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

2020-12-15 中國文明網
  

  王 瑨(本報記者)

  傅庚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

  金兆鈞(《人民音樂》雜誌主編)

  李海鷹(詞曲作家,代表作《七子之歌——澳門》《彎彎的月亮》)

  李 健(歌手,代表作《傳奇》《風吹麥浪》)

 

  編者的話

  歲月如歌,音樂始終與時代同行。歌為心聲,流行不等於流量,音樂品格要經受觀眾和時間的雙重檢驗。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重新認識流行音樂?音樂創作面臨何種挑戰,存在哪些問題?創作如何更好深入生活、謳歌時代,從經典旋律、民族音樂傳統中汲取創作養分?本期邀請四位音樂界一線創作者和專家探討問題,分享經驗,以饗讀者。

 

  「與其說歌曲表現了時代,不如說時代選擇了歌曲」

  記者:去年,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的愛國歌曲再次被廣為傳唱,反映出音樂與時代的緊密聯繫。時隔幾十年,它為何仍能打動人心?流行音樂書寫重大社會題材的創作思路是什麼?

  傅庚辰:與其說歌曲表現了時代,不如說時代選擇了歌曲。歌曲的流行需要「觸發點」,讓大眾產生廣泛的共鳴和共情。好作品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它的藝術生命就會很長。

  金兆鈞:《我和我的祖國》找到了普適性的主題和切入點,提煉出「我的祖國和我」是「海和浪花一朵」的關係。它適合多種形式演唱,不像某些歌曲只適合一種形式演唱。人民性、時代性、藝術性,使歌曲具備了超越時空的藝術品格。

  處理重大社會題材,流行音樂的角度往往生動具體,歌詞從個體出發,旋律偏重抒情,風格變動不居。比如喬羽在寫《我的祖國》時就有意識地提煉出「一條大河」這個點,他說,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依山結廬、傍水而居,在一個孩子眼裡,哪怕一條小河溝都是一條大河。《紅旗飄飄》旋律是流行色彩,歌詞以「那是從旭日上採下的虹,沒有人不愛你的色彩」的朦朧詩風格開頭,之後用「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直奔主題。《大中國》歌詞朗朗上口、旋律帶有民歌風格……隨著人們生活日益豐富,藝術形式更多樣,創作者需要找到更巧妙的切入點。

  李海鷹:音樂語言要以情感作為歌詞和旋律的連接紐帶。情感越貼近,越能引起共鳴。在為《七子之歌——澳門》譜曲時,我將聞一多原詩「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改為「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保留原意,更易傳唱。「呱嗒板」踩在石板街上的聲音、澳門「大三巴」牌坊的鐘聲,都成為這首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以童聲告白母親的形式漸進,在「母親,母親」的呢喃中平靜結束,形成了自然的情感流淌。澳門回歸祖國已21年,如今這首歌,又被時代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

  記者:流行音樂既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也具有大眾文化意味。從音樂本體和文化傳播層面,如何認識和理解流行音樂?流行音樂吸引受眾的根本魅力是什麼?

  傅庚辰:流行音樂的創作和演唱,是廣義層面的傳播和傳唱。我們不應窄化「流行音樂」,被廣為傳唱、有積極意義的歌曲,都是流行的音樂、大眾的音樂。

  對流行音樂的關注,不僅是技法迭代、傳播創新、表演形態創新層面,更要關注它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流行音樂吸引大眾,是因其觀照著人們普遍的情感體驗,唱出人們心靈的「主旋律」。

  李海鷹:音樂成為時代的見證,便能常聽常新。流行音樂創作導向是引領大眾審美以及行業發展的關鍵。沒有創新就沒有流行,創新是流行音樂的魅力和動力。創作者不要給自己設定固定模式,要廣泛汲取靈感,勇敢投入創作。

  李健:流行音樂的中心詞是「音樂」,它要符合音樂的藝術屬性,而不能只滿足「流行」。好歌的標準,淺層次是悅耳,最高層次是直擊人心。流行音樂獨具魅力,因為它兼顧著音樂和文學兩種藝術法則。創作者既要掌握音律,也要掌握文字,還要掌握其間的奧秘。

 

  「獨創性是流行音樂的生命力」

  記者:有時聽人感嘆聽歌渠道越來越多,「中聽」的新歌卻不多。回望中國流行音樂發展,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流傳至今、人氣不減。您認為這些作品具有什麼特點,它們的經典性從何而來?當下的流行音樂創作,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提升?

