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破碎時——看宋詞最後的絕唱者張炎如何通過詩詞完成自我蛻變

2020-08-28 學懂語文

導語:宋詞是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與唐詩並成為雙絕,提到宋詞,世人都知辛棄疾的《水調歌頭》,都熟悉李清照的《如夢令》,但鮮有人知道張炎,更別提他的《山中白雲詞》。而他與宋詞的深厚淵源值得被銘記,更值得被傳頌。他和李清照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都經歷了前半生的養尊處優到後半生的顛沛流離,&34;,經歷國破家亡的人間悲劇對張炎來說是既是墊腳石,也是寶貴財富,在這種極端經歷中,張炎將濃烈的家國情懷寄託給了詩詞,用自己出眾的才華精準的表達了蒼涼的情感,成為了宋朝詩詞最後的歌者,宋詞用他的詞來收尾,而宋代詞人也從他這裡畫上了句號。

南宋臨安街景

一、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貴公子

張炎,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而且可以稱得上是顯赫的官宦之家,他的祖上是宋高宗時期的名將,所以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幸運兒。前半生一直生活宋朝的京城臨安,放在今天就是北京街上那嘚瑟的官二代。在三十歲前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因為有如此完美的人生底色,在前半生,張炎的詩詞都有點類似婉約派的風格,清新風雅。單純的生活經歷,也對其前期的詩詞造成了致命的限制,格局狹小,風格單一是其前期文風的主要特點。

白巖松說過一句話 &34;。放在張炎身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釋,三十歲都已經是中流砥柱的年紀,張炎的詞卻一直不夠出彩,無法在宋代詞人那樣人才輩出的群體裡脫穎而出。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不同的格局。錦衣玉食的生活給張炎提供的只是萬千生活中的一種而已。優越的出生,順遂的生活,衣食無憂的近況,也造就了張炎恃才傲物的放蕩性格,文人雅致,終日與酒言歡,對著錦繡江南揮筆抒發,於是在他前半生寫了大量的遊山玩水,風花雪月的詞。我們看到的都是江南秀麗風光裡的花草、樹木的孤芳自賞。同時代的詞人評價他的詞&34;,但也僅此而已,在用文字創造的無限意境中掀不起再大的浪花。

張炎的《山中白雲詞》

二、 在苦難中迅速成長的亡國詞人

生在一個國家的沒落時,註定要經歷異於常人的磨難。張炎出生的時的南宋已經處在了政治相對開明,經濟比較繁盛,科技還算發達但危機四伏的衰落期,面臨著嚴峻的邊境危機。一派虛假繁榮過後是更加猛烈的衝擊。1276年南宋覆滅,張炎的祖父被殺,家被抄,只是得以保命,孤然一身開始了後半生的顛沛流離。從貴公子到流浪漢,心理落差也不是常人能懂。曾被北上徵調撰寫經書,有了短暫的遊歷經歷,也給他的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融合著家國破碎的悲傷,這個時期他的詞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從他的&34;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一個人在經歷了大災大難之後大徹大悟,大悲大喜之外的悽慘悲情。災難總是能讓人迅速成長,張炎的詞在這個時候在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滄桑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個歷經劫難人之後的成熟和大氣以及空有抱負無處施展的苦悶。這種矛盾、複雜的心理幾乎貫穿於他後半生的所有詩詞之中。家國破碎的悲情與山河依在的現實,錦衣玉食的過往與落魄流離的當下,呼朋喚友的相聚與孤身一人的場景,這種種強烈反差迅速治好了他貴公子的矯情也加速了張炎的成熟。

南宋街景圖

三、詩詞內容從山水風景向家愁國恨的蛻變

詩詞創造源於真情流露。在繁華盛世時的把酒言情是真實,在家國破碎時的痛徹心扉也是真實的。張炎獨特的經歷讓他在北遊的經歷中,感悟到了客居異鄉的遊子心境,特別是在宋與元差異巨大的風土人情中,讓他體悟到了更深的仇恨,更長久的漂流。生活巨變,經歷悽慘,也大幅擴展了詞人的創造意境,情感更濃烈厚重,詩詞也更加大氣豪放。

