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發現的玉鉞 龍山文化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石峁,
陶寺,
雙峰並峙,
閃耀在「古國時代」的黃河流域。
關於兩者的關係,
隨著近年來考古新發現的不斷問世,
其間的交集與纏繞正在被釐清,
其面目也逐漸清晰。
石峁的「石氣」,
陶寺的「土氣」,
正被越來越多的專家進行橫縱向比較,
並不斷從新的角度進行解析和認識。
就在下月,
一個首次將石峁和陶寺並列的考古特展,
將在山西博物院舉行。
展覽名稱為:
黃河文明的標識——
陶寺、石峁遺址的考古揭示特展
▲山西博物院
石峁遺址,
位於陝西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
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
距今約4000年左右,
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
規模最大的城址。
陶寺遺址,
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
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
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
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
二者所存在的年代差不多,
且都處於黃河流域,
很多考古發現均表明,
共存階段的兩者之間表現出親密的關係。
更有論者認為,
包括石峁類型在內的老虎山文化人群
在龍山後期強勢南進,
造成晉南地區發達的陶寺文化的衰亡,
以及中原文化格局的重組,
對早期中國向成熟的王國文明的邁進,
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山西博物院舉辦考古特展之際,
文博山西將推出系列文章,
聚焦陝北石峁與晉南陶寺所揭示的秘密。
本期推出的是,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
撰寫的文章:
石峁:文化坐標與文明維度
近年石峁古城的重大發現令人震驚。有人也許會問,氣候乾旱、溝壑縱橫的陝北北部黃土丘陵地區,4000年前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座面積400萬平方米的龐大古城?怎麼會擁有如此高規格的建築和精美的石雕玉器?它的文化根源在哪裡?和周圍地區有著怎樣的互動關係?它達到了什麼樣的文明水平?在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中處於何種地位?本文擬就這些問題進行簡略討論。
考古學上考察人類物質遺存的文化屬性,最常見的是通過陶器,因為陶器普通、易碎,變化敏感,又往往反映人們的文化習俗。石峁遺址所出陶器以雙鋬鬲和斂口甗兩種炊器最為典型。鬲是山西中部至內蒙古中南部一帶發明的最具「中國」特色的陶質炊器之一,和斝相比有著碩大的三空足,食物完全盛放於三足內,能保證炊煮食物的時候有著最大的受熱面積,高效節能,很適合半乾旱的內蒙古中南部、山西中北部、陝北、河北西北部——狹義「北方地區」的農業人群使用。甗雖然最早源自長江下遊地區,但傳至北方地區後由三實足變為三空足,下可煮上能蒸,更加方便高效。我們曾將石峁這類狹義「北方地區」以農業為主的龍山遺存,統稱為老虎山文化。
老虎山文化有不少地方性差別,可以分為若干地方類型,或者若干「亞文化」;石峁所代表的陝北地區遺存有一定特色,如三足甕出現最早且發達,可稱之為老虎山文化石峁類型,當然稱石峁文化也未嘗不可。發掘者將石峁古城主體遺存分為早、晚兩期,早期流行寬襠的斝式鬲,晚期變為尖角襠的典型鬲,新出三足甕、盉等陶器,絕對年代分別在大約公元前2300~前2100年和公元前2100~前1800年,大致相當於我們劃分的老虎山文化前期晚段和後期。
