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能放走張良,朱元璋卻不能放走劉伯溫?看完後明白了!

2020-12-12 騰訊網

眾所周知,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被劉邦譽為「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漢朝建議後,張良有感政權日益穩固,於是提出辭呈,劉邦答應了。劉伯溫是朱元璋身邊的首席軍師,在民間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美名,可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卻不肯放走劉伯溫,最後不得善終。

當然,「一個好漢三個幫」,開國皇帝能成事,身邊人的本事也很重要。比如漢高祖劉邦有「蕭何、韓信、張良」這三大臂膀,也正因為這三大人才的鼎力相助,劉邦才能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打敗強大的項羽,開創西漢的百年基業。以至於四海昇平後,有人問劉邦取天下的秘訣,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不絕於糧道,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由此可見,西漢三傑對劉邦、乃至漢朝的重要性。

人才的重要性對於幾千年後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來說,同樣重要。徐達常遇春這些一個賽一個能打的將領就不多說,能掐會算的劉伯溫對朱元璋來說那也是神仙一般的人物,甚至後世還給出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評價,可見老劉在那個年代是多麼無敵的存在。然而唏噓的是,同樣都是能神機妙算的人物,為什麼劉邦能放了張良,朱元璋卻不放劉伯溫呢?

首先來看劉邦。劉邦其實說實話,不怎麼殺功臣(個別自己作死的除外),他殺的是影響漢朝穩定的異性王(比如韓信,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要反);而且張良自己也不是一般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情商高。

首先他沒有要太高的爵位和賞賜,而是要了一小塊地作為賞賜,這塊地也不是別的地方,正是當初他和劉邦相遇的地方,可見他這個人,念舊。而一般念舊的人,大多是不會造反的。雖然張良頗有才能,但是影響力卻很小,因為在跟隨劉邦的日子裡,他與其他同僚很少有交情,也就是說,在朝堂上沒有黨羽。

再者張良保了呂后的兒子劉盈,這等於有了一個大靠山,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才是真正的為大漢朝考慮,就單憑這一點,劉邦就不會殺他(再說即便想殺,來自呂后的壓力恐怕也不是一般的大)。

再看看明朝,朱元璋殺功臣這個事,似乎已經成了事實,尤其是太子朱標死了以後,朱元璋怕朱允炆這個嫩皇帝鎮不住這幫老臣,所以只能大殺特殺了。往更深層次來說,劉伯溫不僅僅是一個人,它代表的是浙東集團,這和朱元璋自己的集團-淮西集團,那可是實實在在的對立面的。朱元璋自己內心呢,也是偏向淮西集團的,這從建國後,封李善長為第一功臣就能看出來,而劉伯溫這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下了半壁江山,還設計了皇宮和南京城的全方位複合型人才,只封了個「誠意伯」。

其實,在朱元璋的陣營裡,沒有真正的「張子房」,為什麼呢?不是因為劉伯溫等人的才能低,而是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位頂級謀士,對當時的天下大勢洞若觀火,這一點朱元璋比劉邦要強些。《明史》有記載,張士誠圍攻安豐時,劉伯溫建議不要救援,可是朱元璋沒有聽從,還是親率大軍。雖然過程有些兇險,可是收穫卻相當大。

朱元璋打天下常常是自己運籌帷幄,他這樣評價劉伯溫,「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對劉伯溫提出的建議,朱元璋都要過濾一下。從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名單可以看出,文臣謀士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軍功赫赫的戰將。當時同一天封的是六公二十八侯,劉伯溫的誠意伯是後來加封的,由此可見,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更尷尬的是,劉伯溫點評「不堪為相」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後來都官至宰相。劉伯溫的死與胡惟庸黨爭有關,他欲退卻不能,以當時朱元璋對大臣的監控手段,說朱元璋不知情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劉伯溫的去世與朱元璋的縱容也有一定關係。

另外,需要重申的是,張良與劉伯溫不同。張良作為歷代人物眼中「青雲之士」以及道家入世出世思想典範,這一點從張良兩個兒子的名字中可以參考;劉伯溫代表的不僅僅是本身一支,更代表著背後的浙東集體。

我們都知道,已經成為皇帝的劉邦,註定已經不是當時那個一窮二白的傻小子了,張良自然是知道的,而且從他的做法上,我們也能知道張良是很了解劉邦的,知道他是一位什麼樣的人,而劉邦同樣能了解張良的意圖是什麼,畢竟這是多年以來所建立的默契,這種君臣之間的默契就好比是曹操和荀彧,雖然這倆人最後的結局也很遺憾,但是這種默契和信任卻是朱元璋和劉伯溫所沒有的,因此劉邦能放過張良,而朱元璋就做不到。

