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詞人張炎:他用備極蒼涼的詞作唱響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

2021-01-16 一條鹹魚愛詩詞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它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它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

之前講過晚唐詩人韓偓帶著唐詩的榮耀謝幕了,說到宋詞謝幕者,那一定是張炎,他是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

在宋詞這支柔麗的長曲中,張炎的詞,是最後的一個音節,是最後的一聲歌唱。他的詞寄託了鄉國衰亡之痛,備極蒼涼,換句話說,他的聲音就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

張炎,生於鐘鳴鼎食之家,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

公元1276年,臨安被攻陷,張炎祖父被元兵所殺,張家亦遭籍沒,從此家道中落,貧難自給,當時張炎29歲。三年後,南宋覆滅,之後張炎隱居浙東西之間。

1290年,可能為赴元政府繕寫金泥字藏經而北遊元首都大都一次,次年南歸。

1291—1315年間漫遊吳、越之間。

晚年歸隱杭州,靠在四明書肆賣卜維持生計,落拓而終。

史書上寥寥幾筆記載了他的一生,從文字中我們無法感受他艱難困苦的一生是如何煎熬的,如果他出生的起點就是貧寒,那麼後來經歷的一切他大概是有準備的,可惜,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帶著詩情畫意的驕傲是沒辦法在社會底層謀生活的,所以他的結局是不幸的,落拓而終四個字,如今我們來看不過是惋惜罷了,在張炎的眼裡只怕不止這四個字能形容的。

張炎精通音律,審音拈韻,細緻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時有精警之處。其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多寫個人哀怨並長於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文學史上,與姜夔並稱「姜張」,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張炎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張炎早年詞學周邦彥,又深受姜夔詞風的影響,注重格律、形式技巧,內容多寫湖山遊賞,風花雪月,反映了貴族公子的悠閒生活。直到宋亡,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傷痛,浪跡江湖的悽苦,使其詞風漸變。他長於寫景詠物,格調悽清,情思宛轉。詞作音律協恰,句琢字煉,雅麗清暢。

詩詞精選賞析:

1、《清平樂·採芳人杳》

採芳人杳,頓覺遊情少。客裡看春多草草,總被詩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 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張炎詞以「悲秋」見長,離愁別緒,萬感情懷皆可由秋景而發,然而他的「傷春」之作也別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發的情懷卻是同出一源,——即傷亡國之情,感破家之痛。此詞即是其「傷春」的一篇佳作。

這是一首語句清麗的小詞,其寫法是建築在「今昔對比」的基礎上的。 此詞最突出的就是對比、比興。物是人非的強烈對比滲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飄蕩無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綠的殘暴的元兵。寫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層層深入,又層層翻新。

2、《風入松·危樓古鏡影猶寒》

危樓古鏡影猶寒。倒景忽相看。桃花不識東西晉,想如今、也夢邯鄲。縹緲神仙海上,飄零圖畫人間。

寶光丹氣共迴環。水弱小舟閒。秋風難老三珠樹,尚依依、脆管清彈。說與霓裳莫舞,銀橋不到深山。

獨倚高樓,望鏡中身影猶感孤冷悽清寒。孤燈下形單影隻,只能獨坐與孤影相看。桃花獨自開放不知朝代變更、人事變遷,離開故鄉已久很多年,什麼時候才能再回去呢?海上那神仙住處虛無縹緲,只能在這人世間飄蕩流浪。

霞光如錦與雲霧共環繞,溪流淺淺、小舟悠閒的停靠在淺灘邊上。生命力強的珍木從不懼秋風蕭瑟,心中愁緒萬千,只能吹奏笛子以抒心中憂悶。那翻飛的霓裳舞曲不再有,通向月宮的銀橋也無法到達那遙遠的山嶺。

3、《朝中措·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這首詞作於宋亡以後,抒發飄泊淪落之悲情。此詞寫情愁,選景獨出心裁,寫情愁言愁之精妙,表達之條理。這使在詞中平素並不顯眼的詞語,在詞人筆下卻顯得幽默,有韻味。

