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綜藝一講原理收視率就掉 科學節目底線是什麼

2020-12-21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科學綜藝一講原理收視率就掉

  「口香糖開椰子」實驗

  《加油,向未來》被安排在CCTV-1周日晚綜藝節目競爭最激烈的黃金時段播出,已有五期,這是一檔以科學實驗為內容,明星競猜為形式的原創科學綜藝節目。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科幻小說《三體》的紅火、好萊塢科幻大片每逢上映都火爆一時……這一切似乎都在發出信號,國人重燃科學興趣,如此,《加油,向未來》的出現正逢其時。然而,與滿屏花裡胡哨的「戰鬥」、「奔跑」與「加速」綜藝對壘,「科學」節目還是頗感落寞。製片人王寧拿到的動態收視率曲線圖清清楚楚地顯示:一旦從實驗環節進入到原理解釋,收視率馬上下降,掉得非常快。

  觀眾喜歡看科學實驗呈現的驚奇效果,卻並不關心造成現象的理論解釋,這不難理解。科學節目,沒有一個國家做出過成功樣板,科學家認同、電視人滿意和觀眾愛看這三個維度從某種角度說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方向,科普工作進入大眾領域,電視傳播是最佳路徑。如何在激發觀眾對科學興趣的前提下,求得滿足科學家與電視人雙方要求的最大交集,是《加油,向未來》的難度所在。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主筆瘦駝為這檔節目撰寫文案,在他看來,完成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就很困難,實際情況是,一檔科學節目能做到真正尊重科學已經很不容易了。

  科學夢變成了明星夢

  曾經有一個年代,「長大要當科學家」幾乎是每個中國小朋友描述未來志向時的標準答案,而現在,孩子們的科學夢早已變成了明星夢。由此推導出如今的中國孩子對科學不再有熱情了?並非如此。《加油,向未來》播出後,收視調查顯示穩定觀眾中小朋友佔很大比例,比節目組預計的中學生觀眾群低齡了很多,製片人王寧說:「我家小孩五歲,每次都看得戀戀不捨。從這點上分析,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在孩子身上尤為明顯,科學是好奇心的釋放,對真理未知的探究。科學對孩子有天然的吸引。」

  成年人與科學之間的障礙是興趣,重新激活興趣需要先改變科學節目的固有面貌。拿到製作一檔科學節目的任務時,王寧坦言自己都覺得特別沒勁。「真正給我鼓勵的是團隊集體參觀中國科技館,置身其中發現,生動活潑充滿趣味的科學實驗非常多,親身參與有很強的代入感,眼前的科學現象那麼神奇,大家都顧不上刷手機了。」

  於是,王寧和他的團隊確信,只要通過合適的包裝手段,科學實驗大有看頭,於是把節目內容鎖定在實驗上。最終的節目形態是以明星和素人嘉賓競賽答題的形式展示科學實驗,錄製現場的400名觀眾非常投入,發自內心的驚嘆、吶喊,這些都給製作團隊以信心,只要用合適的方式呈現,改變板著臉才能說科學的習慣,就能重新激活成年人對科學的興趣。

  公式一上牆收視準掉頭

  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陳徵博士和他帶領的40人團隊作為科學顧問負責設計節目中的各種實驗。陳徵十分清楚電視科普節目要在不掉收視率的基礎上普及科學有多大難度。「實驗的時候收視率噌噌漲,一旦進入原理解釋環節,收視率掉得非常快,不怪觀眾,不怪電視,這就是我們科普工作目前的客觀條件。」

  陳徵說,「我是物理老師,主攻演示實驗教學和科學教育普及工作。教學的時候,我們解決不了讓不想學的孩子有興趣,還有考試手段,但是在科普這件事上,我們對大眾沒有硬性手段。」打開電視有那麼多眼花繚亂的綜藝節目,陳徵看來,科普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大眾的注意力競爭中搶奪入口,先把眼球吸引過來,否則,所有工作都是無用功。在這樣的理念下,科學家與電視人必須尋找交集。

  每期節目需要設計六到七個實驗,科學顧問們的工作分為理論論證和實驗驗證兩部分,有時理論計算是可行的,但現場實驗效果不到位。每一個實驗原則上要有兩個落點,生活落點就是人們每天都在用卻不知道其中的科學原理,另一落點是要告訴觀眾這個原理的科技前沿在哪兒。

