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寺廟,一般我們都會認為是指佛教中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置放佛像經文,供僧眾進行修行、弘法之地。
前期熱播古裝劇《慶餘年》中提到的「鴻臚寺」卻別有一番含義。劇情提到主角範閒捲入朝政糾紛,被借調至鴻臚寺負責與北齊使臣談判。這裡的「鴻臚寺」是一個集外賓接待、談判等事物於一體的部門,類似如今的外交部。顯然與我們認知的「寺」意義截然不同。
原來「寺」在古代本是中高級官署的名稱,到了秦朝,索性就把官員任職的地方統稱為寺。於是就出現了如鴻臚寺(接待外賓,相當於皇帝的私人外交部),太常寺(管理皇帝理祭祀之事)、大理寺(負責刑事案件審理,等於現在的最高法院)等機構了。
那麼這些古代機構又是如何演變為現今的佛教場所呢?
佛寺·歷史沿革
東漢永平七年,明帝劉莊夢見神人西來,於是派遣蔡愔等人出使西域天竺尋求佛法。三年後,使團邀請到傳教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同行,並攜搜集的佛經佛像歸來。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於洛陽興建白馬寺供兩位高僧居住。據聞為了紀念白馬馱來經書以及運輸佛像的功勞,故取名「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可見,白馬寺雖為中國佛寺之始,可最初興建只為安置遠道而來的高僧,與如今的國賓館別無二致。兩位高僧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佛教文化迅速流傳昌盛,因此專門用於佛教修行傳道的場所就被統稱為「寺」,漢代佛寺初現,只是簡單的以官邸為寺。久而久之,官署衙門的稱謂也不再使用「寺」了。
北魏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對佛寺形成一定的需求。從歷史上留存下來的民宅、寺院、陵墓、宮殿等大量建築可以看出,四合院是中國漢族地區古代建築群體最基本的格式。上至皇室宮殿,下至百姓住宅,都是整齊劃一的院落式布局。森嚴的等級觀念則體現在宅院大小、開間、裝飾等方面。因此,不同於西方教堂屬於獨具一格的專門性建築,中國寺院是從民間住宅改造而來的。
陝西古代民宅
北京故宮
改造過程也非常便捷,只需「舍宅為寺」:住戶遷出,僧侶、佛像等遷入,稍加修繕便可。因此白馬寺建成後,也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捐贈現成的府邸和私宅為佛寺。但佛寺終究是宗教建築,簡單的改造住宅只能解決供奉佛像、學習用房、僧眾生活等日常需求,難以凸顯佛教特點。
• 2008年,湖北省襄樊市一座東漢墓中,出土了一件陶製佛塔。其主體為四方院落中的兩層樓閣,樓頂立柱形塔剎,上累七層相輪,說明至遲於東漢時期佛塔已傳入漢地。
襄樊市出土的東漢陶製佛塔
• 據《魏書·釋老志》 記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從上述記載可推測,該寺為四方式布局,且寺中建有佛塔。
洛陽白馬寺
• 北魏時期,佛教與王權結合而獲得巨大發展,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陽均建有大量佛寺,其中規模最大的當屬永寧寺。據《洛陽迦藍記》記載, 該寺前為寺門, 門內建塔, 塔後建佛殿。令人惋惜的是,寺中的九級木塔在永熙三年(即建成18年後)毀於一場大火。
永寧寺佛塔復原圖
由此可見,「塔」這種外來建築形式在中國被徹底佛教化,並演化為佛教的象徵性標誌建築。因此,改宅為寺的過程中,必須在寺前造塔,或是在寬大的原宅院中心造塔,形成以塔為中心,殿為附屬的宗教性建築群。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甚至到初唐,佛寺布局基本沿用前塔後殿的簡單組合,當時寺院習稱「浮圖祠」(「浮圖」是「塔」的音譯)。
隨著佛教分宗立派之勢漸盛,以佛殿為主、多重院落的佛寺格局逐漸取代了以佛塔為主的佛寺,佛塔的地位開始下降。唐代中後期禪宗興盛,提倡「伽藍七堂」制,佛寺基本呈平面方形, 對稱穩重, 南北中軸線布局,如此形制可謂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宇宙觀的具體表現。隋唐以後,以佛殿為主體的佛教寺廟布局基本已成定製, 佛塔逐漸淡出佛寺建築群的中軸線。
佛寺·空間布局
寺院配置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由南往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 可能還有藏經閣(樓), 左右各有觀音殿、祖師堂、藥師殿等配殿。院內生活區主要集中在東側,包括僧房(居室)、香積房(廚房)、齋堂(食堂)、職事房(庫房)等。接待四海之來客者的雲會堂(禪堂)則設在中軸線西側。
近現代漢化佛寺典型配置平面圖
當然,根據史料記載,「伽藍七堂」只是漢化佛寺典型配置,並非每個寺院都是按照這種模式布局,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01
山門
佛寺大門被稱為「山門」。由於過去寺院多遠離塵俗市井而設於山林之處,故取此名。山門一般有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這三座門(至少中間一座)通常被蓋成殿堂,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
