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森林,逆轉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

2020-12-13 齊魯壹點

pixabay.com

當前世界氣候變化已經使全球生態環境接近崩潰的邊緣,若超過全球環境閾值人類經濟社會將和生態系統一起遭受到嚴重破壞 [1]。為控制氣候變化造成的破壞影響,人類必須保護和重建區域生態系統 [2]。國際社會公認覆蓋地球陸地近1/3的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並倡議通過重新造林、可持續森林管理和減少森林砍伐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 [3]。但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在何處以何種形式重建森林 [4]?

7月5日出版的《科學》上刊載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克勞瑟實驗室(Crowther Lab)一項關於全球樹木潛在分布空間的研究 [5]。該研究指出,恢復森林是目前世界上應對氣候變化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全球仍有美國國土面積大小(9億公頃)的地區可以恢復成森林,且最多可以固定自工業革命以來產生的2/3的人為碳排放 [5]。

論文的作者之一、克勞瑟實驗室的教授 Tom Crowther 表示:「我們都知道恢復森林可以應對氣候變化,但沒有科學地認識其產生的深遠影響。這項研究清楚地表明,森林恢復是當今最好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並且證明投入大量的成本是合理的。如果現在就採取行動,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多達1/4,達到近一個世紀前的水平。」[6]

世界糧農組織曾估計,全球範圍內因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排放的溫室氣體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1%左右 [7]。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特別報告建議,必須增加10億公頃森林以限制全球變暖 [8]。

實際上,氣候變化已對森林系統產生日益明顯的影響,例如全球變暖使得森林在全球的分布正向寒冷地區發展,熱帶地區森林則因為愈發乾熱的氣候正在發生退化[5]。因此,評估未來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全球森林分布已經變得迫在眉睫。

傳統的森林分布評估方式是通過判斷某一地區的樹木冠層覆蓋度是否達到某一主觀劃定的標準,將其劃分為林地或非林地,例如一個地區的冠層覆蓋度如果達到或超過25%則為林地,反之則為非林地 [4]。以往估算全球森林覆蓋潛力的研究已經努力將現有植被估計擴展到生物群落或生態區域水平,以期提供全球森林退化的粗略近似值 [5]。但是如此對於森林覆蓋率和恢復潛力的評估方式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不利於開展全球尺度的大規模的評估工作和後續保護重建行動。

此項研究則通過建立全球相片判讀資料庫,利用機器學習構建了全球森林覆蓋潛力模型,描述了當前氣候下全球適宜森林生長的可能區域,即當前地球可以供森林自然生長的區域。研究表明,在不影響當前農業和城市區域的前提下,全球森林面積仍可以增加1/3。

研究也預測了環境變化情況下的森林覆蓋潛力。由於熱帶潛在的適宜生長森林的地區面積減少,全球森林總量會比現有水平低,這與當前最新的大部分模型預測結果完全相反。儘管全球變暖會導致低密度森林向更冷的地區擴展,總森林覆蓋面積會增加,但是高樹木密度的熱帶雨林會有很大可能在氣候變化中持續減少,被熱帶稀樹草原逐步代替,進而導致到2050年的時候,全球潛在森林林冠覆蓋面積將減少2.23億公頃,固碳總量將減少460億噸。

研究還警告即使全球變暖控制在1.5°C的限值,可用於恢復森林的面積也將在2050年的時候減少五分之一。更糟的是未來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會加劇這些結果。鑑於適宜重造森林的土地面積日益減少,目前迫切需要採取行動應對變化中的氣候。

「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要保護當前存在的森林,尋求其他氣候解決方案,並繼續逐步淘汰經濟中的化石燃料,以避免氣候變化的危險後果,」Crowther教授表示 [6]。

儘管有方法帶來的不確定性,該研究認為這一基於機器學習的模型仍有強大的預測能力,可以在任何假定的未來氣候模式條件下,預測無人幹預區域的森林恢復潛力。而且全球相片判讀資料庫能讓描述任何給定環境條件下的森林覆蓋潛力變得可行。

聖保羅大學林業科學系的 Robin Chazdon 和 Pedro Brancalion 認為該研究清楚地表明:「我們有短暫的窗口期來恢復全球的森林面積。我們必須採取快速、聰明、整體的全球森林拯救行動。」[4]

參考資料

[1] Steffen, Will, Johan Rockstrm, and Katherine Richardson et al. 2018. "Trajectories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Anthropoce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 (33):8252-8259. doi:10.1073/pnas.1810141115.

[2] Griscom, Bronson W., Justin Adams, and Peter W. Ellis et al. 2017.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 (44): 11645-11650.doi:10.1073/pnas.1710465114.

[3] "應對氣候變化:森林為何事關重大". 2019. World Bank.https://www.shihang.org/zh/news/feature/2017/11/12/addressing-climate-change-why-forests-matter.

[4] Chazdon, Robin, and Pedro Brancalion. 2019. "Restoring Forests As A Means To Many Ends: An Urgent Need To Replenish Tree Canopy Cover Calls For Holistic Approaches". SCIENCE 365 (6448): 24-25.doi:10.1126/science.aax9539.

[5] Bastin, Jean-Francois, Yelena Finegold, and Claude Garcia et al. 2019.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 SCIENCE 365 (6448): 76-79.doi:10.1126/science.aax0848.

[6] Crowther Lab, ETH Zürich. 2019. "Restoration Of Earth’s Forests Could Capture Two-Thirds Of Man-Made Carbon Emissions."

[7] "FAO- 新聞報導: 改善數據收集,釋放森林儲碳潛力". 2019. Fao.Org. http://www.fao.org/news/story/zh/item/1158652/icode/.

[8]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18. "Global Warming Of 1.5 °C".https://www.ipcc.ch/sr15/.

