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摔跤是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

2020-12-07 電商運營小知識A

摔跤是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摔跤手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盛行於北方草原。

摔跤既是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摔跤已經不是男人的專利了,在比較隆重那達慕大會上,還可以看到女子摔跤手的精彩表演。

Array

射箭在我國也是一項比較古老的運動了,但是蒙古族射箭是極富民族特色的。

它的射程只有15米或20米。

蒙古族射箭最精彩的要數騎射了,射手在顛簸的馬背上抽弓、抽箭、搭箭、發箭,一馬三箭要在規定的跑道上射完,這樣一氣呵成的動作沒有平時的勤加練習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再來精彩的賽馬,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對於馬的感情就好像自己平時最親密的兄弟姐妹一般,賽馬,不僅是每年那達幕大會上的一項體育比賽,也是日常放牧和生活中的一個遊戲,往往興之所至,豪放的蒙古人就會策馬揚鞭,比比誰的馬兒好,比比誰的騎術高。

烏珠穆沁草原上的姑娘美麗大方,他們喜歡的好男兒也是馬背上的好騎手,挽強弓的神箭手,身披彩帶、威震四方的博克手。

錫林郭勒貝子廟丁酉年冬月,溫煦的陽光靜靜的灑落在飄動的七彩經幡上,此刻的我,面容莊嚴,沿著貝子廟的敖包一步一頓的環行,心中默念著自己的小小心願,把手中的奶酪高高拋灑向那神秘肅穆的敖包,每一步行走,每一次揚手,都飽含著我深深的虔誠和熱愛。

七彩的經幡在錫林郭勒的風中獵獵作響,依稀聽懂了我那無言的心願。

Array貝子廟,漢名崇善寺,位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始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費白銀174多萬兩。

全廟共分五大殿,中為行政教務殿朝克沁殿,兩側分別為活佛殿拉卜楞殿、哲學殿卻日殿、醫務殿滿巴殿、天文數學殿珠都巴殿。

此外,貝子廟周圍還建有十幾座小殿和兩千餘間喇嘛住宅,總建築面積為12平方公裡。

ArrayArray我對貝子廟的修建充滿了好奇,為什麼要修建這座廟?為什麼又要修建在額爾敦敖包之山下呢?這中間還有一個故事。

ArrayArray乾隆七年1742,一位西藏傳教喇嘛巴拉吉爾隆德布,在草原輾轉傳教來到錫林郭勒草原貝子旗的牧民太吉家。

女主人正要給蒙古包內的佛像上香,忽見喇嘛登門,忙不迭地一手提桶鮮牛奶,一手舉著剛點燃的佛香,急忙出蒙古包門去迎客。

巴拉吉爾隆德布喇嘛見狀認為這是一個吉兆,便決意在此地住下來。

他得到貝子旗主官爵,低於王、貝勒,高於國公巴拉吉爾道爾吉的資助、支持後,便在額爾敦敖包前建造了一座木質小廟,開始傳播喇嘛教。

乾隆八年,開始大興土木,建造規模宏大的廟宇。

這座廟宇建成後,草原上的人們都稱之為「貝子廟」,這不僅是因為此廟建在貝子旗,更重要的是它是由貝子巴拉吉爾道爾吉主持建造的。

後來乾隆皇帝為貝子廟欽賜漢名「崇善寺」。

這就是貝子廟的來歷故事了。

ArrayArrayArray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就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桿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貝子廟的背面就是現在的旅遊勝地--十三敖包山,這也是藏傳佛教或蒙古族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敖包。

十三敖包中的數字的十三,被認定為敖包神,是神靈所局和享祭之地。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

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

Array祭敖包的時候,要心懷虔誠,默念心中的願望,沿著敖包邊環行邊把手中供奉的奶酪等撒向敖包的高處,我們這樣的形式其實是最簡單的形式,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徵神在其位,祭敖包的形勢也隆重而神聖,有血祭,酒祭和玉祭。

ArrayArrayArray祭敖包後,來到貝子廟。

據說,貝子廟鼎盛時期,這裡的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

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

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

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

ArrayArrayArrayArray貝子廟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雕梁畫棟,重樓復閣。

飛簷鬥拱的建築風格,顏色豔麗明快。

貝子廟曾經歷經蒼桑,在1966年"破四舊"運動中,幾天之內廟頂被砸、塑像搗毀、堆積如山的經捲圖書付之一炬。

如今重新修復的貝子廟雖然依然雕梁畫棟,但那些寶貴的經書卻永遠不復存在了。

2006年05月25日,貝子廟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ArrayArray貝子廟的法會一年四季都有,常規法會有:正月祈求會、神變會正月十五。

二月大祈願會、伊若樂會、卻日殿念誦會。

三月祈禱會、吐義姆齊圖會。

四月農乃讀經會。

五月祭祀額爾敦敖包誦經會。

六月嘛呢讀經會、亞日乃安居讀經會要求念萬遍。

七月桑奇圖默朗木傳大召誦經會。

八月卻日殿誦經大會。

九月甘珠爾經會、丹珠爾經會,紀念天降節九月廿二。

十月獻燈讀經會。

十一月大經堂讀經會、桑託木讀經會。

十二月歲末除災讀經會,祭火經會等。

有緣人可以參與一下。

ArrayArray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此刻,我在貝子廟,不求來世,只修今生。