  比如,摩擦力在物理教學中是直觀有趣卻又很難的東西,演示給觀眾的實驗是把兩本書一頁一頁交疊在一起,最後要用重型卡車才能把頁與頁之間摩擦力拉開。這個實驗是今年國際青年物理學家競賽的題目之一。對科學家而言,設計實驗挑戰伴生樂趣,最頭疼的是儘量簡潔生動地將科學原理解釋清楚,這部分工作由果殼網主筆瘦駝負責。按製片人王寧的描述,陳徵博士解決將科學引入節目的入口問題,而瘦駝則肩負著科學走向大眾的出口問題,顯然後者更為重要。

  實際上,這項工作是瘦駝和陳徵還有出鏡主持人劍橋大學博士鄧楚涵三人一起完成的。鄧楚涵在節目中立下60秒軍令狀,但很多時候,節目給到原理說明部分的時間還不到60秒。憑著多年科普實踐經驗,陳徵清楚兩個原則:公式一上牆收視準掉頭,儘量不用科學名詞。而與之矛盾的是,要嚴謹地講明一個科學原理至少需要一到兩千字,根本不可能在60秒內完成表述。瘦駝告訴記者:「每次,我們都會準備很多,前景、背景資料甚至科學家的八卦,寫很多,精簡再精簡,最終節目裡的那幾句話,都是經過很長時間整理推敲的,可效果還不是很理想。」

  科學不是娛樂的配角

  科普節目的難處還在於,甚至沒有已成熟的外國優秀節目可供參考。瘦駝介紹,全世界的電視同行都在摸索,至今能兼顧科學與電視特性,不犧牲掉任何一方的電視節目還沒有人真正做出來。而很多貌似好看的「科學節目」甚至走到了偽科學的一面,令人痛心。「日韓的綜藝節目其中有一些穿插科學內容,看著很熱鬧、很戲劇,但它的理論解釋往往經不起推敲,電視人很清楚,反正大家看的並不是解釋,而是熱鬧。歐美電視臺拍過的一些成功節目也禁不住推敲,有的甚至是用障眼法做出來的。同行裡面,活得比較久的是《艾倫秀》裡面的一個小板塊,他們的原理部分也是儘量簡化或者跑偏一點。這說明並不是中國觀眾缺乏科學素養,全世界都一樣。」

  中國的科普節目在瘦駝看來走了十年的下坡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局面,他解釋:「以前果殼網和電視臺合作出現的最大問題是,電視人在節目製作中太強勢了,不在乎科學顧問的意見。讓一個科學節目真正的尊重科學就已經很不容易啦。」陳徵也有同感,他評價《加油,向未來》是中國科普節目向前邁出的很大一步,不僅是投入大、規模大和實驗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節目裡是娛樂元素配合實驗,而非實驗配合娛樂。

  「走到這步對科普工作是重大突破。」陳徵說:「原來,嚴肅的科普節目不敢太娛樂,觀眾小眾;娛樂節目不敢有科學,掉收視率。而這檔節目,在收視率和科學嚴謹兩方面找到了平衡點,只有大眾看了我們,我們才有可能吸引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進而主動認識科學、了解科學。」陳徵說。

  科學節目的底線是什麼?

  節目中每到一個實驗結束,解釋的科學原理都儘量聯繫生活,但通常電視上出現需要思考理解的東西,很多時候觀眾即便不換臺,耳朵也是選擇性屏蔽的。即便兒時曾有過成為科學家的夢想,成年後,科學對普通人而言太遙遠且可有可無。而陳徵博士認為,這種想法是因為大眾對科學理解有很大的局限與誤區。他解釋說:「一說科學,尤其是物理,給人感覺是公式、推導,這不是它的本質。按牛頓在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的說法,物理是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用嚴密的數理邏輯表達出來。對普通大眾而言,完全不需要使用數學工具描述這種認識,但我們可以關注自然哲學的這部分,建立一個科學的思考方式對待自然現象。其實科學充斥在我們身邊,不但不枯燥,還是非常美妙神奇的東西。」

  另一個對科學的誤區在於,科學家眼中的科學不是結論,而是論證的過程和科學思維。就像瘦駝和陳徵博士,可以接受因篇幅精練而損失嚴謹的原理解釋,但科學方法不容被挑戰被他們視之為「科學的底線」。

