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y" Mary Tudor (Queen Mary I of England, 1516-1558)
血腥.瑪麗都鐸(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1516-1558)
瑪麗.都鐸是英國歷史上最遭歷史學家詬病和民眾憎恨的一位君主。由於她自身對天主教的狂熱和性格偏執,她以公正宗教的名義,殺害了許許多多與她持有不同宗教政治觀念的人;在她統治的五年時間裡,整個國家充斥著混沌和恐懼。
瑪麗.都鐸出身於1516年,她是亨利八世和其第一任王后凱薩琳阿拉貢唯一倖存的孩子。瑪麗三歲開始學習拉丁文,舞蹈,王后凱薩琳阿拉貢專門聘請西班牙有名的詩人藝術家為瑪麗做藝術顧問,受到優質教育。她從小十分乖巧可愛,性格沉穩早熟。據說,四歲就懂得在外國使臣面前彈琴表演為父母國家增光。不過,雖然當時的亨利八世因為瑪麗的到來倍感歡心雀躍,但是這位一心想要男性繼承人的國王並不滿意她的王后只能為他誕下一位公主的事實。
在經歷了數次流產和五個孩子的夭折,瑪麗的母親凱薩琳進入了更年期,亨利八世很明確凱薩琳不能在為他誕下男性繼承人了。儘管,英格蘭當時還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國家,但由於亨利八世對女侍官安妮.博林的迷戀,加上一心想要兒子的夙願,在得知安妮.博林懷上他孩子的時候,為了避免他和安妮的「兒子」被定義為私生子,他秘密地與安妮結了婚,並且宣布脫離羅馬教皇的管轄,自己為英國新教最高領袖,並且宣稱他和凱薩琳的婚姻視為無效。
這時的瑪麗已經17歲了,突然間,她從一個受盡萬千寵愛的公主淪為私生子,這對於當時的她是極為震驚和備受身心打擊的。和她的母親凱薩琳一樣,瑪麗無法接受淪為私生子的宣判。在此期間,她們母女之間的紐帶更加緊密,她們堅信自身地位的權威性以及合法性以及亨利八世的宣判是不受天主教認可的。
但是,現實往往殘酷無比,當他的母親凱薩琳被流放在外,她也被驅逐出宮而軟禁,直到1536年凱薩琳王后去世,她們也沒有能夠再相見。而就在同一年,她被迫接受了她父親的《繼承法案》,認可自己是私生子,不過她從未掩飾過自己對安妮.博林的厭惡憎恨。
由於父親對她的百般刁難,與日俱增的心理壓力開始陸陸續續地侵襲她的身體健康,她患上了眼疾,鼻竇也有毛病,此後常為頭痛所苦,並且不知是不是因為精神壓力所致,她從二十歲出頭就經常由於月經不調和抑鬱而生病,甚至時常覺得自己會被毒害。
當亨利的第三任王后簡·西摩(Jane Seymour)生下王子後,亨利八世終於有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男性繼承人,不僅是他,當時的宮廷的喜悅氣氛蔓延到英國的角角落落,人們都為國王能有位男性繼承人而喝彩。 而亨利八世也因為愛德華的出生決定重新修改《繼承法案》。 愛德華自然是王位第一繼承人,但是被定位私生女的瑪麗和伊莉莎白同樣也被列入成為了在愛德華之後的合法繼承人。
在瑪麗34歲的時候,亨利八世去世了。 她九歲的弟弟愛德華在議會新教徒的簇擁下成為了新的國王,而這些新教徒不斷嘗試使新教成為英格蘭的國教,而瑪麗也因為自己信奉天主教與弟弟是充斥著爭端。
這位年輕並且富有活力的國王從小就接受著新教的教義,他對於新教的認可和信奉遠比他的父親要虔誠的多。而瑪麗也被愛德華的一些列宗教政策所惱怒,在當時凡是具有關天主教象徵的傳統祭拜儀式必須撤銷,廢除修道院制度,沒收了修道院土地,所有哥德式教堂建築都被需被摧毀。並下令原有的教義都要以英語進行傳播。在愛德華統治時期,瑪麗一定覺得生活無望,她所認同的世界,她的信仰在自己生活的國家完全得不到認同。
精神方面的壓力以及疾病纏身把瑪麗摧殘成面色蒼白,悲憤的悽苦女人,對宗教的虔誠成為了她當時唯一的慰藉。 愛德華曾多次派人勸說那裡接受新教;但是「桀驁不馴」的她根本不會屈服弟弟對她的「無理」要求;當時愛德華的新教攝政成員還提議廢除聖禮,此舉徹底惹怒了瑪麗,這也是她為什麼極度痛恨新教的原因。
瑪麗一世對於新教的反對立場得到了西班牙君主的支持,在西班牙,很多的宗教異端人士都被逮捕焚燒。但是,在英國,權利掌握在新教徒手裡,只要他的弟弟當權,英格蘭是無法重新回到信仰天主教的。
1553年,愛德華突然換上肺病去世,整個王室又再次陷入混亂。在愛德華即將逝去之時,他深刻意識到他所面臨的危機,他死去後,瑪麗是下一個王位繼承人,但是因為宗教立場不同的原因,如果瑪麗繼任,他努力推進的新教改革將付之東流,於是他便在坎特伯裡大主教克蘭麥的支持下任命瑪麗的表親簡·格雷為王位繼承人。
