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筋骨 抒意趣——文人畫價值追求淺識

2020-12-18 人民網

原標題:美術 | 強筋骨 抒意趣——文人畫價值追求淺識

  載《人民日報》7月26日12版美術副刊。

  文人畫在中國畫歷史進程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定時期內成為中國畫的代表。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畫與工匠畫、院體畫相區別,畫中帶有文人意趣,畫外流露文人思想,具有文學性、哲學性和抒情性等多重屬性。在文人畫的發展歷程中,表現形式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變的是,講求筋骨意趣始終是文人畫創作的永恆旨趣和價值追求。

  逐筋骨而生

  傳統文化的累積表現為文化形態的演變,影響人的價值觀念、內在思想甚或具體的文化藝術樣式。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王羲之、顧愷之和宗炳、謝赫等士人的思想與著述,便相繼為文人畫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審美觀念的基礎。因此,文人畫的發展史,不僅鐫刻著老子的「道」和莊子的「逍遙」的痕跡,還鐫刻著「魏晉風度」的印記。隋唐時代,南北文化能量聚合,儒道釋初步交融,中原、外邦文化並蓄,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步入畫壇,水墨畫出現,中國畫由人物而山水。由唐入宋,經由文人士大夫追求「格物致知」的靜觀沉思,文人畫逐漸上升到哲學層面,中國繪畫在宮廷院體畫和民間宗教繪畫之外,發文化新聲。

  人生理念和品行操守鑄就了文人畫的美學品格。山水作為中國文人的最大寄託,激發出不同的山水情懷,營造了不同的山水境界;花鳥畫題材中,梅蘭竹菊等花木衍化出人格品性,歷朝歷代久畫不衰。文人畫所秉持與信守的理念始終體現在繪畫風格技法的演變之中。以山水畫為例,經唐宋元文人士大夫階層的開拓提升,文人畫逐漸擺脫政教和實用功能的鉗制,在審美層面轉向由「藝」到「境」的追求。王維將詩境入畫;蘇軾主張「意氣」「墨戲」,並明確提出「士人畫」;趙孟頫強調「書畫同源」並尚「古意」,引導了「元四家」的創作方向;董其昌明確提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畫之南北二宗」,極力倡導文人畫的「士氣」,並提出了文人畫品評標準,將文人畫的發展推向了文化自覺的階段,也為文人畫的發展路徑提供了史學和理論依據。

  清「揚州八怪」之一鄭燮中國畫《墨竹圖》,四川博物院藏。此作繪青竹數竿,詩書畫印俱全,跋文曰「紙外之竹更多於紙中之竹,竹外之風更多於竹內之風。有筆墨處固是畫,無筆墨處亦是畫。昔庖丁解牛,排擊割剝皆□理解,為之躊躇,為之四顧,善刀而藏之。吾亦將善,吾筆墨藏之矣」,板橋之思和板橋竹趣得以生動體現。

  筋骨意趣根植於文人畫的深厚傳統,有外在表現形態和內在傳承規律。它強調構圖、注重線條的運用、用筆追求飄逸輕盈,旨在以物象所蘊含的勃勃生機,抒寫胸中逸氣。文人畫的外在表現形態豐富而多元,題材、畫意、畫品、風格各有特點,但文人畫作為藝術不會因醜或怪誕的介入而改變求美向善的主流,筋骨意趣是其精神的力量,也是其內在的傳承內核。筋骨與風格技巧無關,豪放硬朗可以有筋骨,婉約細膩也可以有筋骨。當然,唐宋元明清,文人畫千般筆墨,萬般風格,卻也不免魚龍混雜。當下,亟待釐清其具體的文化形態,以及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的關係,深究其內在價值,為今天創作有支點、有氣節、有風骨給人以啟迪和力量的好作品,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動力。

  集文化大成

  文人畫集多種中國文化形態之大成。最初,文人以消遣為目的而醉心翰墨,後逐漸向提升綜合人文素養轉化,從而為中國畫注入了禪理、詩味,提升了意境,文氣彌生。特別是在融匯了詩意化和書法化兩大標誌性趣味載體後,宋元文人畫意趣更向著由文學化造境向書法化寫意轉變。文人畫發展至明清,佔據了畫壇的主流位置,宋元文人畫傳統得以繼承,筆墨趣味和藝術個性應和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而重新復活,寫意文人畫再創高峰。

