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流行文化40年】摸著石頭過河,闖出流行音樂原創時代

2020-12-19 金羊網

金羊網記者 胡廣欣

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引進24聲道的立體音效卡帶生產設備,此後大量流行音樂以「扒帶」的形式走入千家萬戶。「扒帶」是當年一種特殊的音樂錄製方式,音樂人通過聆聽,將港臺流行歌曲的旋律、配器等一一記下,並重新填詞,再找樂手和歌手來錄製和演唱。

廣東流行音樂始於模仿,卻沒有止步於此。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廣東已經有了經營蒸蒸日上的唱片公司、積累了眾多歌迷的歌手。通過「扒帶」逐漸吸收流行音樂知識的廣東音樂人摸著石頭過河,摸出了原創音樂的門道。真正屬於中國本土的流行音樂,在這片南方熱土上踏出了第一步。

【啟蒙了一代人】

卡帶市場剛起步時,經常供不應求。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唱片公司通過「扒帶」推出了數量眾多的卡帶。雖然是未經授權的「翻版」,但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扒帶」如同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不僅啟蒙了聽眾的耳朵,更滋養了廣東第一批真正的流行音樂人。

「扒」出流行音樂製作竅門

在廣州,最早從事流行音樂錄音的音樂人包括著名的「老三劍客」——金友中、司徒抗、丁家琳,以及張偉才、邱有為等人。他們翻錄了不少香港電視劇主題歌,為內地樂壇打開了流行音樂製作的大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更年輕的畢曉世、李海鷹等人進入這一行當。當時內地的流行音樂環境仍然十分簡陋:缺錄音器材、缺懂行的樂手、缺流行音樂知識……唯一不缺的就是音樂人靈活的腦筋。由於內地還沒有引進MIDI,音樂人只能手寫譜子,但「扒帶」只靠耳朵聽,寫出來的譜子跟規範的樂譜不太一樣。畢曉世回憶:「我們記了譜,但樂手看不懂譜子,演奏上也不夠有技巧。」

由於錄音技術和樂手水平的局限無法做到同步錄音,畢曉世就利用當時最先進的24軌立體聲錄音機,將不同樂器分開錄音,光是爵士鼓就要錄幾軌。他還記得當年錄音的場景:「鼓手只能分開打:一邊聽著耳機的節拍,先打大鼓和小鼓;然後換另一條軌,聽著自己剛剛打的大小鼓,再來打Hi-Hat(踩鑔)。」

畢曉世還跟李海鷹辦了邊防證,去深圳特區看香港樂隊的演出,偷師學會了流行音樂的譜子怎麼寫。他們還挖來了一支跟香港樂隊學習過的深圳樂隊,回廣州為歌手呂念祖、黃河錄製專輯。

「扒」出了一批專業填詞人

「扒帶」還催生了一批填詞人。當時,英文、日文等外文歌曲被「扒」到國內,必須把歌詞改寫成普通話,大眾才會感興趣。

音樂人陳小奇便是通過「扒帶」接觸到流行樂。1983年,陳小奇在中唱廣州分公司擔任音樂編輯,他出版的第一首填詞作品是《我的吉他》,改編自西班牙民歌《愛的羅曼史》,演唱者是歌手董岱。陳小奇回憶,當時填詞要儘量健康陽光:「可以有一點小惆悵,但不能太哀傷,太過分就肯定會被斃掉。」作為音樂編輯,陳小奇還得對歌曲的格調嚴格把關:「我印象最深的是引進羅大佑的《是否》,裡面有一句『情到深處人孤獨』,我改成『情到深處不孤獨』,一改就過了。」

經過短暫的磨合,陳小奇很快就適應了填詞工作:「最開始一首要填兩三天。後來就很快了,最多時一天填了十幾首。」短短兩年間,陳小奇一共創作歌詞130多首,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首作品被唱片公司灌錄出版。

由於「扒帶」這段特殊歷史,廣東原創流行樂形成了「先有曲、後填詞」的創作習慣。陳小奇說:「我們當時喝的『奶』都是民族音樂跟古典音樂,作曲人還不太了解流行音樂的譜曲,通常寫好旋律就給我,速度、定調什麼都沒有,我要自己判斷怎麼寫詞。」

【原創應運而生】

唱多了別人的作品,廣東音樂人自然摩拳擦掌,期待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讓廣東歌手唱自己的歌。經過數年的積累,一股「東風」適時吹來:流行音樂歌唱比賽、流行歌曲排行榜應運而生。在廣東,流行音樂擁有了最閃亮的舞臺。

