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516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迎來了他的孩子——公主瑪麗,這是他與王后凱薩琳所生的眾多孩子中,唯一存活下來的一個。小瑪麗十分早熟,作為公主,她所接受的是最良好的教育,凱薩琳王后親自教她學習拉丁語,她還學習希臘語、科學和音樂。瑪麗在五歲半的時候就可以在王宮的賓客面前演奏古鍵琴,九歲時,亨利八世賜給她威爾斯公主的稱號,這在英國王室中一直是授予王儲的稱號。雖然亨利八世十分寵愛這個女兒,但他依舊為自己沒有一個男性繼承人而苦惱,他想盡辦法、絞盡腦汁地想要個兒子,為了達到目的,他發動了英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同時,也是因為這件事情,徹底地傷透了瑪麗公主的心。
亨利八世的妻子,瑪麗公主的母親,是一位西班牙公主。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為鞏固國家統治,英西兩國聯姻。於是英國的亞瑟王子便與凱薩琳訂婚,但是亞瑟王子早逝,亨利八世就娶了寡嫂為妻。亨利八世與凱薩琳攜手走過二十年的婚姻,卻僅有瑪麗公主一個孩子,此時的凱薩琳雖然才四十多歲,但在那個年代已是高齡,且歐洲女人一向老得比較快,風韻不再的凱薩琳已經提不起亨利八世的興趣了。於是,這位大膽的國王向羅馬教皇提出與凱薩琳離婚,與安妮·博林(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成婚。為了與她結婚,他發動了宗教改革,在英國廢除了天主教,改信安立甘教,且成功地將凱薩琳王后趕出皇宮。
父母的婚姻裂痕在瑪麗心中留下了創傷。同時父親還將她當作政治籌碼先後同法國王儲及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訂婚,雖然後來都沒有成功。西班牙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國家,在母親的教育下,瑪麗十分信仰天主教。但是由於母親的離開,父親公開與天主教、與羅馬教廷反目,使得瑪麗的處境變得愈發危險。她被國會宣布為私生女,還先後服侍過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莉莎白和弟弟愛德華,她甚至還被迫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表面上不得不承認其父為英格蘭教會的元首。這一系列的變故造就了青年瑪麗的性格,堅韌、勇敢卻不知變通。
02
亨利八世死後,按照遺囑應由愛德華六世繼位,但是他16歲就死了。按照規定,瑪麗應為下一任繼承人。但是諾森伯蘭公爵和樞密院卻宣布第三順位繼承人簡·格雷繼承王位。這就是著名的「九天女王」,九天後,在群眾的聲討聲中,簡·格雷倒臺,瑪麗登上了本就屬於她的王位。
作為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瑪麗女王一上臺,就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她痛恨新教,倒行逆施,否定了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的宗教政策,企圖重新恢復羅馬教廷控制下的英格蘭,恢復天主教,回歸以教皇為首的「基督教世界」。
1553年10月5日,瑪麗召開了第一場議會,基本上廢除愛德華六世時代和部分廢除亨利八世時的英國宗教改革立法,為鋪平通往羅馬的大道奠定了基石。但是由於議會沒有批准恢復天主教正統派的宗教儀式,瑪麗女王企圖復闢天主教的想法在第一次針鋒相對中就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在這之前,還發生了一件令議會和全國人民不滿的事情:瑪麗女王想要與西班牙的菲利結婚。菲利是查理五世之子,在帝國內擁有王位繼承權,此時作為查理五世的代理人統治著西班牙。事實上,從瑪麗都鐸繼位英國女王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就開始策劃讓菲利與瑪麗締結婚姻。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查理五世視瑪麗為「一位有著巨大價值的女王」:英吉利海峽位於西班牙通往尼德蘭的交通要道上,保持這條水路的暢通需要英格蘭的協助。