老虎山文化的前身是廣義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大約公元前4500多年的全新世中期氣候適宜期,北方黃土丘陵地區的水熱條件比現在好很多,地貌也應該比現在平整許多,比較適合發展旱作農業。仰韶文化後崗類型人群從太行山以東地區西北向遷徙,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人群從關中地區東北向遷徙,二者先後到達北方地區並碰撞融合,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仰韶文化,延續發展了約兩千年。到大約公元前2500年的龍山時代,陶斝從山西南部進入北方地區而特化為鬲,陶甗也自河北平原後崗二期文化傳播而來,面貌一新的老虎山文化由此形成。可見包括石峁在內的老虎山文化源於中原,發展過程中又深受中原影響。
但另一方面,老虎山文化卻又是適應北方地區自然環境而形成的自具特色的文化,其主要文化基礎是仰韶文化阿善類型、白燕類型等。另外,北方地區內部的文化交融也是老虎山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如白灰面窯洞式建築從陝北和山西中部擴展至內蒙古中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等地,石城從鄂爾多斯、陝北地區擴展至山西中北部、岱海地區、河北西北部等。
石峁的玉器、獸面紋石雕的文化來源也應該在中原,更早的源頭當在東方。石峁及其附近的神木新華等遺址發現的大量刀、鉞、璧、環等玉器,在陝北北部地區沒有任何淵源,而和稍早的晉南陶寺文化的玉器近似,理應來自陶寺文化。由於陝北南部的延安蘆山峁遺址也有和陶寺類似的陶器和玉器,也應該屬於陶寺文化的勢力範圍,因此石峁玉器更可能是通過陝北南部地區傳播而來。再進一步來說,陶寺文化的玉器也並非中原地區原創文化因素,而是源自東方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石峁晚期還有較多玉牙璋,不見於陶寺,或來自海岱龍山文化。當然,石峁遺址在牆體等處插玉器的現象,表明玉器的主要功能已經轉變為給祖先神靈的奉獻物,這種情況並不見於陶寺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表明用玉觀念已發生很大變化,但由此並不能否定石峁玉器從文化上源自中原和東方的事實。
▲玉璧 夏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石峁遺址所出獸面紋石雕,雖有粗獷雄渾的自身特色,但基本和江漢地區肖家屋脊文化的玉雕圖案近似,主要源頭都當在海岱龍山文化,更早還可追溯至良渚文化。石峁的部分石人面形象、銅器以及羊、牛等家畜,則體現與歐亞草原的聯繫。石峁發現的一些人面雕塑,與廣義阿爾泰地區奧庫涅夫文化(Okunev)、卡拉庫爾文化(Karakol)、切木爾切克文化的石雕人面形象近似,類似的心形或「水滴狀」人面形象還廣見於阿爾泰山、天山、賀蘭山、陰山等地區巖畫之上,暗示這個時候包括石峁在內的狹義北方地區和歐亞草原地帶可能存在廣泛的文化聯繫。有人認為這類「水滴狀」人面形象,源頭在中國東北地區更早的興隆窪—紅山文化。
神木石峁晚期的環首刀範,刀柄位置見有塞伊瑪·圖爾賓諾(Seima-Turbino)式的「X」形花紋,年代約在公元前1800年,傑西卡·羅森認為其具體和阿爾泰地區艾魯尼諾文化(Elunino)的青銅刀有關。另外,神木石峁等老虎山文化後期遺存中,還發現大量綿羊、山羊、黃牛等家養動物的骨骼。綿羊、山羊、黃牛有來自甘青地區和阿爾泰地區兩種可能,進一步說明此時歐亞草原畜牧文化和中國北方地區農業文化之間開始出現文化交流,形成半農半牧性質的生業形態,為狹義北方地區晚商以後成為畜牧文化區奠定了基礎。
石峁石城400多萬平方米的龐大體量,雄偉高大的皇城臺,宏大複雜的城門,講究的城牆砌築技術,精美的玉器和石雕,以及銅器等,都顯示出存在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和一定的社會分工,社會複雜化程度較高。作為古城核心的皇城臺出土60多件包含符號、人面、動物、「神面」「神獸」等題材的石雕,以及保留在原地的神面紋圓形石柱,營造出莊嚴恐怖的氣氛;所出20多件骨質口簧,或為祭祀祖先神祇時鼔奏之用,此外還有20多件大型陶鷹、卜骨等,都凸顯出皇城臺極端神聖的宗教建築性質。石峁古城至少應該是陝北石峁類型的宗教和政治中心,甚至不排除對老虎山文化其他類型有一定統攝力,當已經邁入早期國家或初級文明階段。但石峁最多也只是北方至晉南地區的區域中心,石峁的統治者最多只在北方至晉南地區具有區域王權,而不具有統攝早期中國大部地區的廣幅王權。