紅棉杯初評「十大」獎項

1985年12月10日至12日,「紅棉杯85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以下簡稱「紅棉杯」)在廣東迎賓館國際會議廳連續舉行兩晚。這個比賽由廣州文化記者聯誼會牽頭舉辦,該聯誼會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廣東電視臺、廣東電臺等單位的文化記者組成。當時,這群媒體人還是二三十歲、血氣方剛的年紀,他們四處奔走,終於成就了這個劃時代的流行歌曲比賽。

「紅棉杯」評選出「羊城十大新歌」和「羊城十大歌星」。陳小奇用「開天闢地」來形容這次比賽:這種評選「十大」的賽制在全國尚屬首創,更遑論評選的還是當時尚未能登大雅之堂的流行音樂。作曲家吳國材回憶,當時還沒有「個體戶」歌手,歌手都隸屬各大文藝團體,因此「紅棉杯」也成了全省文藝團體的大PK,陳小奇、李海鷹、徐東蔚、解承強、劉欣如、唐彪、安李、陳浩光、呂念祖等在「紅棉杯」中獲獎的音樂人和歌手,後來都成長為廣東原創音樂的中堅力量。

由於種種原因,「紅棉杯」僅僅辦了一屆,但正因為它的出現,1985年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必須銘記的年份——廣東流行原創音樂人集體發聲,振聾發聵,讓全國感受到流行音樂的力量。

廣東首創「排行榜」制度

「紅棉杯」之後,全國各種「通俗歌曲比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此時廣東又走在了全國前列:1987年,廣東電臺創辦了全中國第一個歌曲排行榜——「健牌」廣東創作歌曲大賽(以下簡稱「健牌榜」)。根據1986年《廣東廣播報》報導,「健牌榜」從1986年7月開始向全省徵歌,總共收到400多首作品,初審選出32首作品,從1987年元旦開始在廣東臺滾動播放,聽眾可以投票從中選出最愛的10首作品。1988年開始,「健牌榜」拓展至北上廣,每年都會舉辦「京滬粵創作歌曲『健牌』大獎賽」,三地電臺分別選出本地原創歌曲的前五名參賽,再一起評選出金銀銅獎各一名。

歌曲排行榜剛誕生之初,評選方式還頗為原始。排行榜收到的投稿並不是歌曲小樣,而是寫在紙上的樂譜和歌詞。評審們必須先「讀歌」,從中篩選出一部分作品再進行錄音。當時排行榜的評選以季度為單位,每一季會有幾十首歌在電臺滾動播放,觀眾投票選出最喜歡的10首;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普及歌手發新歌上電臺打榜的方式。

此外,當時觀眾投票都靠寄信,投票表格刊載在報紙上,公交車車廂也會擺放一些。排行榜鼎盛期,投票表格如雪花般紛至沓來。資深DJ周兵回憶,當年一次頒獎典禮上,主辦方還「搞事情」地把裝滿了投票表格的十幾個大麻袋扛上舞臺,倒出所有表格進行現場抽獎,場面十分壯觀。

【精品集中爆發】

排行榜常態化之後,原創音樂作品有了固定的展示舞臺,極大地刺激了音樂人創作的積極性,隨之也迎來了廣東原創流行音樂最輝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廣東音樂人為流行樂壇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作品。

《敦煌夢》:

古典意象入詞,流行音樂摘掉低俗標籤

音樂人陳小奇的詞作以風格典雅、意境深遠著稱。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的他原本打算做一名詩人,卻誤打誤撞成為了新時代第一批流行音樂詞人。他善用古典意象入詞,一方面令中國流行音樂脫離了模仿階段,賦予其獨特的美學色彩;另一方面也為這種嶄新的藝術形式正了名,流行音樂不再是低俗的「靡靡之音」。

從1984年第一首原創音樂歌詞《敦煌夢》開始,陳小奇就嘗試把古典詩詞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秦時月,漢時關,駝鈴聲搖醒古敦煌;祁連雪,玉門霜,夢裡的飛天在何方……」《敦煌夢》由陳小奇填詞、蘭齋作曲、曾詠賢首唱,在「紅棉杯85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上獲得「羊城十大新歌」稱號。