該詞在表現上採取遣愁——增愁,也就是幾番消愁愁更愁的矛盾,步步逼近主題,詞的思路,情感的層次是很有條理的。詞人往往用後面的個別詞語,去暗示、交代前面省略的內容,只有把握全詞,方可融會貫通。用很不顯眼的詞語,一經詞人的安排、組合,不僅成了前後照應、網絡全篇的暗紐,而且還由此形成了一種以後示前、愈進愈明的結構。從而使那些尋常的題材,平易的語言,增添了婉轉幽深的情韻。

4、《阮郎歸·有懷北遊》

鈿車驕馬錦相連,香塵逐管弦。瞥然飛過水鞦韆。清明寒食天。

花貼貼,柳懸懸。鶯房幾醉眠。醉中不信有啼鵑。江南二十年。

該詞上片寫大都的盛況。寫大都街上,車馬豪華,多不勝數,前後相連,絡繹不絕。起首一句表明士女歡遊,場面豪華熱烈。組成了一幅「清明寒食天」的宏觀景象圖。詞的下片寫詞人追懷京都生活中與一位女郎的一段纏綿往事。

全詞充滿作者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為更好地表現那段生活,作者擇選了《阮郎歸》 的詞牌調,使語句韻味十足,詞調形成一種優美的「節奏流」,語言、情感如流水般自然傾瀉,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5、《思佳客·題周草窗武林舊事》

夢裡瞢騰說夢華。鶯鶯燕燕已天涯。蕉中覆處應無鹿,漢上從來不見花。

今古事,古今嗟。西湖流水響琵琶。銅駝煙雨棲芳草,休向江南問故家。

該詞圍繞杭州西湖來寫。上片說臨安盛日都成夢影。昔目的盛景歷歷在目,然而盛景不再,只能在夢中暢遊昔日年華。一個「夢」字表現感慨之深,回思之痛。下片以興亡盛衰無常的感慨,又表達出作者對國讎家恨的痛楚。

全詞情深意切,真情實感露諸筆端,是一首佳作。

6、《月下笛·萬裡孤雲》

萬裡孤雲,清遊漸遠,故人何處?寒窗夢裡,猶記經行舊時路。連昌約略無多柳,第一是難聽夜雨。漫驚回悽悄,相看燭影,擁衾誰語?

張緒歸何暮?半零落依依,斷橋鷗鷺。天涯倦旅,此時心事良苦。只愁重灑西州淚,問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猶倚梅花那樹。

這是「遺民」張炎抒發其遺民心態的一首詞。南宋已亡,身懷家國之恨的張炎在甬東一帶流寓。在孤遊萬竹山,幽清廖寂的環境並未使其淡忘。亡國之恨,反而愁思黯然。這首詞的悲涼激楚,當為其心聲之反映。

這是張炎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在抒發亡國之悲時,運用了較為深刻和曲折的筆法。用典貼切、想像豐富、含蓄深厚,風格轉為「清空」。以深邃的意境,而亡國之恨的痛烈心境楮墨內外。

7、《清平樂·候蛩悽斷》

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上片,作者選景立意頗深:寫秋寒,不言西風呼嘯,而言候蛩悽斷;寫秋感,不半個愁字,而言蘆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現作者深厚的功力。下片短短幾句,卻把上片所寫之景統統升華、提煉成了情語,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間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借梧葉之孤義表達人世的蒼滄。

此詞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從選景的巧妙,從言情的深遠,都極具特色。其筆調精練,含蓄;其風韻幽雅獨特;其意境清空淡遠;其情感真切感人。

8、《南浦·春水》

波暖綠粼粼,燕飛來,好是蘇堤才曉。魚沒浪痕圓,流紅去,翻笑東風難掃。荒橋斷浦,柳陰撐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絕似夢中芳草。

和雲流出空山,甚年年淨洗,花香不了?新綠乍生時,孤村路,猶憶那回曾到。餘情渺渺,茂林觴詠如今悄。前度劉郎歸去後,溪上碧桃多少。

詞的上片開篇點題,重筆寫春水。詞人用綠波、歸燕和蘇堤三個景物,描繪了春日西湖陽光明媚、生機盎然的景象。隨後,詞人再用魚沒、流紅和東風三個動態的意象,與前句相互應和,進一步描寫春景。下片寫景之餘重在抒情,反轉上片輕鬆、優美的意境,抒發了詞人對往昔的回憶和對「物是人非」的感嘆。結尾兩句,詞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哀嘆,可見其當時心中愁緒之濃。

