形式的無所拘束給了內容表達的無限空間,使有限的形式能夠表達出無限豐富深厚的情思與內涵。這好像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但換一個角度看,是因為詩人畫家要借自然山水錶達無限豐富的人生內容,要寫意境抒胸懷,這樣的主觀願望使得詩人畫家主動地拋去形式上寫實寫形的拘束和限制,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表現方式,就是時空界限的突破。原因即是結果,結果即是原因,形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思維之圈,促成了中國藝術獨立特出的藝術性質。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螺旋型的循環往復,從此岸出發,突破時空限制,好像要飄向遙遠的天際,卻在一剎那間,在更高的層面上回到現實的此岸,中國人的終極關懷始終是現實的或者說是人生哲學的,抒胸懷和創意境是其關鍵。這樣的思維特質決定了中國詩人畫家的體物方式和藝術表現方式。突破現時現地的時空限制,穿越時空隧道,上下往復,吐納萬物,是中國山水詩畫藝術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畫藝術表現的出發點,並以此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抒胸懷創意境,就是山水詩畫在突破時空界限基礎上體現出來的中國藝術精髓。   《文心雕龍·明詩》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中國古代山水詩創作,就是要透過山水解讀人生,抒發詩人胸中之逸氣。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其山水詩清新空靈,似無人間雜念,體現了精神上的超逸和空靈,錢鍾書說:「文人固鬱郁不得志而寄情山水,遂使山水的自然美得以磅礴精微的開掘和描繪,」「鬱郁不得志」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普遍心理特徵,「寄情山水」則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普遍行為特徵,山水詩畫正是這些現象的藝術表現形態: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對宇宙的一切深層思索,全都化為語言的描寫和筆墨的經營,以有限表達無限,以物質表現精神。 從 中國 古代山水畫來看,要表現作者情懷意趣,在結構造型方面不重形似而重精神的傳達,跟詩歌抒情的特質不謀而合,由此主觀願望出發,突破時空限制,以有形表現無形,以有限傳送無限,融會了畫家對宇宙、 歷史 、人生的深切感悟,這就是意境。皎然《詩式》說:「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觀三湘、鄢、郢之盛,縈迴磅礴,千變萬態。或極天高峙,拳焉不群,氣騰勢飛,合沓相屬。或修江耿耿,萬裡無波,欲出高深重複之狀。」中國古代山水畫所創造的意境,是詩一般的意境。宗白華說:「唐代大畫家張璪論畫有兩句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個有生命的結晶體,鳶飛魚越,剔透玲瓏,這就是意境。」「藝術意境的誕生,歸根結底,在於人的性靈中。」

中國古代山水畫從宗炳、王微開始,就已注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追求,雖然當時並未從理論高度明確提出創造意境,但他們的畫論和創作已現端倪,宗炳提倡「臥遊」、「澄懷味象」、「洗心養身」,王微提出「以神明降之」、「畫之情」,即是後人提倡寫神、寫意的先聲。中唐以後的動亂時局,把有志仕進的士人推上了隱逸之路,使他們能直接感受山水。荊浩、關仝、範寬、李成等,皆為隱逸之人,他們在山川峽谷之中,心領神悟山水、物象之原生狀態,所以能夠感受到山水 自然 的總體品格。如範寬《雪景寒林》、王詵《漁林小雪》、李唐《煙嵐蕭寺》、馬遠《寒江獨釣》等對山水經驗的傳達,不在再現而在表現,不在寫景而在達意,即蘇軾所說重在表現言語之外的無窮意味。馬遠《寒江獨釣》,只有披蓑持竿的漁翁,背面為煙雨籠罩的小山丘。所謂「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此畫以渺茫寒寂的山丘和獨立垂釣的老翁,創造出令人冷靜思索且悵然超然的人生境界,滲淌出詩的寒荒意境。沈括《夢溪筆談》說南唐董源寫江南山,用筆草草,近視之不類物象,遠視之則景物燦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這種「異境」,便是詩一般的意境。

  到元代倪瓚等人,更是追求逸筆草草,以寫胸中逸氣,正所謂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   因為「逸」,即要遠離紅塵俗世,要逃逸到最清純最無瑕的大自然中去,從而完成清逸飄逸的人格品性之表達,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家不懈追求的。應該說,以「逸」格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山水畫,是山水畫創造意境的最高表現。方士庶《天慵庵隨筆》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鍊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中國藝術的精粹即在於此。

  因為中國古代山水畫表達的是畫家的人生況味和宇宙意識,要在山水自然物象中涵納無盡的深意,通過對畫面的觀賞和對蕩跡於空白處的人性靈氣的領略來得到,這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跟詩表現出來的意緒別無二致了。   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一般是從遠處或高大、或開闊、或幽深的山脈或山丘開始,在山水畫中,山是畫幅的主體,觀者眼光從遠處往近處拉回然後又回到遠處,即是由主體物象轉向次要的景物再恢復到主體。當目光接觸到畫幅主體——山的時候,便在腦海中產生了最初的基本感觸,那種或崇高、或平實、或深邃、或蒼茫、或飄逸、或荒寒、或清高、或超邁的意緒蕩漾於胸中。繼而,眼光移向近處的樹、水、房屋、人等,物象之間的比例關係、大小安置、濃淡對比等,都會讓欣賞者有著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繼而再把眼光移向遠處,回到山的模樣上去。就這樣,思緒隨眼光的移動而往復,沉浸在無盡的綿延不斷的意緒中。這就是山水畫的詩的意境。

