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許珈
2017-10-20 18:24 來源:澎湃新聞
今年是粉紅絲帶乳腺癌運動在全球開展25周年。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25年前,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方式單一、局限,所有策略的制定都依靠於習慣和經驗;而如今,我們擁有了更便捷、有效的診斷方法,通過保留乳房手術、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手術等治療手段,以同樣的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得到更好治療」的信念堅持,讓我們一步步見證了國內抗擊乳腺癌道路的不斷發展,目前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還建立了中國人自己的臨床診療實踐指南與規範。
早期篩查尤為重要相較於上個世紀70年代,乳腺癌早已不是一種罕見病。乳腺癌在一線大城市的患病比率節節攀升。多年來,乳腺癌在北、上、廣等一線發達城市,始終位居女性十大高發惡性腫瘤之榜首,目前已經達到60/10萬。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人們對於乳腺癌的重視以及篩查技術的不斷提升,乳腺癌已經可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邵志敏教授指出,目前I、II期乳腺癌佔比可達70%,早期診斷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和美國相比依舊有差距。因為我們的70%裡面,II期的佔了絕大多數。而在美國,I期的患者就佔70%。這其中的差距,歸根結底還是早期篩查沒有完全普及。
邵志敏教授建議,35歲以上的女性應該每年都做一次B超檢查,40歲以上的女性,一年或者一年半可做一次鉬靶篩查。
對於乳腺癌的治療,很多患者依舊擔心復發,在大家看來,復發就意味著「死亡」。的確,復發是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邵志敏教授坦言,大約有30%的患者在治療後會復發。以往,復發的確意味著活不長了,但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以及一些新藥物的出現,即便是復發的患者,也不要過於悲觀。
「40%-50%的復發患者,在持續治療後,還能活過5年。」邵志敏教授指出,如今帶瘤生存的比例明顯增加。在他看來,乳腺癌也需用一種「慢病管控」的理念,做到治療、康復全程管理。
家族性≠遺傳性乳腺癌有家族性,也就是說,在一個家族中有兩個直系親屬患有乳腺癌,就可稱作家族性乳腺癌。遺傳性乳腺癌主要是指有基因異常乳腺癌,大部分的遺傳性乳腺癌與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有關。
邵志敏教授指出,家族性乳腺癌和遺傳性乳腺癌之間的確有交叉,比例在20%-30%之間。可以這麼說,大部分遺傳性乳腺癌都具有家族聚集性,但家族性乳腺癌的患者中,並非所有人都有易感基因。這可能和如今的檢測技術還不夠有關,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影響。
實際上,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在國內並不多,大約佔所有乳腺癌患者的5%左右。通常,這部分患者都比較年輕。上海市腫瘤醫院開設了遺傳諮詢門診,病理科也能做BRCA基因檢測,對於有家族史的女性而言可以前往諮詢。
如果發現BRCA基因突變,終身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高達60%。當然,這也並非完全不可控。就像安吉麗娜·朱莉那樣做預防性切除手術的女性,在歐美並不少見。邵志敏教授解釋,如果發現BRCA基因突變,有三種方式可以幹預:
1.切除雙側乳腺組織,乳腺癌的發生率可以減少95%。
2.切除雙側卵巢,激素減少了,乳腺癌的發生率也能下降50%。
3.藥物預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乳腺癌,遺傳性,每年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