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2020-12-17 歷史小怪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生的時間很漫長,一個人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人家告訴你眼前這叫做水,你就認識了水;告訴你遠處那就是山,你就認識了山。你會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大多數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卻始終無法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身。但是有些人通過修行,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今天要提到的這個修行到第三重人生境界的人,是歷史上的一個屠夫。

話說魏國有一個屠夫,解牛的技術非常高,到底有多高呢,反正比現在一般的高層還高,國君梁惠王說麼你咋就這麼牛呢,屠夫就說啦:「我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這逼格夠高吧!)

「當初我剛開始宰牛那會兒,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我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x像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

這位屠夫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庖丁,《庖丁解牛》這則寓言故事是出自《莊子·養生主》,原意是用它來說明養生之道的。但如果用這人生的三重境界來理解,貌似還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層?
    縱觀慧能大師的一生,為求佛道,歷盡艱辛。磨坊八月舂米。接法之後,又於獵人隊裡隱居生活十五年,食肉邊菜,韜光養晦,歷經了身心的磨鍊與煎熬,最終機緣成熟大展宗風。慧能大師從嶺南獦獠,到得法開悟,再到大開宗門,這既是時間的磨礪也是人生境界的轉變。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臺灣寫真: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原標題:臺灣寫真: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學習雕馬,先開始是儘量模仿形態,後來開始刻畫馬的神韻,到更高層次又會回到追求簡單、靜止的馬匹。」在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眼裡,學習雕刻就好比禪宗提及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高僧行思VS王國維,兩個版本的人生三境界,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行思,唐朝佛教禪宗高僧,因住吉安青原山淨居寺,世稱青原行思,他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門下首座,修行高深,領悟透徹,提出了著名的「參禪三境界」,即: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人生的三重境界,莊子所說的「三條魚」,能領悟到的人不多
    導語:歡迎來到情感的世界,人生的三重境界,莊子所說的「三條魚」,能領悟到的人不多。今天跟大家聊聊莊子說的三條魚。這三條魚皆入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真正能悟。偷的人不多!但悟透的人!會一生順。遂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是哪三條魚!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 王國維先生說的人生三重境界,告訴你求財、升遷和戀愛的人生智慧
    最近在讀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寫的《人間詞話》,受益匪淺!或許很多人知道《人間詞話》甚至知道王國維先生都是因為他所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可是很多人只是在單純引用和背誦詩詞,你真的能夠精確理解詩詞背後的人生智慧嗎?當我們讀懂了王國維先生的用意,也就能夠不斷提升我們自己為人處世的智慧了。
  • 宋代禪師總結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在《指月錄·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中提出參禪的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不光修行,人生也是如此。
  • 人生有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重?
    禪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此句看起來很繞口很相似,但仔細一想,確有此理。一言道破人生。 我們的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就如同這看山水的心境。
  • 好名字的三重境界
    說到境界,我們耳熟能詳的有「王國維的三境界說,弘一大師的人生三境界說,以及唐代青原禪師關於參禪的三境界說」。『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所有的人生下來都在第一重世界裡,過著物質的生活,根據天賦、機運或精力的充沛,有人爬上了第二層,過上了精神的生活,更有餘力者攀上了第三層,過著靈魂的生活。
  • 王國維用三句宋詞形容成大事者必經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曾經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理論」,成為了現當代經典。「人生三境界理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王國維先生能夠將深刻的人生哲學與宋詞中的絕美意境巧妙關聯,讓人在一場詩詞的美學盛宴中,以輕鬆的方式領悟到相對深奧的人生哲學。
  • 王國維用三句宋詞形容成大事者必經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曾經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理論」,成為了現當代經典。「人生三境界理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王國維先生能夠將深刻的人生哲學與宋詞中的絕美意境巧妙關聯,讓人在一場詩詞的美學盛宴中,以輕鬆的方式領悟到相對深奧的人生哲學。
  • 宋代禪師所說的人生三重境界,我們寫作路上也要經歷
    第三境經過奮鬥和磨練,積累經驗,自然會融會貫通,豁然領悟,達到一定的成就。晏殊、柳永、辛棄疾三位詩詞大家,如果知道自己的詞句能為後世帶來這麼高的啟發和引導,想必十分欣慰。但宋代禪宗大師青原惟思他告訴了我們。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老子給了三個比喻,到底想說什麼?老子用了12字,說盡了生活。我本人很喜歡經典,《道德經》《金剛經》兩本書讀的最多,感受最深。古人推崇智慧,認為智慧才是超越一切的力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記載著般若的重要思想,說"無相"而不說"空"。和《道德經》中的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而這個時候呢,就已經對社會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體會和了解了,然後對社會上的很多認知不再像少年,青年時代那麼單純,會被社會的一些現象所迷惑,所接觸到的很多東西和少年時代不一樣,然後就會進入一個困惑和懷疑階段。故而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老年階段。
  •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當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大風大浪過後哪怕再雨過天晴也雲淡風輕了,因為經歷告訴我們,不該執著的別執著,問題永遠都有,而答案只有一個,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夠懂得,這些簡單的道理呢?用古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的一句話來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人在年輕時,總會根據自己所看到的表面現象去評價或斷定一件事,只會單純的相信眼見為實,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表面上好就是好
  • 六祖慧能大師的"人生三試":面試入侯選,筆試得衣缽,公試光禪宗
    六祖慧能大師,也有叫惠能大師的。俗家姓盧,一般會叫盧慧能。盧慧能祖籍範陽,唐時盧姓是天下"四大家族"之一。但盧慧能生於廣東,家庭貧困。盧慧能三歲時,他父親去世。他和母親艱難度日。就這樣一個最底層的草根。怎麼會成為六祖慧能大師的呢?
  • 理解人生見識修養的三重境界,實現人生的不斷攀登
    禪宗中有一個公案,青山惟政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個公案顯示了人生修養的三重境界。
  • 人生如詩,語文老師講的三首詩三重境界,歷經滄桑的你領悟了嗎?
    詩如人生,人生如詩,這話不止於浪漫主義的現實存在意義,更道出了古詩的包容和偉大。濃縮的都是精華,詩詞尤甚,學生時代你一定也從其中獲得過鼓勵與慰藉。雖然過去了這麼多年,可小解依然銘記著語文老師曾講的一席關於詩詞的人生畫卷,相信很多人都聽老師講過,算是對我們的入世諫言吧。
  • 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到達了第幾個層次?
    一直以來對這三句話不是很理解,腦海中存在很多的思考和疑問,直到一位導師再次提起這則短篇,我又重新通讀文章,終於有了一些新的感悟。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