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生的時間很漫長,一個人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人家告訴你眼前這叫做水,你就認識了水;告訴你遠處那就是山,你就認識了山。你會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大多數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卻始終無法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身。但是有些人通過修行,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今天要提到的這個修行到第三重人生境界的人,是歷史上的一個屠夫。
話說魏國有一個屠夫,解牛的技術非常高,到底有多高呢,反正比現在一般的高層還高,國君梁惠王說麼你咋就這麼牛呢,屠夫就說啦:「我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這逼格夠高吧!)
「當初我剛開始宰牛那會兒,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我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x像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
這位屠夫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庖丁,《庖丁解牛》這則寓言故事是出自《莊子·養生主》,原意是用它來說明養生之道的。但如果用這人生的三重境界來理解,貌似還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