情感如皮膚,在受傷後會格外的敏感。睹物思情在張炎的詞作中最為常見,同樣的景,不同的心境,最讓人心生憔悴。四季的變換也最能國勾起人心中的悲傷。盛世太平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家國破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滿眼悲傷。於是我們讀到了&34;的敏感和愁苦。這樣的反差在張炎後期的詞作中比比皆是。

這種情感,在他的一首《臺城路》的詩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北遊失落之時,遇到了自己的朋友,因為多年未見,滄桑巨變難免讓人感慨萬千,時間本來就容易讓人感傷。更難以言說的還有都是亡國之人,都有著屈辱的經歷,以及面對生活的磨難,卻赤手空拳無法施展的無力,此時的張炎也只能用一句&34;來表達當時兩人內心的暗流湧動。

張炎的《清平樂》

四、詩詞風格從婉約雅致向女性柔情的蛻變

中國古代是男性主導的時代,宋詞的世界呈現陽盛陰衰也不足為奇。但張炎作為雄性荷爾蒙主導的宋詞裡一個獨特存在除了他的獨特經歷還因為他的溫婉多愁。有人評論他的詞&34;。因為在他的詞裡總是能給人傳達一種婉約的情緒,但還與宋詞婉約派有明顯的區別。這種風格的形成,是他刻意所為還是真情流露不得而知,更像是一種與身自來的陰柔。

在北遊的經歷中,與自己過往的情人相遇時,他作了一首《國香詞》,全篇是在追溯他們在盛世太平時期的相處軼事,期間的兒女情長溢於言表。只是時過境遷,強烈反差的境遇讓兩個人都悲喜交加的複雜。除此之外,我們看到一個多愁善感的男人對自己女人的留戀,不會因為情人是歌妓而生出再多的輕視,也不會看到一個男人對女人的輕視。這在男尊女卑的世界是比較難得的存在。他對女性的尊重也自然讓他的詩詞中少了男子的霸氣多了女性的柔情。在詞作中這種女性柔情也就日久轉移成了一種頗具女性化的抒寫風格。

女人心,海底針。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差異的生理結構也就註定了男女差異的情感表達。在詩詞中表達出的女性柔性,風格上的女性魅力,也本質上反映出了這個男人的女性脆弱。這點在經歷家國破碎時表現得尤為明顯,男人在歷盡滄桑之後會更迅速的成熟。而女人在經歷磨難時總是表現得更加的軟弱。張炎在經歷國破家亡時,也曾經被擊垮,比之前更多的寄情酒精,終日混混度日,甚至在他的詞裡還能看出怨婦一般的情緒,那種愈挫愈勇的男子漢的擔當,甚至在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仕途受挫,迎難而上的頑強,萬事皆可原諒的豁達,在張炎身上從未有過,更多呈現的是一個弱女子一般的自怨自艾,玻璃易碎的悲情。這也可能是其特有的出生決定的,即便是家國破碎之後的迅速成長也沒能消磨掉他從娘胎自帶的一種柔弱。

張炎的詞著《詞源》

五、 職業身份從詞作者到詞論者的蛻變

值得一提的是,張炎不僅是個詞人,而且還是個詩詞理論家,在對詩詞的研究上有自己自成一體的一套理論體系,並將其作為著作流傳了下來。在他的《詞源》一書中,詳細闡述了詩詞的節律和創造,我們也能從他的理論中對這個南宋詞人的絕唱者有一個更詳細的探究。

他提出了詞要清空,要取其神韻遺貌以表達清空騷雅的意境,用典自然,不需刻意。反對樸實有一說一,反對像素描一樣寫詞,要充分留白,留足想像的空間。描寫如此,在用詞上他也反對寫實,希望通過抽象的虛詞來表達真情實感。本質上他的詞作理論是一個抽象派的畫家風格,極力反對寫實是他的主要論調。