陳小奇回憶,《敦煌夢》拿獎之後,電臺經常收到關於這首歌的電話,「很多都是大學老教授打來的,說這首歌徹底改變了他們對流行樂的看法,沒想到流行樂竟然也可這樣寫」。在陳小奇看來,流行音樂只是一個容器,可以裝最庸俗的東西,也可以裝最高雅的東西,「我想我們對樂壇最大的貢獻就是改變了大家對流行樂的看法,為流行樂贏得了在廣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信天遊》:

融入民歌元素,突破流行音樂發展瓶頸

1986年,廣東音樂人解承強以西北民歌調式為創作素材,寫出一首豪邁粗獷的《信天遊》,如一聲驚雷,震動了當時以柔美抒情歌曲為主流的流行樂壇。南有《信天遊》,北有《一無所有》,這兩首歌為中國流行樂壇浩浩蕩蕩的「西北風」拉開了序幕。

解承強回憶,《信天遊》的誕生源自他對時代脈搏的把握。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一方面港臺流行樂始終無法得到政府層面的認證和鼓勵,中國音協甚至專門召開會議批判鄧麗君歌曲;另一方面,流行音樂在民間早已生根發芽。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解承強萌生了一個想法:與其一味禁止,不如寫出真正屬於中國的流行音樂。

受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的陝北革命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所啟發,解承強判斷,西北風歌可以為全國人民所接受。作曲專業出身的他借鑑了西北民歌的句法,創作出民族風味濃鬱的《信天遊》。有趣的是,直到寫這首歌時,解承強還從沒到過西北。

解承強完成《信天遊》之後,交由當時在太平洋任職的劉志文填詞,廣東女歌手王斯首唱。解承強還談到在太平洋錄音時的一個小插曲:有一天李海鷹恰好經過聽到這首歌,他趕緊抓住解承強問:「這是什麼歌?」看完樂譜後,李海鷹沉吟片刻,不無遺憾地說:「我兩年前就想寫這種歌了,可惜沒有寫出來。」

首版《信天遊》編曲採用了disco風格,融入搖滾和古典的元素,十分時髦,後來還被改編成搖滾版,唱上了央視春晚。解承強認為:「《信天遊》這首充滿民族風情的歌曲,讓流行音樂名正言順地為大眾所接受,突破了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瓶頸。」

《春天的故事》:

通俗高雅並行,流行手段推主旋律歌曲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創作於1994年的《春天的故事》是廣東樂壇流行與主旋律共融的樣本:這首歌用平易近人的視角描寫改革開放,詞作通俗卻立意高遠;這也是第一首拍成MV的歌頌改革開放的主旋律歌曲,真正走進大街小巷。

《春天的故事》由蔣開儒、葉旭全作詞,王佑貴作曲,1994年參加了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葉旭全回憶,省青春歌曲大賽的評委對《春天的故事》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 『老人』『畫了一個圈』這種用詞不嚴肅;另一種意見剛好相反,用『老人』形容小平同志更顯親切,而且反映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大好形勢。」最終這首歌贏得了評委的支持,獲得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的金獎。

在葉旭全的推動下,《春天的故事》拍了MV。葉旭全說:「製作MV估計要15萬元。缺錢,怎麼辦?我找到了一個創業發達的同學請求支持,聽了這首歌后他被深深打動,當即應允。他說:『沒有改革開放政策,就沒有我今天的企業。』」

資金到位後,王佑貴聯繫到北京的朋友董文華,邀請她演唱這首歌;董文華又找來張國立,組成了《春天的故事》MV拍攝小分隊。張國立既當導演又當攝影師;時任省團委幹部張春生、曲作者王佑貴則負責拍攝統籌,在深圳拍了一個星期。

這支MV成了央視「常客」,並獲得中央電視臺花城杯第二屆全國MTV大賽金獎、(上世紀)九十年代最受群眾喜愛的影視歌曲金獎頭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成為一首廣為傳唱、十分流行的主旋律歌曲。

【那些難忘的聲音】

《為我們驕傲》原創專輯

1986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推出合集《為我們驕傲》,收錄12首歌曲,其中包括7首原創歌曲。這張合輯的演唱者包括朱曉琳、唐彪、安李等人,作詞、作曲、配器則是陳小奇、李海鷹、畢曉世、解承強等廣東流行音樂的中堅力量。這張專輯是廣東流行音樂原創力量的集中展現,銷量接近100萬盒。

《濤聲依舊》

《濤聲依舊》由陳小奇作詞作曲,創作於1990年。這首歌詞靈活化用古詩《楓橋夜泊》,用詩意的語言描寫了一代人的困惑。陳小奇用兩個月時間寫出這首歌,最初這首歌只在廣東走紅,1993年由毛寧在央視春晚上演唱之後,紅遍大江南北,也成為南派流行音樂的代表作。

