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園「清代嶺南四大園林之一,覽一園而知嶺南園」

2020-10-03 就帶著夢想去旅行

東莞可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是嶺南園林的代表,與清暉園、餘蔭山房、梁園合稱清代「嶺南四大園林」。

東莞可園以「小巧玲瓏、設計精巧」著稱,將住宅、庭院、書齋等藝術地揉合在一起。在三畝三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應俱全。園林布局高低錯落,曲折迴環,空處有景,疏處不虛,是嶺南園林之珍品。 [2] 東莞可園是保存較完整的嶺南四大名園之一,具有嶺南園林的代表性。 [3] 東莞可園孕育了一批藝術家和文化名家,對莞邑文化乃至嶺南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東莞寶貴的文化資源。園內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園林建築、嶺南畫派文物作品,設有嶺南建築文化和嶺南畫派藝術的專題性博物館,陳列展覽《嶺南傳統園林與民居》《居巢、居廉與可園》《莫伯治與嶺南建築藝術》及不定期更新的流動展覽。

2001年6月25日,東莞可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東莞可園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張敬修辭職回鄉,修建東莞可園。

1949年10月,東莞解放後,東莞可園在土地改革時被分做農民住房。

20世紀50年代,東莞可園被改為博廈村敬老院。

1961年,東莞縣人民政府著手修復東莞可園。

1964年,由時任東莞縣委書記林若同志直接領導東莞可園的修復工作。

1966年初峻工,東莞可園正式對外開放。

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東莞可園停止開放。「文化大革命」初期,獅子上樓臺、拜月臺和滋樹臺被拆除。

20世紀70年代,東莞可園被改為華僑旅行社。

1979年,東莞可園管理所正式掛牌,劃歸東莞縣文化局管理。

1981年,東莞可園重新對外開放。

1998年9月11日,東莞市可園管理所更名為「東莞市可園博物館」;同年11月1日,舉行掛牌儀式。

2008年4月22日,可園博物館新館舉行開館儀式。

建築格局

東莞可園,佔地約2200平方米,建築繞庭布局。按功能和景觀需要,大致劃分為三個區。

東南區為庭院主入口區,主要功能是接待客人和人員分流。東南區建築包括建築門廳、擘紅小榭、草草草堂、葡萄林堂、聽秋居及其騎樓,其中建築門廳和擘紅小榭與門廳門廊形成東南區建築的中心軸線。

西區建築是主人設宴接待客人、遠眺觀景的地方。包括了雙清室、可選以及建築後巷的廚房、備餐室等。雙清室主要用於設宴活動,雙清室北側小天井可通風納涼,在雙清室可觀賞蓮花池中的睡蓮,享受後巷冷風。可軒位於雙清收西側,可軒上方便是庭院最高樓邀山閣。

北區建築是沿可湖而築的建築,獨具遊湖觀景的功能,園主人臥室以及書房等皆位於這組建築中。可堂是這組建築的主體,臨湖設有遊廊——博溪漁隱水面設有可亭與廊相對,人可以從曲橋上到可亭。可堂西面是壺中天,壺中天與可湖中間是船廳——雛月池館,其二層是主人書房。雛月池館西北角有觀魚箱及其平臺。

特點

可園以其有限的空間融入了多種造園手法,精巧別致,呈現出嶺南地區獨具魅力的園林藝術。

東莞可園包括兩個平庭,是錯列式的內庭結構。東莞可園的建築以集成為幾組群, 在組群之間包圍著兩個較為開闊的內庭空間,是庭園布局中比較罕見的類型,屬「連房廣廈」式的庭園布局手法。其主要建築可分為三個組群:東南部為門廳組群,北部為廳堂組群,西部為樓閣組群。各組群間連以迴廊,兩個平庭則錯列在這些組群的界限空間之內。 可園的佔地面積需小,但布局緊湊,虛實得宜, 建築一般建在園邊,園內「連房廣廈」式的庭園布局手法包圍著兩個較為開闊的內庭空間,視線不受阻隔,有空間感和距離感,不產生壓抑感,故有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東莞可園建築雖無統一的軸線,但大致按南北方向布置, 體量適宜,且建築體與建築體之間的組合精妙,建築組群間又以簷廊、前軒、過廳、套間、敞廊等過渡空間聯成群組,曲直長短隨勢,前通後連,變化隨機。