此外,雖然他的詞呈現獨特的女性特徵,但是在他的詩詞理論中,他卻反對詩詞受情感的限制,被情感奴役。男女之情可以抒發,但不能為情而破壞了詞的意境。也就是不能將詞停留在情之中,會難以避免的流入俗套,也給後人一定的啟發。

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畫像

他的清空雅致的詞作理論,也讓張炎非常反感在詞作中俚語和俗語的使用。在詞作的音律創造方面,張炎和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有著一樣的觀點,《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了清清,悽悽慘慘戚戚,讀來朗朗上口,也能傳達出清晰的意境。這也一直是張炎所推崇的。在張炎的著作中對宋詞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述,尤其是在音律方面,保留了當時極為豐富的資料,不管是放在當時還是放在當下都是一部非常權威的宋詞理論作品。

從這個角度講,張炎其實是一個南宋的學者型詞人,也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詞著者,雖然他的詞沒有流芳百世,但他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宋詞的歷史上留下了痕跡他的很多創作理論,對藝術的理解,以及藝術表達的形式放下今天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從張炎的詞作理論中,我們也能夠清晰的看到宋詞百年的高度凝縮,他的清空雅致作詞理論探討本質上是對宋詞百年創造的精準概括。所以才有了他成為宋詞最後絕唱的說法。

張炎

結語:作為中國宋詞文學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張炎獨特的人生經歷讓人羨慕,自由浸染在文學中,享受著貴公子的榮華富貴,日日笙歌,寄情風景。但世事難料,家國破碎也就在一瞬間,經歷了這種人間悲劇,讓他迅速成長,再加上客居異國異地的遊歷經歷,給了他更豐富的生活題材,也增加了更細膩更悲情的情感體驗。生活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此也從這時開始,給他的詩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將家國情懷和遊子心境,以及鬥轉星移的物是人非,利用詩詞真切精準地進行了傳達,留給了世人一曲曲悲歌絕唱。獨特的經歷,外加天資聰慧,也造就了他在詞作中的非凡成就,他將宋詞整體系統地總結,給世人留下了一本價值連城的文學著作。從他的人生中,我們看到是一個個體生命在大的時代背景下的飄零感,是一個小我到大我的蛻變,是一種青澀到成熟的蛻變,是一種狹隘到大氣的蛻變。在這種蛻變中,他也用自己的獨特絕唱給後世詞作指明了一條道路,以自己清空雅致的詞學理論為百年宋詞畫上了句點,成為時代的絕唱者。

參考文獻:

