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的幽情單緒與家國天下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宋詞的幽情單緒與家國天下

  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是為配合隋唐以來的燕樂而創作的歌辭,後經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溫庭筠、李煜、馮延巳等人的創作與發展,在宋代達到巔峰。宋詞現存20000餘首,作者達1430餘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雙峰並峙的文化瑰寶,至今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讀者以思想啟迪與審美享受。

  在品鑑宋詞時,前賢又有「婉約」與「豪放」之分。明人張綖即言:「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詞調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清人王士禎將二體改為二派,並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對大多數讀者而言,由辨析婉約詞、豪放詞之別進入廣袤的宋詞世界,更利於全面把握宋詞的豐富內涵與多元面相。

  婉約詞通過感情的宣洩,撫慰與安頓了人們的心靈;豪放派詞人更是將麥秀之感、黍離之悲、報國之志熔於一爐

  婉約詞大多堅守詞「別是一家」的創作傳統,其抒情多系愛恨痴嗔、幽情單緒,狀物則吟風賞月、綺羅香澤。試觀歐陽修《浪淘沙》云:「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歐詞篇幅雖不長,然在布局謀篇上卻頗具匠心:去歲與友人同遊洛陽,遍覽群芳,何等快意;今年故友重逢,百花爭豔,更勝往昔,然二人世網嬰身,倏聚忽散,舊遊難再。敘完過去之美好、現下之遺憾,末二句進一步設想未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將惜別之情推向高潮。同寫離別,唐代的王勃堅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陸龜蒙豪言「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與王、陸二人相比,《浪淘沙》雖一唱三嘆,然絕不故作豁達以自解。這樣的呈現方式,固然與「詞」體之特性有關,但若我們將它放到「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的文學史脈絡中去看,就會發現歐詞之價值。《浪淘沙》中的「無窮」之「恨」,早已逸出個人離愁別緒的範圍,而是拈出了千古以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送君南浦,傷之如何」的人生長恨。對於歷史長河中的每一位個體而言,面臨離別,自然可以用對未來的美好期許互相勉勵;但天各一方、路長而歧是不爭的事實,歐詞選擇直面離別的傷感,同樣能引起古今無數離人的強烈共鳴,它通過感情的宣洩,撫慰與安頓了人們的心靈。這是「婉約詞」之長項,也是它雖被目為「豔科」,卻仍被歷代讀者所深愛的原因。

  相較之下,豪放詞突破了「詞媚」的樊籬,擴大了詞的題材與內容,幾乎達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地。尤其是宋室南渡後,豪放派詞人更是將麥秀之感、黍離之悲、報國之志熔於一爐。試觀張孝祥《六州歌頭》曰:「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徵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作為南渡詞壇中信息包容量最大的一首壯詞,《六州歌頭》與《浪淘沙·把酒祝東風》的便娟婉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將邊塞地區的獨特景致、中原地區的動態、南宋朝廷的舉措、遺民父老「南望王師又一年」的殷切期盼與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時不我待的焦慮融為一體,「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無怪乎當時的主戰派名將張浚讀後為之「罷席」。張孝祥《六州歌頭》指陳時事的縱橫開闔與強烈的批判精神,與後來的稼軒詞並無二致。

  婉約詞以清切婉麗為當行本色,表達上偏於含蓄;豪放詞則喜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與高度的用世熱情直抒胸臆

  婉約詞長於比興,以清切婉麗為當行本色,表達上偏於含蓄,這與其題材、內容的選擇有關。舉凡描寫花前月下、輕歌曼舞、幽微心緒,含蓄則更有意味,蘊藉則富於霧裡看花的朦朧美。試觀婉約派巨擘周邦彥壓卷之作《瑞龍吟》云:「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黯凝佇,因念個人痴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裡,同時歌舞,惟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臺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事與孤鴻去。探春儘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在語言層面,周邦彥不露痕跡地化用了蕭綱、杜甫、李賀、杜牧、李商隱、牛嶠等人的詩詞,幾乎句句用典;在興象層面,該詞調動了包括「章臺路」「燕子」「淺約宮黃」「秋娘」「孤鴻」「官柳」在內的多重「有意味的形式」;在結構層面,作為周邦彥自創調,《瑞龍吟》極盡炫技之能事,「自『章臺路』至『歸來舊處』是第一段,自『黯凝佇』至『盈盈笑語』是第二段」,兩段均系六句、二十七字、三仄韻,是為「雙拽頭」;全詞行文曲折,用韻考究,「曼聲促節,繁分相宣,清濁抑揚,轆轤交往」;最後才委婉地點出身世浮沉、物是人非之感,極富迴環反覆之美。

  相較於精工細作、委婉含蓄的婉約詞,「有觸於中而發於詠嘆」的豪放詞則喜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與高度的用世熱情直抒胸臆。試觀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云:「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辛棄疾一生所求,是「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是「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但身為「歸正人」,他備受猜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唯有「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就是於這種人生境遇下所作。悽風苦雨的秋夜,破敗的王氏庵中飢鼠橫行、蝙蝠翻飛,但當自傷「旌旗未卷頭先白」的詞人從睡夢中醒來,眼中所見、心中所系卻唯有他曾在「夢中行遍」的「萬裡江山」。此詞以白描手法開篇,注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主義情懷,直抒胸臆,表現出深厚的歷史感與時代感,與周邦彥的《瑞龍吟》大相逕庭。

