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行思VS王國維,兩個版本的人生三境界,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2020-08-26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在漢語言中,我們把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稱作「境界」。境界,這似乎是一個玄之又玄、十分高深的詞彙,好在中國人善於總結。於是,各種各樣的「三重境界」應運而生。

人無貴賤之分,境界卻有高度之別,以習武練功為例,低可健身,中可防身,高可修身,其中,健身為「法」,防身為「術」,修身為「道」,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這便是功夫的三重境界。

(青原行思)

我們最熟知的「三重境界」當屬青原行思的「參禪三境界」和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

行思,唐朝佛教禪宗高僧,因住吉安青原山淨居寺,世稱青原行思,他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門下首座,修行高深,領悟透徹,提出了著名的「參禪三境界」,即: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王國維,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一代鴻儒,他在代表作《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同樣著名的「治學三境界」,原文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

青原行思的「參禪三境界」和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都被由點及面,上升到了「人生三境界」。

其中,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被進階為:

小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年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老年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被進階為:

第一境界是「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青原行思是得道高僧,他的「三重境界」哲思更深,邏輯更嚴,雖然由低到高反反覆覆說的一直都是山和水,但意思完全不同,簡約而不簡單。

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重在強調返璞歸真,人生頓悟,具有非常明顯的禪宗色彩。

而王國維是一代大儒,他的「三重境界」表述更優美,文學性更強,三句話分別摘自三首宋詞名篇,原本只都是描寫男女愛情的相思之句,但在王國維的二次加工和精心重組下,它們卻被賦予了全新含義和深刻哲理。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重在強調成長和付出,先「立」再「守」,而後才能「得」,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努力走好每一步,才能收穫成功。

(青原行思的「人生三境界」)

筆者認為,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與王國維的「三重境界」並無高下之分,二人身份不同、角度不同、思維不同、領域不同,所以理解也不同。

有趣的是,青原行思是高僧,他的「三重境界」原本說的是「參禪」,但延伸到「人生」上依然適用,而王國維是學者,他的「三重境界」原本說的是「治學」,但延伸到「依然適用。或許,這就是大師,這就是智者,他們的言行和哲思,就是有這種令人驚嘆的普適性。

那麼,高僧行思VS大儒王國維,你認為誰的「人生三境界」更精闢呢?各位讀者又處在哪一重境界中呢?