  果殼網最為大眾熟悉的是為各種生活謠言闢謠,但就一件事闢謠並不會保證換一件事大家不再上當。比如今天剛剛為西瓜注射色素闢謠,過幾天西紅柿注射色素的謠言四起,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大眾不具備科學思維。「就像觀眾喜歡節目中的實驗部分而忽視理論解釋一樣,人們感興趣的是現象和結論,但結論不是科學,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才是科學本身。」瘦駝解釋,「所以科普節目必須要守住科學的底線,就是科學方法不容被挑戰,我們希望能夠在節目裡滲透科學思維,這才是重要的。」(金力維)

(責編:宋心蕊、燕帥)

相關焦點

  • 加油,科學綜藝—新聞—科學網
    在周日綜藝黃金檔開播的這檔科學綜藝節目,集合了科學家和電視人的共同力量,暑假期間在小螢屏上掀起了一股科學綜藝熱潮。 將科學搬上綜藝舞臺,果然如《加油向未來》節目口號所說的那般,做到「加油向未來,科學一起嗨」了嗎? 明星站臺,視覺盛宴 袁隆平、李德毅、饒毅……短短不到一分鐘的片頭,就出現了中國當下一線科學家的面孔和聲音。
  • 科技類節目叫好不叫座 "高冷"科學是綜藝富礦
    在浙江衛視新近播出的一檔科技節目《鐵甲雄心》中,出現了李連杰、黃健翔、吳大維等名人解說機器人格鬥的熱血場景,這讓不少熱衷機器人的「理工男」很興奮。不過,從《鐵甲雄心》被安排在周一晚21:40播出就不難發現,電視臺對這檔節目的收視表現沒有什麼期待。事實上,不管是去年播出的《我是未來》《加油!向未來2》,還是最近的《鐵甲雄心》,收視表現都一般,科技類節目叫好卻沒能叫座。
  • 科學綜藝節目"我是未來"開播 人工智慧當主持助理
    原標題:科學綜藝節目《我是未來》開播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湖南衛視、唯眾傳媒聯合出品,中國科學院特別支持的原創科技文化節目《我是未來》於30日亮相螢屏。
  • 吳春暉:以「木桶原理」為指導,科學運用底線思維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底線思維、「痕跡管理」、中小企業發展、老齡化、黨員學習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吳春暉:以「木桶原理」為指導,科學運用底線思維】  吳春暉表示,從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的「木桶原理」出發,可以學習探究科學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第一,防止「爆板」,這是「底線思維」的防禦式運用。「爆板」往往發生在薄板、弱板和吃力板之處。
  • 【文化評析】「燒腦」綜藝讓科學更時尚
    向未來》中,短跑明星張培萌和國產殲—10A戰鬥機進行百米競速……一場場科普秀,讓科學成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的話題焦點。「不懂點科學術語,都不好意思進電影院。」《星際穿越》《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科幻電影的出現,使得很多人發出感慨。眼下,隨著綜藝與科學牽手產生的效應擴散,「科學」成為綜藝節目製作者眼中的新藍海。
  • 《跑男》裡的科學:範冰冰坐碎水瓢運用拱形原理
    《跑男》裡的科學:範冰冰坐碎水瓢運用拱形原理 2015-05-27 08:13:29來源:北京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坐水瓢  知力  《奔跑吧,兄弟》火爆螢屏,在歡樂的同時,節目中也含有各種科學原理,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番。  ■跑男的「水上漂」功夫是怎麼練成的?
  • 靈異節目的始祖,竟然是臺灣版走近科學?
    為了體諒膽小的婊婊想看靈異節目的欲望,於是派爺絞盡了腦汁;為大家翻出一部 一點都不恐怖 的靈異節目——《鬼話連篇》 (1991)別被這節目唬人的名字嚇到,它實際上就是 來搞笑的。這是來自寶島臺灣的一檔綜藝節目。
  • 科學綜藝越做越難了?這裡有一些新風向!
    文 | 傳媒圈 邢顛隨著綜藝行業的深入發展,對應更新迭代的受眾多元化的需求,綜藝市場的垂直細分化趨勢日益明顯。在一眾垂直題材上,科學類題材在受眾基礎、可操作性、螢屏化呈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開發難度較高。所以,科技類題材以往與綜藝節目結緣甚少。
  • 科學綜藝節目《我是未來》7月底亮相 一批著名科學家加盟
    新華網北京7月28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湖南衛視、唯眾傳媒聯合出品,中國科學院特別支持的原創科技文化節目《我是未來》將於7月30日亮相螢屏。與大多數綜藝節目以娛樂明星為主角不同,《我是未來》將力邀眾多科學家、科創家加盟。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一層層鋪墊,一點點渲染,神秘事件讓觀眾的心懸到了嗓子眼,但他們最終等到的,卻是一個啼笑皆非的結論。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
