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式品鑑詩詞·第556首古詩詞
《清平樂》
宋·張炎
採芳人杳,頓覺遊情少。客裡看春多草草,總被詩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古詞今譯:
採集花草的姑娘巳經無蹤無影,我也頓時失去遊山玩水的心情。流落異鄉總是以寫詩訴說愁苦,那有心思細細欣賞春天的光景。
去年的燕子已飛向遼遠的南方,今年的燕子該落在誰家的梁棟?暮春三月不要聽那夜間的風雨,雨聲不催花開,但見遍地落紅。
注釋解說:
採芳人:指遊春採花的女子。杳(yǎo):沒有蹤跡。頓覺:頓時覺得。遊情:遊玩的心情。(2)草草:草率。(3)燕子:詞人自喻。天涯:形容很遠的地方。(4)誰家:何處。
品鑑鑑賞:
張炎詞以「悲秋」見長,離愁別緒,萬感情懷皆可由秋景而發。如《清平樂》(候蛩悽斷)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傷春」之作也別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發的情懷卻是同出一源,——即傷亡國之情,感破家之痛。此詞即是其「傷春」的一篇佳作。
「採芳人杳」兩句,前句寫春光明媚,芳紅草綠,本是賞花採綠之時,然而此時卻人跡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頭攢動的景象一掃而空。後句由前句而發出「頓覺遊情少」之感。張炎寫詞,寫景常藉故國家鄉西湖之景之筆。西湖美景美不勝收,舉世聞名,然而在作者眼裡,由於元兵的踐踏,西湖盛景已成過往雲煙,人跡杳杳,遊情慘澹。作者在此留下一個伏筆,不說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隱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說,而不能說,也不必說也。承接上兩句,「客裡看春」兩句,似乎是寫後悔錯過春時,未能飽覽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其實一句「客裡看春」,客居異地,浪跡天涯,終年如無根之萍,因此看景只會「草草」,「被詩愁分了」,怎麼會遊興滿懷呢?
「去年燕子」兩句,借寫燕子把上文欲說而未忍多說的話,又進一步做了一點吐露。前後聯繫在一起,才能更深入體會詞人的處境。張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國破家亡卻經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無家所,家無常址,如同飛燕一樣羈泊無定,浪蕩天涯。「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短短兩句話,道出作者說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最後兩句「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指使「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後主《浪淘沙》)的夜雨,不是早春細雨,而是暮春急雨。「催花」不是催促花開而是「摧花折葉」的摧殘花草。此時雨卻不是催花的媒劑,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一「雨」雙關,透出家國身世之痛。
此詞最突出的就是對比、比興。物是人非的強烈對比滲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飄蕩無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綠的殘暴的元兵。寫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層層深入,又層層翻新。有人評價說:「羈泊之懷,託諸燕子;易代之悲,託諸夜雨,深人無淺語也。」
作者簡介:
張炎(1248-1319)南宋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遊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
編輯:小孤鶩
我們倡導終生學習
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感謝你每天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