  李健:經典性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經過更多人的傳唱和檢驗。

  經典性是多元的。有時是某種情緒的流行,它的沉澱和傳唱是一種記錄。有時是帶有普遍情感的沉澱,它不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真正能夠讓音樂流行而成為經典的作品,都是在表達具有共性的人類情感或情緒。

  金兆鈞:能流傳下來的流行音樂作品往往具有三個特性,即鮮明的時代和生活氣息、高水準的藝術性、被廣泛接受喜愛的大眾性,由此產生了流行音樂的經典性。

  創作態度決定創作水準。一首歌可以打磨修改半年甚至更久,比如《寂寞讓我如此美麗》,當年光是配器就修改了17版。很多作品都是在修改中形成閃光點。歌手的認真程度也決定著音樂水準。為什麼現在一些歌手現場會跑調?因為在錄音室裡只錄過一兩遍,還是一句句錄完再修音,不是一氣兒從頭唱到尾,沒有經過嚴格訓練。流行音樂不是一夜成名的投機樂園,一切違背藝術規律的做法都不能長久。

  創作心態決定創作質量。音樂人別忘了初心,要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對生活的強烈感受去創作。一些歌曲會有沉澱期,經歷一段時間後才開始流行。要沉住氣,多些「無心插柳」的心態,少些「有心栽花」的功利。

  記者:在信息密集的網際網路時代,「流行」的衡量標準發生了改變。有人認為,當前流行音樂存在「歌曲多、精品少」的現象,您認同嗎?這是否與網絡對流行音樂傳播帶來的變化有關?面臨新環境、新挑戰,流行音樂創作出現了哪些新問題?

  金兆鈞:「流行」的標準變了,音樂消費分眾時代已經來臨。但經典和精品的判斷標準沒變,那就是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有突破、有創造。

  過去流行音樂由唱片公司把關,由編輯選擇優秀作品。現在是「全民創作」,網絡音樂製作沒有專業把關人,門檻降低,音樂的產量急劇增加,被聽到和被記住的概率也在下降。一些人認為精品少了,是因為及格線下的作品太多了,曇花一現的「網紅音樂」太多了。網上有很多作曲模塊,有現成的節奏就可以套用。但歌詞與旋律如何有機融合,藝術表達如何創新,這些問題沒有解決。最關鍵的是,這樣的作品沒有醞釀打磨,缺乏個性化表達,無法產生共鳴。流行不是流水線,流行音樂是「人人心中有而筆下無」的突破,獨創性是其生命力。

  李海鷹:網際網路時代,平臺更豐富,受眾審美更多元,音樂製作硬體水平更高。但是,流行音樂的發展需要創作主體進一步增強原創力。

  目前,一些年輕音樂人比較甘於做「工蜂」。比如,圍繞某個歌手進行創作和製作,風格和定位都固定去寫「命題音樂」。我認為,創作者還是要從音樂本體出發,保持創作的自覺和主體意識。要有創作的雄心和使命感,那就是立志創作出被更多人接受喜愛、可以流行甚至流傳的作品,而不是製作音樂的商業產品。

  李健:音樂的標準,從來不會因為傳播容易而降低。相反,由於數量龐大,人們聽到好音樂的機會更少了。這幾年,網絡和電視音樂類綜藝成為新人走向大眾傳播視野的途徑之一,但人們發現,各個節目中翻來覆去都是那些歌曲,這就暴露出優秀原創作品的匱乏。

 

  「詞曲要相輔相成,構建藝術美的意象」

  記者:在您看來,詞、曲、唱之間的理想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從自身創作和觀察出發,您有什麼經驗可以與音樂創作者、表演者分享?

