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被 氣候的顯示牌

2020-12-13 中國氣象局

  氣候是自然環境中最易變化的一個因子。水分條件與熱量的分配比例形成了人們對氣候的直接印象。氣候與植被的聯繫最為密切。同時,植被對氣候也產生很大的影響。植被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是大氣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相互聯繫的樞紐。植被的生長與分布情況是地球氣候最明顯的顯示牌。

  地球上幾乎所有自然現象所需的能量都來自太陽的輻射。太陽輻射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也是森林熱量儲存的主要來源。它直接影響森林植物的生長發育速度。而從森林自身來看,太陽輻射轉化為有效熱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由森林植被的類型來決定。如果稍有留心,你會發現我們在描述某一地區的氣候類型時,常常是用植被命名的。比如,熱帶雨林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寒帶針葉林氣候等等。這樣命名,讓非專業的公眾對氣候的不同類型有了較為準確、直觀的了解,而且這種方式科學反映了水分與熱量條件的分配比率。

  降水穿過林冠時,會被林冠截留一部分。但是林冠只能截留有限的水分,一部分水分會被林下的雜草和土壤吸收。當然,樹葉本身也會吸收一些水分。這些被儲存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被蒸發到大氣中。此外,森林的土壤比其它類型的土壤保存水分的能力強、儲存多。這是因為樹木發達的根系使土壤具有很強通透性。疏鬆的土壤不僅能儲存大量水分,地面的落葉層也能有效防止水分的流失。很多人會誤認為森林能增加總的產水量。實際上,一般情況下森林的存在會使總的產水量減少。森林阻截降水和保存水分的能力,減少了地表徑流的流量,有效控制了洪峰的發生率。但是在枯水季節,森林卻仍能源源不斷地供應所儲備的水分。總體上,出水量是比較穩定的,對人類來說可利用的有效水實際上是增加了。

  在地球上,植物的分布類型基本分為森林、草原型和荒漠型。這些不同類型植物的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它們的生長分布首先由當地氣候的溼潤狀況決定。而森林可分為常綠林、落葉闊葉林與針葉林等不同的種類。草原又能分出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等等。在同一類型的植被中,由於不同的種類生長對熱量的需要和代謝循環不一樣。反過來,它們的分布也反映了這一區域的熱量條件。於是,科學家柯本利用植物與氣候的密切關係總結了一套氣候分類法,對我們今天的氣候分類和植被與氣候研究有深刻的影響。

  森林植被與氣候相互影響的意義不僅僅是熱量與水分的循環那麼簡單。植被佔陸地總面積的90%以上,對全球變化的反映至關重要。植被與氣候變化的調節與反饋作用是人類調節氣候、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主要手段。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質是陸地上一切生命形式及其功能的基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會直接引起光合作用的變化。在二氧化碳濃度高的環境下,光合作用的速度提高。碳元素會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積累在植物的體內或葉片上。釋放的氧氣量會相應增加。植物以這種形式匯聚了大氣中的碳元素。森林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從大氣中吸收並儲存大量的碳。一旦植物被砍伐,其體內儲存的碳又會以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去。

  隨著現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大規模的砍伐森林,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增加,溫室效應進一步加強。由此導致的全球變化已引起公眾及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全球34億森林已吸收儲存碳70000億噸。森林對大氣的過濾作用,是人工的任何方式都無法相比的。所以,進一步的對植被與氣候環境的關係做出科學的評估,制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對緩解氣候變化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氣候被認為是控制植被類型地理分布最重要的因子。而植被是氣候因素、地貌、土壤和人類活動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它的生長狀況揭示環境的規律。集中著大量植被的森林可以向社會提供大量的物質產品,以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又可以向社會提供良好的環境服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對森林生態的研究和保護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來源於2002年08月05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趙梓汐 百科)