  婉約詞常常表現出對人「價值、情感、自由精神」的崇尚;豪放詞提升了詞的品格,加強了詞的時代感和現實感

  有必要指出,豪放派詞人並非不懂得正宗婉約詞所要求的各種體式,只是他們多秉持「質重於文」的創作理念,不肯因遷就「詞必協律」而妨礙思想感情的自由表達,所謂「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這種「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的寫法使部分宋詞作品日益趨向詩化、散文化。試觀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云:「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通俗、平易,無需過多解析。「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與「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萬事從教,浮雲來去,枉了衝冠發」一樣,都是詞人「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後的憤激之言。「問松『我醉何如?』」和「以手推松曰:『去!』」,幾乎與現代白話相同。詞人壯志難酬的憤懣和不願依附權貴的倔強生活態度在散文化的書寫中溢於言表。

  有必要指出,宋代詞壇中的婉約派與豪放派遠非涇渭分明的二元對立,相反,偉大的詞人往往兼具多種風格。以婉約詞集大成者李清照為例,這位以「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佳作為歷代讀者所熟知的女詞人,在南渡後寫下了千古名篇《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魂歸帝所、與上天展開對話的積極浪漫主義,雲濤、星河、千帆及「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的雄壯意象,「朝遊北海暮蒼梧」、借鵬鳥之力「吹取三山」的大膽想像,全詞渾成大雅,「借神仙境界,抒壯闊胸懷」,哪有半點婉約的影子?梁啓超評此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詞》中語」,清人李調元謂李清照「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豪放派中作婉約詞者亦大有人在。試觀蘇軾《蝶戀花·春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等句,清婉雅麗,「奇情四溢」,至今廣為傳頌,宜乎王士禎雲「『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東坡公但解作『大江東去』耶?」又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云云,語言精緻,含蓄婉轉,餘味無窮,歷來被認為足以與秦觀、周邦彥等婉約宗師的佳作等埒。

  宋詞之所以能成為「一代之文學」,主要在於它開拓了新的展示個人內心的平臺,創造了不同於詩的另一種境界,即:題材上注重個人情感而非社會現實;表現手法上長於抒情而非敘事;風格上偏重柔美而非陽剛。從文學自身的演進邏輯而言,婉約詞似更具「詞」的特點,更何況在它那看似瑣屑與日常的描寫中,常常表現出對人「價值、情感、自由精神」的崇尚和對人「全面發展、生存狀態及其命運、幸福」的關注。但「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的豪放詞同樣不可或缺,因為它提升了詞的品格,加強了詞的時代感和現實感,特別是張孝祥、辛棄疾、陸遊等人的愛國主義詞章,激勵了無數為國家、民族的未來前赴後繼的仁人志士。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婉約詞與豪放詞「並蒂花開一樹香」,都是涵養中華民族向上向善力量的精神淵藪。

