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宋詞是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與唐詩並成為雙絕,提到宋詞,世人都知辛棄疾的《水調歌頭》,都熟悉李清照的《如夢令》,但鮮有人知道張炎,更別提他的《山中白雲詞》。而他與宋詞的深厚淵源值得被銘記,更值得被傳頌。他和李清照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都經歷了前半生的養尊處優到後半生的顛沛流離,&34;,經歷國破家亡的人間悲劇對張炎來說是既是墊腳石,也是寶貴財富,在這種極端經歷中,張炎將濃烈的家國情懷寄託給了詩詞,用自己出眾的才華精準的表達了蒼涼的情感,成為了宋朝詩詞最後的歌者,宋詞用他的詞來收尾,而宋代詞人也從他這裡畫上了句號。
南宋臨安街景
張炎,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而且可以稱得上是顯赫的官宦之家,他的祖上是宋高宗時期的名將,所以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幸運兒。前半生一直生活宋朝的京城臨安,放在今天就是北京街上那嘚瑟的官二代。在三十歲前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因為有如此完美的人生底色,在前半生,張炎的詩詞都有點類似婉約派的風格,清新風雅。單純的生活經歷,也對其前期的詩詞造成了致命的限制,格局狹小,風格單一是其前期文風的主要特點。
白巖松說過一句話 &34;。放在張炎身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釋,三十歲都已經是中流砥柱的年紀,張炎的詞卻一直不夠出彩,無法在宋代詞人那樣人才輩出的群體裡脫穎而出。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不同的格局。錦衣玉食的生活給張炎提供的只是萬千生活中的一種而已。優越的出生,順遂的生活,衣食無憂的近況,也造就了張炎恃才傲物的放蕩性格,文人雅致,終日與酒言歡,對著錦繡江南揮筆抒發,於是在他前半生寫了大量的遊山玩水,風花雪月的詞。我們看到的都是江南秀麗風光裡的花草、樹木的孤芳自賞。同時代的詞人評價他的詞&34;,但也僅此而已,在用文字創造的無限意境中掀不起再大的浪花。
張炎的《山中白雲詞》
生在一個國家的沒落時,註定要經歷異於常人的磨難。張炎出生的時的南宋已經處在了政治相對開明,經濟比較繁盛,科技還算發達但危機四伏的衰落期,面臨著嚴峻的邊境危機。一派虛假繁榮過後是更加猛烈的衝擊。1276年南宋覆滅,張炎的祖父被殺,家被抄,只是得以保命,孤然一身開始了後半生的顛沛流離。從貴公子到流浪漢,心理落差也不是常人能懂。曾被北上徵調撰寫經書,有了短暫的遊歷經歷,也給他的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融合著家國破碎的悲傷,這個時期他的詞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從他的&34;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一個人在經歷了大災大難之後大徹大悟,大悲大喜之外的悽慘悲情。災難總是能讓人迅速成長,張炎的詞在這個時候在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滄桑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個歷經劫難人之後的成熟和大氣以及空有抱負無處施展的苦悶。這種矛盾、複雜的心理幾乎貫穿於他後半生的所有詩詞之中。家國破碎的悲情與山河依在的現實,錦衣玉食的過往與落魄流離的當下,呼朋喚友的相聚與孤身一人的場景,這種種強烈反差迅速治好了他貴公子的矯情也加速了張炎的成熟。
南宋街景圖
詩詞創造源於真情流露。在繁華盛世時的把酒言情是真實,在家國破碎時的痛徹心扉也是真實的。張炎獨特的經歷讓他在北遊的經歷中,感悟到了客居異鄉的遊子心境,特別是在宋與元差異巨大的風土人情中,讓他體悟到了更深的仇恨,更長久的漂流。生活巨變,經歷悽慘,也大幅擴展了詞人的創造意境,情感更濃烈厚重,詩詞也更加大氣豪放。
情感如皮膚,在受傷後會格外的敏感。睹物思情在張炎的詞作中最為常見,同樣的景,不同的心境,最讓人心生憔悴。四季的變換也最能國勾起人心中的悲傷。盛世太平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家國破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滿眼悲傷。於是我們讀到了&34;的敏感和愁苦。這樣的反差在張炎後期的詞作中比比皆是。
這種情感,在他的一首《臺城路》的詩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北遊失落之時,遇到了自己的朋友,因為多年未見,滄桑巨變難免讓人感慨萬千,時間本來就容易讓人感傷。更難以言說的還有都是亡國之人,都有著屈辱的經歷,以及面對生活的磨難,卻赤手空拳無法施展的無力,此時的張炎也只能用一句&34;來表達當時兩人內心的暗流湧動。
張炎的《清平樂》
中國古代是男性主導的時代,宋詞的世界呈現陽盛陰衰也不足為奇。但張炎作為雄性荷爾蒙主導的宋詞裡一個獨特存在除了他的獨特經歷還因為他的溫婉多愁。有人評論他的詞&34;。因為在他的詞裡總是能給人傳達一種婉約的情緒,但還與宋詞婉約派有明顯的區別。這種風格的形成,是他刻意所為還是真情流露不得而知,更像是一種與身自來的陰柔。