  傅庚辰:流行音樂創作不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要抓取真正有現實質感的音樂語言,向生活要靈感、要激情,要藝術的真善美。

  從作曲角度看,要把歌詞表現得生動準確,需要吃透作品的主題思想,吃透作品的藝術風格。創作歌曲《地道戰》時,起初在北京寫了初稿,比較平淡,我自己不太滿意。後來去河北冉莊、李莊實地走訪,體驗生活1個月,和當年打地道戰的老戰士面對面交談。地道戰的形象逐漸鮮活起來——他們在碾盤下、在灶臺下,穿牆而過、從莊稼地出來……有天,我走到村子邊,一眼望到對面的莊稼地,突然腦子裡冒出來:「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我趕快跑回住的老鄉家裡,立刻創作出了這首歌曲。

  李海鷹:詞曲要相輔相成,構建藝術美的意象。創作《彎彎的月亮》,我先譜曲,後填詞,創作初衷是想描繪美麗的珠江三角洲。我從疍家人的水上生活場景中取材。那時,我們需要坐輪船過江,如果錯過電船,只能坐小船。我們的船是雙槳,搖櫓聲與江南單槳不同,我便把獨特的划船聲直接編進了歌曲開頭。夜空、流水、小船、月亮,這些意象是沉澱在我心裡的情感記憶。靈感不會揮手等待我們。創作者要不停生活、不停學習、不停地寫,保持勤奮紮實的創作狀態。

  李健:我認為,詞曲結合在一起好像一對情侶,需要情投意合才會產生真正的化學效應。有時,並不能說詞不好或旋律不好,只不過它們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它們都在等待匹配的對象。

  每當我寫一首歌時,我都會問自己:究竟要表達什麼?如何表達?主題大多之前已經寫過,創作者無非在找屬於自己的角度和音樂語彙。如果沒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就沒有表達的意義。要逐漸摸索自己的創作風格。比如旋律的寫法、詞句的斟酌,任何方面都可以呈現所謂「獨特」。風格一定不是設定出來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創作來源是四面八方的,閱讀和遊歷意味著廣闊的空間。但終歸是創作者自身要有所體會,對周遭有所洞察。

  金兆鈞:歌曲要有畫龍點睛之筆,歌詞需要捕捉生活動態,表現大眾心態。最動人的那一句要簡潔、有力、口語化,讓人聽一遍就能記下。比如《時間都去哪兒了》,對不同環境、不同人,「時間都去哪兒了」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生活節奏快的今天,容易引發大眾熱議。

  記者:近年來,「中國風」成為流行歌曲的一種創作趨勢,比如詩詞的應用、民族樂器的使用、傳統民謠和小調的借鑑融合。流行音樂如何更好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和音樂傳統?

  金兆鈞:民族民間音樂是「根源」音樂。誰的根基深厚,誰在未來便擁有更大發展空間。2003年,一位外國音樂學家跟我說,「21世紀的世界音樂是中國的」。因為中國流行音樂的根是民族民間音樂,擁有豐富的資源。

  運用民族民間音樂,關鍵要有所發展。比如結合華陰老腔和搖滾音樂的《華陰老腔一聲喊》,融合流行、戲曲與藝術化流行唱法的《左手指月》等,都是結合現代音樂技法或其他音樂類型,進行了再創作。

  要正確地理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還要注重運用大家都能聽得懂的音樂語言進行創作,善於利用現代流行音樂在旋律、和聲、節奏等方面的創造性成果以及電音、電腦製作等技術,把好資源轉換為好作品。