  文人介入繪畫,推動了中國畫與詩文、音樂、建築、園林等傳統文化的融匯,特別是詩書印對於中國畫的豐富,對繪畫起到了升華作用。

  文乃德之餘,藝屬行之末,德行乃立身之本、治藝之基。筋骨味道構成文人畫的永恆旨趣與特色,藝術個性與風範彰顯反映文人畫家的心性和學養,詩文、書法和印章提高繪畫的品位,文人畫本質上成為超越主客觀的藝術反映與美學表達,而非自我生活流程的記錄和感情褶皺的無病呻吟。文人畫的創作實踐也難以用傳統和創新簡單歸類,今天,應該重新梳理以六法、筆墨等傳統畫論為基礎的傳統知識體系,透過人格力量、從藝態度和審美趣味等精神載體,以及筆墨技巧所折射的審美形態等方面,研究文人畫繪畫主題、內容和意趣表達等方面的契合,為塑造民族品格,提供文化支撐。

  文人畫對筋骨意趣的崇尚,也引領著藝術評論和創作健康發展。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中,文人士大夫直至理論家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規約著藝術樣式的發展方向。對於筋骨意趣的強調,就是對中國哲學、詩歌、書法等傳統文化要素的弘揚,因此文人畫從精神追求、評判標準、繪畫語言以及工具載體等方面都完全不同於西方。另一方面,也要反對文人畫創作上的唯程式論。人物畫有其模本,山水畫有其程式,花鳥畫有其題材,無論是一成不變的摹古,還是花樣翻新的反古,程式對藝術創作都是一把雙刃劍。今天,創作者需要涵養超出前人和常規的藝術敏感,以文心觀世象,形成對時代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重視優秀傳統、對國學的深入研究和對外國美術史的廣泛研究,揮寫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氣象。

  拔俗遠銅臭

  文人畫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體系登上舞臺,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追溯歷史,市場並未在文人畫的評價體系中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作品的市場價格對文人畫創作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傳統文化倡導清心寡欲,文人士大夫多出身殷實人家。

  近年來,受經濟利益誘惑,出現了將市場需求等同於大眾需求、將市場標準等同於藝術標準等亂象,藝術家為市場所累,藝術格調甚至成了可以忽略的問題。藝術市場的一些亂象表面看是受市場和利潤誘惑,沾染低俗和銅臭,實則是對傳統的輕視和對藝術本體的遠離,更深層的原因是對文化創造和文藝創作所承擔的使命、責任及內在規律缺乏敬畏。

  從這一角度而言,文人畫對藝術家主觀感受、主觀情感態度的表達,對於筋骨意趣的堅持,對於民族氣節、文人氣節的堅守,值得今人深思。正是這些堅守,成就了文人畫的時代責任、歷史擔當以及文化高度。今天強調文人畫的筋骨趣味,應該落實在文藝家的藝德並重、德藝雙馨上。古人創作追求筆能扛鼎、力透紙背,這雷霆之力不僅來自書卷氣、書生氣,還應該來自大地、源於人格。

  文人畫也不是與市場完全絕緣。宋代開始,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特別是明代中期以後,市場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人畫向著更具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但文人畫整體保持著較高的藝術格調,無論何種藝術風格,都追求以高雅純正的筆墨,表達超凡脫俗的情懷。

  「元四家」之一倪瓚中國畫《幽澗寒松圖》,故宮博物院藏。倪瓚被譽為元代高士,其畫作構圖求平遠,筆簡意遠,境界平淡天真、清逸絕塵,後人常以有無收藏倪瓚之畫分雅俗。

  之所以能夠保持高品位,其根本在於文人畫是以審美方式對生存意義的追問和求索。這種求索自魏晉名士始,宋元文人樹立典範。因此文人畫的筋骨意趣,既有道義擔當,又有風骨節操,凝聚著文人創作的力量,這種力量並非劍拔弩張,而是內斂又充滿書卷氣,可以寄託人生,撼動歷史,撐起一片文化的天空。

  如今,造型的怪異或反形式,某種程度上成為藝術個性彰顯的表現手段,但從審美角度而言,「醜」和「拙」有著嚴格的區別和界限。當代創作也有一種標新立異戲墨文人畫的傾向,這並不代表文人畫創作可以因盲目創新求醜求怪反傳統。今天的文人畫創新面臨外來文化的衝擊、功利觀的擠壓、現代思潮的影響和市場的左右,如何圍繞中國文化內核和繪畫藝術本體繼承創新,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受人景仰尊崇的大家晚年重回傳統返璞歸真的例子不少,從這一角度思考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功用,以及傳承和創新的關係,或許可以獲得不同的啟示。