1、《吳文英張炎等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

2、《宋代詞人列傳—張炎》

3、《宋詞研究》

相關焦點

  • 宋詞的終結者,張炎的適意人生。
    詞作者張炎是杭州人,南宋初年大將張俊的六世孫,世代官宦人家,到他這經歷了家國巨變,與宋末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在文學史上是可以與姜夔並稱的,格律派詞人,鄭思肖評價張炎「能令後三十年西湖錦秀山水,猶生清響。」
  • 「宋末四大家」張炎,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文學史上,與姜夔並稱「姜張」,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清平樂·候蛩悽斷 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 《張炎詩詞》譯文 賞析
    他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是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選宋詞的書,選到最後,就得選張炎,講到最後,也得講張炎。可以說,在宋詞這支柔麗的長曲中,張炎的詞,是最後的一個音節,是最後的一聲歌唱。由於他的詞寄託了鄉國衰亡之痛,備極蒼涼,所以也可以說,他的聲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
  • 他為宋詞畫上句號,成為最後一個重要作者,一首詞作結束一個時代
    今天筆者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他的一首悽美詞作,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就是宋末著名詞人張炎,用大量憂時感傷的悽美歌唱,為宋詞畫上了句號。張炎恃才傲物,一直不願向元人屈服,為了生存只能在江南四處漂泊,一度貧窮到難以自立。因此,在張炎後期的詞作中,總是充滿了強烈的國破家亡之感,意境蒼涼,沉痛不已。作為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但凡關於宋詞的選集,到最後時,必說張炎。如果把宋詞比做一首溫柔婉麗的長調,張炎的詞,就是最後一個音節,是宋詞的最後一聲歌唱。
  • 寫出中國最早詞論專著的南宋詞人,一首宋詞寫盡國破家亡的悲涼
    隨著詩詞的發展,詩詞理論也在不斷的豐富。不過相比詩詞在實踐中得到發展,詩詞理論的研究稍顯滯後。宋詞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我國最早詞論專著一直到南宋末年才出現。這就是張炎的《詞源》。這部著作在詩詞批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畢竟是我國最早的詞論專著。但是這部詩詞理論著作主要針對宋末雅詞一派的宋詞進行的分析和總結,提出了「清空」、「騷雅」的文學標準,並不能直接反映整個宋詞的發展歷程。
  • 冷門詞人科普之宋代張炎,宋詞史上最特殊的一位作者!
    張炎,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是南宋著名的詞人,宋高宗時期中興四將之一張俊的六世孫,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一、人物成就張炎在南宋詩詞史上地位非常特殊,他是南宋最後一位重要的詞人,一般選宋詞的書籍,選到最後都得選張炎。所有講宋詞的故事,講到最後,也得講張炎。可以這麼說,在宋詞這一首柔麗的長曲中,張炎的詞就是最後一個音節,也是最後一聲歌唱。從此之後,元曲便閃亮登場。
  • 南宋詞人經歷國破家亡,秋夜寫下一首宋詞,最後12字多少悽涼!
    他們把家國情懷完全融入詩詞之中,賦予其本身更加厚重的韻味表達,使得這些詩歌承載了詩人的靈魂。尤其是到了南宋末年,江山的更替,讓這些向來感覺到優越的人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他們把所有的情懷都融入到詩詞當中,爭取在詩詞當中延續最後的雅致文學。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
  • 張炎的一首《解連環》,通過刻畫孤雁來表達鬱於心中的家國之痛
    在張炎的眾多詞作中,以詠物詞最為精妙。年少時,初次試水,他就以一首《南浦》揚名於詞壇。這首《解連環·孤雁》,從謀篇布局到立意寄託都比《南浦》更勝一籌。詞人通過刻畫孤雁的形象表達鬱於心中的家國之痛和飄零之感。上闋起筆三句,作者筆調困頓惆悵,直寫離群的孤雁。暮色蒼茫,瀟湘楚水之上,一隻離群萬裡的孤雁正惆悵不已,忽然驚覺自己竟已與隊伍失散多時。
  • 南宋詞人張炎:他用備極蒼涼的詞作唱響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它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它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之前講過晚唐詩人韓偓帶著唐詩的榮耀謝幕了,說到宋詞謝幕者,那一定是張炎,他是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