旅行小TIPS1貝子廟位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區北部,即「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

2門票20元。

3可以去貝子廟後面的十三敖包,祭敖包許心願。

錫林郭勒冰雪那達慕遼闊草原駿馬飛,蒙古漢子牧歌揚。

天性熱愛自由的草原兒郎,在天的那一端向我歡快的奔騰而來,馬背上嘹亮的歌聲有著內蒙漢子特有的粗放豪爽,馬蹄噠噠,冰雪飛揚,身後捲起的塵煙,在遼闊的草原瀰漫飄散,這裡是錫林郭勒的冰雪那達慕,這裡有蒙古族最美的姑娘最帥的小夥,這裡有全內蒙最烈的駿馬最靈活的駱駝。

ArrayArrayArrayArrayArray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蒙語的意思就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遊藝。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

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現在的那達慕,在冬季也都會舉辦一次,稱為冰雪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摩託車等精彩表演。

ArrayArrayArray在那達慕大會現場,有一支隊伍特別顯眼,那就是烏蘭牧騎,烏蘭牧騎,在蒙語裡面的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思是紅色文化工作隊,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團隊。

1957年的時候誕生在內蒙古大草原,烏蘭牧騎的隊員多來自草原農牧民,隊伍的人一般都不是很多,隊員都是一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歌的還能拉馬頭琴伴奏,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僅能在臺上演出精彩的節日,走下舞臺還能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烏蘭牧騎的節目多為自編自演,大多數都是反映農牧民生活為主,表演精彩又接地氣,不光是草原的牧民喜歡,我們來到內蒙,如果可以欣賞一場烏蘭牧騎的表演,就會知道原來草原民族的文藝生活也這麼豐富多彩啊。

從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烏蘭牧騎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誕生後,很快就像雨後春筍似的在草原上傳播開來,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

ArrayArrayArray草原上的駱駝,作為牧民的五畜之一,別看模樣看起來憨憨的,奔跑起來的速度一點兒也不遜色於馬匹,駱駝也有一個犟脾氣,一個好旗手要馴服一匹倔強的駱駝,也需要不少的力氣和時間。

ArrayArrayArray關於那達慕的舉辦,有著久遠的歷史。

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

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

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

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ArrayArrayArray如果你不曾真正來到草原,你是無法想像零下二三十度的蒙古人為什麼還可以騎著快馬在嚴寒中飛奔,因為他們有最保暖的狐狸毛皮帽子和皮袍子啊。

ArrayArray錫盟那達慕大會上還有一大亮點,就是精彩的摔跤比賽,摔跤手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紀時摔跤就已經盛行於北方草原。

摔跤既是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活動,一個好的博克手考驗的不僅僅是以力量,還有耐心和隨機應變能力。

旅行小貼士1錫林郭勒盟位於中國的正北方,距離北京直線距離460公裡,交通便利,火車飛機角均可直達。

2在錫林郭勒參加那達慕大會,是體驗蒙古風情的最佳時機。

3冬季的錫林郭勒,氣溫基本都在零下二十度左右或者更低,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暖寶寶足貼必備。