03
而瑪麗女王雖然只有一半的西班牙血統,卻因為少年時期的變故而更加富有西班牙情懷。威尼斯駐倫敦使節曾經指出:瑪麗蔑視自己作為英格蘭人的身份,炫耀自己出身於西班牙王族。與生俱來的西班牙情結,促使瑪麗屬意出生於西班牙的菲利。
但是,這段婚姻卻引起了國人的暴動。在女王婚姻締結的過程中,英國多處爆發起義,起義軍深入到倫敦城的旗艦街,他們沿街高喊:「上帝拯救瑪麗女王」,「接受我們的請求,不要接納西班牙丈夫」。但是,這一切的行為並沒有對女王的婚姻產生啥實質性的影響,它反而像催化劑一般,把事情朝著百姓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去發展。
1554年4月,在平息了群眾起義後的第三個月,女王召開了第二場議會。事實證明,第二場議會比第一場還要糟糕:戈迪納試圖復活異端法和6條教義的提案,在下院遭到否決,反宗教改革和對新教徒的迫害必須再等待時機。這讓女王十分不滿,另一件讓女王不滿的事是:瑪麗答應不經議會同意決不結婚。但其嫁給西班牙菲利的決心並未動搖。
04
作為一個君主,瑪麗的思維依然停留在封建主義的觀念之中,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不是英格蘭共同體的利益而是封臣對於封君的忠誠。歷史文獻記載,當樞密大臣們秉持堅定的反戰立場時,瑪麗女王逐一召見並且威脅他們:「如果不能服從她與夫君的意志,或者被處死,或者被剝奪土地與財產」。在瑪麗女王的觀念中,菲利不僅是她的丈夫,也是英格蘭全體臣民的封君;如果封臣拒絕向封君履行義務,就應當被剝奪土地與財產。這一點十分令人頭疼。
令人不解的是,女王同西班牙的聯姻議案在兩院很快通過。賦予瑪麗自由傳位,給予菲利《叛逆法》保護及維護女王憲法地位等一系列法案都在兩院通過。
經過不懈的努力,女王終於在第三次議會上,以立法的形式正式同羅馬教廷聯合,使英國教會經過「漫長而劇烈的肆虐和災難之後,終於投向聖座的懷抱。」這是瑪麗統治最為成功的時期。
05
作為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瑪麗女王曾經深情地說:「我看重我的靈魂得救,勝過十個王國」,信仰勝過王國,她將個人的天主教虔誠置於英格蘭共同體的利益之上。瑪麗偏執的性格,使她在打壓新教徒的過程中,手段方式極為兇殘。1555 年施行《懲治異端法令》,恢復實施異端法,恢復「火刑柱」的刑罪工具。
同年2月4日,聖經翻譯者約翰·羅傑爾斯被處死。約翰的死,敲響了所有新教徒和「叛逆者」的喪鐘。一個星期內,隨他走向火刑柱的還有大主教胡伯,著名的倫敦傳教士勞倫斯·桑德爾士和哈德雷教區長羅蘭德·泰勒博士。每年約 90 人成為殉道者。大量的教徒流亡國外,使英格蘭人才嚴重流失。在社會上也形成人人自危的緊張恐怖的氣氛,造成了基督教區乃至英格蘭的分裂,也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據不完全統計,瑪麗下令燒死的「異端」大約三百多個。「血腥瑪麗」的稱號當之無愧!
06
1557年,西班牙與法蘭西的戰爭爆發,菲利到英國來尋求軍事支持。女王覺得有責任提供一切援助,議會對此表示反對。1557年7月,英對法宣戰。1558年,法國經過一個星期的奮戰,攻佔了加萊,這就成了對瑪麗政權的重要一擊;加萊的丟失斷送了聯盟的命運。加萊保留了大約二百年,最終還是被英格蘭的宿敵奪去。加萊的喪失使英格蘭民族精神受到壓抑並摧毀了對女王效忠的最後防線。
對瑪麗女王來說,加萊的丟失給她的統治的穩固以致命一擊。臣民的背離,丈夫菲利的離去,沒有子嗣的痛苦,再加上病情的日益惡化,1558年11月17 日,瑪麗在聖詹姆斯宮悽慘地死去,沒有人為她哀悼。
許多提到瑪麗的著作中都有這樣一句話:「當瑪麗在1558 年11月病死之際,整個倫敦響起了歡慶的鐘聲。」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澈冬澈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文由「魚羊史記」獨家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