  • 《詞體成熟與宋詞的發展》
            詞產生於初唐,成熟於晚唐五代,極盛於兩宋,金元明承宋詞之餘緒,中興於清代。可以說在一千餘年的歷史風雲變換中,有許多的痴男怨女在詞裡尋找著慰藉、寄寓著深情,也有許多的羈旅愁思、世態感慨,更有許多的仁人志士在詞裡傾灑壯志難酬、山河破碎的悲憤等等。
  • 古詩詞賞析|《清平樂·採芳人杳》張炎|宋詞三百首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第556首古詩詞 《清平樂》 宋·張炎 採芳人杳,頓覺遊情少。客裡看春多草草,總被詩愁分了。
  • 詩詞中的那些家國情懷
    詩詞中的那些家國情懷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戴老師魔性詩詞課》《美得窒息的宋詞+詩經+唐詩》《蔣勳說唐詩》《蔣勳說宋詞》《一卷大唐的風華)《題遺山詩》最後兩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 趣談韋應物:他半生是浪子,半生是詩人,在動亂年代完成自我蛻變
    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潛心苦讀所以他想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中,為了破碎飄搖家國,為了這萬千受苦的百姓,更為了早已沒落的韋家,去幹點正經事。文人在那個年代裡,最佳的選擇依然是走科舉之路。相比於那些早已年少成名的人,他在這個年紀裡才開始苦讀詩書,確實太晚了。
  • 南宋最後一位詞人,一首詞24字寫出多少悽涼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都有一個說法,叫做「黍離之悲」,它出自《詩經·王風·黍離》。張炎是南宋時代最後一位重要詞人,凡是寫宋詞的書,到最後,都得寫張炎,講到最後,也得講張炎。可以這麼說,張炎是南宋時代的最後一曲交響樂,是南宋的時代之聲。他的詞代表了南宋最後時代的落寞,也寄託了他自己國破家亡的心酸之感,具有十分鮮明、典型的時代印記。
  • 南宋末年一首詞很是雅致,最後12字道盡多少悲歡離合,人世滄桑
    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古代文學中的詩詞達到了巔峰,並且逐漸沒落。此後的詩詞雖然有發展,但是唐詩宋詞伴隨著唐宋時代的過去而永不再來。這些詩人或者詞人把所有的家國之仇、把所有的婉約情感,都放到了詩詞當中,寫悲歡離合,寫人世滄桑,更寫國破家亡。更難得的是,他們在詩詞中還浸透著雅致的文學追求。 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 南宋詞家張炎《清平樂》也是一首「斷腸人在天涯」:去年燕子天涯...
    近來閱讀或與身處窘境心緒黯然有關,多選抑鬱愁悶之作,是日夜翻書又停在一位南宋知名詞人張炎作品的頁面上,就是這首《清平樂·採芳人杳》。張炎祖籍西秦今陝西省,住在臨安今杭州,是一位精通音律的詞家。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
  • 詩詞的情感基石是家國情懷
    培育家國情懷,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是讓學生對祖國在歷史長河中的精神光芒、文化魅力有真切的體驗,並藉此養成德性——因為審美,獲得了愉悅和洗禮,於是就產生了認同,繼而便有了價值觀的建立,最後才能讓心靈棲居在自己的祖國文明中。從詩歌內容入手,培育家國情懷。
  • 文字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通過宋詞看宋朝的發展史
    《半小時漫畫宋詞》講述了宋詞的發展史。宋詞的發展離不開文人的推崇, 宋詞在文人的筆之下,不但發生了質的改變,還提升了詞的格局,文人在記錄著宋詞的同時也記錄著宋朝的發展。李煜作為南唐的國主,書法、繪畫、音律、詩詞樣樣精通,唯獨缺少帝王之霸氣,面對趙匡胤建立的宋朝,李煜主動為附屬國,對宋朝俯首稱臣,事事以宋朝為中心,不過最後還是被趙匡胤滅國。
  • 張炎的一首千古心酸詞,詞尾12字驚豔詞壇,成為宋詞的蓋世絕作
    其中,「國破家亡」不僅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還能改變一個人的藝術風格,例如南宋末年的著名詞人——張炎。公元1276年,元人攻破臨安,南宋滅亡。不久,張炎的祖父張儒被元人殘酷磔殺,所有家財也被抄沒殆盡。自此以後,張炎這個世家公子不僅衣食無著,連個人前途都成了大問題。
  • 宋詞的幽情單緒與家國天下
    原標題:宋詞的幽情單緒與家國天下   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是為配合隋唐以來的燕樂而創作的歌辭,後經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溫庭筠、李煜、馮延巳等人的創作與發展,在宋代達到巔峰。宋詞現存20000餘首,作者達1430餘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雙峰並峙的文化瑰寶,至今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讀者以思想啟迪與審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