相關焦點

  •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o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
  • 搏克: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活動
    摔跤,蒙古語稱為"搏克",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摔跤手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盛行於北方草原。既是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活動。所屬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摔跤參加人數不限,但須成偶數,少則二至四人,多則一千餘人,比賽勝負採取單淘汰法,蒙古族有許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一百多個動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帶、褲帶,但不許抱腿,不準打臉,不準突然從後背把人拉倒,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髮,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 新疆蒙古族民眾草原舉辦傳統體育活動 紀念東歸文化
    新疆蒙古族民眾草原舉辦傳統體育活動1/6) "← →"翻頁 6月中旬,在新疆南部巴音布魯克草原蒙古族民眾為慶祝東歸歷史文化
  • 蒙古族文化男人三藝——蒙古式摔跤
    蒙古摔跤,蒙古語稱為「博克」,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摔跤手稱為「博克﹒巴依勒德呼」。最早是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盛行在於北方草原。蒙古式摔跤既是一種體育活動,也是日常的一種娛樂的活動,但是蒙古式摔跤是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上進行的。這也是蒙古族人們稱男人三藝中的其中一個。
  • 蒙古族摔跤文化有哪些特色?
    蒙古族摔跤文化有哪些特色? 摔跤在蒙古族當地的語言是捷克,含義是結實或者是持之以恆的含義。
  • 蒙古族那達慕的體育文化價值研究
    蒙古族那達慕的體育文化價值研究①李陸(內蒙古大學體育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等方法,以內蒙古蒙古族那達慕為例,深入遊牧草根傳統體育的文化價值進行探析。研究認為,蒙古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價值至少包括: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承載蒙古族活態藝術、滿足農牧民心理需求、展現傳統遊牧民俗文化、促進草原民族社會和諧、實現健身娛樂價值。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讓那達慕現代文化價值充分展現。
  •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舉行 傳承蒙古族民族傳統文化
    今天(8號)上午,郭爾羅斯第三屆草原人民那達慕大會,在吉林省前郭縣賽罕塔拉草原舉行,七項蒙古族傳統競技項目,爭相上演。這項傳統大會的舉行,不僅傳承了蒙古族民族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又凝聚民族力量,促進民族團結。
  • 全國各地蒙古族摔跤手相聚甘肅肅北切磋技藝
    全國各地蒙古族摔跤手相聚甘肅肅北切磋技藝 "← →"翻頁 9月10日,甘肅肅北舉辦搏克邀請賽,來自蒙古國,以及國內青海、內蒙古、甘肅等地的64名蒙古族摔跤手齊聚草原
  • 蒙古族摔跤在薪火相傳:中堅力量不僅是青年人
    中新網錫林郭勒7月9日電 題:蒙古族摔跤在薪火相傳:中堅力量不僅是青年人  作者:奧藍烏婭娜  9日下午,兩場年齡懸殊的搏克賽在內蒙古蘇尼特草原上演。兩撥人馬相距不過數十米,一組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一組是最小不到十歲的少兒組。
  • 在草原上感受傳統體育的悠遠迴響
    此外,包括蒙古族在內的少數民族在騎射、狩獵、摔跤等方面也別具特色,共同構成了多彩的中華體育。千姿百態的中國古代球類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摔跤,蒙古語稱為「搏克」,是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摔跤手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紀時摔跤已盛行於北方草原,既是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活動,常常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蒙古式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身穿銅釘牛皮坎肩「昭達格」,頭纏紅、黃、藍三色頭巾,腳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帶,下身穿套褲,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岀場時,雙方摔跤手揮舞雙臂,然後互相搏鬥。
  • 蒙古族摔跤發展的歷史變遷初探【會武堂】
    一、十三世紀蒙古族摔跤活動發展的原因及其概況這與現在的蒙古族摔跤,無論在服裝上,還是在摔法和技巧上就更加相似了。 至於蒙古族摔跤之所以在元朝發生演變,其原因尚待探討。
  • 蒙古式摔跤在體育之上的意義
    每至夏末秋初,各蒙古族聚集地都要忙著舉行那達慕。那達慕,蒙文直譯為娛樂或遊戲。但娛樂不是那達慕的目的,那達慕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祭山祭水。蒙古人認為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有神靈守護,每年舉辦那達慕大會是為了祈求神靈降福,保佑家鄉的人畜平安。
  • 黑龍江的特色民俗 蒙古族傳統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濃鬱地區特點的傳統活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也是蒙古族人民歡樂的節日。它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遊藝、體育項目。那達慕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 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蒙古族節日介紹
    蒙古族是一個傳統遊牧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那麼大家知道少數民族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那麼接下來就讓少數民族的節日來為大家解答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及相關知識吧。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徵、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
  • 蒙古族百姓也經常舉行騎射比賽,促使蒙古族的騎射技藝長期發展
    元代初期,隨著新疆民族的融合,促使遊牧經濟、農耕經濟之問相互補充,民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對體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民眾參與到了傳統體育運動之中,體育運動的項目也獲得了極大的創新,許多新項目由此產生,體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繁榮興盛。元代新疆蒙古族體育活動的興盛繁榮。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而且人數眾多的遊牧民族,長期在草原上以遊牧為生。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而蒙古族是具有獨特風俗的民族,居住的地方不僅有大片的草原,還有非常可愛的蒙古包。那麼,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呢?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1、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
  • (摔跤)題:不想做永遠的第二——小記蒙古族自由摔跤選手僧格
    原標題:(摔跤)題:不想做永遠的第二——小記蒙古族自由摔跤選手僧格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30日體育專電 題:沒有永遠的第二   ——小記蒙古族自由摔跤選手僧格   李富 朝暉   6年前,年僅14歲的蒙古族少年僧格,從錫林郭勒草原走進赤峰市體育中學自由式摔跤隊時,就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實現體育夢想
  • 歷史悠久的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不僅有騎馬還有這些項目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公曆七、八月(慣例上從農曆六月初四開始)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是蒙古族人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也是一個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盛會。2006年那達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那達慕大會都是盛況空前,吸引來自周邊的蒙古族牧民,青城有著輝煌的歷史,重要的發展歷程,她記錄著草原變遷史詩。
  • 春節主題遊記|在西烏珠穆沁旗看摔跤,直擊蒙古族男兒最大的榮譽
    「搏克"即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清代烏珠穆沁旗盛行摔跤活動,少年男子相聚,常以摔跤為樂。贏得「博克」比賽,是莫大的榮譽。摔跤的參賽選手脖子上帶的叫做「將噶」,」將嘎」上的五色彩綢條代表什麼意思?劃重點,這些五色彩綢條每一條都代表了這位選手曾贏得的一場比賽。所以看到脖子上綢帶特別多的選手,都是很厲害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