全詞筆調細膩,繪景出彩,過渡自然。詞人由優美的蘇堤遊至荒涼的斷橋,感情也隨之由歡快轉為悲傷,情景交融,精妙絕倫。

9、《湘月·行行且止》

行行且止,把乾坤收入,篷窗深裡。星散白鷗三四點,數筆橫塘秋意。岸觜衝波,籬根受葉,野徑通村市。疏風迎面,溼衣原是空翠。

堪嘆敲雪門荒,爭棋墅冷,苦竹鳴山鬼。縱使如今猶有晉,無復清遊如此。落日沙黃,遠天雲淡,弄影蘆花外。幾時歸去,剪取一半煙水。

這首詞上闋主要寫景,字字勾勒,句句入畫,處處瀰漫著詞人對山陰道上所見自然風光的無限熱愛之心。下闋轉入抒情,在對冬晚泛舟暢遊的深長感慨中,流露出作者的家國之思。這首詞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紅刻翠為工。

上闋句句寫景,亦句句寫畫;下闋則因《晉雪圖》而抒發家國之感,借晉說宋,寄慨遙深。末二句把景、情、畫三者融合在一起,更使人回味不盡。

感謝關注,與你一起愛上韻律之美。

長按點讚,每天詩詞陪伴!喜歡文章可以一鍵三連哦!