相關焦點

  • 翡翠山水掛件的意境
    翡翠中的題材運用有很多,每一種都是淵源流傳的文化滲透和傳承,特別是在近代,對於很多古代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運用都有了新的研究和創新,特別是在翡翠中別具一格,因此今天軒哥想跟大家分享這其中一種題材——翡翠山水掛件。翡翠山水掛件是以自然景觀為主要描繪的對象,雕刻師用不同的方式來描繪中國山水的美,成為近年來玉雕行業比較熱門的一個題材。
  • 王府禮序,山水詩畫,直抵心靈深處的期許——江南古典園林的意境
    ——王府禮序 山水詩畫——入口落客亭 溯源古代府院生活,提取「天工開物、文心作美、素雅靜淡、意境悠遠」造園觀,傳承世家榮耀,回歸人文,傳承園林空間序列,演繹現代品質生活。以【王府禮序、山水詩畫】的設計理念,貫穿於整個別墅園林設計中。
  • 「在粵」首場活動啟幕 許欽松山水畫展帶觀眾遊賞詩畫意境
    許欽松致辭作為「在粵」重磅推出的首場活動,「野曠天遙—許欽松山水畫展」囊括了許欽松近年在對山水畫創作反覆思考後的創作四十餘幅,共分為四個章節:「重置的空間」「重思的暢神」「重悟的通感」「重溯的造化」,帶領觀眾們於水暈墨章間,體會山水中的詩畫意境。
  • 對畫造景,還是對景繪畫?古代山水、園林,虛與實之間的一抹悸動
    然而,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審美意趣上,中國一直有著屬於自己的獨到見解。在中國,文化的創造和傳播者,描摹山水的畫家,營建園林的藝術家,本質都屬於一個群體,那就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即使是長達十多米,囊括盡江南山水的《千裡江山圖》,或者青綠設色,上奉於乾隆的《萬笏朝天圖》,與西方的景物畫相比,用色也依然是簡單的。中國的山水畫,長於以最精簡的筆墨,畫最幽深的意境。
  • 氣韻抒文意,筆墨載匠心——潘文良「詩意山水」
    氣韻抒文意,筆墨載匠心——潘文良「詩意山水」圖/潘文良 文/文涓自古以來自然壯景便被文人墨客賦予抒情的特點,用詩詞畫卷等形式藉以表達內心情感。然而能將詩書畫進行融合之大家卻並不多見,在當代畫家群體中,潘文良便是詩書畫俱佳的英才。同時將詩詞書法入畫,錘鍊出「詩意山水」,他的畫氣韻抒文意,筆墨載匠心,有著十足的文人內涵。
  • 黃建南山水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與畫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蘇東坡稱讚王維的詩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一說法,開創了詩歌與繪畫創作的新領域。優秀的藝術作品,詩歌性和繪畫性總是完美地統一到一起,讀者觀賞一幅優秀作品,先是受到畫面的衝擊,然後品咂到畫面之外的詩意,如此,詩與畫又交織到一起。繪畫是一種空間藝術,善於描寫事物空間的靜態,這平靜之中,便有詩一般的觸覺伸展出來。
  •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丹青不知老將至,李陵蘇武真吾師!
    到了北宋,著名山水畫家、理論家郭熙的山水畫論《林泉高致》,在詩畫關係方面所作的精彩論述,基本奠定了早期「以詩入畫」理論的基礎。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提出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以詩入畫」藝術實踐的先驅者應是唐代的王維。他既是大詩人,又是大畫家。
  • 王維是山水詩人的集大成者,將古代的山水田園詩推向了更高的層次
    中國的山水田園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側重抒情與表現,慣於運用朦朧、空寂、曠遠的景物渲染感情基調。在描繪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的時候,往往同時兼具古樸、自然與靈動等多種色彩。而王維就是繼謝靈運等山水詩人之後的集大成者。
  • 談談中國山水畫意境的表達
    山水畫創作追求的是一種「丘園養素」的繪畫意象,畫家通過創作具有獨立風格的山水畫作品傳達其對山水物象精神的感悟,繪畫作品是一種衝淡具體時間觀念的、純粹的自然物象本質精神特徵的藝術形象表達,也就是繪畫意境的表達。
  • 高中美術說課稿:《中國古代山水》
    《中國古代山水》說課稿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廣西版高一美術欣賞課本中第三章第五節《中國古代山水》。3、重點分析在本節課之前,已經學習了中國人物畫和花鳥畫,同學們對中國畫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作為三大題材之一的山水畫在繪畫手法上、藝術形式上較之前者有很多不同之處,只有認識它的藝術特點才能更好地進行作品欣賞。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中國古代山水的藝術特點。
