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界限的突破使中國古代山水詩畫能夠無拘無束地寄託詩人畫家的情懷,寫出人生境界。葉朗說:「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高遠,深遠,平遠。中國古代很多山水畫,近處是廣闊的水面,有木橋、樓閣、小溪、漁船,遠處有無數的高山幽谷,整個畫面是由近處一層一層往遠處推,越推越遠。山水本來是有形體的東西,而『遠』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體,使人們的目光伸展到遠處,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同樣,中國古代詩人也都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都寫過登高望遠的詩。登高遠望是為了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人生感和 歷史 感。」正是形式的無所拘束給了內容表達的無限空間,使有限的形式能夠表達出無限豐富深厚的情思與內涵。這好像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但換一個角度看,是因為詩人畫家要借自然山水錶達無限豐富的人生內容,要寫意境抒胸懷,這樣的主觀願望使得詩人畫家主動地拋去形式上寫實寫形的拘束和限制,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表現方式,就是時空界限的突破。原因即是結果,結果即是原因,形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思維之圈,促成了中國藝術獨立特出的藝術性質。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螺旋型的循環往復,從此岸出發,突破時空限制,好像要飄向遙遠的天際,卻在一剎那間,在更高的層面上回到現實的此岸,中國人的終極關懷始終是現實的或者說是人生哲學的,抒胸懷和創意境是其關鍵。這樣的思維特質決定了中國詩人畫家的體物方式和藝術表現方式。突破現時現地的時空限制,穿越時空隧道,上下往復,吐納萬物,是中國山水詩畫藝術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畫藝術表現的出發點,並以此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抒胸懷創意境,就是山水詩畫在突破時空界限基礎上體現出來的中國藝術精髓。 《文心雕龍·明詩》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中國古代山水詩創作,就是要透過山水解讀人生,抒發詩人胸中之逸氣。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其山水詩清新空靈,似無人間雜念,體現了精神上的超逸和空靈,錢鍾書說:「文人固鬱郁不得志而寄情山水,遂使山水的自然美得以磅礴精微的開掘和描繪,」「鬱郁不得志」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普遍心理特徵,「寄情山水」則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普遍行為特徵,山水詩畫正是這些現象的藝術表現形態: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對宇宙的一切深層思索,全都化為語言的描寫和筆墨的經營,以有限表達無限,以物質表現精神。 從 中國 古代山水畫來看,要表現作者情懷意趣,在結構造型方面不重形似而重精神的傳達,跟詩歌抒情的特質不謀而合,由此主觀願望出發,突破時空限制,以有形表現無形,以有限傳送無限,融會了畫家對宇宙、 歷史 、人生的深切感悟,這就是意境。皎然《詩式》說:「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觀三湘、鄢、郢之盛,縈迴磅礴,千變萬態。或極天高峙,拳焉不群,氣騰勢飛,合沓相屬。或修江耿耿,萬裡無波,欲出高深重複之狀。」中國古代山水畫所創造的意境,是詩一般的意境。宗白華說:「唐代大畫家張璪論畫有兩句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個有生命的結晶體,鳶飛魚越,剔透玲瓏,這就是意境。」「藝術意境的誕生,歸根結底,在於人的性靈中。」

中國古代山水畫從宗炳、王微開始,就已注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追求,雖然當時並未從理論高度明確提出創造意境,但他們的畫論和創作已現端倪,宗炳提倡「臥遊」、「澄懷味象」、「洗心養身」,王微提出「以神明降之」、「畫之情」,即是後人提倡寫神、寫意的先聲。中唐以後的動亂時局,把有志仕進的士人推上了隱逸之路,使他們能直接感受山水。荊浩、關仝、範寬、李成等,皆為隱逸之人,他們在山川峽谷之中,心領神悟山水、物象之原生狀態,所以能夠感受到山水 自然 的總體品格。如範寬《雪景寒林》、王詵《漁林小雪》、李唐《煙嵐蕭寺》、馬遠《寒江獨釣》等對山水經驗的傳達,不在再現而在表現,不在寫景而在達意,即蘇軾所說重在表現言語之外的無窮意味。馬遠《寒江獨釣》,只有披蓑持竿的漁翁,背面為煙雨籠罩的小山丘。所謂「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此畫以渺茫寒寂的山丘和獨立垂釣的老翁,創造出令人冷靜思索且悵然超然的人生境界,滲淌出詩的寒荒意境。沈括《夢溪筆談》說南唐董源寫江南山,用筆草草,近視之不類物象,遠視之則景物燦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這種「異境」,便是詩一般的意境。
到元代倪瓚等人,更是追求逸筆草草,以寫胸中逸氣,正所謂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 因為「逸」,即要遠離紅塵俗世,要逃逸到最清純最無瑕的大自然中去,從而完成清逸飄逸的人格品性之表達,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家不懈追求的。應該說,以「逸」格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山水畫,是山水畫創造意境的最高表現。方士庶《天慵庵隨筆》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鍊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中國藝術的精粹即在於此。
因為中國古代山水畫表達的是畫家的人生況味和宇宙意識,要在山水自然物象中涵納無盡的深意,通過對畫面的觀賞和對蕩跡於空白處的人性靈氣的領略來得到,這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跟詩表現出來的意緒別無二致了。 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一般是從遠處或高大、或開闊、或幽深的山脈或山丘開始,在山水畫中,山是畫幅的主體,觀者眼光從遠處往近處拉回然後又回到遠處,即是由主體物象轉向次要的景物再恢復到主體。當目光接觸到畫幅主體——山的時候,便在腦海中產生了最初的基本感觸,那種或崇高、或平實、或深邃、或蒼茫、或飄逸、或荒寒、或清高、或超邁的意緒蕩漾於胸中。繼而,眼光移向近處的樹、水、房屋、人等,物象之間的比例關係、大小安置、濃淡對比等,都會讓欣賞者有著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繼而再把眼光移向遠處,回到山的模樣上去。就這樣,思緒隨眼光的移動而往復,沉浸在無盡的綿延不斷的意緒中。這就是山水畫的詩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