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2020-12-14 好玩的國學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人生境界是個很玄乎的東西,很難說清楚。但是好在在歷史上,已經有著名哲學家、評論家等,都對人生境界進行過闡述,非常經典,對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很有教益。

一、儒家學說的人生境界。

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學說有很深的研究。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學問。儒家哲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就是中國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人格。既然說中國文化的終極目標是提升人生境界,那麼什麼是中國人的人生境界呢?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把人生分成四種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自然境界。這個比較容易懂。就是說,在這個境界的人,基本上和動物差不多,只是滿足於吃飽飯活著而已,他追求的是身體本能的幸福。

第二個境界是功利境界。在這個境界的人,他有想法,會算計,甚至還會耍點小聰明。他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就像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所說的那樣,「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我們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歌劇《白毛女》中,那個壞人地主黃世仁,他曾經得意洋洋地唱到:「我家自有梁滿倉,哪管那窮人餓肚腸」。處於功利境界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訴求。

第三個境界是道德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並不多。這種境界的人,都是具有極高的道德修養,全身心奉獻自己的人。用毛澤東給雷鋒的題字,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

第四種境界是天地境界。在這種境界,那基本上已經成為聖人了。在這個境界中的人,不在乎什麼個人得失,什麼社會發展還是落後,他的思想已經與天地同在,他的道德與日月同輝,用莊子的理想,就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在精神上達到了絕對自由了,他還追求什麼呢,他追求的是全人類、全社會、全宇宙的價值和意義。

關於這四種人生境界,馮友蘭先生有一段經典的話,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和思考,可以這樣說,理解了這幾句話,也就初步理解了中國哲學。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也就是說,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聖人那樣的天地境界。事實上,中國哲學中的三大主幹,儒家、道家和佛教,他們都有最高理想最高追求。儒家追求天地境界,成為聖人,道家追求長生不老坐地飛升,成為神仙,而佛教追求涅槃是成佛。

二、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說。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他說的是治學境界,但是我們同樣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對未來人生理想的「望盡天涯路」的苦苦求索和執著的追求;第二種境界是對人生的取捨,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堅定目標孜孜以求而「衣帶漸寬終不悔」;第三種境界是一種禪宗式的頓悟,鉛華落盡,心情不必載沉載浮,此時人生已豁然貫通,如晉人之入桃花源。

三、禪宗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概是說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是純真的,他不大有什麼功利性,就像是一張白紙,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什麼虛頭巴腦的事情和想法。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是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第二個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世界有多複雜,人性就有多複雜。在經歷過人生的種種磨難挫折欺騙之後,我們會發現,好多事情並非你看起來的那個樣子,真的少假的多,於是我們往往會陷入真與假的旋渦之中。我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開始懷疑這個世界是否是美麗的。所謂的山和水,無非是虛妄的存在而已,一切還是要靠自己的心來在這個並不真實的世界上生活!

第三個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人生到了最後的階段,我們會發現,什麼都是假的,只有自己的感悟才是真的。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何必斤斤計較那些東西。所謂燦爛之際歸於平淡,一切又像是回到了生命的原點。而生命的原點,必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純真階段!