( 來源:知識分子,作者: 梁佳 )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正在重建「適者生存」法則?
    全球變暖、不正常降雪、生物棲息地壓縮……  氣候變化正在重建「適者生存」法則?  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冬季的特徵似乎在淡化,人們擔憂,歲末之即的紛紛白雪會不會漸漸消失。  複雜的降雪  儘管按邏輯來講,變暖意味著積雪減少,但實際上,氣候變化對降雪的位置和降雪的影響要複雜得多。氣候科學家雖然無法推測未來30年的歲末會不會下雪,但他們至少可以看到一些普遍趨勢。
  • 中國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林業適應研究成績斐然
    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中國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林業適應對策研究」,通過五年的努力實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提供決策參考。    ——揭示了過去50年來我國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南方林區等三大林區的氣候變化及其區域差異;構建了適合我國氣候變化特徵的高時空分辯率的多圈層耦合氣候模式,定量預估了三大林區的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利用陸面過程模式分析了森林覆蓋變化對陸面變量的生物地球物理和化學過程作用,採用耦合的大氣-陸面模式研究了區域森林覆蓋變化對區域氣候的反饋調節作用,為定量評估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和適應提供了基礎數據與驗證證據
  • 樹木年輪留下的新疆氣候變化日記
    年輪是樹木在不同季節生長速度不同形成的,它的寬度取決於溫度、降水、光照等因素的變化,熱帶地區四季變化不大,生長速度沒有明顯差異,很多樹木就不能構成明顯的年輪。新疆氣候乾旱,四季氣溫差明顯,山區、平原的原始森林具有明顯的年輪,是研究新疆缺乏實測資料時期的重要依據。新疆氣候實測資料大多僅有50年,而歷史氣候記載又殘缺不全,無法構成連續的序列。
  • 森林植被 氣候的顯示牌
    也是森林熱量儲存的主要來源。它直接影響森林植物的生長發育速度。而從森林自身來看,太陽輻射轉化為有效熱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由森林植被的類型來決定。如果稍有留心,你會發現我們在描述某一地區的氣候類型時,常常是用植被命名的。比如,熱帶雨林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寒帶針葉林氣候等等。這樣命名,讓非專業的公眾對氣候的不同類型有了較為準確、直觀的了解,而且這種方式科學反映了水分與熱量條件的分配比率。
  • 2019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中方期待各方積極支持「基於自然解決方案」領域工作,參與建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之友」,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納入「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在本國應對氣候變化決策中充分考慮自然系統在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等方面的潛力,在相關領域採取切實行動,深化相關國際地區合作。
  •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當有一本經濟帳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當有一本經濟帳如今中國和歐洲加強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推動作用  ◎如果每次向大氣排放廢氣都要付錢,企業就會找到創造性的方法來減少汙染  201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正值進行時,為12月將在波蘭卡託維茲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做準備。這次大會事關提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決心,對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 溼地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2019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旨在提醒公眾: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溼地保護能夠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問題的自然解決方案。溼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沼澤是一種熟悉的溼地類型。
  • 【傳習錄】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中國倡議
    這是中國積極落實和踐行《巴黎協定》的新宣示,是中國對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新倡議,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智慧、作出中國貢獻的新展現,也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的新作為。五年前,各國領導人以最大的政治決心和智慧推動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有重要促進作用。
  • 版納植物園等揭示雲南晚中新世氣候變化驅動植被動態變化
    目前,通過植物化石定量重建雲南新生代古植被、古氣候的研究已有不少,多數研究只是定性或者定量重建了古植被和古氣候,但是很少有定量研究關於季風氣候和植被之間的動態關係。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古生態組博士生李樹峰在導師周浙昆的指導下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英國開放大學等單位合作,通過植物孢粉化石,利用單孢粉掃描電鏡技術、生物氣候模型等方法,定量重建了雲南文山晚中新世古植被和古氣候。研究發現:晚中新世雲南東南部的植物主要是暖溫帶—亞熱帶類型,優勢種類為殼鬥科植物,和現代分布在雲南的溼潤常綠闊葉林相似。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改善全球氣候做出新的貢獻。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在行動
    央視網消息: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5年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目共睹。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最新舉措,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中國提出的新舉措包括,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研究利用樹輪重建喜馬拉雅中部地區1697年以來的乾濕變化歷史
  • 願同各國並肩前行 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願同各國並肩前行,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以錄製視頻方式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亞馬孫森林砍伐對巴西當地氣候產生重大影響
    2019年8月30日,《森林與全球變化前沿》(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發表題為《完整的亞馬孫森林的氣候效益以及幹擾的生物物理後果》(Climate Benefits of Intact Amazon Forests and the Biophysical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李志青: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教授的文章《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 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定力 繼續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
    近10年來,中央政治局組織兩次氣候變化講座和集體學習,聽取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形勢介紹和工作匯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三次審議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和方案。習近平主席直接參與重大氣候外交活動,為《巴黎協定》達成、籤署、生效和實施做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
  •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展現大國擔當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的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明確了方向,開啟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新階段。
  •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希望發達國家承諾的氣候變化支持「落實...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1日說。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22次締約國大會定於本月7日至18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解振華當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次氣候大會是《巴黎協定》生效後的第一次締約國大會,也將是一次「落實行動」的大會。他介紹,中國將派出80多名談判代表參會,希望與會各方「鞏固、保持和發揚」巴黎氣候大會談判形成的合作共贏氛圍,建立政治互信。
  • 林業局印發《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行動要點》
    加快林業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努力增強碳匯功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和發展趨勢,也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大機遇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為落實行動目標,研究制定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13—2020年)》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
  • 中國重信守諾 推動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晚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就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3點倡議,並宣布中國到2030年減少碳排放的一系列新舉措,為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指明方向、注入新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