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王國維大師三種境界之後的第四種境界(原創)

2020-11-07 梁俊峰愛與陪伴

王國維大師在《人間詞話》中闡述了三種人生追夢的境界。三重境界全部用詞話來譬喻,來曲徑通幽……

第一種境界是尋路,立大志。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西風凋碧樹,是譬喻,如果你出生不好,或者中道悲苦無極,瘦立寒風,窮在天涯的時候,不要氣餒,不要怨天,不要殤心。哪怕世間無一人知音你,你依然要獨上高樓,命自我立,與天爭夢,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踏路而行,且行且珍惜。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衣袋漸寬是譬喻十年寒窗路,或者十年創業路,或者十年修行路,無人知曉,無人問津,無人雪中送炭,你也不能後悔動搖。初心青雲上,鴻志鯤鵬翼,一去千萬裡,水闊知何處?

第三種境界是初見山花爛漫,錦上珠玉琳琅。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回頭驀見是譬喻,學問不期而開闊,創業不期而敲鐘,美好不期而遇見。這時候開始到達人生的收穫季,正可謂: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幾夜魚龍舞?

然而第三種境界並不是究竟,只是人生路上的風景而已,此時最易在小成功小目標小得意中迷失自我,遭遇挫折而難以自持。王國維大師沉身頤和園昆明湖內,無不讓人,竟無語凝噎。誰念人生苦空處,無不是,舉頭望明月,低頭卻悲傷……

那麼什麼是第四種境界呢?

有詩為證: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這是一種無上的境界,超越了有無,關鍵在淨極,那麼什麼是淨極?這裡的淨是指心淨,我們的心如果沒經過訓練,就像黃河一樣,泥沙俱下,跟著環境變,跟著感覺走,永不清淨。《大學》主要就是講治心。治心的方法,第一步便是「知止」,知止而後有定。禪宗講治心的辦法是禪定,訓練到物理世界對我們的內心毫無障礙,不起任何波瀾、情緒時,叫淨極。這時候心回到了奇點,就會心光內發,心光也叫智慧光,所以叫淨極光通達。

要修定,淨極了,自性光明就開發了,而且修持只要稍有定力,自性必然發光。

寂照含虛空,寂是指心體,照是指心體的照性,寂而常照,心光照遍虛空世界,心光超越可見光。到了這個境界再迴轉來看世界,才覺得如夢如幻。其實我們這個身體,這個形狀其實也是一場夢……

所謂清淨圓明,所以要看看大清朝為什麼要建圓明園?歷史不是書本知識那麼簡單……

真實心如是,找到如是心的境界,並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如是。

這個第四境界很難用語言準確表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總之這個肉體的第六意識,那不是你,就像夜晚夢中的你也不是你一樣,想找到真實的自己,就需要明心見性,就需要淨極光通達,而當我們從那個光明看向原來的物理世界,所有物理世界還在,只不過我們好像對它們超然了……