關於中國國家或文明進程,蘇秉琦曾提出「古國-方國-帝國」三階段說,嚴文明稱其為「古國-王國-帝國」,王震中修正為「邦國-王國-帝國」。石峁顯然屬於古國文明或邦國文明範疇。石峁和東方地區的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都進入邦國文明階段,但仍存在較大差別。最明顯的是,石峁現已發現的墓葬,隨葬品普遍比較貧乏,少數面積10餘平方米的有殉人的大型墓葬,也僅隨葬為數不多的玉器、彩繪陶等,或許這還是受到陶寺文化影響的結果,闊大的墓室和殉人著意強調墓主人高貴的社會地位,但隨葬品的數量與其地位不甚相稱,屬於「重貴輕富」性質。而東方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的大型墓葬或棺槨成套,或隨葬大量美玉美陶等,「富貴並重」。此外,石峁多處青年女性人頭坑的發現,透露出石峁人殘酷對待戰俘的一面。
我曾經提出,北方地區從約公元前3500年進入銅石並用時代以來,尤其自龍山時代的老虎山文化以來,石城猛增,戰爭頻繁,父系家族凸現,顯示和東方地區一樣開始了社會變革,但貧富分化和社會分工不如東方沿海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顯著,墓葬少見隨葬品,絕大多數石城不過是禦敵之普通石圍聚落,我曾將這種長期延續的社會發展和文明化方式,簡單概括為「北方模式」,以與「東方模式」和「中原模式」相別。石峁石城聚落的新發現,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複雜的北方。
前期老虎山文化和周圍地區文化基本是和平共處的局面,到後期卻發生很大變化。可能是由於公元前2000年前後乾冷氣候事件的影響,後期老虎山文化向南強烈擴張影響。老虎山文化的南下,造成臨汾盆地文化格局的巨變,原本有斝無鬲的臨汾盆地出現大量雙鋬陶鬲,陶寺文化也就因此而變為陶寺晚期文化,還出現了大城被毀、暴力屠殺、瘋狂毀墓等現象,說明北方和晉西南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戰爭。
石峁古城與陶寺古城都是三四百萬平方米的特大聚落,二者或有短期共存,但基本態勢是石峁興而陶寺廢,這一北一南,一興一廢之間,理當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我曾從老虎山文化南下臨汾與「稷放丹朱」、陶寺晚期文化的西北向遷移與不窋「自竄於戎狄之間」等方面,論證推測石峁類型可能屬於黃帝後裔北狄的文化遺存,而皇城臺或者就是祭祀黃帝的聖臺,石峁古城就是中華聖城之一。包括石峁在內的老虎山文化的南下,阻斷了晉南陶寺文化的文明步伐,為接下來豫中西地區成為中原地區文明核心區創造了客觀條件;老虎山文化的陶鬲、細石器鏃和卜骨等,還進一步滲透進後崗二期文化、王灣三期文化等當中,由此途徑進入中原的或許還有小麥、羊、青銅器等源自西方的因素,給中原等地輸送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壓力,稍後王灣三期文化向豫南和江漢地區的劇烈擴張影響或所謂「禹徵三苗」事件,當可視為是來自北方壓力的餘波,而「禹徵三苗」是夏王朝建立前最重要的政治統一事件之一。再往後,主要在王灣三期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里頭文化——晚期夏文化,已經進入王國文明階段。
因此,石峁古城不僅是中華文明主根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石峁及其老虎山文化對早期中國向成熟的王國文明的邁進,對於重塑早期中國文明,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2020年9月18日—12月20日
黃河文明的標識——
陶寺、石峁遺址的考古揭示特展
舉辦地點: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臨展廳
該展覽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推介項目