  • 電視節目如何完美融合科學和娛樂 讓科學平易近人
    原標題:電視裡的科學和娛樂   前不久,江蘇衛視節目《最強大腦》中有關中國「雨人」的話題,引起了媒體和科學界的熱議。根據江蘇衛視相關網站的介紹,《最強大腦》是國內首檔大型科學真人秀,是一檔傳播腦科學知識、專注腦力競技的節目。根據筆者對此的理解,該節目的重點在於「科學」,因為它主張傳播腦科學知識。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9月30日,小編的童年陰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走近科學》節目迎來了最後一期。這是一檔科普節目,卻有吊人心弦的標題,陰森的畫面,瘮人的背景音樂,刻意烘託出的恐怖氛圍,完全不輸於懸疑大片。最後調查出來的真相又往往出乎意料,讓人啼笑皆非。下面小編就幫助大家回憶一下,這些年來《走近科學》都播出了什麼內容。
  • 走近科學為什麼停播 早在16年前就因收視率不佳差點被停
    如果說提到「童年陰影」,許多人都會想到過去央視知名節目《走近科學》,在十幾年前,《走近科學》曾以驚悚、懸疑式畫風收穫不少忠實觀眾,但是正是如此,該節目曾調動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成為了科學頻道的王牌。
  •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七講(總134期),中央編譯局原秘書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金海,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為主題,對《反杜林論》進行導讀。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本質上是對貧富關係、勞資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社會矛盾考察的結果。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是空講的,而是要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社會矛盾為根本的。要解決什麼社會矛盾呢?就是資本主義當中所出現的貧富差別、勞資關係,以及經濟危機等等問題。 ·要科學地評價前人的思想。社會科學是歷史的產物,所以不可忽略前人的思想對理論發展的貢獻。
  • 奇門遁甲的科學原理
    奇門遁甲是我們東方偉大的科學系統,它不是講玄幻,也不是講迷信,更不是瞎矇亂撞,遠不止算命求財那麼簡單;他有著系統的規律和嚴密的理論,我們今天就用現代的科學語言去試著闡述它的科學原理,首先我們來看它的天幹、地支、九星。
  • 【俠客島】真人秀節目,「有意思」才是底線
    七月二十二日夜,就是廣電總局下發調控真人秀《通知》的那一晚,我獨自在島上喝茶,遇見一向愛看真人秀的總鑽風,他問我道,「公子可曾為真人秀寫了一點什麼沒有?」我說「沒有」。
  • 人民日報深觀察: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既包括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衛視推出的優秀節目,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裡》、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這些節目為電視螢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小精靈科學小實驗探索中—是什麼科學原理能讓紙託住水……
    小精靈幼兒科學發現室紙能託住水小朋友你們信嗎?相信紙能託住水嗎薄薄的一張紙怎麼能託住水呢?將A4紙緊緊貼住紙面,並用力手把紙在玻璃杯上用力壓一壓,讓紙和玻璃杯口能夠粘合在一起。然後按住玻璃杯杯口,拿起玻璃杯,迅速的將玻璃杯倒轉過來。慢慢鬆開手,快看,紙不會掉下來哦,水也沒有「譁」的一下漏出來哦。
  • 【另一面】走近科學:打著科學幌子的人造鬧劇
    2004年改版以後,央視的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收視率一路走高,但因其常以各種靈異事件做噱頭,最後給出的解釋卻往往簡單得出人意料,被觀眾吐槽純屬偽科學欄目。
  • 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把博大中華文化融入生活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其中既包括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也包括一些地方衛視推出的優秀節目,如湖南衛視的《兒行千裡》、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這些節目為電視螢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