相關焦點

  • 「宋末四大家」張炎,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張炎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張炎早年詞學周邦彥,又深受姜夔詞風的影響,注重格律、形式技巧,內容多寫湖山遊賞,風花雪月,反映了貴族公子的悠閒生活。宋亡,國破家亡的傷痛,浪跡江湖的悽苦,使其詞風漸變。詞作音律協恰,句琢字煉,雅麗清暢。
  • 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 姜夔少年喪父, 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所以他也沒有機會進入仕途,布衣終生。姜夔繪像南宋末年的著名詞人張炎,非常欣賞姜夔的這兩首詠梅詞,他在《詞源》中稱讚道:「
  • 他為宋詞畫上句號,成為最後一個重要作者,一首詞作結束一個時代
    一個時代結束了,代表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自然也會消失。今天筆者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他的一首悽美詞作,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就是宋末著名詞人張炎,用大量憂時感傷的悽美歌唱,為宋詞畫上了句號。
  • 南宋最後一位重要詞人,曾寫出詞論專著,所寫秋詞更是精妙
    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在張炎73歲的漫長經歷當中,大致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張炎這個寫出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的宋代詞人,本身也是一個寫詞的好手。其中的一首秋思詞非常精彩,尤其以一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為後人所知。
  • 南宋詞人寫給歌妓的一首豔情詞,改動一句後,成悲秋名作
    這首詞名為《清平樂·候蛩悽斷》,作者是南宋詞人張炎。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張炎是南宋最後一個重要詞人,他的前半生富貴無憂,後半生經歷了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之痛
  • 江南抒寫:南宋詞人姜夔與無錫
    作者 任翌提要:南宋詞人姜夔曾兩次到無錫,一次拜訪尤袤,另一次為葬於無錫華藏的名將張俊作傳。閱讀本文精彩需要10分鐘。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清雅派詞人。三、張炎與姜夔:「家白石而戶玉田」的盛況宋元之際的詞人張炎(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與張鎡、姜夔還有無錫,皆有淵源。張炎的祖父張濡,是張鎡之子。
  • 《全宋詞》最悽美沉痛的詞作,南宋滅亡詞人被俘,途經故園寫絕唱
    國破家亡時,人們就像沒有羽翼的大雁,縱然始終保持著飛翔的姿勢,卻再也夠不到廣袤的蒼穹,唯一能做的便是倚靠著此前略有歡愉的回憶,在一聲聲嘆息中挨過一日又一日。正如南宋末年,詞人鄧郯的《唐多令 雨過水明霞》中描述的那樣,荒涼的時代就造就枯萎的人生。當國破家亡時,流浪便是所有人唯一的歸宿。此時,被放逐的不僅僅是無法掌控的宿命,更有無法企及的夢想。
  • 南宋最後一位詞人,一首詞24字寫出多少悽涼
    張炎是南宋時代最後一位重要詞人,凡是寫宋詞的書,到最後,都得寫張炎,講到最後,也得講張炎。可以這麼說,張炎是南宋時代的最後一曲交響樂,是南宋的時代之聲。他的詞代表了南宋最後時代的落寞,也寄託了他自己國破家亡的心酸之感,具有十分鮮明、典型的時代印記。
  • 胡云翼:宋詞的光榮屬於南宋前期
    詞至南宋發展到了高峰。向來人們都認為宋朝是詞的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如果把這話說確切一點,這光榮稱號應歸之於南宋前期。這時期愛國主義詞作突出地反映了時代的主要矛盾——複雜的民族矛盾,放射出無限的光芒。李清照本是閨閣詞人,工於寫別恨離愁;南渡以後,故鄉故國之感提高了她的作品的社會意義。朱敦儒本以高士自許,一心一意唱他的「且插梅花醉洛陽」(《鷓鴣天》);南渡以後,卻發出「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的感嘆。向子把他的《酒邊詞》分為《江北舊詞》和《江南新詞》兩個部分,劃分時代的用意顯然可見。前者限於抒寫自己在政和、宣和間閒情逸緻的生活,後者則在某些詞中寄寓了深厚的家國之感。
  • 胡云翼:宋詞的光榮屬於南宋前期
    詞至南宋發展到了高峰。向來人們都認為宋朝是詞的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如果把這話說確切一點,這光榮稱號應歸之於南宋前期。這時期愛國主義詞作突出地反映了時代的主要矛盾——複雜的民族矛盾,放射出無限的光芒。李清照本是閨閣詞人,工於寫別恨離愁;南渡以後,故鄉故國之感提高了她的作品的社會意義。朱敦儒本以高士自許,一心一意唱他的「且插梅花醉洛陽」(《鷓鴣天》);南渡以後,卻發出「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的感嘆。向子把他的《酒邊詞》分為《江北舊詞》和《江南新詞》兩個部分,劃分時代的用意顯然可見。前者限於抒寫自己在政和、宣和間閒情逸緻的生活,後者則在某些詞中寄寓了深厚的家國之感。
  • 「舊時月色 算幾番照我」——南宋詞人姜夔與無錫