東莞可園內的兩個內庭似連非連,似斷非斷,一大一小,景物相互呼應,相互穿插。南側內庭面積較小,名為「擘紅小榭」的六角半月亭是庭院的入口,院以幽邃、寧靜取勝,主要植以荔枝、龍眼等嶺南果木,樹下散置黃蠟石數塊,石几、石桌數張。離入口較遠處是一方曲池,池面窄而築高欄,沉靜悠遠。北側內庭視線較開敞,院內築有滋樹臺、拜月亭、假山成為組景。 兩庭間穿以一道紅沙巖鋪成的小徑「花之徑」,景色透而不露,層次豐富。

東莞可園在防曬、通風等園林設計上採用嶺南園林的「順其自然,改善自然」的設計原則,使園林內擁有四時適宜的環境,即使盛夏入園亦倍覺清涼。

主要建築

擘紅小榭是介於亭、屋、臺之間的奇特建築。這裡是主人邀客人小憩的地方。 [8] 「擘紅」是剝荔枝的意思,據記載,當年榭旁植有荔枝樹,每當荔枝成熟季節,伸手便可摘下新鮮荔枝品嘗。

草草草堂為園主人張敬修作畫和休息之所,並非一間草堂,亦非草草了事所建,故有聯「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謂堂堂」,是張敬修為紀念自己的戎馬生涯而命名的,同時告誡自己:一個人的品行和辦事,不能草草輕率。他回憶在廣西等地打仗時說:「偶爾飢,草草具膳;偶爾倦,草草成寢;晨而起,草草盥洗,草草就道行之。」 大概意思是說,餓了隨便吃點東西,困了就睡,早上一起來簡單梳洗一下就出發了。但他認為:「人之不可草草,草草者,苟且粗略之謂,人宜戒焉。」所以「餘戒之而榜之以名堂。」

雙清室的結構奇妙,建築中的地面、天花、窗扇皆以「亞」字為圖案。亞字是吉祥之宇,繁體左弓右斤,迎合園主人尚武之意。雙清室也是主人用來吟風弄月的地方,根據堂前湛明橋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雙清」。雙清室前的曲池源於唐盧照鄰的詩《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在這裡可見池中卵石鋪底,紅魚暢遊,湖石亭亭玉立,拱橋橫跨東西。

問花小院出自「雲解有情花解語」之句,內種月牙花。院前有臨水船廳,名雛月池館,為夜賞初升雛月之處,內有海底藤木雕,名百鳥歸巢,有園主題聯「大可浮家泛宅,豈肯隨波逐流」。

可堂是東莞可園的主體建築,樓高15米,底層大廳稱可軒。可選的地面磚鋪呈桂花狀,又名桂花廳。桂花廳的地板中間有一個小孔,現代人多認為是用來排水的,其實是過去主人為客人送風送香的。當年在隔壁小房裡放一個鼓風機,僕人轉動風機的時候加些桂花的香料,風就由地下的銅管慢慢冒出,涼風陣陣,以消解暑氣。旁邊有石梯級,上面連接著綠綺樓,又與閣樓的第二、三層相通。第四層邀山閣,是全園的最高點,在此可遠觀山川之態,近聽市井之聲,故聯雲「大江前橫,明月直入」。可堂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築講究,窗雕、欄杆、美人靠,各具風格。

綠綺樓是可園最富傳奇的地方,可以想像古代的一位嫻靜才女,緩緩掀開門帘,蓮步輕移,在古琴前坐下,纖纖十指,奏響華美樂章的情景。

可湖區又名花隱園,湖中有釣魚臺、可亭、拱橋、可舟、水榭等。可亭平面六角,清秀挺撥,亭中涼風習習,環顧四周楊柳依依,是讀書做詩的好地方,可園第二代主人張桂生最喜歡在此呤詩。可亭與雛月池館曲橋相接,橋欄飾以「壽」字。可舟又名伏波樓船,仿張敬修心儀漢代伏波將軍的水陸兩棲作戰船而作。可湖區被長堤分為三個區,堤上有紅磚拱橋,堤邊有竹製水榭,為主人好友居廉、居巢寫生之處。沿湖水廊名「博溪漁隱",參與園林設計的大畫家居巢有詩讚道「紅窗均車響,直似釣人居」。

文物價值

東莞可園是保存較完整的嶺南四大名園之一,具有嶺南園林的代表性。東莞可園是嶺南近代庭園的代表作,具有較多體現嶺南傳統建築園林特色的設計手法。

歷史文化

東莞可園園主張敬修雖是一名武將,但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歸鄉之後張敬修悉心造園,正如其在門旁寫的對聯「十萬買鄰多佔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他原想起名「滿意」之「意園」,但嫌其直白,偶從客人隨口應喏「可以」得名『「可園」,內含可以、可人和無可無不可之意。