相關焦點

  • 講求筋骨意趣是文人畫的追求
    [摘要]文人畫中帶有文人意趣,畫外流露文人思想,具有文學性、哲學性和抒情性等多重屬性。在文人畫的發展歷程中,表現形式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變的是,講求筋骨意趣始終是文人畫創作的價值追求。在文人畫的發展歷程中,表現形式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變的是,講求筋骨意趣始終是文人畫創作的永恆旨趣和價值追求。逐筋骨而生傳統文化的累積表現為文化形態的演變,影響人的價值觀念、內在思想甚或具體的文化藝術樣式。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王羲之、顧愷之和宗炳、謝赫等士人的思想與著述,便相繼為文人畫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審美觀念的基礎。
  • 墨趣、意趣、文趣、小趣——文人畫之趣
    從宋代至今,優秀的文人畫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究其原因:一是有文學特徵、有書卷氣、有內涵、有感想,能讓人產生共鳴;二是有個性、有才情、有獨特的不羈,能使觀者產生聯想,找到情感的契合點。故愚以為,文人畫創作當力求墨趣、意趣、文趣、小趣的統一。    所謂「墨趣」 ,是通過水與墨的融合產生變化,在白紙上用毛筆以黑白兩極和不同深淺的黑色來表現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世界。
  • 墨趣、意趣、文趣、小趣——文人畫之趣
    從宋代至今,優秀的文人畫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究其原因:一是有文學特徵、有書卷氣、有內涵、有感想,能讓人產生共鳴;二是有個性、有才情、有獨特的不羈,能使觀者產生聯想,找到情感的契合點。故愚以為,文人畫創作當力求墨趣、意趣、文趣、小趣的統一。所謂「墨趣」 ,是通過水與墨的融合產生變化,在白紙上用毛筆以黑白兩極和不同深淺的黑色來表現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世界。
  • 從《富春山居圖》出發,淺析元代文人畫的主要特徵
    元代文人畫特徵以詩入畫元代中後期畫壇上多為滿腹才學卻無用武之地的落魄文人,這些文人作畫不追求宮廷畫家所追求的寫實性和豔俗華麗的畫風,特別注重意趣抒發,作畫「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 不言「畫」而名為「寫」,以表現自己的特殊追求
  • 張吉利:「後新文人畫」的個性語言和藝術價值
    後新文人畫的語言可辨性強,墨色沉靜而空靈,氣韻生動。一、「後新文人畫」與傳統水墨語言的比較後新文人畫的語言可辨性強,墨色沉靜而空靈,氣韻生動。文人畫的哲學基礎是儒釋道思想,其繪畫特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寫意性,尚意尚韻。《周易》的「立象以盡意」和莊玄的「得意忘象」的精神對文人畫影響深遠。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和荊浩創導的「氣、韻、景、思、筆、墨」都是強調氣韻和心意,不求形似而追求物象之外的性靈、意趣、平淡天真的韻味。元四家的寫「胸中之丘壑」、「不求形似,聊以自樂」標誌了文人畫的成熟。2、書寫性,書畫同源。
  • 墨趣、意趣、文趣、小趣
    從宋代至今,優秀的文人畫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究其原因:一是有文學特徵、有書卷氣、有內涵、有感想,能讓人產生共鳴;二是有個性、有才情、有獨特的不羈,能使觀者產生聯想,找到情感的契合點。故愚以為,文人畫創作當力求墨趣、意趣、文趣、小趣的統一。
  • 傳統文人畫的人文價值
    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是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於生命真實的意識。在一定意義上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不是塗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達追求生命意義的體驗。因此,文人畫的根本特點,就是它的價值性。文人畫先是在山水畫中獲得發展,但又並非獨得於山水。
  • 文人畫之價值
    文章來源:《一畫》癸巳年 領袖群倫作者:陳師曾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必於藝術上功力欠缺,節外生枝,而以畫外之物為彌補掩飾之計。
  • 抒胸懷創意境:中國古代山水詩畫的本質特徵
    突破現時現地的時空限制,穿越時空隧道,上下往復,吐納萬物,是中國山水詩畫藝術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畫藝術表現的出發點,並以此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抒胸懷創意境,就是山水詩畫在突破時空界限基礎上體現出來的中國藝術精髓。   《文心雕龍·明詩》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中國古代山水詩創作,就是要透過山水解讀人生,抒發詩人胸中之逸氣。
  • 指墨畫的意趣和價值
