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黑白動漫原創。黑白動漫,動漫中的陰陽兩極,點個關注不迷路!】
「國漫崛起」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口號喊了好幾年,但始終沒有達到一個讓多方滿意的境界。隨著近兩年優秀的動漫作品層出不窮,不管是《秦時明月》這種TV動漫,還是《哪吒之魔童降臨》這種大銀屏動漫作品,都在國內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後者更是橫掃數十億的票房……
那為何「國漫崛起」的呼聲始終不見消停?國漫的發展到底缺了些什麼?看了一些文獻,也去網際網路上尋覓了很長時間,我找到了答案!
第一,過分地注重技術而缺少了內涵
中國最早的原創動漫是《大鬧畫室》,一部只有十幾分鐘,畫風以國畫的水墨風格為主,採取真人與動畫結合的表現方式的作品。簡單、沒有技術含量,但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無獨有偶,同樣由萬氏兄弟1941製作的《鐵扇公主》直接對標美國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達到世界一流的製作水平。在這部長達80分鐘的動畫裡,古典繪畫和中國山水畫是其主要的表現風格,這放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是從0到1的轉變。
同樣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鬧天宮》這部充滿京劇色彩的動漫也被奉做經典。你會發現這些動漫沒有先進技術的加持,卻能影響一個時代,在各自的時空大放異彩。
反觀現在的國產動漫,人物建模、場景塑造、色彩、配音、特效等技術相當成熟的情況下,反而誕生不出能夠影響一個時代的作品。
動漫人物形象是越來越靚麗高挑,場景是越來越精緻,然而一部動漫真正的內涵卻被丟失了。以前的動漫來源於現實,高於現實,人們總能從中汲取到人生的意義;而現在的動漫則推崇「娛樂至上」,浮在空中,沒有紮實的根基。市面上很火的小說改編而來的動漫就是如此,《鬥羅大陸》、《武庚紀》等小說改編而來的動漫,怎一個特效絢爛、場景精緻、人物靚麗了得?大把的人力、物力被用在技術上,而在更為關鍵的劇情上、中心思想的設置上卻不見用心。個人看過《鬥羅大陸》的小說,團結、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等等都是其所展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而在動漫版《鬥羅大陸》,情情愛愛成了主導。這部動漫很火,很符合大眾的胃口,但等到完結之後呢?能夠人留下多少啟發?能讓觀眾議論多久?能讓多少人繼續去回味?
當一部國產動漫只有技術,沒有內涵,它如何成為國漫崛起的擔當?
第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國產動漫變得異常敏感
早期的國產動漫,與日本、美國一樣,老少皆宜,並沒有年齡的限制。你去網上看看《大鬧畫室》、《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天書奇譚》等早期的國產動漫,小孩子看個樂呵,成年人看個人生啟發、回味童年。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國產動漫成了小孩子的專屬節目,成年人看動漫被當作是一種幼稚的行為。漸漸的,中國動漫喪失了深度,將成年人剔除在受眾之外,徹底淪為早教節目的一種。
隨著「動漫片是小孩子的節目」這一思想的漸入人心,凡動漫中稍微帶點勾心鬥角、激烈打鬥的場景都會遭到家長們的舉報。在21世紀的前幾年,中國的動漫是誕生過幾部優秀的動漫作品的,比如《神廚小福貴》、《虹貓藍兔七俠傳》,但都因為它們或涉及勾心鬥角,或有著打鬥流血的場面遭到家長們的舉報,從而被封殺!
這類動漫其實挺冤的,它們的目標受眾其實不是孩童,而是年齡稍大,自我意識基本形成的青年人。可家長們不這麼認為,敏感的神經讓他們覺得這些動漫影響了他們孩子的成長與教育,很自然地將這些動漫劃入到兒童劇的範疇。
久而久之,誰還願意去製作滿足成年人消費的動漫?中國動漫向低齡段發展,這群家長功不可沒。動漫創作需要考慮社會影響,但如果方方面面都被限制,如何能夠發展得起來?家長可以允許孩子看青春偶像劇,各種帥哥美女,卻不能讓他們看帶有一丁點超過年齡界限的動漫場景,這真的很奇怪!
國產動漫的發展,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缺點鑽研,缺點自由!當下的國漫創作環境比以往好上太多,但依舊存在著被舉報的各種風險,比如《一人之下》、《刺客伍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