參考資料:《人間詞話》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人生的境界有哪些?
    人生在世,或為生計為名利勞碌奔波,或為忠義為愛情追逐探尋,但最終化為黃土一抔,除卻大德大奸之人留下是非功過予後人評說,多數生靈則隨時光流逝而湮沒無聞。總而言之,人世一遭,無論舟車勞頓還是安步徜徉,無非是人生的一種境界而已。王國維的人生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三境界
    仔細體味會發現,三首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就其基本格調而言,則是一個「痛苦—絕望—歡釋」的心路歷程,這也是王國維為什麼會這樣安排的原因,詞的境界確實也在隨著情感的深入而慢慢升華。在後來的學習生活中,筆者更加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三句詞的境界遞進。王國維說這是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經的三種境界,實際上放眼整個人生,這三種遞進的境界關係依然存在且深刻。
  • 古文今譯:從事業和愛情兩個角度淺析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的人生三境界是與時俱進的,放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用「悲壯」兩個字來形容這句,意在表達迷茫期是人生思想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如果沒有度過這個時期,看清自己,未來仍舊會一直迷茫下去的。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有過「棄醫從文」的經歷。很多人有所誤解,認為他是醫學學不好,學不下去了才放棄的,而事實上,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正好符合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界。
  • 王國維先生說的人生三重境界,告訴你求財、升遷和戀愛的人生智慧
    最近在讀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寫的《人間詞話》,受益匪淺!或許很多人知道《人間詞話》甚至知道王國維先生都是因為他所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可是很多人只是在單純引用和背誦詩詞,你真的能夠精確理解詩詞背後的人生智慧嗎?當我們讀懂了王國維先生的用意,也就能夠不斷提升我們自己為人處世的智慧了。
  • 王國維之人生三境界
    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巧妙的用詩詞表達出來了人生的三個境界。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
  •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應該怎樣理解?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歷來有諸多解讀。而實際上,王國維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對象的:「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也就是說他是指學業,事業攀登路徑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過程中的三個階段。所謂「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早就在事業、學問上已經超過一般人了。
  •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因此,這第二境界是獻給那些已經在企業作為中流砥柱的人。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境界的開悟在苦苦探索、執著無救之後的突然開悟,原來一切都那麼簡單,答案就在身邊。當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大風大浪過後哪怕再雨過天晴也雲淡風輕了,因為經歷告訴我們,不該執著的別執著,問題永遠都有,而答案只有一個,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夠懂得,這些簡單的道理呢?
  • 對於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我是這樣理解的
    第一次聽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是在高中的時候。我們高中的語文老師是一個很獨特的人,身上有著古代文人的幾分氣質。當時給我們講課,講到動情的時候,不由自主地給我們說出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網上有句這樣的話: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一個人想要幹成一件事情,真的需要努力,達到一個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你能夠感覺到的。俞敏洪創辦新東方之前,曾是一個不敢在別人面前講話的人,十分靦腆,很難想像後來的他能夠在萬人面前談笑風生,這是怎樣的一個蛻變,沒有「衣袋漸寬」的變化,哪能得到你心中的「伊人」?
  • 王國維: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人生經歷三境界
    圖|《人間詞話》作者國學大師王國維享受著片刻靈魂的歡愉與衝滌,遠離與忘卻了白天的繁華與喧囂,也忽略了火車上周邊的嘈雜與擁擠先生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乃王國維先生的精神核心所在。先生認為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王國維《人間詞話》|以詩詞話人生:婚姻的三重境界
    魯迅這樣評價王國維先生:&34;《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 他在《人間詞話》裡開創性地提出了&34;,他認為詩詞美學以&34;為根本。詞的境界有&34;和&34;,分&34;和&34;。&34;統領其他論點,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 《人間詞話》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竟然有三個境界
    王國維是近現代的一位著名學者,即使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早些年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將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的古典學、美學相融合,這促使他形成了兼收並蓄、包容萬千的個人風格。可能有部分網友只聽過王國維這個人,對他的一些事跡也並不了解,但是「境界說」應該有不少網友知道吧?
  • 農曆十一月十三日 唐代高僧青原行思禪師圓寂日
    六祖大師高足青原行思禪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1月3日,農曆十一月十三日,今天是唐代高僧青原行思禪師圓寂紀念日。青原行思禪師乃是六祖大師門下首座弟子,與菏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南嶽懷讓等齊名,門下弟子眾多,又以石頭希遷最為著名。行思禪師法系稱「青原下」,與「南嶽下」相對,其後衍出雲門、曹洞、法眼三宗。 青原行思(671~740),唐代高僧,吉州人,俗姓劉。行思禪師自幼出家,淵默樂道,同修每次群居論道,行思禪師總是默然自照。後聞曹溪法盛,於是前往參禮。
  •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境界」
    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王的治學第二境界是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
  • 王國維人生三大境界
    國學泰鬥王國維說過人生的三大境界,那麼我們來學習一下吧!讓我們前行的道路更加堅定。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只有真正爬上高處,居高臨下,高瞻遠矚,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取得不凡的成績。
  • 人生要懂得王國維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字靜安,世人也稱之為靜安先生。
  • 再讀王國維人生三個境界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裡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孫夏賦 | 王國維「三境界」與審計
    王國維本人不研究更未從事過審計,他的「三境界」說也無特指審計,可以說「三境界」與審計沒啥直接關係 ;審計人看「三境界」說,自然會反觀自身,形成審計鏡像,則可毫無疑問地說,王國維「三境界」與審計大有關係。王國維是誰?不知有無重名。
  • 三水國學│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引用了三句宋詞詮釋人生的三層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