寺院山門
山西靈石資壽寺 明 彩塑 力士像
02
天王殿
山門之後便是天王殿,晨鐘暮鼓位於天王殿兩側,與之相平行。所謂「晨鐘暮鼓」即早上先敲鐘,以鼓應之;晚上先擊鼓,以鍾應之。天王殿內供六尊像,彌勒佛奉於殿中央,面對山門;其背後供韋馱天,面對大雄寶殿;殿兩側供四大天王。
山西五臺山龍泉寺 清 彌勒佛
大同市善化寺 彩塑 韋馱天像
左右滑動欣賞華嚴寺遼代 彩塑 四大天王像
【從左往右分別是:圖一東方持國天王像;圖二南方增長天王像;圖三西方廣目天王像;圖四北方多聞天王像】
03
大雄寶殿
天王殿往北就是大雄寶殿,俗稱「大殿」,即佛寺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漢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遼寧奉國寺大雄寶殿
隨著時代發展變化和各宗派間的區別,正殿內供奉的佛像情況較為複雜。主供奉的佛像稱為「本尊(主尊)」,從主尊數字看,一般有一、三、五、七尊四種。首先,殿內若只供一位主尊的,一般是佛教的締造者——釋迦牟尼佛的像;其次,供三尊佛為主尊稱「三佛同殿」。其中按時間先後排列的,俗稱「豎三世佛」,從左往右分別是燃燈佛(釋迦牟尼的啟蒙老師,亦稱過去佛)、釋迦牟尼佛(現在佛)、彌勒佛(被指定為釋迦牟尼的接班人,亦稱未來佛);
上下滑動欣賞山西太谷淨信寺「豎三世佛」
另外按地域空間劃分的,名為「橫三世佛」:正中間是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脅侍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藥師佛一般左手持缽,右手持藥丸),脅侍為日光、月光兩位菩薩;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左右有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脅侍。
最後,還有成組不可分的「東南西北中」五方佛五尊;以及供奉包括釋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共七尊,通稱過去七佛。
左右滑動欣賞大同市善華寺彩塑五方佛造像
遼寧奉國寺「過去七佛」
04
法堂
法堂位於大雄寶殿之後,也稱講堂、經堂,是演說佛經、皈戒集會的場所。因此法堂內除供奉佛像外,一般設法座,供高僧講經說法。
05
藏經閣
藏經閣位於佛寺內中軸線末端,通常是建有兩三層的閣樓,作為儲藏佛經之用,也稱為藏經樓。一般不對外開放。
杭州靈隱寺 藏經閣
少林寺 藏經閣
佛寺·中國之最
最早的佛寺
河南白馬寺。河南洛陽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祖庭」、「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白馬寺除了是中國佛寺之始,還誕生了不少「第一」,如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是首位來中國傳播弘揚佛法的高僧居所、中國首次西天求法的產物......
洛陽白馬寺
唯一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
山西懸空寺。山西渾縣對於懸空寺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之說法,因其如臨深淵的險峻地勢而著稱。該寺建成於1400年前的北魏後期,寺內有三教殿,供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
山西懸空寺
規格最高的佛寺
北京雍和宮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雍親王府,是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在潛之居」。於乾隆九年(1744年)被「改宮為寺」,作為皇家御用寺院,雍和宮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全國規格最高的佛寺。
北京雍和宮
擁有最大佛鐘的佛寺
寒山寺內擁有全國最大的佛鐘,佛鐘高8.6米,最大直徑5.24米,整體重達108噸,鐘面刻有《大乘妙法蓮華經》69800字,被譽為「天下第一佛鐘」。
蘇州寒山寺佛鐘
最小的佛寺
位於新疆和田市的託普魯克墩寺僅存遺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目前發現最小的佛寺,只有四平方米。小佛寺雖小,卻五臟俱全,內有佛像、壁畫、建築,能進行禮佛等宗教活動。據考證,小佛寺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
託普魯克墩寺遺址模型
結語
千年以前,掀開中國佛寺歷史篇章的白馬寺,正是由隸屬官府機構的鴻臚寺演變而來,可見當年遠道而來弘揚佛法的高僧地位之高。時代更迭,古寺守住千年時光,如今已成為佛教文化的專用名詞,是人們寄託期許和希望的場所,更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
參閱資料:
1.《山西古代寺觀彩塑 遼金彩塑》張明遠 山西人民出版社
2.《中國寺觀雕塑全集》金維諾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3.《佛教造像手印》程毅中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