相關焦點

  •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功成身退,為何張良能得善終,而劉伯溫卻不能?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很高,首先準備封張良為萬戶侯,張良不同意。再次將張良封為留地,這是劉邦與張良初次相見的地方,由此也可見劉邦對張良的用情。此後,劉邦在論功行賞時,把張良的功勞列為眾人之首。從那以後,劉邦就非常重視張良。從那以後,劉邦就非常重視張良。以致後來呂后對張良也十分重視,即使張良志在歸隱山林,呂后也要逼他出山去享樂。而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重視程度並不高。
  • 劉伯溫為何名氣那麼大,以至於成了「神」?看懂了朱元璋就明白了
    歷史上的劉伯溫,就是朱元璋手下,一位不可或缺的智囊。即沒有呼風喚雨的法力,也無能掐會算的神通,卻在死後越傳越厲害,以至於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儼然成了神。比如這個傳說:劉伯溫年輕時,曾在一座山上苦讀。這天,突然發現山中出現了一個石碑,上書四個大字:山為基開!
  • 劉伯溫功高震主,為何朱元璋不殺他?只因馬皇后送他2個水果
    開國功臣往往死於君主的屠刀下,如漢高祖劉邦就大肆剪除曾經的功臣。不過如果將他和朱元璋一比較,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畢竟朱元璋可是斬殺15萬貪官的狠人啊,就連自己的兄弟都沒有放過!
  • 劉伯溫為何不得善終?朱元璋這三招太狠
    劉伯溫和朱元璋劇照古人云: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由這麼一句民間俗話,我們不難知道,劉伯溫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古代人中智慧的化身。可是劉伯溫既然這麼聰明,為什麼不得善終?看完朱元璋的三招,就會知道劉伯溫為何晚年鬱郁不得志,甚至是離奇死亡了。01 降低地位,故意打壓有很多人喜歡拿朱元璋和漢高祖劉邦作比較,因為他們兩個都出身十分貧窮 ,後來擊敗了各自強大對手的開國皇帝。而劉伯溫之於朱元璋,就相當於張良之於劉邦。
  • 項羽為何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
    最早對此總結者當屬劉邦本人,他歸為自己善於用人,認為自己技不如蕭何、張良、陳平等,但卻能夠駕馭他們,為自己所用。司馬遷將項羽失敗歸為「以力徵經營天下」,即單純的崇尚武力,從而導致了他的失敗。翻閱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的一些治秦漢史名家的著作,會發現他們對楚漢戰爭有另一番解讀,基本上把項羽的失敗和劉邦的勝利歸為新舊兩個階級的鬥爭。
  • 劉伯溫功勞如此之大,朱元璋為何要卸磨殺驢,你看他出身就明白了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漢朝建立後被封侯,這種待遇在當時已經是為己任成了,諸葛亮更是實際在後蜀實際掌權很長時間,整個後蜀完全就是他說了算。劉伯溫可就不一樣了,他也許能力上不比張良和諸葛亮差,但是他偏偏遇到的是朱元璋這樣的人,也許前期在朱元璋還很弱小的時候,還能聽劉伯溫幾句話。
  • 傳說中,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劉伯溫是同一個人轉世的嗎
    張良繼承發揚了太公的一些技術創新,並形成了生產力。雖有王佐之才但不擅長陣法!但終扶劉邦建立漢朝。 諸葛亮和劉伯溫是道教出現以後的道家人物,他倆精心入世,獲得功名成就。諸葛亮擅長陣法但多詭計、狡詐,三國演義抬高了了他的實力,結果還是六伐中原,均以失敗勞民傷財告終。
  • 劉伯溫為保住性命寫了首詩掛在門前,朱元璋看後:改道回宮!
    可是為什麼朱元璋會那麼迫不及待的就對功臣下手?據說朱元璋在位時,被他誅殺的功臣人數就達10萬之多,這是什麼原因呢?都說爺爺奶奶愛長孫,朱元璋也是如此,太子走後,在設立繼承者這個問題上,朱元璋一刻也沒有動搖過,一定要立嫡長孫。哪怕朱棣比朱允炆更加優秀,擁護者更多,朱元璋也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決定。
  • 劉伯溫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不解,直到17年後才頓悟
    朱元璋在應天稱帝之後開始使用各種理由解決可能對新生的明朝有威脅的開國重臣,劉伯溫死前送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不解,誤解了劉伯溫意圖,直到17年後才頓悟。朱元璋和劉伯溫的「創業」故事朱元璋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草根皇帝,他和劉邦的經歷非常的相似,都是跟隨起義軍推翻前朝,在途中一步步地壯大自己最後走上皇帝位置的人。
  • 同是朱元璋的謀臣,為何李善長被封為公爵,劉伯溫只封為伯爵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在謀略上是超過李善長的,而且劉伯溫給朱元璋所出的計謀,都是戰略性的,涉及大政方針的。劉伯溫對於朱元璋的作用,相當於張良對於劉邦的作用。可為什麼,朱元璋最後封李善長為公爵第一人,劉伯溫卻只得到伯爵的待遇呢?