相關焦點

  • 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聽聽歌手李健怎麼說
    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時代氣象·文藝表現(4))對話人:王 瑨(本報記者)傅庚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金兆鈞(《人民音樂》雜誌主編)李海鷹(詞曲作家,代表作《七子之歌——澳門》《彎彎的月亮》)李 健(歌手,代表作《傳奇》《風吹麥浪》)編者的話歲月如歌,音樂始終與時代同行。
  • 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時代氣象·文藝表現(4))
    《傳奇》《風吹麥浪》)編者的話歲月如歌,音樂始終與時代同行。歌為心聲,流行不等於流量,音樂品格要經受觀眾和時間的雙重檢驗。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重新認識流行音樂?音樂創作面臨何種挑戰,存在哪些問題?創作如何更好深入生活、謳歌時代,從經典旋律、民族音樂傳統中汲取創作養分?本期邀請四位音樂界一線創作者和專家探討問題,分享經驗,以饗讀者。
  • 李健:流行音樂的中心詞是「音樂」
    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時代氣象·文藝表現(4))《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3日 第 20 版)對話人:王 瑨(本報記者)傅庚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金兆鈞(《人民音樂》雜誌主編)李海鷹(詞曲作家,代表作《七子之歌——澳門》《彎彎的月亮》)李 健(歌手,代表作《傳奇》《風吹麥浪》)編者的話歲月如歌,音樂始終與時代同行。
  • 李健:流行音樂的中心詞是「音樂」不能只滿足「流行」
    對話人:  王 瑨(記者)  傅庚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  金兆鈞(《人民音樂》雜誌主編)  李海鷹(詞曲作家,代表作《七子之歌——澳門》《彎彎的月亮》)  李 健(歌手,代表作《傳奇》《風吹麥浪》)  編者的話  歲月如歌,音樂始終與時代同行。
  • 央視《音樂公開課 與新時代同行》走進富平
    8月3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樂公開課 與新時代同行》節目錄製走進富平縣,結合富平縣地域特色,通過開展經典影視歌曲聯唱、歌伴舞、主持人親身參與懷德生日會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報導富平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取得的喜人成績,全景展現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富平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 我的聽歌時代——簡述華語流行音樂發展
    我的聽歌時代——簡述華語流行音樂發展一路走過作為一個從小喜歡聽歌的80後,聽過的歌不少,當然不能免俗,最喜歡的還是流行音樂。說道中國的流行音樂,早在民國時期的上海就有很大發展,著名的代表作《夜上海》非常有名。但是新中國的流行音樂嚴格來說從改革開放以後才發展起來,之前的鄧麗君歌曲就被貼上靡靡之音的標籤。改革開放後的大陸流行音樂兩大根據地北京和廣東。廣東地區接近港臺地區,受其影響大,很多歌手模仿港臺歌手,當然被模仿最多之一的還是鄧麗君,包括那英這麼粗獷的聲音都是模仿鄧麗君出道。
  • 韓國流行音樂逆襲
    在流行音樂領域,韓國幾乎是全球第二的水準,這幾年風頭甚至超越美國。在美國流行音樂還依靠黴黴等30+歌手的情況下,韓國歌手層出不窮,可見韓國流行音樂的強勢。國內有人對此雖不以為然,但目前華語樂壇無法對抗韓流卻是不爭的事實。韓國流行音樂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後來居上,自然有獨到之處。本人不才,分析一下韓國流行音樂的特點。
  • 音樂折射歷史 旋律代表時代記錄牟平街頭流行音樂變遷
    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流行音樂在我國剛剛萌發,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流行音樂逐漸成為都市青年追逐的時尚。聽慣了「高、硬、快、響」音樂的中國人被港臺流行音樂婉轉抒情的旋律深深吸引,爭相傳播。這種婉轉抒情的音樂風格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記,並對中國的歌曲創作與表演風格的變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時代歌手」再不擁有時代:論中國流行音樂這些年
    按:在最近五年裡,受網絡衝擊,音樂工業遭到重創,生產環節大幅縮減,歌手越來越成為真人秀、選秀節目的附庸。流行音樂不流行,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產業的現象。本篇圍繞曾經叱吒風雲、年代標誌的「時代歌手」,展開評介。這種方式,不只是歷史與音樂的範疇,更包含了強烈的社會關懷與時代感覺。