相關人物

  • 張敬修

東莞可園創建者張敬修,東莞城區博廈人,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他廣邀文人雅集。

  • 居巢、居廉

清鹹豐五年(1855年)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嶺南畫派鼻祖居巢、居廉隨張敬修做幕僚,客居東莞可園十年,寫生作畫授徒,完善和傳播沒骨、撞水、撞粉花鳥畫技法,為嶺南畫派開創先河。

  • 張伯克

清末,張伯克(可園張氏第四代)邀林直勉、李文甫等,在可園籌備反清宣傳活動。張伯克假遭綁架,得可園5000大洋,支持新軍起義。

可園對聯

現前門聯為羅彤鑑撰寫的: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原前門聯:未荒黃菊徑;權作赤松鄉。

解讀:上聯用陶潛「採菊東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下聯用張良幫助劉邦打平天下,建立漢朝,知道劉邦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心思,急流勇退,遁入空門,自稱赤松子的故事。表達出張敬修這位可園主人名為隱退,實欲復出的心思。

環碧廊對聯:十萬買鄰多佔水,一分起屋半載花。

花隱園對聯:可尋香夢跡;園系故人情。

雛月池聯:大可浮家泛宅;豈肯隨波逐流。

邀山閣聯:大江前橫;明月直入。

藏書閣聯:雨餘窗竹圖書潤;風過瓶梅筆硯香。

可堂聯:可可動情思漫問可樓何處覓;堂堂消歲月應憐堂廡此間存。書法家撰聯

  • 書法家為可園撰聯

楊和明聯:可人景色今猶在,園裡春秋幾往還。

劉 紅聯:可抱琵琶尋舊曲;園內丹青有新詩。

葉渭淇聯:可人花草長無恙;園月湖山總有情。

黃炳培聯:二居精藝,百載可園。

香港林川聯:可賞湖光飛逸興;園從形勝得遐名。

陳蔭餘聯:巢臨福地營淅旅;廉取名園啟眾生。

張鐵文聯:遊可園,入可軒,登可堂,倚可亭,飲可口可樂,可心可意;

坐佳榭,穿佳徑,品佳畫,賞佳字,聽佳人佳話,佳運佳年。

劉振威聯:

1.可賞南天美景;堪稱東粵名園。

2.可園稱絕勝;曲水繞層樓。

3.三曲紅橋留雅士;一湖綠水笑春風。

4.漫步登亭,我過了紅橋三曲;倚欄垂釣,君知乎碧水幾深?

張靜波聯:

1.擘紅小榭:煙花一放驚環宇;香荔千年夢故鄉。

2.湛明橋:踱紅橋,五遊魚歡樂應景;觀曲水,思碧荷芬芳理由。

3.後花園:可賞柳塘一碧;園藏入境雙清。

4.客亭:月在水中,樓在水中,亭在水中,朦朧月夜誰先醉;

花藏園裡,香藏園裡,情融園裡,燦爛花朝我獨吟。

陳雪軒聯:

1.於此怡情,乃雲其可;涉之成趣,是曰斯園。

2.可邀山,可觀水,碧樹朱欄饒畫意;園宜韻,園欲幽,芳池曲徑愜詩懷。

3.近臨盂嶺,遠揖旗峰,攬勝尋幽,此是有樓臺庭樹;

雅若閒雲,韻如流水,談詩讀畫,問誰是墨客騷人。

李五湖聯:

1.可園聯:可賞可泛可登,隨人而可;園花園湖園閣,集美成園。

2.花之徑聯:花徑有情香引路,芳心無意蝶為媒。

3.問花小院聯:擊築為聲,應教才調成高調;問花不語,似是無情卻有情。

4.擘紅小榭聯:擘紅早惹楊妃興;啖白依然嶺表風。

5.綠綺樓聯:綠綺樓空,每對晴天虛負月;明王琴杳,欲聞清響痛無聲。

6.邀山閣聯:邀得青山十裡遙,共傾豪傑千杯酒;偕來雅士三人對,同論騷壇百首詩。

7.息窠聯:息怒息爭,息卻平生意氣;窠居窠飲,窠藏滿腹經綸。

8.可舟聯:船行浪蕩舟,借與主人閒玩月;石風涼露,供他騷客臥觀雲。

9.可堂聯:登斯樓,可觀沙鳥江帆,山村煙樹;步此閣,盡挹朝霞暮靄,月白清風。

10.滋樹臺聯:滋蘭養得堅貞志;樹蕙培將雅潔心。

11.草草草堂聯: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謂堂堂。

12.風清室聯:竹荷並茂;人境雙清。

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東莞可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東莞可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

