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正在重建「適者生存」法則?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全球變暖、不正常降雪、生物棲息地壓縮……

  氣候變化正在重建「適者生存」法則?

  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冬季的特徵似乎在淡化,人們擔憂,歲末之即的紛紛白雪會不會漸漸消失。

  複雜的降雪

  儘管按邏輯來講,變暖意味著積雪減少,但實際上,氣候變化對降雪的位置和降雪的影響要複雜得多。氣候科學家雖然無法推測未來30年的歲末會不會下雪,但他們至少可以看到一些普遍趨勢。

  美國新澤西州氣候學家戴維·羅賓遜表示,他們要在多個站點觀察多個年份的樣本,「永遠不要只相信幾個測量結果」,想了解大氣層的降水趨勢,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一個趨勢表明,冬季將出現更多的降水,這種趨勢將始於南端,但隨著地球變暖逐漸向北發展,在冬季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下的地方,由於溫暖空氣中含有更多的水分,可能會降雪更多,目前已經有證據支持這種預期趨勢。

  此外,儘管總體上降雪不那麼普遍,但極端降雪在所有降雪中所佔比例卻會更大。麻省理工學院大氣科學家保羅·奧戈曼早在2014年就於《自然》雜誌發表研究闡釋了這一怪現象。

  此外,春季還有明顯的早期融化趨勢,這在美國西部溫暖的年份尤為明顯,羅賓遜補充說,秋冬季節則「沒有明確的信號」。同時,較暖的溫度還將使湖泊更長久的「處於秋季」,長時間內保持無冰狀態,從而影響湖泊周邊的氣候環境。

  但氣候模型表明,這種趨勢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氣溫最終可能變得太熱,甚至到了無法支撐任何一場雪的程度。

  變化的棲息地

  在氣候學家分析陸地降雪的同時,另一份生物學報告也指出,因深受氣候變化影響,海洋生物開始適應新維度。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24日公開的論文指出,為應對環境變化,海洋生物除了向極地移動之外,還有可能向縱深遷徙,但它們首先會經歷三維棲息地壓縮。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也會不斷變化,生物可能也在被迫發生改變。據英國《衛報》今年稍早時間報導,研究表明,在過去150年間,海洋吸收了氣候變化90%的能量——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所捕獲的熱量有90%以上被海洋吸收,大部分的熱量儲存在海洋深處,只有少數熱量被空氣、陸地和冰蓋吸收。

  那麼,想在不斷升高的溫度中存活下來,海洋物種可能會向極地遷徙,以保持它們的環境溫度不變;抑或留在原來的位置,適應更高的溫度。當然,海洋生物還有可能向更深處垂直遷徙,但研究人員對這種遷徙的可能性了解較少。

  此次,西班牙海洋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卡布裡爾·約達及其同事,計算了到2100年全球海洋物種為維持環境溫度不變而需移動的垂直距離。雖然結果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但在研究的所有位置中,中度排放情景下的平均垂直遷徙距離為18.7米;一切照舊情景下的垂直遷徙距離為32.3米。

  不過,溫度並非決定棲息地是否適宜的唯一因素。更深的水域無法提供部分物種需要的充足光照,且實際最大深度也是部分地區的一大限制。考慮到這點,研究團隊在文中指出,浮遊植物和珊瑚、海帶、海草這類淺水域地棲物種都會因氣溫升高而經歷適宜棲息地的垂直壓縮。熱適應以及水平和垂直遷徙的整體聯合效應可能較為複雜,且不同物種和位置之間的差異也較大。

  研究人員表示,這份分析也是對氣候變化導致可能的垂直遷徙的首個全球估計研究。(記者 張夢然)

