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大師在《人間詞話》中闡述了三種人生追夢的境界。三重境界全部用詞話來譬喻,來曲徑通幽……
第一種境界是尋路,立大志。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西風凋碧樹,是譬喻,如果你出生不好,或者中道悲苦無極,瘦立寒風,窮在天涯的時候,不要氣餒,不要怨天,不要殤心。哪怕世間無一人知音你,你依然要獨上高樓,命自我立,與天爭夢,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踏路而行,且行且珍惜。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衣袋漸寬是譬喻十年寒窗路,或者十年創業路,或者十年修行路,無人知曉,無人問津,無人雪中送炭,你也不能後悔動搖。初心青雲上,鴻志鯤鵬翼,一去千萬裡,水闊知何處?
第三種境界是初見山花爛漫,錦上珠玉琳琅。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回頭驀見是譬喻,學問不期而開闊,創業不期而敲鐘,美好不期而遇見。這時候開始到達人生的收穫季,正可謂: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幾夜魚龍舞?
然而第三種境界並不是究竟,只是人生路上的風景而已,此時最易在小成功小目標小得意中迷失自我,遭遇挫折而難以自持。王國維大師沉身頤和園昆明湖內,無不讓人,竟無語凝噎。誰念人生苦空處,無不是,舉頭望明月,低頭卻悲傷……
那麼什麼是第四種境界呢?
有詩為證: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這是一種無上的境界,超越了有無,關鍵在淨極,那麼什麼是淨極?這裡的淨是指心淨,我們的心如果沒經過訓練,就像黃河一樣,泥沙俱下,跟著環境變,跟著感覺走,永不清淨。《大學》主要就是講治心。治心的方法,第一步便是「知止」,知止而後有定。禪宗講治心的辦法是禪定,訓練到物理世界對我們的內心毫無障礙,不起任何波瀾、情緒時,叫淨極。這時候心回到了奇點,就會心光內發,心光也叫智慧光,所以叫淨極光通達。
要修定,淨極了,自性光明就開發了,而且修持只要稍有定力,自性必然發光。
寂照含虛空,寂是指心體,照是指心體的照性,寂而常照,心光照遍虛空世界,心光超越可見光。到了這個境界再迴轉來看世界,才覺得如夢如幻。其實我們這個身體,這個形狀其實也是一場夢……
所謂清淨圓明,所以要看看大清朝為什麼要建圓明園?歷史不是書本知識那麼簡單……
真實心如是,找到如是心的境界,並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如是。
這個第四境界很難用語言準確表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總之這個肉體的第六意識,那不是你,就像夜晚夢中的你也不是你一樣,想找到真實的自己,就需要明心見性,就需要淨極光通達,而當我們從那個光明看向原來的物理世界,所有物理世界還在,只不過我們好像對它們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