    作者 任翌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清雅派詞人。三、張炎與姜夔:「家白石而戶玉田」的盛況宋元之際的詞人張炎(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與張鎡、姜夔還有無錫,皆有淵源。張炎的祖父張濡,是張鎡之子。雖然張鎡、張濡父子的出身早已經從武臣轉為文資,但二人的血液中,頗流淌著武將的血性。張鎡參與捕殺韓侂胄,後為史彌遠所忌憚,貶象州而死。
  • 論南宋江湖詞派的清空騷雅
    遺憾的是入宋以後,縱慾享樂,不思進取之風大熾。蕩子思婦變成了狎客妓女,狂嫖豪賭取代了春閨秋怨。柳永的閨門淫褻、羈旅狎妓之詞風靡天下,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些文人士大夫詞也和民間俗詞一樣的品位低下。究其緣由,主要是由詞樂淫靡所致。柳永以後的詞人,往往舍詞樂而論詞。蘇軾引詩而濟詞,豐富了詞的表現形式,充實了詞的情感內容,指出宋詞詩化的道路。這種以詩為詞之風到南宋辛棄疾時達到高潮。
  • 家國破碎時——看宋詞最後的絕唱者張炎如何通過詩詞完成自我蛻變
    他和李清照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都經歷了前半生的養尊處優到後半生的顛沛流離,&34;,經歷國破家亡的人間悲劇對張炎來說是既是墊腳石,也是寶貴財富,在這種極端經歷中,張炎將濃烈的家國情懷寄託給了詩詞,用自己出眾的才華精準的表達了蒼涼的情感,成為了宋朝詩詞最後的歌者,宋詞用他的詞來收尾,而宋代詞人也從他這裡畫上了句號。
  • 南宋與其他朝代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能出現多位女詞人?
    南宋出現多位著名的女性詞人詞發展到南宋,不僅僅是男性詞人的天下,還產生了不少著名的女性詞人,像李清照、朱淑真等,這使詞本體所涵納的女性化特徵再度彰顯出來。南宋詞的女性化特徵之所以非常鮮明,這和南宋時期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
  • 姜夔其詞的創作,對南宋格律派詞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晚年旅食江浙一帶,卒於西湖,貧不能葬,靠友人出錢安葬,境況有點類似柳水、姜夔現存詞80多首,主要內容不外是描述個人生活經歷,抒發身世之感和別離相思之情。另有一些詠物詞,以詠梅、詠柳居多,視野局限在比較小的生活世界。他的詞作沒有辛詞那種關心國家興亡、力圖恢復中原的政治激情和遠大抱負。姜夔在詞史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傳統婉約詞的表現形式上的改革。
  • 一位南宋詞人在汴梁寫下一首詞,當時是怎樣的情境,他因何而作
    汴梁(今河南開封)原是北宋都城,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的汴京已不再是昔日的汴梁城,而成為金朝的南京。如今作為南宋使臣的韓元吉來到汴梁,詞人面對江山依舊,物是人非,內心怎能不起波瀾呢?此時的上源驛和王維詩中的凝碧池,兩個不同時代的地名,韓元吉和王維也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時過境遷,歷史是如此的相似。所以韓元吉詞作的起調「凝碧舊池頭」一句讀來就顯得哀婉悽切了,這一個「舊」字也包含著深沉的、厚重的歷史滄桑感。詞人在汴梁上源驛這個昔日北宋的都城中,聽到宋朝舊時的教坊音樂,作為南宋的使臣,韓元吉的心中可謂是五味雜陳。
  • 張炎因為一首詞而得到「張春水」的雅號,他的這首詞寫的是什麼?
    張炎家世淵源,他的六世祖是南宋初年的愛國將領張俊,因功勳卓著,被高宗封為清河郡王。他的曾祖父張鎡,是南宋中期的聞名人物,在詩詞方面很有造詣,與陸遊、姜夔等文壇巨擘詩文交流頻繁。張炎祖父張濡,宋末時鎮守獨松關,官居浙西安撫司參議官。父親張樞,為宣詞令,精通音律,善作詞曲,他曾組織發起「吟社」,與詞人周密、楊瓚等人詩酒唱和,成為文壇佳話。
  • 南宋詞人辛棄疾,不得志成就豪放詞人
    公元1287年,南宋度宗成3年,傑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離開人世第六十個年頭的時日。當朝史館校勘謝枋得,來到翠嶺連綿的贛東北鋯山縣。在漱葬辛族的地方,盤桓了數日,寫下了一篇感慨縱橫,幽憤滿紙的祭文《祭辛稼軒先生墓記》。南宋朝廷史館的這位史臣。
  • 冷門詞人科普之宋代張炎,宋詞史上最特殊的一位作者!
    張炎,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是南宋著名的詞人,宋高宗時期中興四將之一張俊的六世孫,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一、人物成就張炎在南宋詩詞史上地位非常特殊,他是南宋最後一位重要的詞人,一般選宋詞的書籍,選到最後都得選張炎。所有講宋詞的故事,講到最後,也得講張炎。可以這麼說,在宋詞這一首柔麗的長曲中,張炎的詞就是最後一個音節,也是最後一聲歌唱。從此之後,元曲便閃亮登場。
  • 南宋末期,他寫下的史料很有價值,但是他的晚年很悽慘
    眾所周知,南宋時期國家危在旦夕,故土也被他人所奪,所以南宋時期的文人大多數是懷古感慨萬千。在南宋晚年,有四位因主要感慨國破家亡而聞名的文人,周密,王沂孫,張炎,蔣捷他們並稱「宋末四大家」。周密,他字公瑾,號草窗,和與吳文英交往密切,詞風也受其影響,因此與之並稱「二窗」。生於1232年。祖籍是山東濟南,因其先人曾隨宋高宗一起南渡,來到了湖州,之後又輾轉去往杭州,而周密便出生於杭州。周密出生的時候,南宋已經是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