相關焦點

  • 適者生存法則,在今天依舊如此
    人性的貪婪最終害人害己巴克的行為代表著「適者生存」法則。他迫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所以他贏得了生存的權力。只有殘酷的鬥爭,才能在生存。
  • 適者生存的現實社會生存法則
    其實生活本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只能靠我們自己一路劈荊斬刺的闖過去,所以不寄希望於別人,適者生存才是這個社會的常態。
  •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古嶽丘壑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應用到人類社會中,宣揚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社會學說。我認為有對的一面,也有不對的一面。生物進化論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在大自然的動物界裡確實是存在的。當然,人類也是動物之一。但人類與自然界動物的區別是,人類能夠創造文明社會,並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如法制制度等,來制約人性惡的一面。自然界裡的動物是做不到這點的。人的本性與自然界動物的本性是善惡皆有的。而善惡又是通過資源的多少,來激發本性的。
  •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這個世界一條永恆不變的法則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這個世界一條永恆不變的法則,獅子與羚羊各自根據不同的生存環境,採取了迥然不同的求生方式來保全自己,發展自己,進而使整個族群得到不斷的繁衍。大家看完這個對自然界中的動物有更多的了解嗎?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生存的法則
    電影的整個布局是用動物的視角去的,將人類社會比作是動物的世界,用動物世界中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來形容人類世界。李易峰所飾演的鄭開司,幼年父親消失,母親病重,高額的醫藥費使他的生活非常的拮据。在遊戲廳做著兼職小丑的鄭開司經常會出現小丑的畫面,童年的陰影使他一直無法擺脫。
  •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這個社會很豐富,不是你想的那麼可怕,也不是你幻想的那麼美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有的人在負重前行,有的人在墨守成規,有的人成了社會的精英,有的人被社會淘汰。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改變,不斷適應的過程,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才能隨著時代巨輪滾滾向前。
  • 最新研究發現,適者生存的法則在微生物界不成立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提出的著名理論。物競,指的是物種之間的競爭,天擇,指的是自然的選擇。一種生物,必須贏得生物間的競爭,同時必須適應自然環境,才能存留下來,這是自然界中鐵一樣的法則。比如,最近網絡上最「火」的魚,清道夫。
  • 鄱陽築閘,讓白鶴適者生存就行嗎?
    然而前不久,江西省鄱建辦副主任紀偉濤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算草不夠吃了,適者生存,鳥類也會捕魚,或者到農民田裡去吃玉米、番薯。「我們救助的時候給白鶴吃小魚,也都是吃的。」採訪中紀偉濤說,就算出現最差的結果,鳥類還是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尋找到生存方法。
  • 適者生存也要學會改變
    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不斷進度,才能生存下去。這個道理不僅對企業中的普通員工適用,對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也是適用的。我們都知道時代不斷的在變,我們人也要與時俱進,否則容易被後來者趕上,成為時代的淘汰品。第一,適者生存。在這個資訊時代,社會在變,工作方法也在變,這是人類進步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下,不斷會有新的業務出現,也不斷產生全新的工作模式,這些傳統保守派終將會死於自己的頑固和教條化。只有願意和敢於革新的人,才能闖出一片天,在隨時變換的競爭中笑到最後。
  • 「順其自然」與「適者生存」是不是同樣的意思?
    比如有生活學習工作結婚生子中的順其自然,有教育子女和養老盡孝中的順其自然,還有個人精神提升修煉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世界系統中的順其自然……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指物種之間及生物內部之間相互競爭,物種與自然之間的抗爭,能適應自然者被選擇存留下來的一種自然法則
  • 重建森林,逆轉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
    pixabay.com當前世界氣候變化已經使全球生態環境接近崩潰的邊緣,若超過全球環境閾值人類經濟社會將和生態系統一起遭受到嚴重破壞 [1]。為控制氣候變化造成的破壞影響,人類必須保護和重建區域生態系統 [2]。
  • 適者生存還是試者生存,現如今我們究竟怎樣過自己的生活?
    在以前,不管是書本裡還是別人告訴我們,都一直是「適者生存」,但是今天小編想告訴你一個現如今的生存法則—「試者生存」,但我並不是要推翻「適者生存」這個觀點哦!什麼是「試者生存」,就是說你光會說是不行的,你說出來你還得做出行動。
  • 《狼道》-適者生存
    有了野心,你就需要行動,那我們如何行動,就需要不斷去適應這個環境,適者生存,如果只是盲目的去做,無謂的努力會讓我們做無用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不僅僅是講生物的,也是對人類的忠告。我們不斷的在人生道路上探索著,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誰能夠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適應能力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想要獲得一絲的成功,我們必須具備這樣的基本素質。
  • 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適者生存」嗎?
    英語口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適者生存」嗎?你只知道英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中文(嚴復翻譯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意思(弱肉強食,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 可怕的「不適者生存」
    ,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此乃自然選擇。此即人們常言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基因學誕生後進一步佐證,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說白了,競的就是「基因」。換言之,不同「基因」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競擇的結果,便是規律使然天意註定的「適者生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乃生物進化法則,也是社會進步法則。
  • 《刀》:適者生存強者勝!
    而武俠世界跟現實社會都是一樣生存的法則——適者生存強者勝。
  • 中考滿分作文:適者生存
    中考網整理了中考滿分作文:適者生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古往今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世間萬物只有與它所處的環境相適應,才能立足於世。材料中的小男孩為使橡皮桶不被風颳倒,特意在桶中灌上清水,使桶在狂風中仍能駐足於地。   適應生存環境對我們高中生的發展同樣重要。
  • 世界不是弱肉強食,也不是適者生存!
    後來有一個人在研究了生物進化之後說出一句話,生物的本質不是弱肉強食,而是適者生存。因為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定義的,所以沒有什麼是對的,同樣也沒有錯的,有的只是多少人認為而已,多數則是真理,少數則是錯誤。達爾文一個人說的話微不足道!但是現在卻是普遍認知,中間只隔了一個傳播。
  • 手藝人的本分和適者生存
    戴維·洛奇的小說《小世界》寫了學術圈子裡的一群文人們文山會海的生存狀態,筆調平緩,卻暗藏機鋒,讓他們在城際間和國際間奔波於各種會場的動機心態纖毫畢露。讀畢,使人對這類專業性的圈子頓生疑惑:他們整天都幹正事嗎?
  • 「適者生存」究竟是誰提出來的?達爾文?NO!
    自然選擇學說源於達爾文1895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其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在今天,人們普遍認為是達爾文發明了「適者生存」這一術語。但事實上是嗎?NO!非但不是,達爾文在1869年發行的第5版《物種起源》中引用了這一詞彙,之後居然還為此向公眾道歉,估計是後悔死了!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