相關焦點

  • 文學大師王國維:古今成大業者,須經過這三種境界
    王國維是我國近現享譽世界的一代學者,他不僅在中國文學、美學、哲學等方面擁巨大的成就,而且精通西方哲學和美學,堪稱一代文學大師,為中華文化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學術遺產。他在文學成就上,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由他所寫的《人間詞話》,這本書中,不僅收錄了他一生中寫的非常重要的詞,更重要的是描繪了王國維一生總結的人生境界。而對於「成功之道」,王國維在書中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人間詞話》中描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王國維:讀書有三種境界
    王國維,一位閃耀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學者,國學大師。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二十六則·三種境界)
    [二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必然要經歷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種境界。這樣的言語不是大詞人不能道出。
  • 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儒家哲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就是中國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人格。既然說中國文化的終極目標是提升人生境界,那麼什麼是中國人的人生境界呢?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把人生分成四種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自然境界。這個比較容易懂。
  • 王國維親口讚譽!做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雨的印記 (鋼琴版)-晝夜02:40來自思亦無涯Lj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了三種境界,我很喜歡,我覺得這三種境界涵蓋了我們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是對我們成長路上的真實描述。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重境界就是說我們在追夢的路上要有一堅定地決心和鍥而不捨,執著向前的態度。不管經歷什麼都不要後退,為了自己的決心而努力。生活不會是一條平坦大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刻有一些深淺不一的傷痕,但是他們依然會選擇向前走,不畏風雨,始終前行。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
  • 王國維之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先生王國維作為清末最有名的國學家,雖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傳統教育,但卻非常不喜歡」科舉八股時文」參加科舉考試時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巧妙的用詩詞表達出來了人生的三個境界。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
  • 王國維所說的三種境界,他雖著作等身,只能到第二種境界
    那些書法家們~第481篇王國維所說的三種境界,他雖著作等身,只能到第二種境界!也正是這一時期的潛心研究國學,在甲骨學、敦煌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王國維、羅振玉國學大師的地位。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到三種境界,由明確目標與方向說起;到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才能事有成
  • 王國維: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人生經歷三境界
    圖|《人間詞話》作者國學大師王國維享受著片刻靈魂的歡愉與衝滌,遠離與忘卻了白天的繁華與喧囂,也忽略了火車上周邊的嘈雜與擁擠先生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乃王國維先生的精神核心所在。先生認為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王國維的三大境界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談到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境界"的第一境界之後,更是人盡皆知宋詞中的佼佼者!意思是:為了得到更完整的道理達到更高的境界;天涯路說的是還有更多其他的境界,其他更遠的路。爬到高處後看到更多其他的東西,霍然覺得有點空虛,開始覺得寂寞,也是類似我們常聽到的「知道了之後發現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高不勝寒」,「無敵是最寂寞」......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王國維:三行字是人生的三個境界
    說起晚清的國學大師們,絕對不可能繞過王國維。他不僅是一代詩人,而且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歷史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尤其是在美學理論方面,他為後來的現代美學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三種境界都在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理解他的人更容易需要達到成功要求的高度,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只能達到第二層次,讓我們簡單分析一下:昨晚西風枯死的綠樹,孤零零的高樓上,望著世界末日的路。
  •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種境界,「境界」是什麼,分別有哪三種境界?
    明明講詞,又盡舉些詩例,詩也有境界啊,但詩和詞是不一樣的文學體式,這樣就會讓讀者陷入混亂,王國維沒說清楚,不是他沒有搞清楚,只是我們普通讀者沒有達到他的水平,所以不能理解透徹。但還好,他在講詞的「三種境界」時,明明白白舉了三首宋詞。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五九至六一則)境界出入說評析
    近體詩包括律絕(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駢體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一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因其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聲韻、辭藻等。小令是詞調體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詞。
  • 人間詞話賞析(二十六)三種境界
    (二十六)三種境界原文二十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這一章大師巧妙的總結出古往今來能夠成就大事、大學問的人所必須經歷的三種人生歷程。並分別從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蝶戀花》,辛棄疾的《青玉案》中各摘了一句詞形象的做了說明。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為第一境界,是一個選擇人生目標,尋求人生理想的過程。
  • 王國維,三種人生境界,竟有這麼多烏龍和誤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曾經論述了人生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34; 此第一境也。 &34; 此第二境也。 &34;此第三境也。聽起來也確實挺有道理,只是當我們追溯到這三首詞,就會發現大師在這裡的應用竟然也是斷章取義。
  •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參透論詩為人的三重境界,卻以悲劇收場是為何
    導語:王國維:(1877-1927)清末著名學者,初名國禎,字靜安,浙江海寧人。以他的《人間詞話》最為著名,在戲曲研究方面也有很重要的貢獻,他所的《宋元詞曲考》被譽為「戲曲史研究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巨著」,是我國近現代交替時期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 《人間詞話》記六:王國維的大事業、大學問者三種之境界之新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關於三種境界,王國維引用了三個大詞人的三首詞分別擬狀之。意境深遠,言傳難以企及,更在心領神會。王國維的原話如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 王國維《人間詞話》成大事者三種境界的那三句詩你讀懂了嗎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孫夏賦 | 王國維「三境界」與審計
    原創 孫夏賦 審計觀察 收錄於話題#孫夏賦8個王國維「三境界」與審計有關係嗎?這取決於相互關聯的維度或看問題的角度。本文所談王國維,可謂大名鼎鼎,是中國近現代之交時期的王國維,是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籍貫浙江海寧鹽官鎮的王國維,是常被稱為當年清華四大導師或四大國學大師之一的王國維。關於王國維,比較公認的是,他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倫理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均有相當造詣,國內外知名度都很高的大學者。在其眾多學術遺產中,這裡只擷取滄海之一粟——「三境界」說。
  • 追隨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足跡,探密《人間詞話》的境界之美
    年前逛書店的時候,無意在書架上看到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便買了下來。當時一併買回來的還有《閱微草堂筆記》、《浮生六記》、《鏡花緣》、《傳習錄》等,同屬古代文學大類。近日閒來無事,閱讀了這本意境優美的《人間詞話》。讀完之後,用一個成語來形容我心中的感受就是:如獲至寶,甚至有種迫不及待想與眾人分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