在北遊的經歷中,與自己過往的情人相遇時,他作了一首《國香詞》,全篇是在追溯他們在盛世太平時期的相處軼事,期間的兒女情長溢於言表。只是時過境遷,強烈反差的境遇讓兩個人都悲喜交加的複雜。除此之外,我們看到一個多愁善感的男人對自己女人的留戀,不會因為情人是歌妓而生出再多的輕視,也不會看到一個男人對女人的輕視。這在男尊女卑的世界是比較難得的存在。他對女性的尊重也自然讓他的詩詞中少了男子的霸氣多了女性的柔情。在詞作中這種女性柔情也就日久轉移成了一種頗具女性化的抒寫風格。
女人心,海底針。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差異的生理結構也就註定了男女差異的情感表達。在詩詞中表達出的女性柔性,風格上的女性魅力,也本質上反映出了這個男人的女性脆弱。這點在經歷家國破碎時表現得尤為明顯,男人在歷盡滄桑之後會更迅速的成熟。而女人在經歷磨難時總是表現得更加的軟弱。張炎在經歷國破家亡時,也曾經被擊垮,比之前更多的寄情酒精,終日混混度日,甚至在他的詞裡還能看出怨婦一般的情緒,那種愈挫愈勇的男子漢的擔當,甚至在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仕途受挫,迎難而上的頑強,萬事皆可原諒的豁達,在張炎身上從未有過,更多呈現的是一個弱女子一般的自怨自艾,玻璃易碎的悲情。這也可能是其特有的出生決定的,即便是家國破碎之後的迅速成長也沒能消磨掉他從娘胎自帶的一種柔弱。
張炎的詞著《詞源》
值得一提的是,張炎不僅是個詞人,而且還是個詩詞理論家,在對詩詞的研究上有自己自成一體的一套理論體系,並將其作為著作流傳了下來。在他的《詞源》一書中,詳細闡述了詩詞的節律和創造,我們也能從他的理論中對這個南宋詞人的絕唱者有一個更詳細的探究。
他提出了詞要清空,要取其神韻遺貌以表達清空騷雅的意境,用典自然,不需刻意。反對樸實有一說一,反對像素描一樣寫詞,要充分留白,留足想像的空間。描寫如此,在用詞上他也反對寫實,希望通過抽象的虛詞來表達真情實感。本質上他的詞作理論是一個抽象派的畫家風格,極力反對寫實是他的主要論調。
此外,雖然他的詞呈現獨特的女性特徵,但是在他的詩詞理論中,他卻反對詩詞受情感的限制,被情感奴役。男女之情可以抒發,但不能為情而破壞了詞的意境。也就是不能將詞停留在情之中,會難以避免的流入俗套,也給後人一定的啟發。
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畫像
他的清空雅致的詞作理論,也讓張炎非常反感在詞作中俚語和俗語的使用。在詞作的音律創造方面,張炎和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有著一樣的觀點,《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了清清,悽悽慘慘戚戚,讀來朗朗上口,也能傳達出清晰的意境。這也一直是張炎所推崇的。在張炎的著作中對宋詞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述,尤其是在音律方面,保留了當時極為豐富的資料,不管是放在當時還是放在當下都是一部非常權威的宋詞理論作品。
從這個角度講,張炎其實是一個南宋的學者型詞人,也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詞著者,雖然他的詞沒有流芳百世,但他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宋詞的歷史上留下了痕跡。他的很多創作理論,對藝術的理解,以及藝術表達的形式放下今天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從張炎的詞作理論中,我們也能夠清晰的看到宋詞百年的高度凝縮,他的清空雅致作詞理論探討本質上是對宋詞百年創造的精準概括。所以才有了他成為宋詞最後絕唱的說法。
張炎
結語:作為中國宋詞文學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張炎獨特的人生經歷讓人羨慕,自由浸染在文學中,享受著貴公子的榮華富貴,日日笙歌,寄情風景。但世事難料,家國破碎也就在一瞬間,經歷了這種人間悲劇,讓他迅速成長,再加上客居異國異地的遊歷經歷,給了他更豐富的生活題材,也增加了更細膩更悲情的情感體驗。生活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此也從這時開始,給他的詩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將家國情懷和遊子心境,以及鬥轉星移的物是人非,利用詩詞真切精準地進行了傳達,留給了世人一曲曲悲歌絕唱。獨特的經歷,外加天資聰慧,也造就了他在詞作中的非凡成就,他將宋詞整體系統地總結,給世人留下了一本價值連城的文學著作。從他的人生中,我們看到是一個個體生命在大的時代背景下的飄零感,是一個小我到大我的蛻變,是一種青澀到成熟的蛻變,是一種狹隘到大氣的蛻變。在這種蛻變中,他也用自己的獨特絕唱給後世詞作指明了一條道路,以自己清空雅致的詞學理論為百年宋詞畫上了句點,成為時代的絕唱者。
參考文獻:
1、《吳文英張炎等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
2、《宋代詞人列傳—張炎》
3、《宋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