  • 中國古代畫家描繪的山水|趙孟頫、倪瓚、馬遠、董源、郭熙……
    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畫家寫生嗎? ONE 與西方傳統的繪畫相比,中國古代繪畫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經過了畫家加工之後的一種「表現」的藝術,而不是對一個客觀世界的真實摹寫和再現。
  • 畫與詩:中國山水與風景的含義
    不久前在復旦大學舉辦的「畫與詩:再論中國山水與風景的含義」學術研討會,聚集了海內外知名的中國古代美術研究者,從多個角度探討了中國山水畫與風景的含義,從文學等多角度判定山水圖像題材,討論與山水相關的詞彙、觀念,以及畫家對山水的運用,山水與繪畫主題的關係等。本文收錄部分與會學者的論文摘要。
  • 胸懷山川,筆墨意境——宋、元、明、清中國古代山水畫淺談
    (王維 江幹雪霽圖卷 局部) 我國古典山水畫寄情寄思,創構的藝術意境儀態萬千要說中國古代山水畫,實在是一個宏大的課題。哪怕一個朝代,一歷年間,一個畫家,甚至一幅畫,就能道出萬萬千千的姿態。今天簡單舉例,以時間為順序,淺聊普及一下,宋元明清的古代山水畫通常有怎樣的意境和風格。
  • 風景名勝,北京悠久河山,山水詩、山水畫與山水園林
    本來,中國古代造園追求山水的情趣,並非皇家園林所獨有,山水園林不但是中國古代園林的一種類型,而且,所有園林都離不開山水的自然之趣。長期以來,山水成為中國古代的自然偶像,這種文化現象的形成,不但來自於先哲們對山水義理的論述.而且實踐於詩人畫家對自然山水的形象表現,在山水詩、山水畫所取得的高度藝術成就中,既謳歌了中國山河大地的雄奇壯美、娟秀嫵媚,又貫穿著解析人生與自然的哲理演繹。自然山水被人格化、人性化、人文化。
  • 意境對聯‖上聯:提毫帶韻書山水,請對下聯
    而華夏是這樣的:在古語中便有華夏的釋義,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五千年的中國有數不清的優秀文化等待我們去發掘、保護、創新、傳承。那如果說到中國意境那你會想到什麼?我想到的是中國水墨畫。沒有比水墨更能代表中國意境的元素了,中國的水墨畫重意不重形,山水人物之間包藏著千羅萬象、萬般道理。
  • 陳丙利:中國山水畫是一種『意境中的山水』
    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詩》中提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詩中營造畫意,在畫中營造詩意,「意境」寓於其中,雲嵐飄渺,氤氳朦朧。靈巖寺寫生系列 44x34cm 2019這使中國傳統文人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一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
  • 強筋骨 抒意趣——文人畫價值追求淺識
    因此,文人畫的發展史,不僅鐫刻著老子的「道」和莊子的「逍遙」的痕跡,還鐫刻著「魏晉風度」的印記。隋唐時代,南北文化能量聚合,儒道釋初步交融,中原、外邦文化並蓄,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步入畫壇,水墨畫出現,中國畫由人物而山水。由唐入宋,經由文人士大夫追求「格物致知」的靜觀沉思,文人畫逐漸上升到哲學層面,中國繪畫在宮廷院體畫和民間宗教繪畫之外,發文化新聲。
  • 王維十首經典山水詩:古代山水詩的巔峰之作
    王維十首經典山水詩:古代山水詩的巔峰之作山水詩和田園詩合稱山水田園詩,都是通過寫自然風光來表達詩人內心情感的詩歌類型,這是兩者的共同點。田園詩寫種田種地,放牛曬穀,往往與農家勞動緊密聯繫一起。山水詩整體意境高遠清新,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田園詩整體意境淳樸平實,非常接地氣,充滿人間煙火味。
  • 王鏞評價周逢俊水墨畫:詩中意境,夢裡家山
    詩中意境,夢裡家山——周逢俊的水墨畫 當代中國水墨畫家、詞人周逢俊,齋號松韻堂主人,家鄉安徽巢湖,現居北京,以山水、花鳥畫知名。我與畫家素昧平生,但讀了他的水墨畫和詩詞、散文,卻猶如舊友重逢,倍感親切。從他的作品中我讀出了類似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和他對家鄉山水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眷戀的深情。
  • 關於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受道家思辨哲學影響的研究
    (淺談道家思想對中國古代詩詞的影響) 魯迅先生說:「詩即可分為廊廟(儒)與山林(道)二種」足以證明老莊思想對詩歌的影響。 詞,廣義而言,屬於詩歌的範疇,詩詞,詞也是詩。 中國古代詩詞意境的形成,與道家思辨哲學關係密切、淵源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