相關焦點

  • 人生的四種境界,你停留在哪一種?
    「境界」,名詞。大衣是指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觀上的廣義的名詞,以質區分,以度衡量。馮友蘭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對境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把境界分為四個等級:1.2.功利境界人會有意識的為自己做事,所做之事的結果可能有利於他人,但其初衷和原則還是停留在利己階段,功利意義明確。比如同事下樓取快遞,順便把你的盒飯帶上來,雖然幫助了你,但初衷是下樓取自己的快遞。他不會為了你的盒飯特意下樓的,除非···他暗戀你也說不定。可即便暗戀你,結果也是傾向於他本人的,畢竟獻殷勤也是加分的嘛!
  • 周國平:人生有這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最高,你是哪一種?
    人的境界不同,所體會到的世界與感受也不同。周國平曾說,人生有這三種境界,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看看你在哪一層?第一個境界:平凡的境界 人生而平凡,一個人身處平凡境界的時候,大都憑藉本能生活,這種本能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如嬰兒生下來就會喝奶。
  • 人生有四種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 人生有3種境界,看看你處於哪一種?
    歲月永遠年輕,我們卻慢慢老去,人生是從稚嫩到成熟再到老練的一種過程,所以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有人一生都是幸福的,那這個人可以稱得上是真正天真樂觀的人。但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會有自己的煩惱。童心未泯是值得驕傲的事,但生活是無奈的,所以我們需要修行。在佛教中,禪宗大師提出了參禪的3重境界。
  • 淺議王國維大師三種境界之後的第四種境界(原創)
    王國維大師在《人間詞話》中闡述了三種人生追夢的境界。三重境界全部用詞話來譬喻,來曲徑通幽……第一種境界是尋路,立大志。「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西風凋碧樹,是譬喻,如果你出生不好,或者中道悲苦無極,瘦立寒風,窮在天涯的時候,不要氣餒,不要怨天,不要殤心。
  • 四首酒色財氣詩,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
    而蘇學士不同於佛印,他是讀書人,也是性情中人,信奉儒家的中庸之道。於是,他以不偏不倚的眼光看待「酒色財氣」,認為「酒色財氣」能給世人帶來快樂與享受,只要能把握好度,不過度嗜酒、好色、貪財、逞氣,就沒什麼問題。蘇東坡之詩,是儒家修身齊家的入世之境界,世間大多數人可以做得到。別急,這則關於「酒色財氣」的蘇東坡軼事還沒完。
  • 馮友蘭:人生的四種境界
    正是這種理解和自我意識使人感到他正在做的事情的意義。人的各種行動帶來了人生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的總體構成了我所稱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們可能做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們對這些事情的認識和自我意識不同,因此,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意義也不同。每個人有他的生命活動的範圍,與其他任何人都不完全一樣。儘管人和人之間有種種差別,我們仍可以把各種生命活動範圍歸結為四等。
  • 人生的四種境界:最高的是「欲求的境界」
    人生的四種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的發展歷程、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我把人的生活境界分為四個層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  在現實的人生中,上述四種境界總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的,很難想像一個人只有其中一種境界而不摻雜其他境界。
  • 三種心態,三種人生境界
    靜在心,不在境。」境由心生,你的心能夠安靜下來,世界就會安靜下來;你的心很浮躁,世界就很浮躁;你的心感覺到幸福了,人生就幸福了。一個人,最好的境界,無非是「自由自在」。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麻煩;所有的不自在,都是作繭自縛。俗話說:「心態決定命運。」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 馮友蘭:人生有四重境界,境界決定了人生格局
    錢鍾書先生說:「做人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事業上取得成就,還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一個人的境界,就是精神和心靈所能達到的層級,是一個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所在。人生境界不同,人生格局也不同。不同境界的人,人生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 人生四種境界:恬淡虛無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古人的四種人生境界:恬淡虛無。我們經常說這句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其實中國的漢字真的是微言廣義,一個字的背後可能就會有很大的學問。恬淡虛無是人生的四種不同境界,是很多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我們要想讓自己快樂,要想自得,就要向古人學習了。恬:心理上的一種自我療傷的能力。你看動物受傷了會怎樣?
  • 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 儒家的三種境界你知道嗎?定會讓所有人茅塞頓開!
    明代心學大家陽明先生就曾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心的本體沒有善惡之念,當善惡之念起的時候,人的心意也就發動了。這個觀點與佛學的其中一支不謀而合。釋教中將沒有善惡之念的心叫做「無記心」,表示一種情緒沒有發動時的心理狀態。無記心是生來就有的,未經煩惱的汙染。這和儒家的「中」所言的其實是一件事。當人沒有經歷什麼特殊的事、沒有見過特殊的人時,心情通常都是溫和寧靜的,這也是我們大部分時候的心理狀態。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
  • 胸有境界與胸懷天下的藝術人生
    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中國的藝術講究境界,意境和禪境,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使心靈和宇宙淨化,然後升華為對壯闊幽深的宇宙人生的生命表現。藝術的境界就是人的境界,是精神和人格的涵養,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以及詩詞無時無刻不表現為對道的生生不息的最高表現。
  • 人生的五種境界,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第三類是你可以選擇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但我這麼做主要不是為了讓自己受益,而是為了讓別人受益。總的來說,我們每天做的事情不能脫離這三類。因此,我們的生活是一個不斷做這三種事情的過程。現在,你可以思考一下你今天做了什麼,然後把它和這個類別進行比較,看看你能屬於哪個類別。
  • 人生四境界,你到哪一重了?
    先生雖漸行漸遠,但其治學精神、人生感悟以及對中國哲學的建樹等等,皆為常說常新的話題。今日倘使你還困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不妨重讀經典,自「覺」人生。朗讀者/央視新聞播音員 商亮 配樂/雪落三千院 - 屠穎《人生的境界》(節選)作者/馮友蘭覺解不同,境界不同。
  • 禪宗的三種境界
    1.心齋「心齋」是莊子提倡的一種排除思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方法,最早見於《莊子·人間世》。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並進一步解釋說:「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 三句古詩,三種人生境界,謹記!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1、第一境界:決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蝶戀花》昨天晚上的西風颳得原本生機勃勃的樹,已經飄下落葉開始凋謝。晏殊寫下這句詩的時候,那個時代正處於一個亂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