    記者陳友望「指墨畫」歷史悠久,可上溯到唐代,相傳唐代畫家張璪作松石,「惟用禿筆,或以手摸絹素。」而潘天壽先生,不僅是一位中國畫用筆大師,在指墨畫上有著非常高深的造詣,潘先生如何看待指墨畫,如何作指墨畫?8月25日,裕德福文化聯合杭州南佛精舍舉辦「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葉尚青先生國畫藝術講座」,潘天壽入室弟子葉尚青給眾多藝術愛好者揭開其中奧秘。
  • 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
    陳師曾 讀畫圖軸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必於藝術上功力欠缺,節外生枝,而以畫外之物為彌補掩飾之計。殊不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否則直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貴乎人邪?何重乎藝術邪?
  • 傳統文人畫是否可以復興
    文人畫在中國歷史上曾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但近代以來,生存空間受到極大壓縮。時至今日,隨著文化自信心的回歸,文人畫的地位和價值又慢慢地被承認。但一哄而起又難免泥沙俱下,魚目混珠,這是個無法避免的過程。雖然我認為文人畫的本質歸結起來,就是藝術的「個性解放」,但「個性解放」也不是無邊的,更不是無根的。
  •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特色,學問是文人畫的核心
    最晚論述文人畫的文章是民國初年的陳衡恪,在他所寫的《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才界定了文人畫的四大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在這四大要素中,重點是「人品」與「學問」,而在這兩個重點中,作為文人畫的標誌來看,更重要的一點是「學問」。如果沒有學問,也就必然失去文人畫的特色。
  • 宋代文人畫開詩書畫結合先河
    中國繪畫從寫真發展到追求意境、意趣,為文人畫的孕育準備了土壤。到宋代,一批騷人墨客又以畫寄情,借物抒情,文人畫進入興盛期。 以蘇軾、文同、米芾父子等為代表的文人畫家主張「以畫為心畫」,「不求形似」。他們都鄙棄對實物的如實描摹,不囿於傳統的畫理、技法,以意趣為宗,只憑才情性質信筆揮灑。
  •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特色,學問是文人畫的核心!
    最晚論述文人畫的文章是民國初年的陳衡恪,在他所寫的《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才界定了文人畫的四大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在這四大要素中,重點是「人品」與「學問」,而在這兩個重點中,作為文人畫的標誌來看,更重要的一點是「學問」。如果沒有學問,也就必然失去文人畫的特色。
  • 文人畫的心性抒發
    心性,是中國傳統文人畫審美觀念的核心命題。心性的審美自覺,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文人階層認知自然、妙造自然的能力,也體現了文人思與境偕、至美至樂的藝術境界,所謂「得於心,應於手」。如果說詩性是文人畫審美趣味的原點,那麼心性則是文人畫家以心靈之眼觀照自然的重要路徑,是呈現畫者心性,昭示畫者真性的心理圖景,即「畫」是「心」的顯現。
  • 揭露文人意趣的矛盾與平衡
    在表面追求一種理想生活的個人夙願以外,還隱藏著一種文人意趣的矛盾與平衡,他們既想突破枷鎖、嚮往自由,然而又不得不困頓於時代格局之中,暗自唏噓。像文徵明之類的文人畫家大都藉由"桃源圖"表達自己對社會和政治動亂的哀痛,希望能逃離塵世隱遁淨土,而此時作為職業畫家的仇英也作有多幅"桃源圖"繪畫出現。那麼,這些"桃源圖"繪畫題材要表達什麼?
  • 陳師曾,文人畫的堅實守護者!
    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考究藝術之得失,必須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陳師曾陳師曾歸結文人畫要有「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四要素,從此,文人畫成了有別於宮廷畫、學院派畫之外的重要「一枝」。著名翻譯家、美術史論家傅雷先生多年之後在評論陳師曾和吳昌碩時說:「這兩位在把中國繪畫從畫院派的頹廢風氣中挽救出來這一點上,曾盡了值得讚頌的功勞。」
  • 齊白石的意趣和幽默感,才是畫中的重點!
    關於齊白石繪畫之中的構圖、筆法和色彩的研究有很多,但是齊白石畫中最主要的特點並不是這些,而是幽默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趣」。「趣」是精神生活的一種追求,也是一位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同時也是傳統繪畫之中的美學範疇。齊白石通過觀察客觀事物在主觀思想的融合之下,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詼諧幽默,富有趣味。
  • 明清文人畫特點
    這種觀點側重於從繪畫風格並從中國繪畫的特質來定義文人畫,認為文人畫是區別於院畫和畫工畫的一種風格樣式,甚至是區別於西方繪畫而具有民族特質的一個獨特風格體系,例如有的研究者認為:「我們今天所說的傳統中國畫,其審美體系、造型語言和價值體系,基本是從元明清文人畫抽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