門票信息

東莞可園古建築區門票定價為8元;綜合館區免費開放。

導覽圖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東莞可園:從東莞站出發,路程大約16千米,約需30分鐘。

相關焦點

  • 東莞—可園「清代嶺南四大園林之一,覽一園而知嶺南園」
    東莞可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是嶺南園林的代表,與清暉園、餘蔭山房、梁園合稱清代「嶺南四大園林」。東莞可園以「小巧玲瓏、設計精巧」著稱,將住宅、庭院、書齋等藝術地揉合在一起。在三畝三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應俱全。園林布局高低錯落,曲折迴環,空處有景,疏處不虛,是嶺南園林之珍品。 [2] 東莞可園是保存較完整的嶺南四大名園之一,具有嶺南園林的代表性。 [3] 東莞可園孕育了一批藝術家和文化名家,對莞邑文化乃至嶺南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東莞寶貴的文化資源。
  • 鬧中取靜、書香氣息的東莞可園,嶺南四大園林之一,你值得一去
    可園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張敬修因在東莞修炮臺有功,被派往廣西做官,後辭官退隱,歸家構築可園,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可園收藏有可園創建人張敬修以及嶺南畫派代表人物居巢、居廉的藝術作品。
  • 中國嶺南明珠;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詩畫名園,東莞可園
    可園,為中國嶺南私家所遺古典園林。襄國布衣2020中國私家古典園林可園位於廣東省東莞極為有名,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園受世推崇。中國嶺南可園為廣東清四大名園之一,中國東莞藝術瑰寶可園有嶺南園林之冠美稱。莞城人張敬修於1850年創建了可園工程,1864年裝修完畢正式全家搬入可園之中。
  • 大隱隱於市,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東莞可園
    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博廈社區北面,東莞唯一值得遊覽的地方,是可園。東莞可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和佛山梁園並稱廣東四大名園。除了清暉園建於明代之外,其餘三園均建於清代。可園在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動土、在鹹豐八年(即1858年)完工。
  • 嶺南特色園林,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東莞可園真的很可
    廣東這邊有很多嶺南文化的傳承,也有許多代表作,特別是一些嶺南園林,雖然沒有江南的園林那麼著名,但是在園林界也有一些地位的。廣東有清代四大名園,但是很多人卻只聽過在番禺的餘蔭山房,順德的清暉園和佛山梁園,很少人知道在東莞還有一個園子叫可園。
  • 東莞可園-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東莞可園,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是嶺南畫派的策源地之一,同時也是廣東園林的珍品,廣東四大名園之一(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合稱清代嶺南四大園林),是來東莞遊覽的必到景點。除了可以了解到嶺南傳統的園林文化的發展,園內還收藏有創建人張敬修以及嶺南畫派代表人物居巢、居廉的藝術作品,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嶺南四大名園之可園——咫尺之間藏乾坤
    張敬修在《可樓記》中如是寫到:居不幽者,志不廣;覽不遠者,懷不暢。吾營此園,自喜幽致。他修建可園,尋幽攬勝、庭院深深、名士雲來。在可園,張敬修廣邀文人雅集、撫琴吟詩、刻石鏤金、怡情丹青、詩賦唱和、揮毫灑墨、切磋畫藝,可園成為當地藝術名家的聚集之所。
  • 東莞這個可園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對比江南園林如何?
    東莞的景點不少,其中有一個園林很多人會推薦,說這是廣東四大園林之一,特別漂亮,值得一去,小編於是乘興前往,走了一圈下來,感受頗多,這座園林確實很有特點,也很雅致,下面就跟隨著小編的鏡頭欣賞一番吧。園拱門,假山,還有頗為壯觀的古時小樓一下子看出跟江南的不同,嶺南的風格還是很明顯。那假山不知道是用什麼石頭做的。雖然這裡也有一些慣石,但應該不是江南常見的太湖石,不是那麼漂亮。這個園子精巧的地方還在於它很高,很少有園林像它這麼高,有三層吧,人們可以登階而上,一覽四周。
  • 嶺南四大名園——東莞可園
    東莞可園博物館位於東莞市西邊的博廈村,是嶺南園林藝術的著名代表,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並稱清代"嶺南四大園林"。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本身就擅長金石書畫、詩詞歌賦,所以邀請嶺南畫派的居巣、居廉在這裡傳授沒骨法、撞粉法,為嶺南畫派開創先河,成為了"居派畫法"和嶺南畫派的重要發源地。
  • 廣東這座園林與清暉園、東莞可園、佛山梁園,合稱為嶺南四大園林