  • 我為什麼熱衷國際流行音樂廣播?
    流行,就是時尚和時髦,有年輕人的鼓點兒和特色和特點,與年輕人同行,從聆聽音樂開始,也是一種方式和途徑。品味音樂,就是陶冶情操,更是提高休養和素質的最好方式。音樂使人陶醉,國際音樂,雖然有點兒聽不懂,但聽起來很有韻味,畢竟是國際大師譜曲和歌唱的音樂,確實與眾不同了許多,別有一番韻味。
  • 全球流行音樂進入Pop2.0時代?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作者陳賢江,36氪經授權發布。 「時代變了。」 外媒最近似乎有點開始集中吹風「走進新時代」的意思。《紐約時報》和《衛報》先後發表文章,探討了流行音樂趨勢的一些根本性變化。意思就是一個,流行音樂從Pop1.0,進化到Pop2.0。
  • 崔軾玄:流行音樂要反映每個時代年輕人的狀態
    對創作了《愛如空氣》《紅顏劫》《可念不可說》等歌曲的詞作者、音樂製作人崔軾玄來說,新星音樂會同樣有獨特的意義。 後來,崔軾玄步入音樂行業,寫樂評,自己也開始從事創作,更加感受到這場音樂會的意義。「當時剛剛改革開放,我們發展自己的流行音樂是很艱難的,要跳出以往的音樂模式。」當時,以谷建芬為代表的作曲家創作的歌曲已在民間傳唱,但社會對流行音樂還是存在爭議,「在這個時候能做一場音樂會,尤其還體現出媒體的導向,可以說是一個創舉。」
  • 什麼是流行音樂?
    用「雅俗共賞」來評價流行音樂應該是不為過的。第三,流行音樂最直接、最自然地反映了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所以音樂作品的表達更加質樸、隨意,無需更多複雜的創作技巧來多加修飾。流行音樂本身就是生活,是人們生活的經歷、感動、喜悅、悲傷,是人們生活狀態的素描畫。第四,流行音樂的商業屬性是支撐流行音樂發展的最重要的部分。
  • 「流行組合」——西方流行音樂文化發展的時代標籤
    俊美靚麗的外表、時尚動聽的音樂、激情洋溢的青春……這些標誌性的元素,都屬於西方流行音樂表演的一種重要形式——流行組合。「流行組合」是西方流行音樂文化傳播最具張力和影響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在經過Grunge(搖滾)、Rap(說唱)、Hip-hop(嘻哈)流行之後,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新一輪偶像演唱團體風潮復甦並逐漸風靡全球,「青春偶像流行樂」成為當時樂壇的商業支柱。在10年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男子組合、女子組合,還是男女組合,都有難以計數的演唱組合成功過失敗過。論整體影響,還是當屬以俊美的外型與甜美聲線見長的演唱組合最為成功。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摸著石頭過河,闖出流行音樂原創時代
    《敦煌夢》:古典意象入詞,流行音樂摘掉低俗標籤音樂人陳小奇的詞作以風格典雅、意境深遠著稱。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的他原本打算做一名詩人,卻誤打誤撞成為了新時代第一批流行音樂詞人。他善用古典意象入詞,一方面令中國流行音樂脫離了模仿階段,賦予其獨特的美學色彩;另一方面也為這種嶄新的藝術形式正了名,流行音樂不再是低俗的「靡靡之音」。
  • 熱血同行主題曲片尾曲有哪些 熱血同行背景音樂插曲匯總
    該原聲專輯為眾匠音樂 X 淺紫工作室傾心打造,6首歌曲集結了全亞洲最強制作班底,頂級的編創團隊,豪華實力派歌手陣容,力圖打造現象級的電視劇OST音樂製作水準,建立OST行業全新標杆。其中擔任該劇音樂總監之職的淺紫老師,首次將多年唱片行業精細打磨歌曲的製作流程,投入該劇OST製作之中,使之呈現出毫不遜色,甚至高於唱片專輯聽覺感受的,全新的「影視劇&唱片」雙向音樂聽覺體驗。
  • 廣東:摸著石頭過河闖出流行音樂原創時代
    《敦煌夢》:古典意象入詞,流行音樂摘掉低俗標籤音樂人陳小奇的詞作以風格典雅、意境深遠著稱。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的他原本打算做一名詩人,卻誤打誤撞成為了新時代第一批流行音樂詞人。他善用古典意象入詞,一方面令中國流行音樂脫離了模仿階段,賦予其獨特的美學色彩;另一方面也為這種嶄新的藝術形式正了名,流行音樂不再是低俗的「靡靡之音」。
  • 周杰倫的時代還沒過去,他的音樂流行了16年!
    昨天是華語樂壇「跨時代」人物周杰倫的生日,人們紛紛在懷念周杰倫以及他的音樂帶給大家的回憶。轉眼一看,周杰倫已經從改變華語流行音樂形態的歌手,走嚮導師、組建家庭。這位偶像的年齡也邁向了四十,但魅力仍然不減。粉絲們感嘆周杰倫的時代,是他們青春的見證。
  • 流行音樂不「流行」的背後是什麼
    原標題:流行音樂不「流行」的背後是什麼 單一化被消解,多元化創作和個性化選擇崛起 無可否認,基於這樣的時代與環境,一些伴隨並見證著華語流行樂蓬勃發展的產物正在式微。 比如音樂獎項。
  • 知名音樂人川子被聘為河南省流行音樂協會原創音樂藝術顧問
    2020年9月5日,剛參加完鶴壁「淇河音樂節」的知名音樂人川子一行到訪河南省流行音樂協會登封分會,和音樂創作委員會副會長範景海先生一起,就登封分會的工作和嵩山組歌的創作事宜,進行了考察和洽談,川子一行對登封的山水人文環境,給予極大的讚譽,並表示將協助河南省流行音樂協會,完成嵩山組歌的創作和發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