不過事與願違,1553年7月19日英國議會廢黜了簡·格雷的王位,並擁立瑪麗一世為女王,簡·格雷成為了英國歷史的「九日女王」。 當時的臣民之所以擁護瑪麗作為繼承人是因為他們堅信皇室血統的純正性,他們只希望擁立亨利八世的直系血脈。而當時的瑪麗堅稱自己是亨利八世的血脈,而簡併不是。瑪麗自己也很聰明,在聲明裡她絲毫沒有提起關於宗教立場的事情,因此她得到了新教與天主教的雙方擁護。
在1553年7月,瑪麗都鐸在威斯敏特修道院加冕為英格蘭女王。她放棄了作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的稱號,全面復闢羅馬天主教,恢復了英格蘭與羅馬的關係。 她決定懲罰新教異教徒,因為新教對於她來說,是害母親顛沛流離、自己二十五年來含辛茹苦的罪魁禍首。她認為新教教徒都是「撒旦」,她要徹底清除異教徒。
就在短短幾個月的時光裡,瑪麗開始殘忍鎮壓新教徒,以確保天主教在英格蘭的絕對至上的地位。她和她的議會重新建構了中世紀法典—如果不堅信天主教條教義,任何人都會被釘在木樁上燒死,焚燒異教徒是對上帝以示虔誠的體現。
在此過程中,瑪麗下令燒死了約300名宗教異端人士,甚至其中還有孕婦和小孩。她處置了簡.格雷, 當然包括害她母親失去後位的坎特伯裡大主教克蘭麥,還有800人被流放海外。焚燒事情遍及全國,當時,無論是街道,還是廣場,隨時都可能會有焚燒新教教徒的事情發生。
我認為,在當時,哪怕是信奉天主教的教徒也會對當時如此殘忍的手段感到恐懼與不滿,當時的天主教徒可能並不喜歡新教以英文傳教的方式,更不喜歡愛德華六世發動的一些列宗教改革。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願意在自己的生活區域裡隨時看到有人被燒死在街道上。燒死一個人是一段漫長的過程,被燒人疼痛的嘶吼加上身體脂肪被燃燒的氣味等等,這樣的場景簡直恐怖地無法想像;瑪麗因此受到了舉國上下的憎惡。
在成為女王之後,37歲的瑪麗與比她小了十一歲的腓力二世成婚。腓力自然不會對當時已經年老色衰的瑪麗產生感情並且鍾情於她;他之所以同意與瑪麗的婚姻,無非是為了政權利益。在1554年9月瑪麗突然停經了,伴隨著晨吐她也開始變胖。整個宮廷都認為底瑪麗即將生下一位繼承人,倫敦主教區也為瑪麗的生產祈福。不過,瑪麗的妊娠反應一直到1555年7月,在她的肚子回復原狀之後,被證實她並未有孕。這件事很快流傳到整個歐洲,腓力覺得「丟臉」,回到了弗蘭德斯與法國人打仗去了。因此,瑪麗心碎而抑鬱成疾。
這在醫學上稱為假孕,可能是瑪麗太想要個孩子的緣故。當時瑪麗迫切地的想要生下自己的孩子,以免王位落到安妮·博林的女兒、表面皈依天主教但內心堅信新教的妹妹—伊莉莎白手上。不過,瑪麗在經歷兩次假孕之後,至死都沒有子嗣。
當時除了瑪麗自己以外,所有人都認定瑪麗不會再有懷有子嗣的可能了。由於病情,瑪麗無暇管理國家,再加上新教教徒的頑強反抗和英國疫情的爆發,瑪麗的病情不斷惡化,她的生命迅速凋零,剩下的只有靜候死亡的來臨。在此期間,新教教徒都在批判瑪麗的宗教迫害政策最終得到了上帝的懲罰,並倡導人民反抗暴政。雖然瑪麗自身並不覺得自己的宗教鎮壓政策並無不妥,但是在臨死之際,她焦慮異常,懺悔自己一定是在其他方面做錯惹怒了上帝。
瑪麗死亡的場景一定是很孤寂的,自己最愛的母親早已不在人世,沒有子嗣陪伴在旁,唯一的丈夫也早已離她遠去,甚至就連自己痴迷的宗教在最後也不能給她絲絲慰藉。最終,1558年,瑪麗.都鐸在她43歲的時候病逝了。在瑪麗病逝之後,伊莉莎白繼位,稱為伊莉莎白一世;正如瑪麗一世料想的那樣,她再次推翻了羅馬天主教。
瑪麗一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王,她享有真正的國王統治權利,而不是通過婚姻來做一個掛名的國王或者王后,被後世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然而歷史的評價對她是不公正的。瑪麗一世性格勇敢而倔強,她後期的殘忍是由於早年精神壓抑造成的。而導致這慘劇的禍首是她的父親—亨利八世。亨利八世在政治上為英國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在對待自己妻女上,可謂薄倖之極。亨利八世一生都處在一種任性和幼稚的生存狀態中,而這最終導致瑪麗一世無可扭轉的悲慘一生。
「小編覺得...投胎須謹慎啊~」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
鼓勵一下,贊完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