    聽說廣州的餘蔭山房與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佛山梁園一道合稱為嶺南四大園林。裡邊亭臺水榭,構造精巧,當時耗費了三萬兩白銀(不知這個錢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加之名氣,我早已心馳神往,想前往一探究竟。餘蔭山房又稱餘蔭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餘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於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園佔地總面積約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充分表現了古代嶺南園林建築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
  • 「漁舟唱晚」場景再現嶺南園
    體味嶺南街坊生活濃情愜意據介紹,園博會廣東園取名嶺南園(如圖),佔地面積1.46萬平方米。園中景致集中再現了嶺南人民特有的生活場景,讓人們在看戲、品茶、聽曲、賞景之間感受真實的嶺南意境。區別於皇家園林與蘇州園林,園內建築充分體現體型輕巧通透、裝修精緻華麗的嶺南園林風格。嶺南園在布局上是庭、園並列式的兩進庭院,建築與山水相結合,畫面圍繞水景展開,園林意境清遠。在主入口廣場上的「九曜春曉」景觀還原了廣州九曜園的部分美景。
  • 今天介紹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東莞可園
    2015年那會在廣州工作,假期把廣東四大名園都轉了一遍,今天發布的是可園,當時拍了一些照片,前三張是自我感覺最好的,這張圖片裡的小女孩正在餵魚,因為當時還沒有孩子,本人又喜歡女孩,心裡想我要能生個女孩就好了,如今夢想成真,感恩!
  • 東莞可園的建造,花費了主人畢生的心血,形成獨具一格的嶺南園林
    東莞可園的建造,花費了主人畢生的心血,形成獨具一格的嶺南園林大家好,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廣東的兩處私家園林。首先要講的是可園。可園的建造花費了張敬修畢生的心血,1850年始建,直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此後可園又經多次擴建和改建。
  • 東莞旅遊必去的一個地方,廣東四大名園之東莞可園!
    東莞旅遊必去的一個地方,廣東四大名園之東莞可園!說起東莞,印象中是工廠遍布。其實東莞也是一座古城,在市中心還藏著一座小巧玲瓏的清代嶺南園林。說起嶺南四大園林,東莞可園可謂是甲秀一方。可園位於廣東東莞市區西博廈村,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是東莞本市人張敬修所建。
  • 遊廣東四大園林之清暉園,歷古色古韻嶺南文化
    清暉園與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嶺南四大園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園林文化隨筆集《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中,就有描寫:清暉園全園構築精巧,布局緊湊。建築藝術頗高,蔚為壯觀,建築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
  • 清暉園:嶺南四大名園之一
    園取名「清暉」,意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園林經龍氏數代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清暉園與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或稱餘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
  • 廣東東莞最美園林,清代嶺南園林代表,景色不輸蘇州園林
    今天就來好好品一品東莞的「好茶」----可園。東莞可園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被統稱為嶺南四大園林,而可園更被人們看作清代嶺南園林的代表。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可園這個名字覺得很好奇,這名字好獨特,有什麼獨特的含義呢?其實並不複雜,意思就是「可以」的園子。
  • 嶺南四大園林之一,清幽雅致的順德清暉園,漏窗之美不容錯失
    嶺南四大園林之一的順德「清暉園」,去之前看過一些評價,諸如:「太小,不值得」或「除了門是真的全都是假的」云云,也曾猶豫去不去呢?一趟遊覽之後結論:值回票價!在一古色古香的四角亭處,亭前的假山很有意思,覺得像什麼卻又講不出,懶得動腦便走近看簡介,上寫「獅山」,是和東莞可園「獅子上樓臺」同為園林掇山的傑作,再次走近假山,嘿,這不就「猛獅回頭」麼?假山旁邊便是竹苑,灰塑的楹聯是嶺南園林的一大特色,竹苑中多植觀賞類的竹子,從這裡開始便是主人居住的宅院部分。
  • 嶺南四大園林系列之 水木清暉園
    其中嶺南四大園林,就是中國園林的一個代表。嶺南四大園林指佛山市順德區的清暉園、佛山市禪城區的梁園,番禺的餘蔭山房和東莞的可園四座古典園林。清暉園中國十大名園,位居廣東四大名園之首。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大良清暉路, 地處市中心,鬧中取靜。
  • 嶺南風名園韻——東莞可園博物館藏嶺南書畫精品展
    嶺南風·名園韻——東莞可園博物館藏嶺南書畫精品展前 言廣東地處祖國南疆,北背五嶺,南瀕海洋,史稱嶺南。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嶺南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呈現了一批又一批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傑出人物,逐漸形成了兼收並蓄、務實進取、獨樹一幟的嶺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