相關焦點

  • 版納植物園等揭示雲南晚中新世氣候變化驅動植被動態變化
    目前,通過植物化石定量重建雲南新生代古植被、古氣候的研究已有不少,多數研究只是定性或者定量重建了古植被和古氣候,但是很少有定量研究關於季風氣候和植被之間的動態關係。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古生態組博士生李樹峰在導師周浙昆的指導下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英國開放大學等單位合作,通過植物孢粉化石,利用單孢粉掃描電鏡技術、生物氣候模型等方法,定量重建了雲南文山晚中新世古植被和古氣候。研究發現:晚中新世雲南東南部的植物主要是暖溫帶—亞熱帶類型,優勢種類為殼鬥科植物,和現代分布在雲南的溼潤常綠闊葉林相似。
  • 中國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林業適應研究成績斐然
    ——揭示了過去50年來我國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南方林區等三大林區的氣候變化及其區域差異;構建了適合我國氣候變化特徵的高時空分辯率的多圈層耦合氣候模式,定量預估了三大林區的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利用陸面過程模式分析了森林覆蓋變化對陸面變量的生物地球物理和化學過程作用,採用耦合的大氣-陸面模式研究了區域森林覆蓋變化對區域氣候的反饋調節作用,為定量評估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和適應提供了基礎數據與驗證證據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我國的氣候、植被、垂直地帶性)
    落葉闊葉林——針葉林;②經度地帶性:從沿海向內陸,來自海洋的水汽越來越少,氣候會變得更加乾燥,溫差更大,因此植被也會發生變化:森林——草原——荒漠;③垂直地帶性: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並且陽坡和迎風坡的水熱條件更好,因此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所生長的植被也會有差異
  • 植被地理格局:全球氣候系統的產物
    謝平  植物地理學家很早就認識到氣候與植被地理分布之間的密切關係,可以這樣說,植被的地理格局就是地球上氣候格局的產物。  溫度和降水是兩個最重要的氣候因子(當然,對植物的生長和分布來說,光照和營養也是重要影響因子),強烈地影響著植被的地理格局。在溼潤和炎熱的氣候條件下,常綠闊葉雨林佔據優勢,當氣候向幹、冷轉化時,落葉林佔據優勢,而當氣候趨於極端寒冷或乾燥的狀況時,優勢植被被凍原或沙漠植被所取代。
  • 重建森林,逆轉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
    國際社會公認覆蓋地球陸地近1/3的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並倡議通過重新造林、可持續森林管理和減少森林砍伐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 [3]。但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在何處以何種形式重建森林 [4]?7月5日出版的《科學》上刊載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克勞瑟實驗室(Crowther Lab)一項關於全球樹木潛在分布空間的研究 [5]。
  • 滇西某處猶如新加坡植物園,植被茂盛品種良多,如會呼吸的森林
    眾所周知,新加坡植物園是世界文化遺產,歷史由來已久,裡面的奇花異木被集中養殖保護在一起,因位於熱帶環境中,熱帶和亞熱帶的植物花卉居多,不僅保留著多種瀕臨滅絕的植物,還專門設立世界先進的研究所研究和栽培這些植被
  • 省林科院加入「森林植被通量國家創新聯盟」和「鄉村生態景觀國家...
    2020年11月19日,由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牽頭,各相關單位聯合申報的「森林植被通量國家創新聯盟」和「鄉村生態景觀國家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宋紅竹同志為國家創新聯盟授牌,聯盟負責人分別做了交流發言,介紹了聯盟5年規則和發展思路。
  • 東北地理所在植被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被物候是反映植被動態的重要指標,在植被活動和生態系統功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植被春季物候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其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和地表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影響。明確植被春季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對評估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及預測未來生態系統動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白天與夜間氣溫呈現不對稱增溫。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氣候帶各種氣候分類的基礎