《風含情水含笑》

1993年廣州新時代出版了楊鈺瑩的三張甜歌專輯,《風含情水含笑》是其中一張專輯的主打歌。該張專輯當年創下100萬張銷售紀錄,獲白金唱片獎、年度最暢銷專輯獎。


總指揮:劉海陵

總策劃:林海利 孫璇 林如敏

統 籌:吳慧玲 劉虹 邵梓恆

設計統籌:黃江霆

編輯: 寶厷

相關焦點

  • 廣東:摸著石頭過河闖出流行音樂原創時代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廣東已經有了經營蒸蒸日上的唱片公司、積累了眾多歌迷的歌手。通過「扒帶」逐漸吸收流行音樂知識的廣東音樂人摸著石頭過河,摸出了原創音樂的門道。真正屬於中國本土的流行音樂,在這片南方熱土上踏出了第一步。1啟蒙了一代人卡帶市場剛起步時,經常供不應求。
  •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40年40組關鍵詞
    40年滄桑巨變,40年砥礪前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積累了無數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無數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有生動的「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有形象的「摸著石頭過河」,也有家喻戶曉的「不爭論」等。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金羊網  作者:胡廣欣 鄧勃  2018-11-04 毛寧、楊鈺瑩、陳明、甘萍、李春波、光頭李進……「94新生代」是這樣煉成的文/金羊網記者 胡廣欣視頻製作/金羊網記者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輕音樂隊開風氣之先,音樂茶座孕流行新聲
    首位籤約香港公司的廣東歌手李達成就曾是紅玫瑰輕音樂隊的成員,1986年,他被音樂製作人解承強看中,帶去四川「走穴」,一晚就能賺80元,遠遠高於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音樂茶座不僅提供了一條發財致富的道路,也有力地推動了廣東流行音樂的發展。茶座歌手是早期廣東流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呂念袓、陳浩光、李華勇、陳棟、張燕妮、劉欣如等眾多知名歌星都是茶座歌手出身。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音樂茶座唱響流行先聲 廣東文創勃興...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在文化上同樣湧現了諸多開風氣之先的創新之舉、領時代風騷的扛鼎之作。文化,是時代的「註腳」,亦是地域之「鄉愁」。廣東的文化特質,無疑離不開創新、開放、包容等語詞。
  • 「摸著石頭過河」英語怎麼翻譯?
    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摸著石頭過河。紐約州長安德魯.科莫說,你前面有一條橫著的河流要過去,你不需要找到完整的一條路,你只需要摸到下一塊牢固的石頭,讓你得以前進,你就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了。Before your head is a transverseriver you want to cross.
  • 韓振峰:把「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結合起來
    原標題:把「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結合起來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1月12日勝利閉幕。本次會議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際社會也對本次會議充滿期待。全會報告傳遞了多個重要信息,提出了新的理念。
  • 菁英讀書薈:怎樣才能「摸著石頭過河」
    菁英讀書薈:「閒閻粹語」作者: 閻春祥「摸著石頭過河」,不是一場好玩的遊戲,也不是一種簡單的力氣活,更不是一次生意買賣,其中文章大得很。「摸著石頭過河」,首先是想要過河、必須過河,然後才是如何過。「摸著石頭過河」,是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諸如從橋上過、乘快艇過、穿救生衣過,不得不採取的辦法。因此,這絕不是毫無目的,像沒頭蒼蠅一樣瞎撞,而是確定目標後,通過實踐進行嘗試的過程。「摸著石頭過河」,河水有深有淺,深難摸;水流有急有緩,急難摸;石頭有大有小,小難摸;過河有穩有晃,晃難摸;時間、氣候、水性、工具、技術、心情等等,都會對能否摸到石頭有影響。
  • 1978-1985年,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40年來,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經歷過繁榮與彷徨。流行音樂的傳唱,是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狀態的一個縮影,留給我們太多的歡樂和回憶。著名詞曲作家、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主席付林認為,按時間劃分,40年來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歷程可劃分為五波:1978-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9年、2000-2010年以及2011-2018年。
  • 中國流行音樂40年:唱不盡的時代變遷 歌不完的人情溫度