  • 朱元璋小的時候,劉伯溫為什麼預測到朱元璋當皇帝?
    享受生活 快樂閱讀 大家好 我是劉某人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為什麼劉伯溫預測到朱元璋會成為皇帝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 字國瑞,朱元璋,音意為誅滅元朝的新編章,元朝的消亡從他這兒開端,這姓名是不是太牛了吧
  • 劉伯溫為什麼這麼神奇?都是朱元璋的心計
    項羽當時的威望,那也是不容輕瞧的,項羽是因為缺少了看人這一方面的才能,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人才。他又怎麼能夠成功呢?所以啊一個主、一個次都需要搭配好,才能夠形成一股不可毀滅的力量。明朝也不例外,明朝就不得不談及到朱元璋,朱元璋從一個小和尚到後來被領導重用,再後來領導了起義軍,一路攻打才建立了自己的江山,很顯然他的這個過程也不缺很多人才,說到他厲害的武將那就是徐達常遇春,當然也不能忽視謀臣的力量,說到謀臣就不得不提及到他身邊兩個很重要的人,一個是叫劉伯溫,一個是叫李善長,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劉伯溫。
  • 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為何成倒數第一?因劉基做過一件事
    洪武三年,徵虜大將軍徐達率軍大破擴廓帖木兒,朱元璋聞訊大喜,頒平定沙漠詔於天下。十一月,徐達率軍返回南京,朱元璋隨即大封開國功臣,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封伯者兩人。封賞詔書頒布後,人們很意外,誰也沒有想到功勳卓著的劉伯溫居然排行倒數第一!
  • 劉伯溫在朱元璋必經之路上寫了首詩,朱元璋頓時斷了滅他的念想
    然而在西漢和明朝,誅殺開國功臣就如同分封授爵一般容易,劉邦和朱元璋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平民皇帝,他們稱帝的道路非常艱辛,也比歷代出身高貴的皇帝更加能明白民間百姓的疾苦,但是他們卻在登基後,就在大臣們都入座後,朱元璋找機會溜出慶功樓,命人放了一場大火,想要將這些功臣全部燒光。
  • 朱元璋宴請功臣,上完菜後嚇得劉伯溫渾身顫抖,各位大臣坐立不安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的出身都不太好,不過再不好也頂多不是什麼世家貴族,像劉邦這種的一介匹夫,好吃懶惰的人,但是一無所有的時候也不至於吃不上飯,多多少少還是沛縣的一個亭長。劉邦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是真的家中一貧如洗,因為父親輩的欠了朝廷許多的稅款,所以本就貧瘠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他的兄弟幾乎都是餓死的,姐妹們也被家裡賣出去當媳婦了,雖然從此天各一方,但是好歹能在婆家混口飯吃
  • 朱元璋為什麼三請劉伯溫?劉伯溫《燒餅歌》預測到哪些事件?
    朱元璋為什麼三請劉伯溫?劉伯溫《燒餅歌》預測到哪些事件?文/無計讀書1311年農曆六月十五,月亮提前升到正空,又大又荒唐。元王朝統治下的中國,人人仰頭觀賞。但今天,月亮對中國任何地方都沒有興趣。它最靈明的光輝先墜落到江浙行省,然後翻山越嶺到達處州路,再宛轉曲折流向青田縣。
  • 朱元璋問:我大明京城固若金湯誰能攻破?劉伯溫答九個字,真準
    當然在打擊蒙元的同時,朱元璋也沒閒著,開始對內進行整頓——最初是整頓,朱元璋應該是沒想過多殺戮。這點其實從他對劉伯溫的使用和冊封上,就看得一清二楚。劉伯溫身為朱元璋手下的第一智囊,一直被朱元璋視為自己的「張良」,可最終卻被冊封了個「誠意伯」封號。
  • 九字真言助朱元璋計定天下,功勞比劉伯溫更大卻鮮為人知
    先說說古代的戰略家,早期計定天下的有姜子牙、張良,於是後世君主形容自己的得力助手的時候總喜歡用「吾之子房」來形容,像荀彧之於曹操,劉伯溫之於朱元璋。那麼劉伯溫對朱元璋而言有多重要呢?民間盛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 朱元璋派遣劉伯溫去各處斬斷龍脈,卻唯獨在長白山腳下就停止了
    黃帝最初以蛇為圖騰,在擊敗大量部落後,產生了龍一樣的圖騰情結。有人認為古人看到鱷魚、蟒蛇或閃電之後,就想像出龍這種虛構的生物。雖然龍是虛構的動物,但中國龍文化一直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皇帝會自稱真正的龍帝,皇帝的日常用品也會冠上「龍」字,如龍袍、龍靴、龍冠等;民間也有很多「龍」的影子。
  • 帝師劉伯溫:助朱元璋謀圖霸業,為何結局不得善終?
    引言 古之成大事者,必有賢才幫助,就像劉邦從一介布衣成為漢朝開國者,劉邦自己也說自己不如子房,離不開張良的輔佐。 就在這時,朱元璋找到了他,當然,劉基本來不覺得朱元璋能成氣候,但是在孫炎延的威脅下,劉伯溫才收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扶持霸業 劉伯溫在第一次見到朱元璋的時候,就被其相貌所震撼。朱元璋並非凡人,是一個立志要成大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