    森林氣候:森林氣候通常指森林地區的局部地區氣候,屬中、小氣候的範疇,由林區地理位置、環境條件、面積大小、地形特點、林木種類、林型結構等綜合影響形成廣義則指自然植被為森林的地帶性氣候類型,包括不同氣候帶的森林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氣候、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溫帶針葉林氣候等,屬大氣氣候的範疇。森林氣候的主要特點為: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比空曠地少。
  • 扮靚煙臺的820萬畝植被都有啥?7大植被覆蓋煙臺大地
    在這張含金量滿滿的國家級城市名片上,到底都有一些什麼樣的植被裝扮了美麗的煙臺,為我們帶來了一個青山綠水的城市?北緯37度溫帶植被在崑嵛山自然保護區內,正在進行林木考察的專家介紹,一個地區的植被生長覆蓋都與地理位置、環境密切相關,煙臺地理位置在北緯37度線上,屬於典型暖溫帶海洋氣候。
  • 高考地理(安徽卷)——防護林、我國的植被、地域分異規律
    我國不同地區的緯度、經度與海拔高度不同,熱量、水分和氣溫不同,生長的植被也會存在差異:①從南向北:從赤道到南北兩極,太陽輻射的熱量逐漸減少,植被依次為: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②從東向西:從沿海向內陸,來自海洋的水汽越來越少,植被依次為:森林——草原——荒漠;③從山腳到山頂: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植被(熱帶地區)依次為
  • 農業資源中心等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付永碩:傾聽植被物候的迴響
    自博士時期開始,他先後運用野外控制實驗、數據挖掘和整合分析,以及生態模型模擬等研究手段,圍繞植被物候響應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機理以及可預測性開展了一系列原創性工作,相關研究成功發表在Nature、PNA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為闡明陸地生態系統碳、水、能量、營養物質循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數據基礎。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位於我國中部)     3.灌叢和萌生矮林:中國的灌叢指的是荒漠以外的中生或中旱生灌木所組成的植被,包括各氣候帶高山上和特殊生境下,具有生理性乾旱的灌木所形成的原生灌叢,也包括溫帶乾旱區地下水位較高和半乾旱區易蓄水的沙丘上的原生中旱生灌叢。此外,溼潤區各氣候帶的地帶性森林破壞後的次生灌叢,蔭生矮林也屬於這一類。
  • 漫談賀蘭山氣候特徵
    賀蘭山森林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地處蒙古高原中部南緣,華北黃土高原西北側,西南鄰近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西北第一大南北走向的山脈,根屬陰山山系。具有複雜多樣的動植物區和比較完整的山地生態系統,具有色調分明的垂直景觀,呈現梯度分布。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有高山灌叢草甸、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青海雲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種類型。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西北地區、我國的植被、農業區位)
    ,植被類型十分豐富。落葉闊葉林——針葉林;②經度地帶性:從沿海向內陸,來自海洋的水汽越來越少,氣候會變得更加乾燥,溫差更大,因此植被也會發生變化:森林——草原——荒漠;③垂直地帶性: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並且陽坡和迎風坡的水熱條件更好,因此不同海拔、不同坡向
  • 亞馬孫森林砍伐對巴西當地氣候產生重大影響
    2019年8月30日,《森林與全球變化前沿》(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發表題為《完整的亞馬孫森林的氣候效益以及幹擾的生物物理後果》(Climate Benefits of Intact Amazon Forests and the Biophysical
  • 建德成為「中國氣候宜居城市」?氣候專家現場解密
    之前(5月10日),在國家氣候標誌評估報告專家評審會上,建德市在氣候宜居評價5大項44個指標中,有41個指標達到優良水平,建德也被評定為中國氣候宜居城市,成為我國首批獲得「國家氣候標誌」的城市之一。依新安江而居,建德憑啥能夠成為「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在現場,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給大家揭開了謎底。
  • 有「國家超大森林公園」稱號,植被覆蓋率極高,實力不亞於九寨溝
    這個景點位於四川眉山市洪雅縣的領土上,以原始森林景觀聞名,擁有98萬畝以上的森林綠地,因此瓦屋山也獲得了「國家最大森林公園」的稱號。正是森林植被的覆蓋率高,這裡的空氣非常清新,視野也高,夢幻般美麗的景色仿佛把遊客納入了仙境,所以據說知名度不如四川省最熱的觀光地九寨溝,但其實力完全不亞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