  (李浩 作者單位: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相關焦點

  • 鄧麗君:淡淡幽情,古典之美
    鄧麗君《淡淡幽情》這張專輯出版於1983年,距今已近40年,經典依舊。1983年的鄧麗君早已經是華語樂壇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以帶著民歌風味的小調歌曲風靡世界,在日本歌壇也打下了一片天下,成為日後「昭和五大歌姬」之一。
  • 宋詩宋詞裡的家國情懷
    家是親情脈脈的港灣,是愛與力量的源泉! 提到祖國一種驕傲豪邁之情油然而生,崇尚敬愛之意溢於言表。國是理想騰飛的舞臺,是千萬小家的依屬。 「寧戀家鄉一捻土,莫戀他國萬兩金。」是一種期許,是一種情懷。
  • 宋詩宋詞裡的家國情懷
    國是理想騰飛的舞臺,是千萬小家的依屬。 「寧戀家鄉一捻土,莫戀他國萬兩金。」是一種期許,是一種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在宋詞詞作上一改糜爛之音,內容風格多變,在宋詞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 「雙聲慢·幽情」詞唱會在滬上演
    [摘要]近日,「雙聲慢·幽情」詞唱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藝廳上演,吳雙用崑曲為觀眾演唱了12首詞。近日,「雙聲慢·幽情」詞唱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藝廳上演,上海崑劇團「梅花獎」得主吳雙遵循古譜、重新潤度,用崑曲為觀眾演唱了12首詞,這12首詞都是鄧麗君曾演唱過的,一起被收在《淡淡幽情》專輯中。
  • 梁曉聲「家·國·天下三部曲」出版
    近日,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家·國·天下三部曲」——《家載一生》《我和我的共和國七十年》《微觀天下事,不負案頭書》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雖然世事變遷,但梁曉聲的文字依舊有力量在,他拒絕浮躁喧囂,關注現實民生,用自己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深度解讀中國社會。  三十多年來,梁曉聲有1600萬字左右的著作面世。作為中國文壇的常青樹,他開了知青文學創作的先河。梁曉聲一直被當作是平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包含著對平凡人物的關懷,秉持著對社會正義的追求,真誠而又具有說服力。
  • 家國破碎時——看宋詞最後的絕唱者張炎如何通過詩詞完成自我蛻變
    他和李清照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都經歷了前半生的養尊處優到後半生的顛沛流離,&34;,經歷國破家亡的人間悲劇對張炎來說是既是墊腳石,也是寶貴財富,在這種極端經歷中,張炎將濃烈的家國情懷寄託給了詩詞,用自己出眾的才華精準的表達了蒼涼的情感,成為了宋朝詩詞最後的歌者,宋詞用他的詞來收尾,而宋代詞人也從他這裡畫上了句號。
  • 每一個中國人的情懷:家國天下(歌曲)
    「家國天下」既是一種豪情,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機統一,是「家國天下」情懷的當下體現。家國天下關係你我他,江山社稷興衰與繁華。家是一小國、國是一大家,家國興旺興天下。
  • 別再弄錯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不是家,國也不是國,天下才是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的哪個「家」?許多人都理解錯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句常常被人引用的古話,但是,有些引用者並不一定能確解其中的含義,尤其是其中的「家」「國」與「天下」,其內涵就與現代意義上的「家國天下」有所不同。
  • 家、國、天下,誰是根本?
    我時常在想,所謂「家、國、天下」,到底如何劃分主次?這或者是個值得爭論的話題,不同的歷史時期必然有不同的傾向性,而各人也必然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家、國、天下,有家才有天下!影片的結尾也是這個主題的強化:一家人為去世的老太太送葬,送葬隊伍與一隊士兵相向交錯。影片在這樣一種民與兵、生與死、爭與靜、大與小的對位中走向劇終,這正是這個故事的文本重心所在。
  • 著名作家梁曉聲「家·國·天下」三部曲出版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史競男)著名作家梁曉聲創作的「家·國·天下」系列圖書《家載一生》《我和我的共和國七十年》《微觀天下事,不負案頭書》日前已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該作品是梁曉聲最新系列隨筆集。
  • 《天涯明月刀手遊》家國天下奇遇攻略
    天涯明月刀手遊家國天下這個奇遇很有意思,你完成了嗎?天涯明月刀手遊中有一個紫色錦鯉奇遇家國天下,完成這個奇遇的話,要找到楊子麟,怎麼找到他呢,只要按照提示,完成任務流程就好了,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詳細流程,小編已經整理好了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家國天下」觀念的歷史形成及其現代意義
    「家國天下」意識是中華文明長期延續的觀念基礎。這一思想的形成,不僅與傳統的道德觀念有關,也與古代中國的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生產方式有關,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使然。今天回顧「家國天下」意識的形成,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參考與借鑑。
  • 山大教授談家信文化:天下是國的放大,國是家的放大
    在談及中國傳統的家信文化時,黃玉順表示,對於古代的儒家傳統來講,家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大學》文本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最好的佐證;其次,在先秦時代,宗法制的統治決定了家國文化,家是國家的根基,天下是國的放大,國是家的放大;時代轉換的背景下,內涵也在隨之演變。
  • 天涯明月刀手遊楊子麟在哪 家國天下奇遇攻略
    18183首頁 天涯明月刀 天涯明月刀手遊楊子麟在哪 家國天下奇遇攻略 天涯明月刀手遊楊子麟在哪 家國天下奇遇攻略
  • 詩詞中看家國天下 「學習讀書會」傳來朗朗讀詩聲
    上海江東書院創始人、公眾號「寶寶念詩」創始人韓可勝,以詩詞為針,用史料作線,帶領讀者學歷史、看天下,感受文人墨客們亙古不變的家國情懷。他還建議大家學習古詩詞從磅礴大氣的唐詩開始,建立自己的格局。  毛主席的「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周總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這些包容萬象、氣勢恢宏的詩歌無一不體現著領導者心懷天下的格局觀。
  • 心懷天下,有家無國:中國人的家國觀念
    梁淑敏《中國文化要義》中談到中國文化的特點,其中之一是:中國人心目中所有者,近則身家,遠則天下,此外便多半輕忽了。春秋戰國時期雖有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但彼時列國紛爭,所謂的「國」與我們現在所談論的「國」顯然不是一回事。真正在兩千多年社會中所保留下來作為士、農、工、商心目中有明確意義的只有「家」與「天下」。說古代中國社會不像國家,是因其「缺少國家應有之功能」。
  • 文以載道抒家國情懷,學以致用寫天下華章
    文以載道抒家國情懷 學以致用寫天下華章歡迎大家加入文學院!文學院將會用厚重的人文歷史、詩意的文學世界、思辨的人生哲理陪伴你大學的美好時光。在這裡,你可以盡情地用語言塗抹人生,用文學點亮生活,用青春實現夢想!
  • 鄧麗君千古絕唱《淡淡幽情》
    鄧麗君《淡淡幽情》12首歌均選自宋詞名篇,鄧麗君親自策劃、主持,串詞精彩、親切,配上現代流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