    前、昨兩晚,上海廣播節系列活動《最愛金曲榜》音樂盛典和《星期廣播音樂會》先後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和上海音樂廳舉辦。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兩場活動均以此為主題,盤點40年樂壇具有標誌性的流行歌曲與音樂人。盤點懷舊金曲,不為厚古薄今。科技與媒介的不斷改變,令流行音樂載體不斷發生著變化,從抱著收音機守著電視機,到如今下載手機應用,海量歌曲輕鬆獲取。
  • 那年,汕頭音樂走在廣東最前沿
    藝術從來都是時代和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沉澱在歲月長河中最生動的記憶。今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回首40年春風化雨,文化的種子遍地開花,湧現眾多歌曲、小說、戲劇等文藝作品,同時誕生了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化藝術家,帶給我們別樣的溫暖、感動和震撼。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文化表情,每一個個體都有值得珍重的文化記憶。
  • 從新的時代坐標定義廣東流行樂壇
    一位位樂壇的標杆性人物和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都誕生於廣東,而廣東樂壇的黃金20年,也是中國的流行音樂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無論是後來的彩鈴音樂還是如今的流媒體時代,廣東音樂人從未缺席。如今,在廣東這片土地上,依然生存著全國最多的唱片公司,和最追求音樂品質的眾多發燒友。 這40多年來,廣東音樂產業幾經沉浮。
  • 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
    1991-1999年,歌手除了依賴電視傳媒「晚會」「大賽」外,MTV音樂電視開始以嶄新的面貌推動了原創,同時各地電臺的「音樂歌曲排行榜」盛行,為流行音樂多元化,歌手個性化和更新換代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此時,偶像派歌手與實力派歌手涇渭分明,原創作品開始年輕化、商業化。此期間的港臺歌星「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等群星及作品的影響佔據唱片、演出的半壁江山。
  • 篳路藍縷40年,廣東實踐的方法論
    在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探索,以及對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部署,正是這些「方法論」靈活運用的生動樣本。「摸著石頭過河」VS「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廣東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晚秋》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晚秋》廣東流行音樂之交融:許建強15分鐘寫出來的一首歌紅遍粵港兩地金羊網  作者:胡廣欣 周巍  2018-11-09
  • 名家名歌廣東演唱會首次吸納流行音樂元素
    中新廣東網7月15日電 (索有為 陳文飛) 從二00五年開始舉辦的「永恆的旋律——名家名歌廣東演唱會」,明天晚上將在此間中山紀念堂舉行。這個以堅持經典、永恆定位為主旨的演唱會將首次吸納流行音樂元素。主辦方表示,這充分展現了廣東作為中國內地原創流行音樂發祥地和引領流行文化、大眾文化潮流的開放包容形象。
  • 激蕩四十年 · 中國流行音樂
    40載歲月流轉,幾經曲折、幾經反覆,驀然回首,誰在弄潮?音樂是打開記憶的開關,中國近代流行音樂,是以1927年上海灘上黎錦暉創作的一曲《毛毛雨》和1928年創建《中華歌舞團》為標誌性起點,因此黎錦暉也被稱為「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解放後中國大陸經歷了「紅色歌曲」、「革命歌曲」為主體的40年,雖然這並非是娛樂性的流行音樂,卻不缺流行。
  • 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
    歌為心聲,流行不等於流量,音樂品格要經受觀眾和時間的雙重檢驗。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重新認識流行音樂?音樂創作面臨何種挑戰,存在哪些問題?創作如何更好深入生活、謳歌時代,從經典旋律、民族音樂傳統中汲取創作養分?本期邀請四位音樂界一線創作者和專家探討問題,分享經驗,以饗讀者。
  • 特斯拉摸著石頭過河 汽車老前輩們摸著特斯拉過河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整個市場增長緩慢:2010-2019年,全球已上市汽車公司的總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3.5%,2019年總收入達到近2.5萬億美元。汽車公司們的收入雖高,賺錢能力卻不高。行業老大豐田和老二大眾的營業利潤率都沒有超過10%,可以說是大而不強。
  • 回眸20年中國歌壇 流行音樂不缺歌手只缺原創
    音樂現象  先行者廣東音樂——從波峰跌到波谷  這20年多間,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可謂天翻地覆,曾作為流行音樂「領頭羊」的廣東音樂不容忽視。  「廣東音樂經歷了波峰到波谷的過程,現在降到了最低點,目前,整個流行音樂市場進入平衡發展、相對穩定區。」劉歡告訴記者,當年演出時,大家首先要問的是「廣東的來了沒有」,足以證明當年廣東音樂的龍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